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事业余爱好是Theater,有时候会讲一点他们排练的辛苦和资金紧张找场地的尴尬。不过这种事是自己从心里喜欢的,就算嘴上叫苦,也是苦自心甘,自己痛自己挨,所以这次通知我们,也不是讨同情,是要我们去捧场,凑人气。
还记得当年他说第一次上场只是替人端茶倒水那种根本没台词的,这么多年下来,终于可以主演身份出现在海报正中,我是从心里替他高兴的,当然早早订好票,盛装出席。
题目是Die Zeit,die noch bleibt,直译为,那些剩下的时间。来日可追的中文,是我翻的。情节很简单,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商人Julius,一妻一女,胞弟身体有病需要专人24小时护理。妻子好友开中餐馆(这里很好玩,她出场一直是Kimono不知道哪里偷的)。
另一支是一个父亲早逝母亲消失的年轻人,被Julius追债,威胁如果不从就扒房卖地。中间女儿和年轻人相恋,妻子发现丈夫有别的女人,女儿被爸爸关小黑屋不表。
最后呢,年轻人是Julius的儿子,妈妈是中餐馆女老板,女儿是他领养的战争孤儿,财富来自重病的哥哥。各人醒悟之后,干杯同庆,表态,往事随风去,来日尚可追,也算是大团圆结局升华一下。
最多的是大段内心独白(我同事没经验两次忘词,幸亏旁边有专人题词),其沉重深刻催眠强度可以参考传统俄罗斯小说,比如Crime and Punishment。
拿这个题目出来说,是先看到下面大家讨论生死,命运一类的概念,又有没文化接着的摩西之死的这一段故事。特别是有人提到,人都是怕死的。
为什么替“世人”说话?死,难道不是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的必然?Uncertainity的不确定性才让人犹豫迟疑,对于必然发生的,我想不出来有理由去怕。
我应该是讲过这个例子了,不妨再讲一遍。COVID的时候LOCKDOWN,一个老人家被问到对这件事的态度,他说,我已经78岁了,就算下个月死,也是一个很好的年纪,我不想LOCKDOWN,我想正常的活着。
我对这件事印象深,是第一次看到普通人这样平淡地讨论(自己的)死亡。
只要活的时候真诚坦荡无愧人无愧心,我看不出来死有什么了不起啊。至于生活中的大中小错,连我们老三都会说,妈妈,Jeder macht Fehler(每个人都会犯错),那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没什么可怕。
包括我参加公司的Seminar,有一个环节是Trainer要求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眼睛闭起来,想象是自己躺在中间,大家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会说的话。
可能华人文化里,喜欢(过度)强调吉或者不吉(的征兆),因此尽力回避(谈论)死亡这一类概念?
顺着这个话题再讲一个故事,关于法王Ludwig 9世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时,1270年8月25的死亡和他的身后事。他死前最后一刻的原话是,Mein Herr, in deinem Hand emphehlen meine Geist(神啊,我的灵魂在你的手里了)。
死在外邦可以,葬在那里是不行的。Ludwig 9世的儿子Philips接位后,由于身患重疾,一切交给叔叔打理。最后的决定是,把尸身的骨肉分开,肉就不要了,骨头被千里迢迢送回巴黎。
故事才刚开始。
1306年,被称为美丽的菲利普的法王将Ludwig 9世的头骨上半部份和几根肋骨被送给巴黎的教会,接着,挪威王拿到手掌,1330年瑞典王拿到一部分腿骨,然后是布拉格,罗马,Bayern的王室接着分。有个小插曲是,后来法王Heinrich IV的妻子Maria de Medichi拿到她应得的那一部分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月又给送回去了。这件事1616奥地利王妃Anna也做了,不过她给了理由,想要肋骨的全部。
看到这一段我笑出来,大概女的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一点。
Maria de Medichi
还有几根骨头,甚至被送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在去世70年之后,Ludwig 9世被Bonifatius VIII主持封圣。这也是所以后来法国历史上,出现了数不清的Ludwig xyz的最主要原因, 而Sant Luis这个名字,和它在各个语种中的变形,更是遍布世界。
San Luis Potosi(Mexico), Sao Luis(Brasilien), sant-Louis-Du-Ha,Sen Lwi, .....
我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在重新看决策论和对策论。人当然没办法选择父母,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但是可以选择如何做同事,朋友,家人眼里那个今天的自己啊。那么多参数,相关的不相关的,weight factor大的小的,也不过是藏在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里。
没什么稀奇。
我说我不怕死,但一个学医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很无语辩解。
Xxxxxxxxxxx。那些在我眼里真的全是糟粕,是根本不知道how to live how to love 当然更不知道how to die 的愚蠢给自己找的最佳借口。当然这种不能公开说。那真是被拍死了。
Tellus 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因为:1)他有健康可爱的孩子;2)他看到了孙子辈的出生,孩子们依然健康;3)他没有老死,而是光荣的死在战场上。在他们文化里,3 是很重要,很值得羡慕的。
不过说实话我真觉得如果没有死那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我不跟你聊这些你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你是少进化500年的你们那会儿是另外的perspective
大家是平行空间不是平行时间。
哎你知道什么教平行吗
阳关大道越跑越远。那真是被没文化这种夫子追着拿戒尺教训的。
早早就有人看我们这里不顺眼了。真是有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斯文。
就为到一个小城去死,因为那里是第一个被封圣的圣灵死的地方。死在那里被认为是至高荣誉。
还有很多别的说法。这一段太长了所以我只拿他的骨头被分这一段随便说了一下。
现实世界的眷念,对亲友的眷念吧,M2C。
说到S亡,车祸后我感受过:灵魂离开肉体,那一刻很快乐很轻松地飞向一束白色的光。后来被大吼声唤回来,在听到大吼声时我居然心想:别干扰我,让我飞啊~~~那一刻身心愉悦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上天送我回来可能就是为了让我告诉世人:死亡不可怕,甚至是一段很愉悦的过程。
但死亡留给亲友的则是痛苦和自责,让留下的人内心里有一处空洞,总也填不满的空洞。
太同意你说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也可以选择与亲戚朋友相处的方式。曾经我有不吐不快甚至快意恩仇的情绪,现在的我则懂得改变不了的事就不要说。别以为总是为他人好,其实容许亲人朋友犯错,让他们在犯错时成长,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就像我自己,不也是对他人的忠告充耳不闻而一意孤行,谁又不是这样呢。容许他人跌跌撞撞地成长,等待他们的自我觉醒,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这次回国见到侄儿之后的有感而发。
关于死亡的话题其实我想的不多,只是看到下面有人替世人说(大)话,忍不住出来反驳一下。其实怕死我觉得没什么,但是说自己就好了,最好不要妄加到别人身上。
这是我看到中文网很不喜欢的地方。
对于死亡,怕或者不怕,都是一种态度,无所谓好坏优劣。那是你的选择,怕也没什么可耻不怕也没什么骄傲,反之也一样。那是每个人对生命的感受,不同是正常的,非要求每个人都相同,那没意义也不对。
不用带入感太多,自己身心轻松愉快,也与他人有很好的互动。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收获。
谢谢你总是分享这么有意思的知识点。
我有一个同事业余爱好是Theater,有时候会讲一点他们排练的辛苦和资金紧张找场地的尴尬。不过这种事是自己从心里喜欢的,就算嘴上叫苦,也是苦自心甘,自己痛自己挨,所以这次通知我们,也不是讨同情,是要我们去捧场,凑人气。
还记得当年他说第一次上场只是替人端茶倒水那种根本没台词的,这么多年下来,终于可以主演身份出现在海报正中,我是从心里替他高兴的,当然早早订好票,盛装出席。
题目是Die Zeit,die noch bleibt,直译为,那些剩下的时间。来日可追的中文,是我翻的。情节很简单,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商人Julius,一妻一女,胞弟身体有病需要专人24小时护理。妻子好友开中餐馆(这里很好玩,她出场一直是Kimono不知道哪里偷的)。
另一支是一个父亲早逝母亲消失的年轻人,被Julius追债,威胁如果不从就扒房卖地。中间女儿和年轻人相恋,妻子发现丈夫有别的女人,女儿被爸爸关小黑屋不表。
最后呢,年轻人是Julius的儿子,妈妈是中餐馆女老板,女儿是他领养的战争孤儿,财富来自重病的哥哥。各人醒悟之后,干杯同庆,表态,往事随风去,来日尚可追,也算是大团圆结局升华一下。
最多的是大段内心独白(我同事没经验两次忘词,幸亏旁边有专人题词),其沉重深刻催眠强度可以参考传统俄罗斯小说,比如Crime and Punishment。
拿这个题目出来说,是先看到下面大家讨论生死,命运一类的概念,又有没文化接着的摩西之死的这一段故事。特别是有人提到,人都是怕死的。
为什么替“世人”说话?死,难道不是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的必然?Uncertainity的不确定性才让人犹豫迟疑,对于必然发生的,我想不出来有理由去怕。
我应该是讲过这个例子了,不妨再讲一遍。COVID的时候LOCKDOWN,一个老人家被问到对这件事的态度,他说,我已经78岁了,就算下个月死,也是一个很好的年纪,我不想LOCKDOWN,我想正常的活着。
我对这件事印象深,是第一次看到普通人这样平淡地讨论(自己的)死亡。
只要活的时候真诚坦荡无愧人无愧心,我看不出来死有什么了不起啊。至于生活中的大中小错,连我们老三都会说,妈妈,Jeder macht Fehler(每个人都会犯错),那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没什么可怕。
包括我参加公司的Seminar,有一个环节是Trainer要求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眼睛闭起来,想象是自己躺在中间,大家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会说的话。
可能华人文化里,喜欢(过度)强调吉或者不吉(的征兆),因此尽力回避(谈论)死亡这一类概念?
顺着这个话题再讲一个故事,关于法王Ludwig 9世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时,1270年8月25的死亡和他的身后事。他死前最后一刻的原话是,Mein Herr, in deinem Hand emphehlen meine Geist(神啊,我的灵魂在你的手里了)。
死在外邦可以,葬在那里是不行的。Ludwig 9世的儿子Philips接位后,由于身患重疾,一切交给叔叔打理。最后的决定是,把尸身的骨肉分开,肉就不要了,骨头被千里迢迢送回巴黎。
故事才刚开始。
1306年,被称为美丽的菲利普的法王将Ludwig 9世的头骨上半部份和几根肋骨被送给巴黎的教会,接着,挪威王拿到手掌,1330年瑞典王拿到一部分腿骨,然后是布拉格,罗马,Bayern的王室接着分。有个小插曲是,后来法王Heinrich IV的妻子Maria de Medichi拿到她应得的那一部分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月又给送回去了。这件事1616奥地利王妃Anna也做了,不过她给了理由,想要肋骨的全部。
看到这一段我笑出来,大概女的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一点。
Maria de Medichi
还有几根骨头,甚至被送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在去世70年之后,Ludwig 9世被Bonifatius VIII主持封圣。这也是所以后来法国历史上,出现了数不清的Ludwig xyz的最主要原因, 而Sant Luis这个名字,和它在各个语种中的变形,更是遍布世界。
San Luis Potosi(Mexico), Sao Luis(Brasilien), sant-Louis-Du-Ha,Sen Lwi, .....
我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在重新看决策论和对策论。人当然没办法选择父母,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但是可以选择如何做同事,朋友,家人眼里那个今天的自己啊。那么多参数,相关的不相关的,weight factor大的小的,也不过是藏在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里。
没什么稀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来日可追:也讲个XX之死的故事 周末灌水:再说个奇人Karl Lagerfeld 应要求写个职场系列(4) 为什么会有慧剑同学如此强调原则而不是政治理念 聊点历史(1):黑色法老(Black Pharaoh)
我说我不怕死,但一个学医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很无语辩解。
Xxxxxxxxxxx。那些在我眼里真的全是糟粕,是根本不知道how to live how to love 当然更不知道how to die 的愚蠢给自己找的最佳借口。当然这种不能公开说。那真是被拍死了。
Tellus 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因为:1)他有健康可爱的孩子;2)他看到了孙子辈的出生,孩子们依然健康;3)他没有老死,而是光荣的死在战场上。在他们文化里,3 是很重要,很值得羡慕的。
不过说实话我真觉得如果没有死那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我不跟你聊这些你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你是少进化500年的你们那会儿是另外的perspective
大家是平行空间不是平行时间。
哎你知道什么教平行吗
阳关大道越跑越远。那真是被没文化这种夫子追着拿戒尺教训的。
早早就有人看我们这里不顺眼了。真是有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斯文。
就为到一个小城去死,因为那里是第一个被封圣的圣灵死的地方。死在那里被认为是至高荣誉。
还有很多别的说法。这一段太长了所以我只拿他的骨头被分这一段随便说了一下。
现实世界的眷念,对亲友的眷念吧,M2C。
说到S亡,车祸后我感受过:灵魂离开肉体,那一刻很快乐很轻松地飞向一束白色的光。后来被大吼声唤回来,在听到大吼声时我居然心想:别干扰我,让我飞啊~~~那一刻身心愉悦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上天送我回来可能就是为了让我告诉世人:死亡不可怕,甚至是一段很愉悦的过程。
但死亡留给亲友的则是痛苦和自责,让留下的人内心里有一处空洞,总也填不满的空洞。
太同意你说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也可以选择与亲戚朋友相处的方式。曾经我有不吐不快甚至快意恩仇的情绪,现在的我则懂得改变不了的事就不要说。别以为总是为他人好,其实容许亲人朋友犯错,让他们在犯错时成长,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就像我自己,不也是对他人的忠告充耳不闻而一意孤行,谁又不是这样呢。容许他人跌跌撞撞地成长,等待他们的自我觉醒,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这次回国见到侄儿之后的有感而发。
关于死亡的话题其实我想的不多,只是看到下面有人替世人说(大)话,忍不住出来反驳一下。其实怕死我觉得没什么,但是说自己就好了,最好不要妄加到别人身上。
这是我看到中文网很不喜欢的地方。
对于死亡,怕或者不怕,都是一种态度,无所谓好坏优劣。那是你的选择,怕也没什么可耻不怕也没什么骄傲,反之也一样。那是每个人对生命的感受,不同是正常的,非要求每个人都相同,那没意义也不对。
不用带入感太多,自己身心轻松愉快,也与他人有很好的互动。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收获。
谢谢你总是分享这么有意思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