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上,适之先生(1891-1962)是实用主义者,他是杜威的学生,算是嫡传。实用主义根据理论或者信仰在实际应用中的成败来评估其意义真假。简言之,理论的意义在于实用。不过这里实用,不是指一定马上发财,也可以指纯学术应用,比如用相对论来解释引力波。实用主义,不等同于功利主义。
了不起的人物大多复杂,适之先生也不例外。其它方面不说,今天只谈他的私生活,而且只谈他跟韦莲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 1885-1971)女士之间的情爱。从1914-1962年,接近半个世纪,他们之间通了300多封信,且不说有关的日记、诗词和电讯。胡跟韦之间的关联,自弱冠而及古稀,当然韦氏要大六岁。
在这些信件中,适之先生经常是主动的一方,但韦氏在情感上要坦诚、感性得多。1933年8-9月间,胡曾到纽约旖色佳造访韦氏,二人关系发生质变。其时胡年届不惑。9月13日,胡离开不久,韦在给胡的信中写道:“……我想念你的身体,但是我更加发狂地想念你完整的存在,包括我生活在其中的那一部分。我中有你的那一部分,总是渴望你中有我的那一部分。……”
此后某月26日(有一字无法辨认),她写道:“……胡适,我爱你!我不为苟活而骄傲,又怎会为这个骄傲?你的爱让我感到如此卑微,但是有时,你的爱包围了我的思绪,犹如阳光照亮空气。尽管有所怀疑,我在想我们情事曝光后怎样能免遭非议。如果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而且尽享生活,你能想象我俩不像寻找相同峡谷的两条溪流一样交汇吗?……”
某月27日,她写道:“……客套的外衣已经滑落地面——你现在知道了我的真面,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你想象中的那个女人?她或许是个尤物,但是是我——尽管奶子小而且没有收捡,脑子不清白、不好使——触摸到了你的身子和双眼。我不敢置信,你会爱上我这样一个可怜虫,但你的爱却包裹着我。……”
我翻译这些信件节选,对译文的准确性负责。这些私密文字涵义清晰,不容作另外的解释。
适之先生的私生活,互联网上的信息不确为多。就我读到的材料,他在中美两国的感情生活都比较丰富,在美国还不止一个韦氏。他的情爱,也是实用主义的。在私生活里,他不忍或者无力打破旧秩序,但他没有受旧道德束缚,而是静悄悄地建立了自己的新秩序。这样做道德是否圆满,对于实用主义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做实用,适合他个人,而且各方都接受。能做到这一点,也了不起。
陈毓贤(Susan Chan Egan)女士和周质平(Chih-p'ing Chou)教授写的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The Half-Century Romance of Hu Shi and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9),是严肃的著作,值得一读。
20230227
虽然读书不多,越来越觉得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再加上个性因素,应该说还是可以跟胡适对话的。劝胡适不要做官等,都是平等交流,也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到的。可能那个韦莲司都不一定能做的到。
现代教育可能侧重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人生整体的把握,似乎并不擅长。
其实人大概真是想啥来啥、心想事成的。
鲁迅:要做那个扛着门的勇士,最后就是活得很累。
六四前万润南等发誓要做中国改革的铺路石,六四后又感到多少有点委屈。其实,当人想自己做铺路石的时候,就要知道什么是铺路石?铺路石那就不是纪念碑,那就注定了是无名无姓让人踩着走过的石头,不是如纪念碑那样供人瞻仰、憧憬的。这时再感到委屈也没用了。
最好还是每一代人就做每一代人的事儿,干嘛非要做铺路石?即使基督,也不过说“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
做铺路石,自我要求似乎是有点过了。难道你铺了路,世界就从此一下子跨进共产主义了吗?
胡适,大概认为这是贯彻平等、学术自由观念。在蒋,大概多少就觉得这是冲撞,更不要说普通军人、市民,大家都无法想象西方的自由平等如何在生活中体现。
(题外话,即使六四,回想起来,也是跪着造反、请命。人们总觉得必须有人跪着,不是你,就是我。)
至于哲学,我觉得胡适好像不深。对于宗教如佛教等也缺乏认识。研究禅宗,基本上是历史考据,而不是宗教行者。类似科学史学家不同于科学家。这大概受了当时赛先生思维潮流的影响,大家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才是最高的东西,其他东西都要受它的衡量。这段有点远了,个人看法。
就搞共产;去英美的就倾向宪政民主自由,回来后就比较接近国民党。其实孙中山也事英美背景。所以才能提出三民主义。
鲁迅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观察力出发,可以看见民族弱点。但是要他凭空就能琢磨出一套民主政治(英国宪政几百年的传承),或产生共鸣,那是不太现实。所以他只能批判、呐喊,不能建设。
在哲学上,适之先生(1891-1962)是实用主义者,他是杜威的学生,算是嫡传。实用主义根据理论或者信仰在实际应用中的成败来评估其意义真假。简言之,理论的意义在于实用。不过这里实用,不是指一定马上发财,也可以指纯学术应用,比如用相对论来解释引力波。实用主义,不等同于功利主义。
了不起的人物大多复杂,适之先生也不例外。其它方面不说,今天只谈他的私生活,而且只谈他跟韦莲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 1885-1971)女士之间的情爱。从1914-1962年,接近半个世纪,他们之间通了300多封信,且不说有关的日记、诗词和电讯。胡跟韦之间的关联,自弱冠而及古稀,当然韦氏要大六岁。
在这些信件中,适之先生经常是主动的一方,但韦氏在情感上要坦诚、感性得多。1933年8-9月间,胡曾到纽约旖色佳造访韦氏,二人关系发生质变。其时胡年届不惑。9月13日,胡离开不久,韦在给胡的信中写道:“……我想念你的身体,但是我更加发狂地想念你完整的存在,包括我生活在其中的那一部分。我中有你的那一部分,总是渴望你中有我的那一部分。……”
此后某月26日(有一字无法辨认),她写道:“……胡适,我爱你!我不为苟活而骄傲,又怎会为这个骄傲?你的爱让我感到如此卑微,但是有时,你的爱包围了我的思绪,犹如阳光照亮空气。尽管有所怀疑,我在想我们情事曝光后怎样能免遭非议。如果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而且尽享生活,你能想象我俩不像寻找相同峡谷的两条溪流一样交汇吗?……”
某月27日,她写道:“……客套的外衣已经滑落地面——你现在知道了我的真面,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你想象中的那个女人?她或许是个尤物,但是是我——尽管奶子小而且没有收捡,脑子不清白、不好使——触摸到了你的身子和双眼。我不敢置信,你会爱上我这样一个可怜虫,但你的爱却包裹着我。……”
我翻译这些信件节选,对译文的准确性负责。这些私密文字涵义清晰,不容作另外的解释。
适之先生的私生活,互联网上的信息不确为多。就我读到的材料,他在中美两国的感情生活都比较丰富,在美国还不止一个韦氏。他的情爱,也是实用主义的。在私生活里,他不忍或者无力打破旧秩序,但他没有受旧道德束缚,而是静悄悄地建立了自己的新秩序。这样做道德是否圆满,对于实用主义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做实用,适合他个人,而且各方都接受。能做到这一点,也了不起。
陈毓贤(Susan Chan Egan)女士和周质平(Chih-p'ing Chou)教授写的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The Half-Century Romance of Hu Shi and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9),是严肃的著作,值得一读。
20230227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感动我的歌曲】枯树赋 波士顿马拉松 奇异恩典 两根黄瓜 【感动我的歌曲】泪光闪闪
虽然读书不多,越来越觉得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再加上个性因素,应该说还是可以跟胡适对话的。劝胡适不要做官等,都是平等交流,也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到的。可能那个韦莲司都不一定能做的到。
现代教育可能侧重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人生整体的把握,似乎并不擅长。
其实人大概真是想啥来啥、心想事成的。
鲁迅:要做那个扛着门的勇士,最后就是活得很累。
六四前万润南等发誓要做中国改革的铺路石,六四后又感到多少有点委屈。其实,当人想自己做铺路石的时候,就要知道什么是铺路石?铺路石那就不是纪念碑,那就注定了是无名无姓让人踩着走过的石头,不是如纪念碑那样供人瞻仰、憧憬的。这时再感到委屈也没用了。
最好还是每一代人就做每一代人的事儿,干嘛非要做铺路石?即使基督,也不过说“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
做铺路石,自我要求似乎是有点过了。难道你铺了路,世界就从此一下子跨进共产主义了吗?
胡适,大概认为这是贯彻平等、学术自由观念。在蒋,大概多少就觉得这是冲撞,更不要说普通军人、市民,大家都无法想象西方的自由平等如何在生活中体现。
(题外话,即使六四,回想起来,也是跪着造反、请命。人们总觉得必须有人跪着,不是你,就是我。)
至于哲学,我觉得胡适好像不深。对于宗教如佛教等也缺乏认识。研究禅宗,基本上是历史考据,而不是宗教行者。类似科学史学家不同于科学家。这大概受了当时赛先生思维潮流的影响,大家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才是最高的东西,其他东西都要受它的衡量。这段有点远了,个人看法。
就搞共产;去英美的就倾向宪政民主自由,回来后就比较接近国民党。其实孙中山也事英美背景。所以才能提出三民主义。
鲁迅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观察力出发,可以看见民族弱点。但是要他凭空就能琢磨出一套民主政治(英国宪政几百年的传承),或产生共鸣,那是不太现实。所以他只能批判、呐喊,不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