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已故去,多年未回故国。故乡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忙里偷闲,抽象的故乡偶尔会让人心里一哆嗦,然后是片刻的恍惚。大疫期间,在家上班,可以放肆地听音乐。好的段子可以无限循环,直至听出审美疲劳。然而,有少数片断虽上不得大场面,却让人百听不厌。有时一个星期忙完,突然发现,这个星期几乎是同一段曲子在无限循环,居然没有产生审美疲劳。
其中有两段是赵季平的手笔,一段是电影《活着》里的似水流年,一段是电影《关中刀客•仁厨子》里一个不知名的片断。这两段曲子都让人怀旧,甚至想家。尤其是仁厨子片断①,直让秋收的美好盖过秋收的辛劳。我虽然只经历了一个半秋收,且秋收的重体力劳动曾累得我几乎倒在田头,但回想起来,首先浮上记忆的却是场院上分粮忙的喜悦。
我喜欢古松,尤其是两百年以上的古松。几次在野外见到右图里的那种,几次流连忘返,直至产生私心。所谓私心不过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想把野外苍劲挺拔的古松移植到后院,据为己有。明知不可能,却忍不住要说,要是这颗古松长在后院,额②愿意葬于松下。我常发此叹,也常招徕最亲近之人最刻薄之揶揄,美得你,咦,庙里不也有古松吗?何不出家?
仁厨子片断不到一分钟,却让我产生私心。为了把那个片断据为己有,我很费了点工夫。下载视频,下载编辑软件,截取片断,永久保存。没事就循环放送,听了不知几百个百遍了,依然没有产生审美疲劳。有时甚至胡思乱想,闭眼之前,若还没糊涂,最后的要求是,娃他妈,给额再放一遍仁厨子片断吧。百年之后,额不要葬礼,你非要办,额也拦不住。额只有一个卑微的要求,把湖边那颗古松,算球,不可能,就在葬礼上放仁厨子片断吧,千万别放哀乐。
话说回来,额已经进了黄泉,他们就是放哀乐,额也不知道。其实,额心里门儿清,葬礼是做给活人看的,哀乐也是放给活人听的。活人未必拿死人的话当真。据说,邓颖超曾留遗嘱,若到生命尽头,不要抢救,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年轻人。人们执行了吗?额不喜欢后代象旧社会那样给额摔盆,可他还是会摔,因为那是摔给活人看的。额也不喜欢后代象小布什那样把额喜欢收集荤段子的事说出去,可他还是会说,因为那是说给活人听的,活人喜欢听荤段子。
算球,他爱说甚说甚,额一个死人能有甚法,可额就想带着美好上路。短短的一分钟给人带来恁多美好,明媚的秋光,快乐的时光,温馨的故乡,淳厚的乡党,赏心的婆姨,温暖的草庵,愉悦的心情,难舍的人生,......。听着这美好的曲子,额真不舍得死。要是非死不可,就让仁厨子送额上路吧。额宅心仁厚,有了好东西,不忍独享。片断既已截取,何不与人共享?
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闲适。眼下秋光正好,大批人却整天憋窝进高楼深居,终朝奔波于高速公路。听听这欢快的曲子,秋色洒进深居,秋意注满快车。哪怕一分钟也好,其实你可以无限循环。秋荻花好,直须割了,秋色正好,莫辜负了。
-----------------------------------------------
① 仁厨子片断 坊间传言,这段音乐是赵季平的儿子赵麟的手笔。若真是如此,后生可畏。他要是能按此风格写一部类似于《关中风情》的大型交响诗,额预定十场的票。额倒要看看,是额的钱先没了?还是他的美先疲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维基辞典里都有。一个是 suffix pronoun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j#Egyptian
一个是 enclitic pronoun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wj
还有一个 stressed pronoun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jnk
前两个发音上和现代汉语里“余”和“吾”不无可以遥相呼应之处;第三个可以和苏美尔的“ni”音“共鸣” :-)
此贴读罢,更见来罘兄之不羁世俗、快意人生,实乃性情中人。
想起以前一个同事,葬礼上女儿为他拉大提琴。想来和来罘兄也是心有灵犀 :-)
再谢来罘兄科普。周末愉快
我思岳麓抱黄阁, 飞泉元在半天落。 石鲸吐水(出)湔一里, 赤日雾起阴纷薄。 我曾坐石浸足眠, 时项抵水洗背肩。 客时效我病欲死, 一夜转筋著艾燃。关漼 如今病竭拥炉坐, 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 安得缩却三十年, 重往坐石浸足眠。
电影再现了武侠中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不知道自己是高手。他上场之前,自己先吓尿了裤子。:-)
百年临头,不与天赌,若有神智,容我自主,若无神智,及时入土。百年之后,不愿火化,不立坟碑,不占田厦,唯愿不着塑金,麻布为褂,垂直入土,葬于松下,减一分污染,养一分绿化。
额额额,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只学了一套陈氏
可能现在只记得起式了
代词意思抽象,除了字形,似乎没有客观参照系。语音相似是意外惊喜,不过,我未得这一领域的皮毛,古纸兄多费心。
同一读音[?ɑ],嘴巴稍张大点,鹅,鹅,鹅,是不是就成,嘎,嘎,嘎?
像维基辞典词条里那个小“menu”,Alternative hieroglyphic writings of wj,不知来罘兄可注意到:
This pronoun can also optionally be varied to indicate the identity of the antecedent — a distinction which would not have been indicated in speech, e.g.:
来罘兄周日开心
窃以为,“或许当时也有口头交流?”可以改成肯定判断,文字出现之前肯定有口头交流。试想,有没有文字影响上古先民争解池的盐吗?有争夺便有交流。 古纸兄周日快乐。
儿童学习语言,从具体客体开始掌握(如“糖”,“球”), 掌握这/那等指代还更难些, 你我等抽象总称更有难度。学会说我依赖懂得别人所说的你。开始阶段你我难分很正常。更有哲学意味的是,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自我对话(吾日三省吾身),你我之间不停切换。他人的视角不可避免地要与自己的视角有分有合(但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视频里的那段音乐让我想起贝多芬的欢乐颂合唱。我曾经想过,如果地球人要选少许音乐片段与外星人交流,欢乐颂应该入选吧。你分享的这段中国曲调与欢乐颂有共同之处(比如回环往复的特征),当然也有不同(欢乐颂高潮以及到高潮的过程明显)。
研究上古文字就是在追溯文字的孩童期。以孩童为参照物,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尤其是语音领域。容我实践上一段时间,再看效果如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不虚。你给我,不对,我给你,作揖。周末愉快。
父母皆已故去,多年未回故国。故乡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忙里偷闲,抽象的故乡偶尔会让人心里一哆嗦,然后是片刻的恍惚。大疫期间,在家上班,可以放肆地听音乐。好的段子可以无限循环,直至听出审美疲劳。然而,有少数片断虽上不得大场面,却让人百听不厌。有时一个星期忙完,突然发现,这个星期几乎是同一段曲子在无限循环,居然没有产生审美疲劳。
其中有两段是赵季平的手笔,一段是电影《活着》里的似水流年,一段是电影《关中刀客•仁厨子》里一个不知名的片断。这两段曲子都让人怀旧,甚至想家。尤其是仁厨子片断①,直让秋收的美好盖过秋收的辛劳。我虽然只经历了一个半秋收,且秋收的重体力劳动曾累得我几乎倒在田头,但回想起来,首先浮上记忆的却是场院上分粮忙的喜悦。
仁厨子片断不到一分钟,却让我产生私心。为了把那个片断据为己有,我很费了点工夫。下载视频,下载编辑软件,截取片断,永久保存。没事就循环放送,听了不知几百个百遍了,依然没有产生审美疲劳。有时甚至胡思乱想,闭眼之前,若还没糊涂,最后的要求是,娃他妈,给额再放一遍仁厨子片断吧。百年之后,额不要葬礼,你非要办,额也拦不住。额只有一个卑微的要求,把湖边那颗古松,算球,不可能,就在葬礼上放仁厨子片断吧,千万别放哀乐。
话说回来,额已经进了黄泉,他们就是放哀乐,额也不知道。其实,额心里门儿清,葬礼是做给活人看的,哀乐也是放给活人听的。活人未必拿死人的话当真。据说,邓颖超曾留遗嘱,若到生命尽头,不要抢救,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年轻人。人们执行了吗?额不喜欢后代象旧社会那样给额摔盆,可他还是会摔,因为那是摔给活人看的。额也不喜欢后代象小布什那样把额喜欢收集荤段子的事说出去,可他还是会说,因为那是说给活人听的,活人喜欢听荤段子。
算球,他爱说甚说甚,额一个死人能有甚法,可额就想带着美好上路。短短的一分钟给人带来恁多美好,明媚的秋光,快乐的时光,温馨的故乡,淳厚的乡党,赏心的婆姨,温暖的草庵,愉悦的心情,难舍的人生,......。听着这美好的曲子,额真不舍得死。要是非死不可,就让仁厨子送额上路吧。额宅心仁厚,有了好东西,不忍独享。片断既已截取,何不与人共享?
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闲适。眼下秋光正好,大批人却整天憋窝进高楼深居,终朝奔波于高速公路。听听这欢快的曲子,秋色洒进深居,秋意注满快车。哪怕一分钟也好,其实你可以无限循环。秋荻花好,直须割了,秋色正好,莫辜负了。
-----------------------------------------------
① 仁厨子片断
坊间传言,这段音乐是赵季平的儿子赵麟的手笔。若真是如此,后生可畏。他要是能按此风格写一部类似于《关中风情》的大型交响诗,额预定十场的票。额倒要看看,是额的钱先没了?还是他的美先疲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维基辞典里都有。一个是 suffix pronoun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j#Egyptian
一个是 enclitic pronoun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wj
还有一个 stressed pronoun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jnk
前两个发音上和现代汉语里“余”和“吾”不无可以遥相呼应之处;第三个可以和苏美尔的“ni”音“共鸣” :-)
此贴读罢,更见来罘兄之不羁世俗、快意人生,实乃性情中人。
想起以前一个同事,葬礼上女儿为他拉大提琴。想来和来罘兄也是心有灵犀 :-)
再谢来罘兄科普。周末愉快
我思岳麓抱黄阁, 飞泉元在半天落。
石鲸吐水(出)湔一里, 赤日雾起阴纷薄。
我曾坐石浸足眠, 时项抵水洗背肩。
客时效我病欲死, 一夜转筋著艾燃。关漼
如今病竭拥炉坐, 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
安得缩却三十年, 重往坐石浸足眠。
电影再现了武侠中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不知道自己是高手。他上场之前,自己先吓尿了裤子。:-)
百年临头,不与天赌,若有神智,容我自主,若无神智,及时入土。百年之后,不愿火化,不立坟碑,不占田厦,唯愿不着塑金,麻布为褂,垂直入土,葬于松下,减一分污染,养一分绿化。
额额额,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只学了一套陈氏
可能现在只记得起式了
代词意思抽象,除了字形,似乎没有客观参照系。语音相似是意外惊喜,不过,我未得这一领域的皮毛,古纸兄多费心。
同一读音[?ɑ],嘴巴稍张大点,鹅,鹅,鹅,是不是就成,嘎,嘎,嘎?
像维基辞典词条里那个小“menu”,Alternative hieroglyphic writings of wj,不知来罘兄可注意到:
This pronoun can also optionally be varied to indicate the identity of the antecedent — a distinction which would not have been indicated in speech, e.g.:
Alternative hieroglyphic writings of wj来罘兄周日开心
窃以为,“或许当时也有口头交流?”可以改成肯定判断,文字出现之前肯定有口头交流。试想,有没有文字影响上古先民争解池的盐吗?有争夺便有交流。
古纸兄周日快乐。
儿童学习语言,从具体客体开始掌握(如“糖”,“球”), 掌握这/那等指代还更难些, 你我等抽象总称更有难度。学会说我依赖懂得别人所说的你。开始阶段你我难分很正常。更有哲学意味的是,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自我对话(吾日三省吾身),你我之间不停切换。他人的视角不可避免地要与自己的视角有分有合(但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视频里的那段音乐让我想起贝多芬的欢乐颂合唱。我曾经想过,如果地球人要选少许音乐片段与外星人交流,欢乐颂应该入选吧。你分享的这段中国曲调与欢乐颂有共同之处(比如回环往复的特征),当然也有不同(欢乐颂高潮以及到高潮的过程明显)。
研究上古文字就是在追溯文字的孩童期。以孩童为参照物,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尤其是语音领域。容我实践上一段时间,再看效果如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不虚。你给我,不对,我给你,作揖。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