不废话了。直接踩。我从来不是什么善良之辈。特别是对当自己是天下真理东方不败死不悔改的的,再客气没道理。
1,关于晒美德的应不应该表扬/鼓励。
我的答案是看情况,一般来说,应该,肯定不因该的是,批评。更不应该是的,阻止别人晒。
我试着站在猫的鞋里一下。
如果看到别人晒美德,浑身奇痒难耐胸口躁动不安愤怒之火腾空而起,我能想到的原因,1,自己没有,羞愧难当
2,自己也有,那么,你牛什么牛,我都没晒哪里轮的到你
我不觉得还有第三个。如果你有,当然可以说出来,我不是猫,凑活站站已经很委屈了。
对于自己没有而不希望别人有的,那我想也只有两条路,1,你爱有有,我反正是没有认了,2,自己努力也有,虽然那种努力不是那么情愿,那也没办法,要不您跳回1
对于自己也有甚至认为比别人还美的,也有两条路,1,心里冷笑,我根本看不上你2,也拿出自己的比划两下,如果是真的有你想的那样好,那我肯定赞,毫不吝啬,而实际上,
I think I am better than I am.
这是how to know person那本书里的一个调研结果,就是人习惯上把自己想得比实际好。而这个实际,只能是别人眼里/外界的定义。
这里牵扯到很重要的一个哲学问题,定义的定义,刚说的柏拉图。如何定义一个人的identity?我们评论一个人,也不过是从职业,家庭,年纪,种族,国籍,有时候还加上宗教性养这些参数,那是什么?你投射到别人眼里的映像啊。也就是,
靠别人对你的定义来定义你。我记得名利场里的一句话是,你周围的人就是一面镜子,你在他们眼里那个你才是真的你(肯定不是原话但绝对是这个意思)。
对于美德,你晒出来,被大家公认是美德,那不过是这件事的再次肯定,跟有没有这件事,其实没关系。为什么运动员要去比赛特别是参加世界级比赛拿名次?为什么书要找Bestseller买?
再解释为什么要鼓励。
最简单的理由是,扬善。经常看到华人抱怨对那种,你太好了,你太棒了,你太了不起了的评论接受不了,觉得夸张,做作,虚伪。那是因为你不是接受者也不是施与者你只是旁观者,嗯,因为被夸被鼓励的不是你。
更不幸的是,你手里也没机会有余香。
所以我说,如果我看到对的好的,我一定会鼓励,我认为那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中文不也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句专门从网上查的希望没抄错)
你认为不值得鼓励,没问题,但是不能不让别人也不去鼓励。这就是我说的没文化最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仰天长叹捶胸顿足认为人间冷酷无情,没一个是好东西,恨不能一头撞死自己了事,眼不见心不烦,另一方面又向井里的人再扔一块石头。
只要你自己不是冷酷无情,就不能说人间冷酷无情,只要你是好东西,就不能说人人都不是好东西。
。。。。。。
类似的句子我不想了,随便补充。
一个人能把我能改变的,也不过是自己,而且,那是成年人的义务。
这些道理很复杂吗?
没文化我知道你怎么回事,我都不是说的,我太清楚了你们这种从小几乎一路被打压特别是家里那真的考99分都不敢回家的,上大学考班上第5名恨不能撞墙了断的,你算好的了,那些外地小孩更辛苦,我亲见的(这几句你们看了我会删掉)。
不是人人都像我这么皮糙肉厚什么都不吝的。我根本是歪着长的。
2, 关于误解还是没误解。
今天没时间了下次再写。
一大早的被谁踩了一脚?是我吗?
定位自己在哪里,比较难。
都是一个道理。其实大家都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小小灰尘,谁也不比谁多一条腿一只眼都是人堆里的人。
最重要是你认为重要的人也认为你重要,你在乎的人也在乎你。至于张三李四的多看一眼都是浪费自己的Energie
大陆出来的华人,就会蹭人家创造出来的美好,自己则不愿意伸手做一点点小事。
比如:华人总是搬家买名校附近的房子,努力把孩子送入名校。当华人搬入名校区越来越多之后,名校质量下降。为啥?因为华人父母忙着赚钱不帮学校,而其他族裔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母亲们则积极投入学校的各种活动,捐款捐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些白人父母用自己的努力打造出名校也让自己的住宅升值很多,而华人则只会享受人家努力的成果,当然是用高房价为代价的。
很多人从小被父母打压,性格扭曲阴暗。我读初中时有次拿成绩单回家,父母问:为什么只拿到97分而不是100分。我问父母:难道你读书时次次都拿一百分?他俩相对无言,后来憋不住笑了起来。。。自那次之后他们再也不敢问多少分了。我妈妈多次说我从来不让他们操心我,但也会以其它方式打压我,总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这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吃足了苦头。曾经一度几年我没请过一天病假,工作中不敢出一点点错。。。后来反思,才明白根源出自父母的不鼓励甚至打压,都是为我好的打压。
反思之后,我决定不做让自己讨厌的人:不自卑,不阴郁,不扭曲,说真话,真心夸赞我喜欢的一切。
我也是长歪了的,坚决不屈从于淫威!
中国几千年的独裁统治,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治国治家,国家有独裁者,每个家庭也有独裁者。最讨厌一脸阴郁的爹味十足的老男人,他们真心希望自己也是独裁者!当然我家那位不敢当爹味十足的男人,哼哼哼~~~
自我认知的基础是勇敢,要敢于面对自己,直视自己的内心,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
有时“人”表现出来的自我认知,也许是虚荣,也许是自卑,所以要在公共场合美化自己。
直视自己的内心,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勇于改正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弱点,那才是真正的勇者。
读了how to know a person 之后的引申是职业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David Brooks 就自己的心理历程, 写了好几本书, 从Soical animal, the road to character, 到the second mountain, 和他的新书how to know a person 身为作者, 他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他的进化用他知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写书。
乡村女歌手Marie Osmond 怀念早逝的儿子, 展喉献歌Pie Jesu. 没想到乡村歌手可以唱古典,而且她的这首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版本。 她用她知道的方式来怀念儿子。
发现国内当老师的同学们说话有时候不知不觉有点儿教育人的架势。 有一天我就突然明白原因了。 因为在国内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 老师跟学生有一种隐藏的“上下” 关系, 而不是平等关系。 老师们不知不觉就容易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再比如我家长辈退休前在国有基建当会计,看到的账目很大, 这个的副作用是尽管自己收入不一定高, 但比如过年时候给老人家发个几千人民币的红包,老人家会觉得是小数目, 不够懂得欣赏小辈的心意. 当然可以理解后面的原因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比如销售跟工程师的个性往往就会很不同, 这也是职业跟人之间的互相影响。 个体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职业的滤镜来看世界, 而周围的人们也往往通过你的职业的滤镜来看你, 彼此都有很多假设。
不是这样。我们的k-12里面亚裔略大于1/10, 学校里到处都是中国妈妈帮忙的影子。
我们州立大学有个大陆留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捐献的实验室。还有太多太多的例子。
我所知道我们村的 -- 越是年轻一些的,越懂得西方社会的游戏规则。就说我看到的--我们村比我年轻一些的父母更加开阔
在大学群里口不择言,满嘴脏话。有次他向我飙脏话,我对他说:你没把自己当成文化人,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黑社会头子。我无法尊重你。也许我是大学同学里唯一一个敢向他说不的人吧,他后来对我反而很尊重。
这次回国,见了几位老同学(也是朋友),有位同学说:你们几位出国的同学显得比我们至少年轻十岁,并且是满脸“没被欺负过的模样”。他们在国内的同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畏惧比他们职位高的同学,深怕有一天需要同学帮助他们或他们的儿女。而我则是毫无畏惧,因为无所求。
在回家的路上捡一分钱好了。
也许还是有点儿看错文化了。
文化很多时候很幽默, 他的wit,很多时候欧洲大陆的背景不一定看懂了
不废话了。直接踩。我从来不是什么善良之辈。特别是对当自己是天下真理东方不败死不悔改的的,再客气没道理。
1,关于晒美德的应不应该表扬/鼓励。
我的答案是看情况,一般来说,应该,肯定不因该的是,批评。更不应该是的,阻止别人晒。
我试着站在猫的鞋里一下。
如果看到别人晒美德,浑身奇痒难耐胸口躁动不安愤怒之火腾空而起,我能想到的原因,1,自己没有,羞愧难当
2,自己也有,那么,你牛什么牛,我都没晒哪里轮的到你
我不觉得还有第三个。如果你有,当然可以说出来,我不是猫,凑活站站已经很委屈了。
对于自己没有而不希望别人有的,那我想也只有两条路,1,你爱有有,我反正是没有认了,2,自己努力也有,虽然那种努力不是那么情愿,那也没办法,要不您跳回1
对于自己也有甚至认为比别人还美的,也有两条路,1,心里冷笑,我根本看不上你2,也拿出自己的比划两下,如果是真的有你想的那样好,那我肯定赞,毫不吝啬,而实际上,
I think I am better than I am.
这是how to know person那本书里的一个调研结果,就是人习惯上把自己想得比实际好。而这个实际,只能是别人眼里/外界的定义。
这里牵扯到很重要的一个哲学问题,定义的定义,刚说的柏拉图。如何定义一个人的identity?我们评论一个人,也不过是从职业,家庭,年纪,种族,国籍,有时候还加上宗教性养这些参数,那是什么?你投射到别人眼里的映像啊。也就是,
靠别人对你的定义来定义你。我记得名利场里的一句话是,你周围的人就是一面镜子,你在他们眼里那个你才是真的你(肯定不是原话但绝对是这个意思)。
对于美德,你晒出来,被大家公认是美德,那不过是这件事的再次肯定,跟有没有这件事,其实没关系。为什么运动员要去比赛特别是参加世界级比赛拿名次?为什么书要找Bestseller买?
再解释为什么要鼓励。
最简单的理由是,扬善。经常看到华人抱怨对那种,你太好了,你太棒了,你太了不起了的评论接受不了,觉得夸张,做作,虚伪。那是因为你不是接受者也不是施与者你只是旁观者,嗯,因为被夸被鼓励的不是你。
更不幸的是,你手里也没机会有余香。
所以我说,如果我看到对的好的,我一定会鼓励,我认为那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中文不也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句专门从网上查的希望没抄错)
你认为不值得鼓励,没问题,但是不能不让别人也不去鼓励。这就是我说的没文化最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仰天长叹捶胸顿足认为人间冷酷无情,没一个是好东西,恨不能一头撞死自己了事,眼不见心不烦,另一方面又向井里的人再扔一块石头。
只要你自己不是冷酷无情,就不能说人间冷酷无情,只要你是好东西,就不能说人人都不是好东西。
。。。。。。
类似的句子我不想了,随便补充。
一个人能把我能改变的,也不过是自己,而且,那是成年人的义务。
这些道理很复杂吗?
没文化我知道你怎么回事,我都不是说的,我太清楚了你们这种从小几乎一路被打压特别是家里那真的考99分都不敢回家的,上大学考班上第5名恨不能撞墙了断的,你算好的了,那些外地小孩更辛苦,我亲见的(这几句你们看了我会删掉)。
不是人人都像我这么皮糙肉厚什么都不吝的。我根本是歪着长的。
2, 关于误解还是没误解。
今天没时间了下次再写。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卦时间(54)——今天聊聊Platon 周末灌水:识人识面识心——How to Know a Person 来日可追:也讲个XX之死的故事 周末灌水:再说个奇人Karl Lagerfeld 应要求写个职场系列(4)
一大早的被谁踩了一脚?是我吗?
定位自己在哪里,比较难。
都是一个道理。其实大家都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小小灰尘,谁也不比谁多一条腿一只眼都是人堆里的人。
最重要是你认为重要的人也认为你重要,你在乎的人也在乎你。至于张三李四的多看一眼都是浪费自己的Energie
大陆出来的华人,就会蹭人家创造出来的美好,自己则不愿意伸手做一点点小事。
比如:华人总是搬家买名校附近的房子,努力把孩子送入名校。当华人搬入名校区越来越多之后,名校质量下降。为啥?因为华人父母忙着赚钱不帮学校,而其他族裔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母亲们则积极投入学校的各种活动,捐款捐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些白人父母用自己的努力打造出名校也让自己的住宅升值很多,而华人则只会享受人家努力的成果,当然是用高房价为代价的。
很多人从小被父母打压,性格扭曲阴暗。我读初中时有次拿成绩单回家,父母问:为什么只拿到97分而不是100分。我问父母:难道你读书时次次都拿一百分?他俩相对无言,后来憋不住笑了起来。。。自那次之后他们再也不敢问多少分了。我妈妈多次说我从来不让他们操心我,但也会以其它方式打压我,总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这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吃足了苦头。曾经一度几年我没请过一天病假,工作中不敢出一点点错。。。后来反思,才明白根源出自父母的不鼓励甚至打压,都是为我好的打压。
反思之后,我决定不做让自己讨厌的人:不自卑,不阴郁,不扭曲,说真话,真心夸赞我喜欢的一切。
我也是长歪了的,坚决不屈从于淫威!
中国几千年的独裁统治,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治国治家,国家有独裁者,每个家庭也有独裁者。最讨厌一脸阴郁的爹味十足的老男人,他们真心希望自己也是独裁者!当然我家那位不敢当爹味十足的男人,哼哼哼~~~
自我认知的基础是勇敢,要敢于面对自己,直视自己的内心,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
有时“人”表现出来的自我认知,也许是虚荣,也许是自卑,所以要在公共场合美化自己。
直视自己的内心,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勇于改正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弱点,那才是真正的勇者。
读了how to know a person 之后的引申是职业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David Brooks 就自己的心理历程, 写了好几本书, 从Soical animal, the road to character, 到the second mountain, 和他的新书how to know a person
身为作者, 他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他的进化用他知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写书。
乡村女歌手Marie Osmond 怀念早逝的儿子, 展喉献歌Pie Jesu. 没想到乡村歌手可以唱古典,而且她的这首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版本。 她用她知道的方式来怀念儿子。
发现国内当老师的同学们说话有时候不知不觉有点儿教育人的架势。 有一天我就突然明白原因了。 因为在国内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 老师跟学生有一种隐藏的“上下” 关系, 而不是平等关系。 老师们不知不觉就容易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再比如我家长辈退休前在国有基建当会计,看到的账目很大, 这个的副作用是尽管自己收入不一定高, 但比如过年时候给老人家发个几千人民币的红包,老人家会觉得是小数目, 不够懂得欣赏小辈的心意. 当然可以理解后面的原因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比如销售跟工程师的个性往往就会很不同, 这也是职业跟人之间的互相影响。 个体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职业的滤镜来看世界, 而周围的人们也往往通过你的职业的滤镜来看你, 彼此都有很多假设。
不是这样。我们的k-12里面亚裔略大于1/10, 学校里到处都是中国妈妈帮忙的影子。
我们州立大学有个大陆留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捐献的实验室。还有太多太多的例子。
我所知道我们村的 -- 越是年轻一些的,越懂得西方社会的游戏规则。就说我看到的--我们村比我年轻一些的父母更加开阔
在大学群里口不择言,满嘴脏话。有次他向我飙脏话,我对他说:你没把自己当成文化人,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黑社会头子。我无法尊重你。也许我是大学同学里唯一一个敢向他说不的人吧,他后来对我反而很尊重。
这次回国,见了几位老同学(也是朋友),有位同学说:你们几位出国的同学显得比我们至少年轻十岁,并且是满脸“没被欺负过的模样”。他们在国内的同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畏惧比他们职位高的同学,深怕有一天需要同学帮助他们或他们的儿女。而我则是毫无畏惧,因为无所求。
在回家的路上捡一分钱好了。
也许还是有点儿看错文化了。
文化很多时候很幽默, 他的wit,很多时候欧洲大陆的背景不一定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