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文与东巴文

S
Shubin
楼主这篇信息量太大,先说点初读后的想法。华夏因为使用竹简和木牍,就有了天然的书写格,后来

进化到纸张也是沿用之前的竖写方法,各列之间虽然无线分隔但是大家都按有分隔线默认。据说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山阴张侯”如果是收信人,那么不会写在左边,而且位置低于发信人的名字。估计这封信写好后先竖着对折一下,再横着对折一下,之后才写上“山阴张侯”。

紅塵
好帖, 功夫帖。东巴文仍保留圣经类似的创世描述, 但夏华文找不到任何圣经相关的
来罘
竹木简牍为天然的书写格,很精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字,乃至现代宣纸都有隐暗竖线。至于《快雪时晴》帖,

一般认为是唐代摹本,我追加认为是后世拼凑的,目前所见很可能只是片断,也可能是拼盘。“山阴张侯”应该来自信封或另一页,如此,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结力不次王”五字与整体风格不协调。

来罘
老兄指的路是条五彩路,无以为报,这十美元您先收下。造人的传说早晚也要收入囊中,届时一并致谢。
紅塵
谢过, 期待造人篇, 期待哦~
S
Shubin
查了一下,甲骨文已经有了重文符号,秦代出现了分句和分段的符号,只是没有形成

统一通用的符号系统。例如用竹简上用空格断句,以及行文里用虚字或语气字断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46540

 

 

来罘
重文号完全照抄楔形字的U+122F0。至于竹简用空格断句,查无实据。手头刚好有清华竹简,细节见内。

来罘
此外,还存在个别与一般,随意与规范的区别。金文最能代表规范,散氏盘铭文357字,竟无一个标点,很能说明问题。

D
Dayoufan
发明标点符号竟然这么难。

联想到椅子和高桌的发明也是在中华历史里也是很晚的事情。据说晋人都是跪坐在矮几前甚至一手握卷另一手臂书写,造成晋人和后人书写的巨大差异(悬臂vs 枕腕或悬腕)。厨房里擀饼等操作早应该催生大型案板的应用。为什么做文案工作的人还要一手持卷书写?有了矮几,再发展成高桌就那么难吗?尽然花了不知几百年的时光。

估计都是压制商业活动(尤其是国际贸易)造成的恶果。如果商业发达了,椅子或高桌之类的简单发明应该早普及了。商业发达了,估计标点符号也应该早使用了。

来罘
标点符号虽不起眼,却意义非凡。若不是民初的白话文运动,按不忘初心的惯性运动,我们也许还在之乎者也。
木有文化
是的,这个随意与规范很重要

有少数作家比较体贴读者可能加了‘标点’,但毕竟没有成为规范

木有文化
你又在这里诋毁我大中华璀璨文明。我中华文化,怎么可能语义不准确呢,请看借条:来罘借没文化十块钱
来罘
这么无情的批评!那十美元打水漂了。不过,借条上写的不是“借”,而是“给”。
J
JSL2023
从形式化和自由化角度 这几种文字表达是如何对应的,会不会也两极相通:)
来罘
我一直试图证明象形文字的连续性,在连续统 { ...,苏美尔,古埃及,哈拉帕,华夏,东巴,... } 里,

苏美尔文与华夏文至少在时序上处于两极,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两极相通。

S
Shubin
大概查了一下,出土的汉代军事木简上就有以空格断句的,也有在句首加黑点的,链接在内
来罘
再次感叹,Shub兄有心人,每每找来力证,“隧长焦永死驹劾状”可谓力证。我的功力不足以解读全文,但足以判断空格所断不是

语句,而是段落。两个红框处是明确无误的空格,以我对古汉语的理解,那两个空格所断决非语句,而是段落。如第一个空格后,“马及驹随放后场...即日昏时对...”,直至第二个空格,如果断句,这里至少应该有一个空格,也许更多。

《相利善剑册》里有明显的点和空格,粗读象是断句。可惜,只是个别现象。

S
Shubin
来罘兄主帖的文章求真求实,我跟帖也不好意思放空枪。主帖里提到苏美尔人

做商贸并没有大量使用货币,而是依靠商业合同,所以文书有双保险机制。觉得泥板在当时是高科技,材料成本低,书写容易,保存时间长,还不容易篡改。

以此类推,华夏在简帛上书写商业和军政文书,肯定也有避免歧义和防篡改的需要。空格的成本低,但是给篡改留下了空间。句末最后一字笔划拉长可以断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篡改,但是不美观。在竹简上端编绳上面的空白处加一个黑点,既不占可书写的空间,又能指明断句,一举两得。另外,看到有篇文章提到在竹简背面做记号来标定次序,挺有意思。

古人如何分隔段落,也有探讨的必要。苏美尔泥板里或许有实例。

来罘
一方水土养一样文字,两河多淤泥,故写于泥板,华夏多竹木,故写于简册。泥板防伪有文章,早有此心,经你一说,要早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