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e’s most transformative effects may concern the way we view ourselves. When we feel wonder at something truly incredible and grand, “we perceive ourselves as smaller and less significant in relatio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ether through nature, music, art or sport, it's possible to find awe-inspiring moments in all different places
1. Many of our friends who followed their passion with no economic plan ended up out of the workforce for years. One woman, an aspiring screenwriter who left teaching and film school to stay at home with her children, said she’d never received any guidance beyond following her bliss. “One of the biggest things you need to realize as an artist is you have two lives you need to lead. One that can economically support you, and one where you’re following your passion. My mother was a huge supporter of my passion. She is a true believer in following your dreams. But I needed someone who could say, ‘This is what’s going to be required of you for your art, and this is what’s going to be required of you to live.’”
2. There's yet one more wrinkle: Being good at something can create passion for it. One friend, an insurance-company executive, didn’t pick her field because she was wild about insurance. But when we talked to her, she exuded enthusiasm for her career. Over the years, she became good at it, and her expertise sparked passion. And another friend told us that her banking job wasn’t a passion—that hadn’t been her guiding principle, anyway. She was interested in being able to support herself above all else. But we saw that her work was clearly something she cared about very deeply, a job that paid her back for her hard work, for being really good at something, by boosting her confidence and awarding her success.
我一向早起早睡如同生活在农业社会的原始人,因为贪恋那一段静谧独处的时光。慢吞吞在厨房给几个人准备Jause,看着太阳从田间的天边升起来,从一点点霞光,到一个小边边,到半个球,到一个球,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
一般老大睡最早睡眼惺忪过来跟我打招呼。亲亲她,然后命令,快去上厕所。
老二半天不见动静,一定是又睡过去了。
随时等着老三大叫,妈妈妈妈。她一定会让我多陪着躺一会儿。如果我躺下,用手支头,她会粗暴地把我的头按下去,按到她的脸前。我憋不住笑。
这是我的如宗教的ritual,心怀感激,为新一天的开始。
任何一种文明得以生存和繁衍兴盛,都要有一个不是特别名誉但又很必要的条件,即在其相应的社会群体中建造自己的funding myth,或者说是foundation of common belief。这种common belief的,换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词汇来表达,就是,religion。
即便今天的现代社会,宗教的影响力有多大,每个人都看得见甚至摸得到,我不多说。
最早的宗教源于敬拜活动,敬拜需要仪式,仪式需要场地(环境)。特殊的环境才能营造特殊的气氛,把人暂时从现实世界抽离,拖进宗教氛围空间。
很麻烦很复杂很简单很容易。
埃及文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无间断的最古老的人类文明。既然宗教和文明相依相随,最早的宗教敬拜遗址,当然会出现在埃及,据今天7000年,Nabta Playa。
今天的Nubian Desert以大漠黄沙著称,千里之外难见点点孤烟。而7000年,那里是以绿洲闻名的动物天堂,象狮龙虎豹成群,泉眼遍布夏季甚至会形成湖泊。巨大的石块被拖到(人们认为的)有特殊意义的某处,竖起排成一行,面向北方(古埃及人用星象来确定方向,用阴影确定时间季节)——人们为了敬拜发明第一个日历,同时人类史上第一个圣地,被(千辛万苦)打造成功,教堂的雏形。
就是这样啊。作为普通生活工具的日历,彼时彼处,是宗教的一部分。或者说,科学和宗教,相依相随。
敬拜朝圣的人汇聚于此,如同今时今日人们定期在教堂的Messe。
我第一次见识宗教意义下的午夜Messe,是上中学的时候,圣诞节前夜跟着带晚自习的老师去邻近的西什库教堂。就记得黑压压一片很多人,倒不是很吵很乱,有同学还领到一张画,被我们称为“圣母的照片”。
还能记得的,是有个女人哭着从我们身边挤过去,说要“领圣餐”。暗夜里陌生人前的泪,应该不是假的。
所以,我相信她是真的在哭。
感谢现代科技,宗教仪式包括敬拜祷告这类活动对人类大脑神经员(情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仪器很好地观测到。神经科医生通过对比很虔诚的信徒在祷告前后的脑电图,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在祷告的时候,大脑Frontal Lobe明显充血(显示异常活跃),而控制我们感受外界信息的Parietal Lobe部分则变得异常迟钝。
什么意思?在敬拜活动中,个体的感受(EGO)被极大减弱甚至消失,增加的,是人对自己和神和宇宙的连接的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在很盛大的敬拜活动中,特别是当群体做同一个动作的时候,人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变得强大,身边的人变得亲近如兄弟,显示出的脑电波图像,同频或近乎同频。
同频的波叠加有什么效果?中学物理应该已经讲到——反正原理也不必人人懂,结果知道就好。不知道?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啊,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和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投缘聊起来更兴奋火有花一闪一闪?为什么第一眼就“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
对宗教的依赖和依附,一直属于各时期文明(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决定了人们如何审视认识世界,如何做人做事,和社会在特定时期的道德规范。同时,每一种宗教都希望自己的理念更强大被更多的人接受——所以需要share(好像现在中文里也很习惯说,谢谢分享;-)),share当然离不开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是文明得以流传的前提。
传播的途径,当然是语言。早期人类社会的语言,当然不是文字,只能是是更简单更易懂的Imagery, Symbol这些。其主题,大半是动物(包括家禽),或者狩猎画面,和敬拜的场景,在没有纸笔的原始社会,只能是拿利器刻在不朽的石头上。
历史得以被记载。
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图像符号语言里,发现有极少数人头上有特殊的类似羽毛的装饰,推测是类似Schamane的人物。Schamane是Tungusic peoples里的Prister。Tungusic peoples
主要有两支,分布在西伯利亚(Siberia)和亚洲东北部地区(Northeast Asia)。 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大家熟悉我不多说。而传统的亚洲东北部地区,按照美国历史学家Robert Kerner20世纪30年代给出的定义,指的是包括蒙古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此,Tungusic peoples说的Manchu-Tungus languages被认为是中文,蒙古语和俄罗斯语的祖先。
(通晓Manchu-Tungus languages的最后一个Scahmane,已于2000年病逝)
几乎任何一种宗教里都有一个(或一些)人从事Prister的角色。简单来说,他比一般人离神更近,是人和神之间沟通的桥。(因此)更有权力——他的权力,来自于身后众人的承认和接受,这种接受和承认,要通过ritual确定和巩固——人们参加敬拜仪式,(功利一点说)为了使自己离神也更近一点。如果跳出历史看的话,这种敬拜对文明的影响是,使本来互不相关的独立的个体自主动团结起来,坚定某种信念,完成对个人来说的mission impossible。
人类社会是文明的载体。文明能够发展繁荣第一要素是稳定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秩序必然有管理阶层和被管理阶层——一些人宣布自己是统治者。
你说你是你就是?
不是的,不是我说,是神说。
在古埃及,统治者(力图)使人们相信,他的权力来自于Horos。Horos是古埃及最高法力的神之一,是万神之王,其象征是Falcon。Falcon是世界上非得最快的鸟类,时速可达400km/h。因此,人们相信自己实际上是被神统治而不是被人统治,最聪明的选择是服从而不是反抗。
Falcon
结果是什么?稳定的社会秩序得以保障。
随手翻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字典。排在第一个的就是Falcon。
同时,Falcon(Horos)有极强的视力,它高高在上,监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好的和坏的,善的和恶的。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在今天有些教堂的玻璃或墙上一样有类似眼睛的图案和装饰——神在看你。
心理学实验显示,当人们感觉自己被监视或者提醒有宗教倾向时,会变得慷慨和友善——更文明一点。
不过人是健忘的嘛,为了防止这种被监视的感觉被忽略被遗忘,古埃及人(Pharoh)想出把不可见变为可见,瞬时变为永恒的办法,即建造金字塔,停放被处理成木乃伊的死后的法老的尸体。
结果呢,(法老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消逝,而是永存(永生)。
Gizeh金字塔属于人类最古老组著名的建筑,据开罗市中心15km,世界7大古建筑奇迹之一。每一个都由超过2,000,000巨大的石砖组成,在没有发明带轮的运输工具和没有铁器的情况下,有超过10,000人参与了建造工作。考证给出的另外一个结论是,每一个金字塔的施工过程都是由内向外层层累加完成,最后的最外层用光滑石块贴平,当阳光照上去,那些石块会如镜面般闪光,十几公里之外可见。
很辛苦?当然,不过还好,技术层面体力要求之外,有信念。人们,认为自己是在为神工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文明的源头3,宗教的起源 文明的源头(2),战争和血 8卦时间(51):文明的源头(1),从不定所到定所 灌水:接着讲2战故事--Operation Anthropoid 灌水:讲个关于2战和飞机的故事
Communication的前提是big enough population,big enough population的前提是more than enough food。归根结底,宗教是饱足的副产品,于是有街头混混的说法,吃饱了撑的。
在我《砍头艺术之比较》最后一段:
多余的感慨和不多余的感慨
由Hypatia想到Judith再到阿尔泰米西娅再到……
不知道,在远古母系社会中,有没有女性迫害男性,且只因为是“男性”;
不知道,在古代多神教时代,有没有男性迫害女性,且属于可恶的单向性的“社会现象”;
不知道,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是否与一神教的兴起有关;
不知道,女性复权以后也会像……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1805/12797.html?
电影《《城市广场》(英语:Agora)2009年》
在古埃及(专一太阳神那几年除外),古希腊罗马,古中国,都是多神教,也都欺负和压迫女性。
让我联想到这篇: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220103-awe-the-little-earthquake-that-could-free-your-mind
Awe’s most transformative effects may concern the way we view ourselves. When we feel wonder at something truly incredible and grand, “we perceive ourselves as smaller and less significant in relatio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ether through nature, music, art or sport, it's possible to find awe-inspiring moments in all different places
联系起来,猜想有时候在或宏伟或奇妙的大自然景观,或者艺术面前感受到的awe, 跟宗教仪式里体会到的awe, 是不是一回事呢?
写到这里,自问自答,刚联想到印第安人所崇拜的自然的sprits, 就回答了刚那个问题-- 觉得是一回事
只有欧洲吧,从古希腊神话的多神,演变到一神的基督教。其他没有这个转化吧?(估计本文盲在露馅了,见底的半瓶子醋,说错了文化给纠正一下)
中国自产自销的道教,一直都是多神,没有转化啊。印度的特产佛教,印象中她们路数不同,人人可以证佛。伊斯兰教是有一个神,但没有转化过程?
说到这里,前一阵看到这个图片,觉得很有意思,想想还真是,三大宗教(基督,佛教,伊斯兰教)创建时间间隔就在几百年之内,在人类历史上算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比如当代的Scientology 都是cult
男性压迫女性,觉得是强者压迫弱者, 只是男性正好在很长的时间内是强者一方。
为啥想到这个呢?最近在追一个2021年的美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enes_from_a_Marriage_(American_miniseries)
这个剧是翻拍70年代的同名老剧,不同的地方是,2021年的美剧里面老婆收入远远高于老公,然后老婆出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enes_from_a_Marriage
一时兴起的兴趣反而不一定可以长久,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长期浸淫其中,反而会慢慢越来越感兴趣,从而是自己的一种inner drive?
我是泛泛而谈,不是针对你说的对宗教的兴趣。就是有所感。
比如我读过很尖锐的一篇: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18/06/when-love-what-you-do-pushes-women-to-quit/563537/
统计数据发现:1. 如果做你喜欢的工作—很多女性反而中途退出职场。
2. 如果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工作—女性反而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因为其中找到了成就感。
天下很多事情是相通的。
趣也可以代表“心”就决定把这个事情拿下,搞定、搞清楚。虽然不挣钱,但也要搞定。这时的“兴趣”,大概可以用“决定”来代替(比如佛出家打坐,也或许本来只是有兴趣琢磨、想搞清楚某个事儿,后来“决定”搞清楚)。
就好像公司底层天天跟领导说一个事儿,领导就是没兴趣。但某一天突然有了兴趣,这项目就起来了。
有时候那些“实际问题”很强大,让人不得不面对。
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中国什么的。包括古犹太教。
后来犹太教变成一神教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犹太教发展出来的,所以这三家一神教同根同源。
是一神教逐渐取代了欧洲各地的多神教,而不是那些多神教发展成一神教。是取代,没有转化。
下面两段的两个例子我很感兴趣,也琢磨过不少。实际上,即使佛教里,也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说是普遍心理问题。
1. Many of our friends who followed their passion with no economic plan ended up out of the workforce for years. One woman, an aspiring screenwriter who left teaching and film school to stay at home with her children, said she’d never received any guidance beyond following her bliss. “One of the biggest things you need to realize as an artist is you have two lives you need to lead. One that can economically support you, and one where you’re following your passion. My mother was a huge supporter of my passion. She is a true believer in following your dreams. But I needed someone who could say, ‘This is what’s going to be required of you for your art, and this is what’s going to be required of you to live.’”
2. There's yet one more wrinkle: Being good at something can create passion for it. One friend, an insurance-company executive, didn’t pick her field because she was wild about insurance. But when we talked to her, she exuded enthusiasm for her career. Over the years, she became good at it, and her expertise sparked passion. And another friend told us that her banking job wasn’t a passion—that hadn’t been her guiding principle, anyway. She was interested in being able to support herself above all else. But we saw that her work was clearly something she cared about very deeply, a job that paid her back for her hard work, for being really good at something, by boosting her confidence and awarding her success.
上面第一类人,感觉就是失去了自己的“目的”了。其实很多人在过了一个台阶、进入一个平台后,都会面对“失去目的、失去方向”的问题。这时候他/她需要建立新目的。可以看到,这个女的也是需要别人告诉她新的目的,自己还没有找到。如果让她以挣钱为目的,她大概已经过了那个台阶,无法产生真正的成就感,挣钱带来的回报(feedback, payback)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刺激;不过也可能是胆怯,但即使胆怯让他不需要去尝试,也是经济上还过得去。
第二个人,在他工作中有真实的payback,其实就是有真实的,自己内心认为值得的结果。经济上的自信。其实就像运动员,锻炼的时候或许也有休息的想法,但是就想那个冠军,一切付出还是觉得“值了”。
=======
我说的“实际问题和兴趣”的对比。其实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就是觉得自己做的事儿“很值”。只是事儿有差别:一个是直接跟经济利益有关(商业和应用科学),一个是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科学,宗教探索)。但都觉得很值。
值不值,是每个人自己心里衡量的,别人、家长都不能替代。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佛,他是吃穿不愁,到森林里打坐,可以说是一种兴趣(但不是浅薄的兴趣),是一种决心,一定要“搞出结果”,这是目的。达到目的,才觉得值,或者说因为觉得值-worthy,所以一定要达到目的,无论付出多少。
这样说起来,做成事儿也只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基础(不管这事儿是实际生活问题,还是心理追求),都是因为觉得某个“可衡量的结果”很值,才会持续地付出。挣钱解决生活问题,佛的修行解决生死问题,做到了,都带来confidence)
一定是要有回报的。不追求具体回报和结果的活动,大概就是比较浅的“兴趣”,这会随时变化。可说是一种懒散的状态。
我真够认真的。
这次COVID就是很好的证明,一直有人对政府发钱耿耿于怀。因为那点钱对相对有钱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真正的穷人,就是吃饭钱住房钱生存钱,就是社会稳定的保证。成年人看不到这一点,真的该打回去重新做人了。
女性或者少数裔当然是弱势群体,我刚看到一篇这方面的分析,这三年下来,职业生涯最受挫的,是有色人种里的女性,更多的女性在LOCKDOWN期间因为要照顾孩子家庭被迫辞职,重新回去从零开始,很容易?
实际上我自己还不是要花比本地男同事多几倍的力气证明自己,这方面我太有体会了,所以我必须是Lib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