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做饭时正好听了今天的npr marketplace, 说是Macy's 要关30%的店,原因是美国中产从70年代的60%缩到今天的50%。还有一个数据:luxury department stores & discount department stores在扩张。这些都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表现。还有一个Walmart发布的数据:去她家购物的中产和中上产越来越多。
记得Woody Allen拍的一部电影,Midnight in Paris,里面年轻的作家在午夜巴黎坐一辆车穿越回不同的时代,遇见了海明威和其他很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在与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交流时,这位年轻的美国作家才知道他曾经如此向往的20、30年代的巴黎,那些星光熠熠的大作家和艺术家们,也向往着他们不曾经历过的good old days,and这些作家和艺术家们也在他们各自的年代里磕磕碰碰苦苦挣扎。
回国一趟,来去都在上海中转。回去时有很多事情萦绕心间,急匆匆赶回家乡办事。事情办好后跟哥哥商量想去上海过几天,他给我订了高铁票和在南京路步行街边的酒店。
从家乡到上海的高铁,一路乡村风光,让我很不舒服的是沿途各个省市都是灰蒙蒙的天空,跟天气有关,跟空气质量也有关。因为那段时间下大雪,高铁停了很多车次,很幸运的是我订的高铁没停运;但一路车速比较慢,大约有150公里/小时,到南京后车速才到350公里/小时,第一次感受高铁的高速行驶。因为是一等舱,座位宽敞舒适,奇怪的是春运期间车厢里很空。二等舱客人坐满了,空气差很多。
到上海晚点,大约晚上八点才走到黄河路找吃的。从九江路走到黄河路,路灯下的上海让人着迷,夜色里的上海很美。走到黄河路让人很失望,今日的黄河路没有繁花电视剧里的酒绿灯红,给人一股破败感,大堂铺着陈旧肮脏的红地毯,一男一女领班完全没有潘经理的风采,即使是蹭繁花热度目前很有名的苔圣园也显得凋零冷落,但跟我拼桌的小朋友说很难订到座位。回旅馆的路上再次看到苔圣园时,探头往窗户里看了看,衣着光鲜的男女正起身离开,留下了几盘剩菜。
吃完晚餐,我走回南京路,走到了南京路步行街。一路上人影憧憧,都是很年轻的俊男靓女们,最吸睛的是殖民时代留下的漂亮的建筑上灯光辉煌又不俗气,那一刻我心欢愉。人间嘛,就应该如此靓丽辉煌。沿着南京路步行街走到夜里的外滩,沿途的殖民时期的建筑被保护得很好,街上很多人,应该都是游客吧,那个上海人会半夜去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走到一半时看到一颗俗气无比又肮脏的红球,那就是著名的东方明珠,一颗蒙尘的明珠,红色很暗淡,那么远的距离都能看到那颗奇丑无比的红球上布满了灰尘。
外滩上人头涌动,很多人都在照相,我游走在人群里,内心欢喜。让人很扫兴的是街上很多穿制服的人,有很多警车在各个路段驻守,三五米不到就有一个穿制服的人带着对讲机。他人都熟视无睹,可能只有我这个外人心有戚戚吧。
逛了夜里的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后,回到酒店,看窗外的南京路步行街灯火辉煌,十点多了还是很多游人。我洗洗睡了,为明天游上海做好准备。
未完待续~~~
PS:问糯米粥、多瑙等友友们好。
没想到这次路过上海,历时三夜两天,居然让我爱上了上海。上海人也很温和礼貌可爱。
问好,亲爱的donau!谢谢你的坚持守候这片净土,我最喜欢的论坛。
就说好久不见你来玩,猜想你回国了,果然
可以回国一趟看望国内亲人,真好!我们今年夏天也会回去一趟
听我妈我小侄女说国内近几年经济很不好。侄女今年夏天会从浙大博士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国企工作。听她说去年夏天毕业更难,她的室友去年夏天毕业,找工作连山西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大学都进不去。毕业找工作的孩子们不容易
繁花是我们父母的时代,而我们父母对现在的上海持“强烈抨击”的态度。
那位小朋友是做律师的,表达能力很强,用很温和的带有沪腔的普通话,表达了一个很强烈的情绪。
我对上海人很敬佩。
现在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年轻人找工作很难,国内老百姓怀念繁花时代。
那张皮是不能也不敢掀起来的。当然我一般也不跟人讨论这些爱说什么说什么
看不上自己的智商一回
这张皮让人稀里糊涂的
我中学同学的儿子带女友来我们村附近看Graduate school,在我家住了几天,聊的挺多的。他俩是小留,高中毕业后就出国读书。他们说要现在在美国找到给办身份的工作挺难的,说现在只有10%小留可以找到工作。可是听他们说现在回国找工作就更“卷”了!
我是90年代底出国的,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差不多100%可以找到工作。而那时候在国内的同学们更是100%的找到工作。
所以感叹孩子们真不容易啊
闹市大马路上到处是维安人员,疫情前就如此,去浦东现代艺术馆看画展,边上优美的滨江大道居然除了摄像头,大约每50米一个制服保安,而那里行人和车辆稀少。
“就是希望中国中产崛起之后改变中国的体制和政局”--我也有印象,读过这个说法!
“美国这两年工作机会很多”--也不全是。我就说我知道的井:Knowldge worker 工作机会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举个例子,高科技在2023年裁员28万左右,2022年20万左右。工资增加的是蓝领工作。
今晚做饭时正好听了今天的npr marketplace, 说是Macy's 要关30%的店,原因是美国中产从70年代的60%缩到今天的50%。还有一个数据:luxury department stores & discount department stores在扩张。这些都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表现。还有一个Walmart发布的数据:去她家购物的中产和中上产越来越多。
google 找出了最近追的一个历史剧Becoming Elizabeth里面印象太深的一个小片段
里面父亲对儿子说:You may think that because I'm a powerful man, you are protected, and in a steady world, this would be true. But this world rocks.
这句台词一下子让我觉得古人跟今人没啥差别,只是改头换面,他们那个年代的不稳定,换成了当代就是咱们今天的AI, 今天的Polariz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不理TA.
咱们自己的时间和心情花在想对话的人身上
有多么艰难困苦。读Alexander Hamilton,才知道他们那个年代,Hamilton的妻子走在街上被人挑衅甚至殴打,她不得不带着孩子跑回家。
每一个人身处自身年代时都感觉不够美好,但也许我们处于一个很美好的时代虽然有瑕疵。现代技术解放了女人,我们从洗衣服做饭当中省下了很多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工作+看世界。
我觉得AI可以解放很多生产力,最近研发出来的Sora可以用文字成像,可以解放很多生产力,比如动画、绘图等等。
别介意我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政见不同Hamilton和Barr决斗最后惨死。
就是想说那样让美国人骄傲和向往的年代,其政治分裂也很严重,但美国还是逐步强大起来。
记得Woody Allen拍的一部电影,Midnight in Paris,里面年轻的作家在午夜巴黎坐一辆车穿越回不同的时代,遇见了海明威和其他很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在与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交流时,这位年轻的美国作家才知道他曾经如此向往的20、30年代的巴黎,那些星光熠熠的大作家和艺术家们,也向往着他们不曾经历过的good old days,and这些作家和艺术家们也在他们各自的年代里磕磕碰碰苦苦挣扎。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issues和concerns。
一个时代或者事件就是跟洋葱一样,有很多不同层面的解读。
我也是在想办法天天给自己打气,硬着头皮走下去
作者说他在战斗状态时写出的文章特别特别好,简直就是天才。
作者说Hamilton每次写文章之前就躺在床上几个小时,起床后不吃不喝地写文章,写完之后也不用修改。
我觉得搭理TA们这种特没意思。吵架还得找在同一个认知层次的
否则特没劲。Wxc 里面神经病人浓度挺大的
寂寞的烟花谈到你,告诉你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很感激你~~~
儿子那么有出息,你和先生事业有成,还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很棒!
Thrive on arguing(比如Hamilton, Adam's), 有的是avoid conflicts (比如Jefferson, 比如Franklin)
让我感受到的是,哪怕在个性的极端两极,也都分别可以有fulfilling lives
咱们互相帮助
跟老公俩人就苦哈哈的俩民工。形势比人强,美国就这么无情的资本主义,做一天算一天,随时准备被扫地出门
不是开玩笑的,美国公司真的就这样
Washington重用Hamilton,Jefferson和Adams虽然也很有才华但在宪法和金融财经条例制定方面还是略逊Hamilton一筹,因此Washington更看重Hamilton的才华,同时也包容他的任性和调皮。
你敬业+与人为善,谁舍得让你走?
太同意了,一走近看会发现所谓“历史”,其实就是同一群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而已。
War and Peace时,我真是笑得不行。
就像你说的:同一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时间改变了,但人性不变。
中国的中产很悲催,俄罗斯反对党领袖被普京杀害了,他的妻子很有种地说她将继续做他没做完的事。很有气节。中国中产缺乏脊梁骨。马云没啥事时喜欢高谈阔论,出事后P都不敢放一个。反正都那样了,还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