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残疾农民诗人余秀华因她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了网红。
因为乡卫生员的失误,在她睁开眼睛但还没来得及啼哭时就被剪断脐带,脑部缺氧导致脑瘫。从2009年开始,在叼着烟做农活的间隙里,她不停创作诗歌。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挫折,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又无从排遣,而陷入了无穷的压抑痛苦迷茫之中,身患残疾的余秀华的命运比大部分人更为艰难坎坷,但她可以通过写诗宣泄情感,她的诗承载着她的生存状况,有悲苍的底色。她行文质朴、情感浓烈,写了农民的苦难,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对爱情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也许因为身体有残缺,情感更丰富;婚姻没爱情,对爱情更渴望;欲望被压抑,也因此渴求更强烈。
余秀华的诗豪放,真挚,真挚中还带一股 “拙气”。她在写作中运用现代诗诗写技巧,诸如通感,陌生化处理,日常生活叙事,写出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她的诗不矫揉造作,语言表达比较有力量,有质感,有痛感,有时她那生命的诗歌可以直击灵魂,以真诚打动读者。可以打动人的诗,应该就是好诗。有些读者还会被她的诗感动得热泪盈眶,读者能感觉到她语言的力量与感情的深度。
余秀华说“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余秀华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她说出了很多颇带争议的话。诗人王家新和食指曾经对余秀华的诗提出批评,她说“上次被王家新强奸了一次,这次被食指强奸了一次。” 有人骂她粗俗、低贱。她大方承认自己是“荡妇”,然后再做一个“泼妇”。当然“强奸”她的不只是这两个人,诗人沈浩波对她的诗歌作了分析,认为余秀华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沈浩波称,“无论是从余秀华诗歌的整体水平看,还是审视其中的局部语言,内在的情感与精神都没有太多可观之处。很多诗歌停留在情感的最表层,既没有深入进去,也缺乏表达的微妙。”
余秀华像个女汉子,在诗里赤裸裸地写睡你,前无古人。男女同房,睡还是被睡,主动性可不一样呢。她的诗写出了率真和霸气, 那是一具被压抑的,性饥渴的,绝望的,充满生命力的肉体在抗争,一个对自己身体自卑的悲观主义者发出的豪言壮语。但“睡你”两字实在粗鄙,和放屁可以一比,尤其是出自一位女性之口,更觉不堪,但也正因为语出惊人才震撼人心,引起注意。《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有人读了会感动到落泪,有人觉得是屁诗,吊诗。
一定有男诗人跨过太平洋去和女人做爱,但都不敢像她那样大声地喊出“去睡你”,他们会委婉地说“漂洋过海来看你”。
余秀华的诗是直白的自由体诗,有很多可以说太直白,不遮不藏,一览无余,意象不丰满,没有意境,有也是给人一种病态畸形的感觉,不耐品,无美感,读一首余秀华的诗,印象深的往往是几行金句,整首诗没有跃然纸上,可以说有句无篇,这些是她的诗的硬伤。
睡你是为了搏眼球,但她也写了一些自然真实而不粗鄙的好诗,比如以下两首,粗砺且灵动,有感情力度,但节制。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
如同悖论,它往黄昏里飞,在越来越弱的光线里打转
那些山脊又一次面临时间埋没的假象
或者也可以这样:山脊是埋没时间的假象
那么,被一只乌鸦居住过的身体是不是一只乌鸦的假象?
所有的怀疑,不能阻挡身体里一只飞出的乌鸦
它知道怎么飞,如同知道来龙去脉
它要飞得更美,让人在无可挑剔里恐惧
一只乌鸦首先属于天空,其次属于田野
然后是看着它飞过的一个人
问题是一只乌鸦飞出后,身体去了哪里
问题是原地等待是不是一种主动的趋近
问题是一只乌鸦飞出以后,再无法认领它的黑
——不相信夜的人有犯罪的前科
最后的问题是一副身体不知道乌鸦
飞回来的时刻
读它如散文,不作诗的排列,难道就失去诗的灵魂?
有排成诗的,其实跟诗没有关系。
诗歌诗歌,诗就是歌。从文字特征上,可以说诗歌有两个主要特征:流动的意象,和韵律。缺乏其一就不再诗了。一句话概括就是:韵律中流动的意象。散文可以有诗意,但没有韵律。另外,诗歌不在于(可以没有)上下文的意思连贯性,其表达来自意象之间的关系;而散文是。
歌词有韵律,但也不是诗,就是因为歌词缺乏意象流动的特征,依然是靠上下文连贯表达意思;严格地讲,歌词的韵律也不是诗的韵律。诗是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
小tips:读诗的关键在于看懂意象,并发现意象之间的关系动力学。例如,诗中的“跨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至少这句话里有两个主要意象:大半个中国,和睡你。前者表达表达是艰辛,后者是表达释放的情绪。这两个意象在全诗里流动,在其它的句子里可以看到其它意象与这两个主意象之间的动力流动关系。所以如果改成“来看你”,比“来睡你”的意象力量差别天上地下。
己见尔,仅供参考
林木评的很不错。
她的灵性--是独一无二的。
那些批评她的“专家”,有几个看到她的灵性了?----所以,不值一谈。
六十多年来--新中国找不到一个能与她并肩的文人---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诗人”们。。。
-----------------------------
她当作协的官之后,会变。。。。。。
所以,评人,其实也显出了自己的面目和状态。
她的成名作是撒潑一類,顫音下面翻譯的那首《阿樂。。》是刻意要寫得工緻文雅一點的,這類意義也不大,別的文人會寫得更好。
除此,她的不少作品有種野生植物般横生的蠻勁,形式傳統,内在貭地野,十分觸動人,不僅僅是感人。她作為業餘的種種局限也磨滅不了她的價值,遠超絕大多數已成名的詩人。
内容限於世俗可能是她比较内在的局限,但也不算缺憾。
然後李白仙氣,余秀華世俗氣。
一个a firework,李白写它:君不见,一个烟火,啊,一个不一样的烟火;杜甫写它:一个呲花。优劣自明。不过,如果穿越到现在的话,李白能成网红,杜甫跟莫言一样不会有人问津
一个可以上天入地放之四海;一个贴在地面苦苦耕耘只为律诗?----怎么比呀?:)
多年前残疾农民诗人余秀华因她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了网红。
因为乡卫生员的失误,在她睁开眼睛但还没来得及啼哭时就被剪断脐带,脑部缺氧导致脑瘫。从2009年开始,在叼着烟做农活的间隙里,她不停创作诗歌。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挫折,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又无从排遣,而陷入了无穷的压抑痛苦迷茫之中,身患残疾的余秀华的命运比大部分人更为艰难坎坷,但她可以通过写诗宣泄情感,她的诗承载着她的生存状况,有悲苍的底色。她行文质朴、情感浓烈,写了农民的苦难,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对爱情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也许因为身体有残缺,情感更丰富;婚姻没爱情,对爱情更渴望;欲望被压抑,也因此渴求更强烈。
余秀华的诗豪放,真挚,真挚中还带一股 “拙气”。她在写作中运用现代诗诗写技巧,诸如通感,陌生化处理,日常生活叙事,写出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她的诗不矫揉造作,语言表达比较有力量,有质感,有痛感,有时她那生命的诗歌可以直击灵魂,以真诚打动读者。可以打动人的诗,应该就是好诗。有些读者还会被她的诗感动得热泪盈眶,读者能感觉到她语言的力量与感情的深度。
余秀华说“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余秀华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她说出了很多颇带争议的话。诗人王家新和食指曾经对余秀华的诗提出批评,她说“上次被王家新强奸了一次,这次被食指强奸了一次。” 有人骂她粗俗、低贱。她大方承认自己是“荡妇”,然后再做一个“泼妇”。当然“强奸”她的不只是这两个人,诗人沈浩波对她的诗歌作了分析,认为余秀华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沈浩波称,“无论是从余秀华诗歌的整体水平看,还是审视其中的局部语言,内在的情感与精神都没有太多可观之处。很多诗歌停留在情感的最表层,既没有深入进去,也缺乏表达的微妙。”
余秀华像个女汉子,在诗里赤裸裸地写睡你,前无古人。男女同房,睡还是被睡,主动性可不一样呢。她的诗写出了率真和霸气, 那是一具被压抑的,性饥渴的,绝望的,充满生命力的肉体在抗争,一个对自己身体自卑的悲观主义者发出的豪言壮语。但“睡你”两字实在粗鄙,和放屁可以一比,尤其是出自一位女性之口,更觉不堪,但也正因为语出惊人才震撼人心,引起注意。《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有人读了会感动到落泪,有人觉得是屁诗,吊诗。
一定有男诗人跨过太平洋去和女人做爱,但都不敢像她那样大声地喊出“去睡你”,他们会委婉地说“漂洋过海来看你”。
余秀华的诗是直白的自由体诗,有很多可以说太直白,不遮不藏,一览无余,意象不丰满,没有意境,有也是给人一种病态畸形的感觉,不耐品,无美感,读一首余秀华的诗,印象深的往往是几行金句,整首诗没有跃然纸上,可以说有句无篇,这些是她的诗的硬伤。
睡你是为了搏眼球,但她也写了一些自然真实而不粗鄙的好诗,比如以下两首,粗砺且灵动,有感情力度,但节制。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
如同悖论,它往黄昏里飞,在越来越弱的光线里打转
那些山脊又一次面临时间埋没的假象
或者也可以这样:山脊是埋没时间的假象
那么,被一只乌鸦居住过的身体是不是一只乌鸦的假象?
.
所有的怀疑,不能阻挡身体里一只飞出的乌鸦
它知道怎么飞,如同知道来龙去脉
它要飞得更美,让人在无可挑剔里恐惧
一只乌鸦首先属于天空,其次属于田野
然后是看着它飞过的一个人
.
问题是一只乌鸦飞出后,身体去了哪里
问题是原地等待是不是一种主动的趋近
问题是一只乌鸦飞出以后,再无法认领它的黑
——不相信夜的人有犯罪的前科
.
最后的问题是一副身体不知道乌鸦
飞回来的时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也谈余秀华的诗 野草 母亲 这一生 钥匙
读它如散文,不作诗的排列,难道就失去诗的灵魂?
有排成诗的,其实跟诗没有关系。
诗歌诗歌,诗就是歌。从文字特征上,可以说诗歌有两个主要特征:流动的意象,和韵律。缺乏其一就不再诗了。一句话概括就是:韵律中流动的意象。散文可以有诗意,但没有韵律。另外,诗歌不在于(可以没有)上下文的意思连贯性,其表达来自意象之间的关系;而散文是。
歌词有韵律,但也不是诗,就是因为歌词缺乏意象流动的特征,依然是靠上下文连贯表达意思;严格地讲,歌词的韵律也不是诗的韵律。诗是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
小tips:读诗的关键在于看懂意象,并发现意象之间的关系动力学。例如,诗中的“跨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至少这句话里有两个主要意象:大半个中国,和睡你。前者表达表达是艰辛,后者是表达释放的情绪。这两个意象在全诗里流动,在其它的句子里可以看到其它意象与这两个主意象之间的动力流动关系。所以如果改成“来看你”,比“来睡你”的意象力量差别天上地下。
己见尔,仅供参考
林木评的很不错。
她的灵性--是独一无二的。
那些批评她的“专家”,有几个看到她的灵性了?----所以,不值一谈。
六十多年来--新中国找不到一个能与她并肩的文人---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诗人”们。。。
-----------------------------
她当作协的官之后,会变。。。。。。
所以,评人,其实也显出了自己的面目和状态。
她的成名作是撒潑一類,顫音下面翻譯的那首《阿樂。。》是刻意要寫得工緻文雅一點的,這類意義也不大,別的文人會寫得更好。
除此,她的不少作品有種野生植物般横生的蠻勁,形式傳統,内在貭地野,十分觸動人,不僅僅是感人。她作為業餘的種種局限也磨滅不了她的價值,遠超絕大多數已成名的詩人。
内容限於世俗可能是她比较内在的局限,但也不算缺憾。
然後李白仙氣,余秀華世俗氣。
一个a firework,李白写它:君不见,一个烟火,啊,一个不一样的烟火;杜甫写它:一个呲花。优劣自明。不过,如果穿越到现在的话,李白能成网红,杜甫跟莫言一样不会有人问津
一个可以上天入地放之四海;一个贴在地面苦苦耕耘只为律诗?----怎么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