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偶然乎,必然乎?(从唐尧到刘邦)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峸)

讲个偶然性。

胡乱说五千年前吧,尧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这个地方玩泥巴,封为陶,古陶国。长大了,迁徙到山西临汾的唐,做了天子。

称为陶唐氏。

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封在陶南边一点的商(商丘)。

 

 

陶和唐,都是风水宝地,意义非凡。

周初分封,玩了下帽子戏法,以曹代陶,以晋代唐。陶北,给弟弟康叔,建卫国;陶南,给商纣王的哥哥,建宋国。

舜的后裔,做了武王的驸马爷,封陈国。

 

 

卫国的地盘,是纣王以前的朝歌。卫风淫荡。曹,依然定都陶丘,繁荣富庶。

古语云,“富比曹卫”,类似于今天我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而知,天下诸侯觊觎之心。曹国五百余年,宋吞陶。

接着,越吞吴。范蠡离勾践,弃齐相,定居陶,成为陶朱公,从此陶又叫定陶。因为陶朱公和卫国子贡,战国时期,“富比曹卫”的说法,变成了“富比陶卫”。

三家分晋。

赵相李兑、秦相魏冉,都想吃这块大肥肉。没想到,舜后裔“田氏代齐”的齐国,胆大包天,捷足先登,先吞了宋,导致五国联军攻齐。

齐虽然最终复国,诸侯瓜分了齐吞的宋国。

 

 

大家各得一点,最富庶的陶,被谁得到了呢?

自然是拳头最硬最大的秦帝国。而且秦昭王送给了母亲“芈月”的弟弟、自己的亲舅舅魏冉。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秦王的舅舅,穰侯魏冉从此有了私心。总是率秦国虎狼之师,越过韩魏,在陶邑周边,左突突、右突突,想扩大自己的陶。

甚至在包围魏都大梁时,魏国使者须贾说了句,类似“胜了都是你侄子的,输了你自己的陶邑必然丢”,魏冉就撤了。须贾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退敌,升了官,发了财。本是春风得意,出使齐国,被自己的门客范雎,在齐王面前抢了风头。

回来和魏相,以可能走漏风声、通敌卖国为由,将范雎打死,扔在厕所里,还任宾客们在他身上尿尿。不想范雎是装死,最终逃了出来,到了秦国,给秦昭王讲了,他舅舅那一套行不通,从此秦国战略,改成了范雎的“远交近攻”:

从最近的韩国开始,一点点蚕食,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逐步东扩。

 

 

这是路线的斗争。

范雎做了秦王师,摇身一变,将魏冉取而代之,做了大秦的丞相,不仅报了须贾、魏相之仇,而且让秦王驱逐了舅舅,大权独握。

魏冉搬家,从咸阳浩浩荡荡,搬了一千多辆车,回到封地陶,养老自终。

陶收归政府,成为秦国飞地陶郡。

 

 

当初魏瓜分了宋国两郡,秦国飞地陶郡,插在魏国领土,如鲠在喉。终于,为解姐夫平原君的邯郸之围,信陵君窃符救赵,大败秦军,趁势攻入陶,将国土连成一片,魏国中兴。

但也因此,就像魏冉碰了陶受猜忌一样,信陵君也受到作为国君的哥哥猜忌,退了下来,以“醇酒妇人”自终,魏国再次衰落。

那一年,楚国丰县的刘邦十三岁。

 

 

此时的楚国丰县,与魏国接壤。刘邦身在楚国心在魏。

信陵君是他的偶像。一睹信陵君的风采,成为他“三千门客”中一员,是刘邦的梦想。从丰县,西去信陵君的封地,不过一百公里,去魏都大梁,也就两百公里,走路四五天的事。

脑子发热的刘邦,像打了鸡血一样,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离家出走了。他不想像大哥那样,做个庄稼汉,也不想像二哥那样,仅仅做点小生意。

那都不是我刘三儿。

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刘邦扑了个空,信陵君已死。好在信陵君有一个门客叫张耳,是信陵君的超级模仿秀,刘邦做了信陵君门客的门客,听张耳诉说信陵君窃符救赵、拔掉秦国陶郡的那些故事。

一混三十出头,比刘邦只大三岁的秦王嬴政,灭掉了魏国。刘邦和张耳,以及张耳的门客们如鸟兽散。刘邦回家没几年,楚、齐灭,天下大一统,中国出了个秦始皇。

秦分天下三十六郡。刘邦的家乡丰沛,划成了四川郡,又叫泗水郡。快四十岁的人,混了个大秦帝国下小小的基层公务员——沛县泗水亭亭长。和县里的萧何、曹参、夏侯婴交好,在村儿里,整天和卢绾、樊哙、周勃等狐朋狗友厮混。

安静下来,眺望的是西部,原来的魏国的地方。陶变成了秦朝的东郡,剩下的,叫砀郡。

 

 

信陵君没了,有谁呢?

我们一般都说刘邦靠丰沛集团起家,却忽略了,一开始是砀郡给他送来了吕家。就像南阳新野的阴丽华和她哥哥阴识,全家all-in,给了刘秀第一桶金,砀郡的吕雉和哥哥吕泽,对刘邦也是all-in。

吕雉的老家,本是魏国单父县(单县),与刘邦所在的楚国丰县接壤。可能因为秦灭魏,吕太公带着女儿跑沛县来的。老爸非要说这个刘三儿面相贵,要把吕雉嫁给他。没想到泗水亭长,都做到47岁了。

日子没盼头。

突然附近的陈胜就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当年的老相好张耳,跑去投奔了陈胜。刘邦也反了。从窝藏芒砀山开始,吕雉和吕家,就和他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做了沛公,在砀郡,依靠吕家,收了几千人马。有了资格,在楚国复国(都彭城,即徐州)的贵族老大项家项梁手下,做了个小老大,和项羽称兄道弟。

 

 

那陶呢?

刘邦跟陶啥关系呢?

除了和陶也只有一百公里地,除了陶那边,躲着个未来的战神彭越,以及他最爱的戚夫人,在造反之处,最关键的,势如破竹的项梁,骄傲了,被章邯干死在陶。

历史上著名的定陶之战。

项梁的死,对项家势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楚怀王立即提拔刘邦,封了侯,还做了砀郡长,将砀郡兵,从此和鲁公项羽军,在名义上平起平坐。

也是为了挟制项羽,搞了兵分两路,“先入关中者王之”。于是,项军北渡黄河,与秦军主力正面作战,刘军在黄河以南的楚国旧地,从砀郡一路往西打游击。

 

 

然后遇到了牛逼的郦食其。不仅自己送地,一路上以三寸不烂之舌招降,刘邦轻松到颍川郡与张良会师,率先入咸阳。

鸿门宴后做了汉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东出攻打彭城,几乎全军覆没,逃到定陶,定陶大美女、女艺术家、女舞蹈家戚姬,救了他一命,以身相许,做了刘邦最爱的戚夫人。

吕雉的家和刘邦家近,彭越的家和戚夫人家近。后来相斗的悲剧就此种下。

刘邦虽然败了,但在下邑这个地方,有吕雉哥哥吕泽的守军,稳住了阵脚,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张良给他提出了策反英布、许封彭越、重用韩信,瓦解项羽后方,断其粮草,开辟北方战场,形成迂回包抄、三面夹击的整体战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画策”。

下邑画策,发生在砀郡。

 

 

靠着这一战略,虽然过程极其艰辛,最终在五十四岁那年,干掉了项羽,一统天下。他干的第一件事,是驰入定陶的韩信军中营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军权印绶。

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封彭越,做了家乡的梁王,都定陶。齐国,刘邦自己拿在手上,并让梁王彭越和楚王韩信,互相牵制。

没有了后顾之忧,抱着美人戚姬,在定陶氾水之阳,登基做了大汉皇帝。

为什么要在定陶登基?

除了博取美人一笑,可以最快稳住新的诸侯王,也是因为这里是“天下之中”,信陵君的魏国旧地,春秋战国第一富庶城市,而且做为尧的故国,有封禅的意味吧。

此后,便迁都洛阳,再迁都长安。

 

刘邦和陶的故事,到此还没完。

 

刚刚当上皇帝,刘邦就开始消灭异姓王。在这一波骚操作中,他重用了一个叫陶舍的将军。陶舍正是定陶人,秦末时是秦朝的少府铜丞,作为将兵长史,随章邯灭了陈胜吴广。因赵高杀其父,陶舍投奔了英布,官太宰,再随英布,跟了汉王刘邦。

刘邦御驾亲征,灭异姓王,以陶舍为禁军统帅。陶舍因功,封启封侯。启封,就是魏都大梁南郊的启封县,避汉景帝刘启讳,改为开封县。

后世,开封县并入了北迁的都会,新都会沿用了开封之名。

 

 

彭越有可能是戚夫人的靠山,才会被发狂的吕雉剁成了肉酱。梁国收回,分成了济阴、陈留等郡,又从陈留分出济阳国(郡)。

济阳,正在开封与定陶之间。定陶,是陶姓祖地,汉时,由于陈留、开封等地的兴盛,陶舍四世为开封侯,其子陶青还做了西汉丞相,可能陶氏族人,在中间的济阳聚集。

在东汉末年、魏晋时期,造就陶氏的第一个济阳郡望。北方战乱时,不断南迁,到了长江以南的丹阳、庐江等地,成为丹阳陶氏和浔阳陶氏。

北方的济阳,就此淹没在历史的尘埃。

 

 

 

 

l
ling_yin_shi
桃,甜乎?涩乎?(先啃这一口儿),不就知道了。:)
山水苍茫
陶兄说陶,真乃“如数家珍”也~~~~~~
土豆-禾苗
这个我要回你两个回复,宏观的和个人的…… :))
S
Shubin
哎呀,看不懂 -- “两百公里,走路两三天的事”。 刘邦一天能走200里地?
陶陶三
ok,改成了“四五天”。我本来想的是,一百公里走两三天的。每天走50公里,从丰县,四天可到大梁。急行军更快。:-)
木有文化
尧应该没有五千年前,大约四千二百年顶天了。
陶陶三
五千年,是咱喜欢吹牛逼的。说个三四千,不够喜庆。
d
donau
我是zoom in你是zoom out

完全不同的view。所以我讨论的是options你讨论的是selections(的结果),属于post-hypothesis(这个词是我造的,为了让你明白我是想强调post)。为了让你更明白,先给你一个概念。

in statisticshypotheses suggested by a given dataset, when tested with the same dataset that suggested them, are likely to be accepted even when they are not true(让你敢嘲笑我玩科学,我是有机会不报仇的?)

你这样分析下来,列再多的事实,也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你的结论。因为你的思路是,已经有必然了,然后你顺着这条路往上找,说,你看你看,都是必然。这是实际是很错误的分析方式。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儿?你没有scale out只是scale up,就是平行事件不够多,样本量不够大,没有任何实验结果可以支持你的结论。

你当然知道中国历史(也不是只有中国啦不过中国典型一点)是怎么回事如何被记载保存。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说的刘邦项羽鸿门宴什么的,关于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无论是在那个年代(平行时期)还是之前还是之后,你相信这是独立实践完全没有其他类似事件发生?不会吧。如果没有也不会犹豫了,多少成千上万的类似事件因为刘邦被咔嚓了而被历史埋掉了而已。对当事者来说,那条路是不是必然?

所以我们今天回看历史,什么都是必然。因为已经发生了,理性的分析总不能否认事实。而我前面讨论是,你退回去,到那个点以前,向左还是右的偶然性。

 

d
donau
还有你下面用到或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陶陶三
回到历史(刘邦去还是不去鸿门宴)那个点,可以想象成,分出好多个平行世界,我们所处的是其中一个。

但不管怎么分,Mechanic再怎么复杂,都是在一个框架里进行的,有它的秩序。在框架里,自然发生,超不出框架之外。

 

陶陶三
或然介于必然与偶然之间。我用来概括事件的戏剧性。
陶陶三
传说李姓来自理氏逃到李子树下,改姓李,很偶然。:-)陶氏逃到桃树底下,也可以改姓桃。
陶陶三
是“敝帚自珍”。:-)
陶陶三
还有一个土豆的,一个禾苗的。:-)
d
donau
你这还是等于什么都没说

你知道二叉树这个概念吗,你可以看一下。就这么多可能你都列一遍,然后说,看我说的对吧,我都说过。可是你别忘了,按照那个算法算下来每一个事件(实验结果)发生的概率都很小。而且越往下越小。极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你的结论一个都不对。

陶陶三
树的比喻挺好,既有偶然又有秩序。上帝的奥秘,不可穷尽。但见微可知著。就好像一棵树,又好像一条道:

在道路上,大车、小车、马、行人,怎么样开,怎么样走都行,不管你偶然、必然、或然发生什么车祸,遇到一只小兔子急刹车导致追尾什么的。

都在道上进行。在道上,归根结底,是出于自然。科学再怎么牛逼,又出不了根本。就好像树枝再怎么牛逼,你也得相信、发现有树根。

这事儿不讨论了,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历史就当电影故事看好了。

d
donau
对对对你说的对我也想说不讨论了其实我应该说你说的都对不应该说都不对不过算了对不对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概念而已
陶陶三
它这必然有一个system。早些时候,甚至就可能是一个wish或一个咒语,“这事儿必然出现”。至于怎么出现的,是一系列

必然、或然、偶然,加在一起叫自然,但为了“这事儿必然出现”,又像区块链一样,必然执行。

印度神话里是这样的。

神退下后,可能这个system变得更隐秘而高级。咱们又理解不了。所以就看故事好了,“邪不压正”是一定的,但怎么个曲折法,要充满戏剧性才好看。

我主贴的故事里,我就特别喜欢“范雎差点被打死”、“刘备定陶遇戚姬”这样的,特别有戏剧性。编剧、导演也搞不到那么好,那么精彩。我是天上的“神仙”,我看了都会相当满意,“它是自然发生的,所以尤其精彩”。

 

 

d
donau
天才!今天算见着活的了!
l
ling_yin_shi
小弟时常皮一下,陶兄好风范好犀利,一个字,肚皮朝天地服,游泳似的。:)
l
ling_yin_shi
平行世界?陶兄等等,这浓眉大眼的历史,好像也开始长得像科幻未来,也有点程序员的意思了,

天,时空错乱。:)

想想看,挺科学的事——有遵循,也有突变。参考生物学的基因,化学的电子(有轨道旋转也有跃迁)。

自然的意思就是有时不变,有时突变,只是哪一刻人类不好说。:)

脑洞一下,如果有一天太阳系突变了,跃迁了,你说可咋办?哈哈。

陶陶三
我是打比方,其实是文学的方式,因为多妹是科学家,所以用她熟悉的科学来比喻。:-)

从我们道家来看,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不必worry。:-)

免疫力真的好
略懂哲学史的后生如我,替楼主提醒一个妙词--缘分,这个汉语词汇奇妙之处是既代表偶然性也代表必然性。
陶陶三
谢谢。同意。点赞、跟帖也是缘分。
d
donau
那我再跟你说句实话吧

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儿吗。你出国跟我们比稍微晚了点儿,被灌进去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很难摘清。所以我原来说你中文的网文腔厉害。这个很糟糕,文字表达影响你的思路,思路影响你分析问题的逻辑。这种自己是觉不出来的。老实说我这一两年看中文的多一点,我基本扫两眼就能看出来那个是国内的那个是国外的,国外的哪个是只会说中文看百度的。

我完全不是说中文不好,是现在的中文环境不好。带坏整个思路带坏人。

比如你这句,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这是你的理念,IN PERSONAL,一点问题都没有,你完全可以这样说。非常符合中文语境的教育思路,人定胜天那一类吧。而普世的价值观里,连普通民众都接受很多事情CONTROL不了的这一事实。

再举个例子,你提到的科学哲学什么的。你知道你说这种犯的错误是什么吗(当然这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看到中文讨论问题的普遍问题,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又证明不了,只好说别人错或者差。我对这一点很敏感,真是职业原因。像我们原来写论文,只可以说我做了XX,我观测到ZZ。对比YY观测到的,我哪些和他一样,那些不一样,然后分析原因。但是你不能说别人的是错的(那是结论,judgement,卖瓜说瓜甜,没什么错,比较可笑而已,不容易让人信服)。就是你不能用别人的错来证明你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讨论问题的思路。我观察到的是基本混中文网的都没有。很可惜。

你的TIEF可以,BREIT一般。

被拖来CONTROLLING TRAINING,所以有时间瞎扯几句。不许生气。

 

A
Anthropologi
点赞!
A
Anthropologi
哈哈,多美好较真儿。果然科学家风范!
陶陶三
多妹这次终于说愉快了~~~
陶陶三
谢安妹,好久不见,祝好。
A
Anthropologi
祝好!你美文依旧,延绵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