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认为时间可以分为两种,Objective time和subjective time。Objective time is straightforward, and refers to clock time. In contrast, subjective time is quite nuanced and refers to the differential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time。
structured daily routine, 如修道院的,如果常人要每年每天年复一年的,可能就没有快乐感了。平常人都需要时不时有不同的让其投入的东西带来快乐,不管是乐器,兴趣爱好,工作,人,运动。在英国中学都有well being 的课,一直会说flow-state,结果是孩子们都不把flow state 当回事了。mental health 和 relationship 当然是让人快乐的钥匙,问题是如何有好的mental health 和 relationship 是关键
我有让孩子们自己画日历的习惯。
买那种空白页的半成品,只有日期没有内容的,偷懒呢可以直接贴照片(再偷懒按小手印也没问题),如果想混时间就一张一张画。一般到这个季节可以开始准备了,要凑够12张,不可能是一日之功的。
小的时候是我带着做这件事,现在长大了不要我管了,会自己(偷偷)准备好,作为送给爸爸妈妈的新年礼物。
这一张,是我的,刚过去的10月份。
底下那句话的意思是,幸福不是目的,幸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我打赌这句是抄来的。
又有什么关系。这不就是你觉得谁做得对做得好,抄他的行为行事思想智慧?世界上最赚最便宜的一件事。
做这件事呢,最捷径的捷径,我能想到的有两个,1读高质量的文字,2认识高质量的人——前者很容易,后者很难。苏格拉底说,你的LEVEL是你最好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交朋友,我想没什么人愿意低就。这件事说起来无关势与利,纯粹是因为沟通起来容易。
可以一起笑,除了会意还有言传的,嗯,嘲笑(对人对事对世界)。
BBC在1994年做了一个Happiness Project,通过对200,000人的调查,重要的结论之一是,Mental health and relationships are 'key to happiness'。
这个结论,大半(正常)人听了不会动容——不是很显然的事?
当然,直觉人人有,刚刚聊过的。直觉让你觉得,是这样,科学呢,给你数据,理论根据,逻辑证明,你的感觉是对的。
更清晰,更明白,更(自)信。
所以科学从来不神秘,也没什么了不起,服务于人的工具而已。
很不幸,UN关于Happiness的report,带来的消息是,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代人,是有数据以来幸福感最差的。
为什么?
中国热有句古话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幸福和活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我想没有(直觉)。我一直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生命只要好,不要长。科学呢?当然是UN的报告,现代人当然比50年前人的平均寿命长。
忙碌的现代人最常抱怨的一句话是,我没时间啊!那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变长,会使人幸福感增加?
不是的。
Positive Psychologie的教授Judith Mangelsdorf(不信心理学的FEVRE注意了,心理学不仅是社会科学里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而且分很细的,比如这个Positive心理学)的观点是,业余时间多并不能使你觉得自己更幸福,关键是你在如何利用它。比如整天窝在电视前,那会让你更无聊无趣的。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玩意儿。有一种表,可以显示你到生命结束时的时间(当然是按平均数算)。这样,亚麻上有卖
当然,普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吓一跳,O-WEI!那可不怎么吉利。这就说到Stoicism学派的一个观点,Live, long enough, if well lived。
欧洲人一向不忌讳讨论死亡。
想起来我参加过一个公司组织的Workshop,有一个环节是,Trainer要求大家围成一圈,手拉手把眼睛闭起来,想象这是大家在参加你的葬礼,然后每个人会对你说的话。
那种感觉,我只能说,很特别,不太好形容,不过不可怕。
另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参加者分两组,一组被告知,假设你只有一个月可活了,做你想做的事。另一组只要求每天晚上记录自己一天下来做什么了。一个月结束分析结果,可以想象,第一组认为自己过去的一个月过的更有意义。
如果只看一天呢?Tagsstruktur(daily structure)决定了一天的生活质量,也就是幸福感。嗯,不是近年来很流行的Time Management(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我们这里有一个Service(服务项目?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就是普通人可以到修道院住一到两个星期,与那些修女同吃同住同作息,参加包括早中晚三次集体祷告(加上睡前自己的总共至少四次),禁掉手机等一切电子产品,但是参与日常劳作,包括清洁,煮饭。和普通人的生活最大的差别,是时间安排非常的struktur,即到几点该做什么很清楚(每天5点起床参加第一次晨祷哦)。
不便宜的。不过参加者普遍反应很好,我有同事去过。
这是心理学的另外一个结论,时间安排井井有条的人,更幸福。
接着说幸福,时间和心理学。
心理学上认为时间可以分为两种,Objective time和subjective time。Objective time is straightforward, and refers to clock time. In contrast, subjective time is quite nuanced and refers to the differential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time。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上课,50分钟,你对时间的感觉肯定和讲课的教授的感觉不一样,这是subjective(每个人都有的生活经历),时钟上显示的时间,当然是objective。
Positive Psychologie上有一个词,叫Flow-Effect。结论是,人在Flow State感觉更幸福。
Flow State是我们中文说的全神贯注,忘我,人在这种专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subjective),更享受。这个概念,是匈牙利心理学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在1970年提出来的,已经被各个行业广泛接受。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你全身心投入忘掉自己忘掉时间的时候,是不是再醒来,感觉更好?
当然,除了工作之外,每个人会全身心投入的项目不一样。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如果可以,练习一门乐器。嗯,这也是我很认同的,我自己是钢琴(年轻的时候玩过吉他,现在家里也还有一把,不过太长时间没练了,惨到不能提)。
那种感觉,只有自己试了,才会知道。
看过一个对德国最著名的企业家的采访,他被问到,如果时间可以买,你会买吗?
他答得很坚决,绝对不会。时间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它不可以买,所以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因为每个人都会死,才让今天的存在更重要,更有意义。
再来Stoicism,Give yourself a gift, the present moment。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周末灌水:关于幸福(1)——幸福和时间 聊点科学(2)——宇宙起源 聊点科学——寻找生命的痕迹(1) 周末灌水:聊聊咖啡 聊聊以色列建国的一点历史(4)
我们不敢问父亲要不要这样活着,也不想问,活着就好。
所以搞不清是家属想让老头懒活,还是老头自己想懒活,老头不能说话、不能吃喝、六亲不认,医生说老头每天活的很痛苦。网上不痛苦的人说,如果要他们自己付钱,他们会主动要求拔管子要尊严好死的。
年纪大了,各方面力不从心,如果孤独感袭来,还是比较难受的。
我前几天中午去外面吃饭,如果没必要,我不会约人,那是我一天中自我放松的时间。
我邻座的长者,衣冠楚楚,我们两都是一个人,但我们耍单的原因肯定不同,我是不想社交,而他是缺伴。
他一直找话题跟我聊天,我就陪聊,等吃完我要走了,离席的时候有点愧疚感,明显的感到他意犹未尽。
structured daily routine, 如修道院的,如果常人要每年每天年复一年的,可能就没有快乐感了。平常人都需要时不时有不同的让其投入的东西带来快乐,不管是乐器,兴趣爱好,工作,人,运动。在英国中学都有well being 的课,一直会说flow-state,结果是孩子们都不把flow state 当回事了。mental health 和 relationship 当然是让人快乐的钥匙,问题是如何有好的mental health 和 relationship 是关键
至于你说的这个routine,我又想了一下。可能我写的时候不准确,我想不是让你快乐,是让你从容,知道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了。比如我,就喜欢一成不变的日子,可以一辈子只吃一种饭,做一件事,所以我喜欢这样。可能有些人不喜欢,更向往新鲜刺激,我觉得那也没问题。所以对这种理论我一直的主张是,知道了没什么坏处,至于要不要参考,照做,那要自己决定。成年人我想这点对自己的了解还是应该有的。
然后我们说的flow state,也不应该是兴奋,而是不兴奋,没感觉,所以才是忘我。我自己的经验的确是乐器最能让我达到那种状态(当然除了工作)。比如我画画,做运动,都会走神想到别的地方去,但是弹琴不会。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情况,我非常同意你说的,每个人会不一样。
幸福总是晚体会的。总是在幸福的时候其实不觉得,失去了以后,才意识到以前的幸福。
我真心不是在‘造金句’。
那是因为,你当时的感觉不是幸福。起码不是你想要的。只是现在回想觉得应该幸福。
其实让你退回去再来一遍,你还是会和当时一样的感觉,也就是不觉得幸福。
人是骗不了自己的感情的。
没什么的。所以the present moment is the only gift,enjoy it.
That's all.
我家弟弟昨晚学校有活动,看到别的小朋友送给他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包括一个仿照他定制的乐高小人,他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太激动了,相隔六个月,第一次发朋友圈,大概这就是“快乐着你的快乐”吧。
flow-state了。 记得我从前的形意拳老师从来不会告诉我们如果达到一个功力身体会有什么感觉,因为如果告诉了,学生就会牵强附会的以为自己有突破,其实没有。
可没心理学什么事儿我没那么高级。或者说我觉得我明白他想说什么才会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知道我说错了他也能笑笑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