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讨论有同学说Commitment 是虚构的, 我有不同的看法,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反驳。除了这一点,还有啥是两性婚姻关系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合适的年纪遇到合适的人,四目相对电光火石,趁热打铁进入一个契约关系---- 婚姻。现代社会,大部分地区的离婚率都很高,经济越发达,个人主义越厉害的地方,婚姻关系似乎越脆弱。
Commitment 是契约精神里最重要的一条,缺乏commitment 是现代社会的癌症之一。没有这一点的恶果反应在各个领域,两性关系婚姻只是其中之一。
香港还给中国大陆,签的条约是五十年保证香港高度自治,制度不变。这个条约签了,双方by default 就是committed to respect it。胖子说这个条约过时了,不遵守了。一番骚操作,香港悲催了。直接后果是恒生指数喋喋不休,看不到尽头。
另外一个例子,蒙特利尔76年奥运会借了很多很多钱,不久前几年才还清。这个就是committed to pay back the money no matter what.
中国人没有commitment 精神吗? 不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都是commitment 的典范。马斯克要送人去火星, 乔布斯要做最好的产品,这就是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
回到婚姻家庭,没有commitment , 遇到点儿事情就要撤退或逃避,或者想着怎么止损,就根本不要结婚。 不过婚姻制度并不符合人类本性恶的自然本质。好的婚姻,像卡特总统夫妇的婚姻持续了七十多年,还有很多和他们类似的婚姻。除了最初的爱和激情,能够让他们几十年恩爱相互扶持陪伴,是他们对彼此非君不可的commitment 。
冲动是魔鬼,冲动就得承受惩罚。
观察人有没有契约精神,还是能看到不少蛛丝马迹的。
这么好的文章我只能点赞一次
这里包括夫妻之间的 commitment(including same sex family), 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 commitment。
每个人最后依赖的变成了社会,变成了政府,变成了大政府。
才有得谈。我自己不认为可以和香港这一类的社会关系类比平行。那太materialism了。
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生活,我想更重要是靠内心的情感来维系而不是靠来自外界的约束,必须能玩的到一起聊的到一起,同喜同悲同甘苦,彼此尊重一起成长,那才是有质量的生命。
我们这里是承认事实伴侣关系的(而且非婚生子一样受法律保护),并有一个很合适的词,叫Lebensgefährtin/lebensgefährter,就是生命中同行的人。当然那些约束很重要,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求前者做基础,这是两性关系和其他社会结构/组织/团体不太一样的地方。
允许离婚后保命的可能性大了呀
再有一点就是我很不同意静态的来看一个个体,来看人之间的relationship. 我坚信这些都是动态的。比如今天的我跟20年前的我,对世界的理解就大不相同。如果说我自己20岁都不知道20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那又怎么可以强求他人的理解在20年后还可以跟我同频?走出婚姻后,一样可以co-parenting,这才是时代的宽容和进步
我自己就是曾经离婚的人。
我只是说近十几年的西方‘进步’,其实什么都不能走极端。比如性解放,性开放,我也是支持的。但如果太过了,如果鼓励 open marriage ,压制传统婚姻,那就是我抱怨的层面了。
我一直觉得家庭,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持久健康的机制。这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管制。这里的commitment 有义务也有权力。但比如在加州,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某些认知不符合主流媒体宣传的方向,刚过了法律说政府可以把孩子从父母身边抢走。即使父母从来没有‘虐待’过孩子。
我抱怨的都是这个层面。
法律是客观世界的体现。 西方在极端女权的大力推动下,造成家庭里夫妻间的对立。 特别是奥巴马推动的所谓保护女性的法律更是到了极端,妻子可以一个911电话,就找来一堆警察。警察就要逮捕丈夫 (否则他们就要写报告为啥不逮捕)。奥巴马的法律剥夺了“无罪推定”的权力,要丈夫自己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罪。
911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悲剧。
国家的免费家庭支持服务只给女人,男人就要去找付费的公司
提倡婚姻里双方的commitment 跟反对离婚是完全不搭嘎的概念
我不太明白你说的什么西方近10几年进步这个概念。我见到的是人们对于性这件事能够很心平气和地讨论,在有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接受不同。从我来欧洲就是这样,我在欧洲已经20年了。
我可没说我支持性解放性开放,还是那句话,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不代表我支持。也是我一直的观点,我坚持人和人之间彼此的尊重,包括对感情和性和性取向。
open marriage, open relationship应该几十100年前就不稀奇了。我不认为它的存在会压制传统婚姻。我见到的也没有。我一个邻居跟我聊,他两次离婚,现在有女友,他说他就是open relationship。很正常的人,建筑工程师。
我一点也不担心家庭这件事,或者以家庭形式同居吧那是社会组成最小的单位,我完全接受两个人在一起不一定要法律约束这件事,那是个人选择。我近看我同事的话,应该是1/3,1/3,1/3就是1/3是有结婚证书的婚姻,1/3没有证书的事实婚姻,1/3没有固定伴侣(不一定open,open是极少数)。当然是大概比例。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很正常很稳定。
你抱怨的当然应该是你看见的。但是我是坚信健康的社会体系是会自我修复的,如同健康的人体。所以我认为你有点多虑
浪漫主义情怀。
受压抑的群体,或者说minority能有机会发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他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我也是前两天看到讲现在经常在中文网上受质疑的political correctness历史,说那是90年代为了保护minority群体才大力推广的,很不幸成了今天导致社会分裂的很重要的原因。
美国的政治正确,我猜想其目的大多数人还是理解和赞同的,但美国的问题在过度执行上面。
论坛上的中文言论跟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真人们很脱节。我猜想原因是极少数人自由时间多,加上爱说话。
闲
网上讨论有同学说Commitment 是虚构的, 我有不同的看法,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反驳。除了这一点,还有啥是两性婚姻关系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合适的年纪遇到合适的人,四目相对电光火石,趁热打铁进入一个契约关系---- 婚姻。现代社会,大部分地区的离婚率都很高,经济越发达,个人主义越厉害的地方,婚姻关系似乎越脆弱。
Commitment 是契约精神里最重要的一条,缺乏commitment 是现代社会的癌症之一。没有这一点的恶果反应在各个领域,两性关系婚姻只是其中之一。
香港还给中国大陆,签的条约是五十年保证香港高度自治,制度不变。这个条约签了,双方by default 就是committed to respect it。胖子说这个条约过时了,不遵守了。一番骚操作,香港悲催了。直接后果是恒生指数喋喋不休,看不到尽头。
另外一个例子,蒙特利尔76年奥运会借了很多很多钱,不久前几年才还清。这个就是committed to pay back the money no matter what.

中国人没有commitment 精神吗? 不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都是commitment 的典范。马斯克要送人去火星, 乔布斯要做最好的产品,这就是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
回到婚姻家庭,没有commitment , 遇到点儿事情就要撤退或逃避,或者想着怎么止损,就根本不要结婚。 不过婚姻制度并不符合人类本性恶的自然本质。好的婚姻,像卡特总统夫妇的婚姻持续了七十多年,还有很多和他们类似的婚姻。除了最初的爱和激情,能够让他们几十年恩爱相互扶持陪伴,是他们对彼此非君不可的commitment 。
冲动是魔鬼,冲动就得承受惩罚。
观察人有没有契约精神,还是能看到不少蛛丝马迹的。
这么好的文章我只能点赞一次
这里包括夫妻之间的 commitment(including same sex family), 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 commitment。
每个人最后依赖的变成了社会,变成了政府,变成了大政府。
才有得谈。我自己不认为可以和香港这一类的社会关系类比平行。那太materialism了。
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生活,我想更重要是靠内心的情感来维系而不是靠来自外界的约束,必须能玩的到一起聊的到一起,同喜同悲同甘苦,彼此尊重一起成长,那才是有质量的生命。
我们这里是承认事实伴侣关系的(而且非婚生子一样受法律保护),并有一个很合适的词,叫Lebensgefährtin/lebensgefährter,就是生命中同行的人。当然那些约束很重要,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求前者做基础,这是两性关系和其他社会结构/组织/团体不太一样的地方。
允许离婚后保命的可能性大了呀
再有一点就是我很不同意静态的来看一个个体,来看人之间的relationship. 我坚信这些都是动态的。比如今天的我跟20年前的我,对世界的理解就大不相同。如果说我自己20岁都不知道20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那又怎么可以强求他人的理解在20年后还可以跟我同频?走出婚姻后,一样可以co-parenting,这才是时代的宽容和进步
我自己就是曾经离婚的人。
我只是说近十几年的西方‘进步’,其实什么都不能走极端。比如性解放,性开放,我也是支持的。但如果太过了,如果鼓励 open marriage ,压制传统婚姻,那就是我抱怨的层面了。
我一直觉得家庭,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持久健康的机制。这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管制。这里的commitment 有义务也有权力。但比如在加州,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某些认知不符合主流媒体宣传的方向,刚过了法律说政府可以把孩子从父母身边抢走。即使父母从来没有‘虐待’过孩子。
我抱怨的都是这个层面。
法律是客观世界的体现。
西方在极端女权的大力推动下,造成家庭里夫妻间的对立。
特别是奥巴马推动的所谓保护女性的法律更是到了极端,妻子可以一个911电话,就找来一堆警察。警察就要逮捕丈夫 (否则他们就要写报告为啥不逮捕)。奥巴马的法律剥夺了“无罪推定”的权力,要丈夫自己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罪。
911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悲剧。
国家的免费家庭支持服务只给女人,男人就要去找付费的公司
提倡婚姻里双方的commitment 跟反对离婚是完全不搭嘎的概念
我不太明白你说的什么西方近10几年进步这个概念。我见到的是人们对于性这件事能够很心平气和地讨论,在有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接受不同。从我来欧洲就是这样,我在欧洲已经20年了。
我可没说我支持性解放性开放,还是那句话,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不代表我支持。也是我一直的观点,我坚持人和人之间彼此的尊重,包括对感情和性和性取向。
open marriage, open relationship应该几十100年前就不稀奇了。我不认为它的存在会压制传统婚姻。我见到的也没有。我一个邻居跟我聊,他两次离婚,现在有女友,他说他就是open relationship。很正常的人,建筑工程师。
我一点也不担心家庭这件事,或者以家庭形式同居吧那是社会组成最小的单位,我完全接受两个人在一起不一定要法律约束这件事,那是个人选择。我近看我同事的话,应该是1/3,1/3,1/3就是1/3是有结婚证书的婚姻,1/3没有证书的事实婚姻,1/3没有固定伴侣(不一定open,open是极少数)。当然是大概比例。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很正常很稳定。
你抱怨的当然应该是你看见的。但是我是坚信健康的社会体系是会自我修复的,如同健康的人体。所以我认为你有点多虑
浪漫主义情怀。
受压抑的群体,或者说minority能有机会发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他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我也是前两天看到讲现在经常在中文网上受质疑的political correctness历史,说那是90年代为了保护minority群体才大力推广的,很不幸成了今天导致社会分裂的很重要的原因。
美国的政治正确,我猜想其目的大多数人还是理解和赞同的,但美国的问题在过度执行上面。
论坛上的中文言论跟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真人们很脱节。我猜想原因是极少数人自由时间多,加上爱说话。
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