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静安,道静安。。。。

江上一郎
楼主 (文学峸)

新来的写手姓唐,名静安,文如其名---静思中安然落笔----且不评她的文章如何,看到她来,总叫我想起儿时熟悉的上海的“静安”。。。

静安,是个寺庙法名,最早,要追溯到孙权时代的吴国,本来在海滩边,为了安全,大宋年间移来内陆----其时,也是个小乡村而已,上海,还是个滩,号称华亭,故在淮海西路边还有段“华亭路”做纪念,虽然不足四百米,不过,改革开放后,曾因为时装批发廉价摊位集中地而闻名。

下图大约一百多年前吧----洋人在上海外滩,上海1843年开埠。经百年,发展成“东方巴黎”。。。

 

位于西区的静安寺涌泉(天下第六泉)已经被石栏围起,但任然是一片荒芜。

 

 百年后的上海静安寺,这就是我儿时记忆的开始景象:有轨电车穿过静安寺,“天下第六泉“已经用铁栏杆围起,并用铁丝网封住里面的石栏的井口,以防调皮如我这样的孩子掉进去----我还在读小学,与同学翻过铁栏杆,趴在铁丝网上,往下张望----看到了黑黑的泉水汪汪,清楚认出了石壁上雕刻的凹体字”天下第六泉“(清末名家吴公寿题字)--那是我儿时第一次大胆探险寻古,定格在脑海,永不磨灭。。。

  不久,政府嫌有轨电车太慢,改成无轨电车,铁轨拆了,头顶上就是新式的电车翘起的辫子连接的电线,转弯时常常“翘辫子”---电车没电,停了下来!售票员下车,再重新接上天线。。。。为何不学香港,三藩市,保留有轨电车的传统城市风格?并不妨碍现代化的交通如电车、地铁。。。

人山人海,是每年佛诞节举办的庙会,那是非常受上海人欢迎的传统节日,每次,据说好几百万人。我去过几次,各式小吃和民间小玩意最受孩子们喜欢,还有各种小商品。。。不知为何,1963年开始取消了。现在办的南京路步行街,从没达到这种全民投入的气氛。

 我很怀念有轨电车,张爱玲住在附近的公寓,电车必经之路。她写过入夜听到”叮叮当当“的电车铃响。。。我难忘,是因为有一天,上了有轨电车,经过静安寺,妈妈坐在位子上,而我踮着脚,一手抓住高高的木质扶手,兴奋地说:妈妈---你看!(我可以抓到扶手了!)母亲看着长高的我,微笑着。。。那年,我不足十岁吧?

静安寺,是十里洋场现代交通的起点,车轨从这里出发,停车库就是张爱玲听到铃声的地方。。。(在常德路上?)母亲说,抗战时,车站有个急色鬼等车,老远看见电车来了,跑去车站,边跑边对后面的朋友叫着:”八路“来了!”八路“来了!。。。正好有个巡警经过,把他给架走了。其实,是只是一辆”8“路电车。

上图可不是解放前,远处的列宁广告,可能是电影《列宁在1918》。。。

六十年代中,文革前,为了加宽南京路,几百年的”天下第六泉“城市标记,连1946年建造的阿育王石柱一起被消失了。静安寺,好像失去了原有的脸孔,一下子陌生了。。。

其实,我们小孩子,没有信仰,都没进过寺庙,静安寺,对我们来说,只是个吸引人的地名,说“静安寺庙”---才是指真正的庙宇。邻近的”老大房“、”百乐门“,”静安公园“---文革时,不静也不安,小公园晚上聚集了上海和北京的红卫兵在辩论。。。去过一次,便不想再去了。。。

1970年,我在淮北农村,不久,上海千年古迹烧成灰、成废墟,一点也不知道。

改革开放后重建,金碧辉煌,新建的阿育王梵幢,因为造型夸张,偏置一旁,也十分引人注目。。。。然而,这个静安寺,和我的记忆相去甚远。。。

 

大约20年前,上海地铁刚建不久,我从外滩往西,本来要到镇宁路老家下车,可是,为了回到老地方看看,提前在静安寺站下了车,走回家才一站路---出了车站,站定脚步,抬头环视张望,半分钟,找不到任何有关静安寺的印象,一时,没了方向,正在犹豫,一位长者缓缓走来,我上去询问:“老先生,请问,静安寺朝啥地方走啊”?

这位老先生看来70多,精神很不错,穿着也体面,他看着我,打量了大约五秒多----

“侬迪格宁蛮有意思个----上海话噶好,哪能勿晓得静安寺勒了啥地方?”说着,微笑地看着我。

”奥,勿好意思,我离开上海到外头已经几十年了。。。“

”奥!个就难怪了!上海现在变化勿小--此地块就是静安寺呀?!侬转个弯---就是百乐门了。“他手指了一下我的左面。

我连连道谢,走在静安寺,寻找着静安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说静安,道静安。。。。 《夜杀》 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的知己。。 山外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图) ”人类艺术高峰就是样板戏,不可超越“吗?
唐静安
每个人的心里都存着一些旧梦。
江上一郎
是的,温故知新。。。:)
唐静安
我的侄子,我哥哥还是按老一套养大的。他的风度谈吐也截然不同于当下的青年,外子是北京人,见了他很诧异。就如我看见小粉红惊掉下巴一样
行者一路歌
哪能走? 总是让你体会“。。佛是请客吃飯佛是。。。” 的刨力的魅丽
江上一郎
1974年到香港,日本青年问我:在中国,你这样的青年多吗?---

我说多,因为我的朋友基本差不多;说不多,因为社会上不多。---他说:啊,我明白了。

看你写生活边的人气息相近如世外桃源---我很熟悉---

文革中----我的前辈和我讲的全是他旧社会的生活,社会的轰轰烈烈革命完全与我们无关。

江上一郎
歌兄沪语不错嘛:)
唐静安
对的。以前人民的生活。
文革传人
哈哈哈,故宫搬上海去了,*_*。问好江上兄。
p
papyrus
里斯本也是,100年前的有轨电车还在运行。连车型都没变,还有不少木质结构,坐在里面和时间旅行差不多 :-) 。 问好江上兄
看客2010
回北京也是,找不着北。记忆被切成了碎片,挺伤感的。
江上一郎
没法子--我们已经不属于那里了。。。
江上一郎
善于设计的人懂得将传统和现代结合成和谐的城市;一味喊“破旧立新”的人---往往缺少自信,比不得前人。。。
江上一郎
要在现场,保证你耀眼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