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到纸张也是沿用之前的竖写方法,各列之间虽然无线分隔但是大家都按有分隔线默认。据说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山阴张侯”如果是收信人,那么不会写在左边,而且位置低于发信人的名字。估计这封信写好后先竖着对折一下,再横着对折一下,之后才写上“山阴张侯”。
一般认为是唐代摹本,我追加认为是后世拼凑的,目前所见很可能只是片断,也可能是拼盘。“山阴张侯”应该来自信封或另一页,如此,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结力不次王”五字与整体风格不协调。
统一通用的符号系统。例如用竹简上用空格断句,以及行文里用虚字或语气字断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46540
联想到椅子和高桌的发明也是在中华历史里也是很晚的事情。据说晋人都是跪坐在矮几前甚至一手握卷另一手臂书写,造成晋人和后人书写的巨大差异(悬臂vs 枕腕或悬腕)。厨房里擀饼等操作早应该催生大型案板的应用。为什么做文案工作的人还要一手持卷书写?有了矮几,再发展成高桌就那么难吗?尽然花了不知几百年的时光。
估计都是压制商业活动(尤其是国际贸易)造成的恶果。如果商业发达了,椅子或高桌之类的简单发明应该早普及了。商业发达了,估计标点符号也应该早使用了。
有少数作家比较体贴读者可能加了‘标点’,但毕竟没有成为规范
苏美尔文与华夏文至少在时序上处于两极,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两极相通。
语句,而是段落。两个红框处是明确无误的空格,以我对古汉语的理解,那两个空格所断决非语句,而是段落。如第一个空格后,“马及驹随放后场...即日昏时对...”,直至第二个空格,如果断句,这里至少应该有一个空格,也许更多。
《相利善剑册》里有明显的点和空格,粗读象是断句。可惜,只是个别现象。
做商贸并没有大量使用货币,而是依靠商业合同,所以文书有双保险机制。觉得泥板在当时是高科技,材料成本低,书写容易,保存时间长,还不容易篡改。
以此类推,华夏在简帛上书写商业和军政文书,肯定也有避免歧义和防篡改的需要。空格的成本低,但是给篡改留下了空间。句末最后一字笔划拉长可以断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篡改,但是不美观。在竹简上端编绳上面的空白处加一个黑点,既不占可书写的空间,又能指明断句,一举两得。另外,看到有篇文章提到在竹简背面做记号来标定次序,挺有意思。
古人如何分隔段落,也有探讨的必要。苏美尔泥板里或许有实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苏美尔文与东巴文 苏美尔金板 盤字源考 你倚倚,我靠靠,咱俩一对对 从语义标记到表意偏旁
进化到纸张也是沿用之前的竖写方法,各列之间虽然无线分隔但是大家都按有分隔线默认。据说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山阴张侯”如果是收信人,那么不会写在左边,而且位置低于发信人的名字。估计这封信写好后先竖着对折一下,再横着对折一下,之后才写上“山阴张侯”。
一般认为是唐代摹本,我追加认为是后世拼凑的,目前所见很可能只是片断,也可能是拼盘。“山阴张侯”应该来自信封或另一页,如此,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结力不次王”五字与整体风格不协调。
统一通用的符号系统。例如用竹简上用空格断句,以及行文里用虚字或语气字断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46540
联想到椅子和高桌的发明也是在中华历史里也是很晚的事情。据说晋人都是跪坐在矮几前甚至一手握卷另一手臂书写,造成晋人和后人书写的巨大差异(悬臂vs 枕腕或悬腕)。厨房里擀饼等操作早应该催生大型案板的应用。为什么做文案工作的人还要一手持卷书写?有了矮几,再发展成高桌就那么难吗?尽然花了不知几百年的时光。
估计都是压制商业活动(尤其是国际贸易)造成的恶果。如果商业发达了,椅子或高桌之类的简单发明应该早普及了。商业发达了,估计标点符号也应该早使用了。
有少数作家比较体贴读者可能加了‘标点’,但毕竟没有成为规范
苏美尔文与华夏文至少在时序上处于两极,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两极相通。
语句,而是段落。两个红框处是明确无误的空格,以我对古汉语的理解,那两个空格所断决非语句,而是段落。如第一个空格后,“马及驹随放后场...即日昏时对...”,直至第二个空格,如果断句,这里至少应该有一个空格,也许更多。
《相利善剑册》里有明显的点和空格,粗读象是断句。可惜,只是个别现象。
做商贸并没有大量使用货币,而是依靠商业合同,所以文书有双保险机制。觉得泥板在当时是高科技,材料成本低,书写容易,保存时间长,还不容易篡改。
以此类推,华夏在简帛上书写商业和军政文书,肯定也有避免歧义和防篡改的需要。空格的成本低,但是给篡改留下了空间。句末最后一字笔划拉长可以断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篡改,但是不美观。在竹简上端编绳上面的空白处加一个黑点,既不占可书写的空间,又能指明断句,一举两得。另外,看到有篇文章提到在竹简背面做记号来标定次序,挺有意思。
古人如何分隔段落,也有探讨的必要。苏美尔泥板里或许有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