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学校总是可以说,这些都是个例,本人原因。但一个8千学生大学,半年余就4个学生出事,完全说巧合也难以解释。
我们知道普大是以重视本科教育出名的。学校对学生也照顾有加。
那么是不是学校的peer support system或者学校对学生心理建设有缺环?
我想到身边一个女生,普大5年多才勉强毕业。其间专业换了三个,停学半年看心理医生。其父母中学一路送其上私校,对孩子期望很大。入学后开始响动也很大,又是创业又是nonprofit, 最后都不了了之。
进名校有光环,但压力也不小。这些情况在很多学校也有普遍性。
培养接地气,能抗摔打的孩子很重要。
这个看样子要从娃娃抓起。
离毕业不到两个月了,不知道原因,但是好可惜。
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另外要摆正心态,不要和某领域最牛的娃比。比如数学的话,为啥要和那些 IMO 上来的牛蛙比呢,那不是找不自在,IMO 上来的不一定各科都强,要知足常乐
所以长期看,包装双刃剑
心想这都这么难了,应该怪玉米地不好
大过学业压力,想寻找自己的存在和位置。
不过心理健康问题确实是最重要的,父母跟孩子关系亲密,能够顺畅沟通尤其紧要。
所以学校的文化如果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就会好的多。这一点Y,B,几家LAC做的就不错. 学生学的苦但不会打听互相的成绩,做到合作。自杀是极端的,还有很多不到自杀但会自暴自弃或开始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也很可怕。
人的自我重要意识,总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搞social justice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生活上出过点小问题和小不适应,其他都还顺利。在学校交几个好朋友也很重要,现在除了跟 roommate 成了好朋友,还有2,3个好友,这对排压避免孤独非常有好处。
我娃找到的这个是 volunteer 性质,属于第一年试点 MIT 和 波士顿社区合作的一个项目,MIT 会给5,6千块报酬, 正好可以 cover 暑期在校住宿的费用,可能会有几个免费暑期住宿的名额给这个项目现在还没有决定, 其实最多每周 meet 一次,其他时间灵活 remote 工作,她还是决定住在学校
她的 friends 找的,有在学校 lab 里的也有校外机构的,那报酬会高些。 不知道现在的小孩为啥怎么早开始找实习,刚进大学还基本算是个高中生呢就开始找实习了, 觉着完全可以到大二,大三再弄嘛,不过只要她自己愿意随便。
P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不错的。我听过一次P的心理讲座。我家不推娃爬藤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考量。因为我家两个都是高敏娃。如果压力大,对他们的impact会比非高敏娃高几倍。我老公的美藤经历也是觉得压力大不舒服。他的导师也是名师。过关不易。女儿的学校不是名校,她一直是凤头,大学四年很愉快。毕业后不进大厂也一帆风顺。觉得以健康快乐为人生第一目标的人,不要去追最高的藤最大的厂及股市进场最低点之类的。自己给自己留些余地。美国不是中国,不做到最顶尖也能机会很多生活不错。
因为体育在大学还有保持同样的训练强度,但是有可能体育上面的成绩不如原来好,同时专业学习不能保证,觉得比其他不是凭体育招上来的孩子差很多,会比较迷茫。有一个书叫Girls on edge有提到这个。
EC如果和人的学能力不相关,只是包装上去进的好学校,可能往上学会比较麻烦。
正好相反。曾经看过几篇分析,那些靠EC进去的学生,因为原来在高中时学习就不是最拔尖的,所以心理上早有锻炼,习惯成自然,甘居中游,或下游,而且这些人比较热衷于课外活动,所以有其他的渠道来排解压力。相反那些只盯着学习的同学,原来在高中就是一路领先,其他同学望尘莫及,从来没有尝过得低分的味道,对他们来说,考试成绩就是一切,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他们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用考试成绩来定义的,加上又没有其他渠道来分解压力,所以一旦进了藤大,拼死了都拿不到第一,心理压力极大。有一篇分析里引用了一个MIT的学生的说法,他说进了MIT的大部分学生最不习惯的事就是你不再是门门课都可以考第一,甚至没有一门课能够考第一,抬头一看,在生活中第一次发现,还有很多人比自己聪明,有些人聪明到你永远也不可能赶上,心里落差,错乱极大。
读研时听学院的教务处长讲,学习一塌糊涂的同学很少自杀,自杀的往往都是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但是他们的自我要求更高,他们觉得他们的实际表现达不到那个高度。
虽然学校总是可以说,这些都是个例,本人原因。但一个8千学生大学,半年余就4个学生出事,完全说巧合也难以解释。
我们知道普大是以重视本科教育出名的。学校对学生也照顾有加。
那么是不是学校的peer support system或者学校对学生心理建设有缺环?
我想到身边一个女生,普大5年多才勉强毕业。其间专业换了三个,停学半年看心理医生。其父母中学一路送其上私校,对孩子期望很大。入学后开始响动也很大,又是创业又是nonprofit, 最后都不了了之。
进名校有光环,但压力也不小。这些情况在很多学校也有普遍性。
培养接地气,能抗摔打的孩子很重要。
这个看样子要从娃娃抓起。
离毕业不到两个月了,不知道原因,但是好可惜。
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另外要摆正心态,不要和某领域最牛的娃比。比如数学的话,为啥要和那些 IMO 上来的牛蛙比呢,那不是找不自在,IMO 上来的不一定各科都强,要知足常乐
所以长期看,包装双刃剑
心想这都这么难了,应该怪玉米地不好
大过学业压力,想寻找自己的存在和位置。
不过心理健康问题确实是最重要的,父母跟孩子关系亲密,能够顺畅沟通尤其紧要。
所以学校的文化如果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就会好的多。这一点Y,B,几家LAC做的就不错. 学生学的苦但不会打听互相的成绩,做到合作。自杀是极端的,还有很多不到自杀但会自暴自弃或开始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也很可怕。
人的自我重要意识,总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搞social justice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生活上出过点小问题和小不适应,其他都还顺利。在学校交几个好朋友也很重要,现在除了跟 roommate 成了好朋友,还有2,3个好友,这对排压避免孤独非常有好处。
我娃找到的这个是 volunteer 性质,属于第一年试点 MIT 和 波士顿社区合作的一个项目,MIT 会给5,6千块报酬,
正好可以 cover 暑期在校住宿的费用,可能会有几个免费暑期住宿的名额给这个项目现在还没有决定,
其实最多每周 meet 一次,其他时间灵活 remote 工作,她还是决定住在学校
她的 friends 找的,有在学校 lab 里的也有校外机构的,那报酬会高些。
不知道现在的小孩为啥怎么早开始找实习,刚进大学还基本算是个高中生呢就开始找实习了,
觉着完全可以到大二,大三再弄嘛,不过只要她自己愿意随便。
P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不错的。我听过一次P的心理讲座。我家不推娃爬藤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考量。因为我家两个都是高敏娃。如果压力大,对他们的impact会比非高敏娃高几倍。我老公的美藤经历也是觉得压力大不舒服。他的导师也是名师。过关不易。女儿的学校不是名校,她一直是凤头,大学四年很愉快。毕业后不进大厂也一帆风顺。觉得以健康快乐为人生第一目标的人,不要去追最高的藤最大的厂及股市进场最低点之类的。自己给自己留些余地。美国不是中国,不做到最顶尖也能机会很多生活不错。
因为体育在大学还有保持同样的训练强度,但是有可能体育上面的成绩不如原来好,同时专业学习不能保证,觉得比其他不是凭体育招上来的孩子差很多,会比较迷茫。有一个书叫Girls on edge有提到这个。
EC如果和人的学能力不相关,只是包装上去进的好学校,可能往上学会比较麻烦。
正好相反。曾经看过几篇分析,那些靠EC进去的学生,因为原来在高中时学习就不是最拔尖的,所以心理上早有锻炼,习惯成自然,甘居中游,或下游,而且这些人比较热衷于课外活动,所以有其他的渠道来排解压力。相反那些只盯着学习的同学,原来在高中就是一路领先,其他同学望尘莫及,从来没有尝过得低分的味道,对他们来说,考试成绩就是一切,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他们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用考试成绩来定义的,加上又没有其他渠道来分解压力,所以一旦进了藤大,拼死了都拿不到第一,心理压力极大。有一篇分析里引用了一个MIT的学生的说法,他说进了MIT的大部分学生最不习惯的事就是你不再是门门课都可以考第一,甚至没有一门课能够考第一,抬头一看,在生活中第一次发现,还有很多人比自己聪明,有些人聪明到你永远也不可能赶上,心里落差,错乱极大。
读研时听学院的教务处长讲,学习一塌糊涂的同学很少自杀,自杀的往往都是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但是他们的自我要求更高,他们觉得他们的实际表现达不到那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