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灌水:Heads or Tails--影响人一生的决定

d
donau
楼主 (文学峸)

这个题目,是看到下面没文化说历史上的节点,也不过是(上帝)掷骰子的结果想起来的。我想说的是,不说那么远的历史,其实个人的节点,又何尝不是掷骰子的结果?

想起来前些天读到Stevend D. Levitt的一篇文章,恰恰提到这个问题,所以拿出来聊两句。

Stevend D. Levitt是Freakonomics那本书的作者(在这里聊过啦),他不是传统经济学派,更偏重于心理学,或者说主攻方向是是Behaviourial Economics,所以提到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对人的行为的观测现象。我碰巧读到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在另一篇文章给的链接里,于是随手点进去(网络资源丰富,当然有它的好处)

 先介绍Levitt的实验,在这个网站,www.freakonomicsexperiments.com,随便登录,免费。

我抄几句介绍 Sometimes in life you face a major decision, and you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You’ve considered the issue from every angle, even completed a free tarot online. But no matter how you look at it, no decision seems to be the right decision......

然后呢,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跟着介绍往下走,选择你希望做决定的题目,回答完相关问题,翻一个硬币……最后,根据硬币的结果,做决定。

简单吧。我不多说。

关键他的结论很有趣。

第一,two months into the study participants show bias towards the status quo——虽然面临做决定的选择,但是大部分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并不真的希望改变,无论影响人生的重要决定,比如离婚,辞职,还是小一点的象开始一个新的diet,参加一个长跑俱乐部,etc..掷硬币结果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会在6个月以后消失。

第二,追踪数据显示,按照硬币结果的提示,真的做出改变的人,比没有做出改变的人更happy,而且前者表示,如果退回去,仍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第三,掷硬币显示的结果的确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数据显示,得到head的人做出改变的可能比得到tail的人要高25%(与性别,年龄收入无关)。同时,对不那么重要的决策影响更大(比如diet),对job quitting, ending relationships这样的重要决策影响要小一点。而且这个影响,只在得到硬币结果的两个月以内被观测到,两个月之后,自动消失(忘了?)

 第四,对于重大决定,job quitting, separating from your husband or wife,结果显示,做出改变not onl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self-reported happiness, but also causally related, especially six months after the coin toss。按照硬币结果提示做出改变的人,在追踪数据中显示更幸福。

第五,无论重要还是不那么重要的决定,都显示出这种随机的决策都影响到人们的事后满意度。按照提示做出改变的,会更倾向于接受他们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这些年以来我就是我们家的骰子?曾经我们孩子爸爸有两次换工作的机会,很巧,都是他在原地刚有一点小起色就有外面的找上来,所以每次都犹豫——原地有原地的好,熟门熟路熟人——所以每次都跟我说,你决定,你说换咱就换。 我有什么可决定的。问烦了还不是就一个字,换。

所以就这样了。

木有文化
这个我要回你两个回复,宏观的和个人的

先说宏观的,人类历史。虽然我原来提到是上帝掷色子,但那主要是为了给糯米泼冷水。其实我觉得,而且是非常悲观的觉得,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少数大人物/疯子的个人意志。

因为人,从个人层面看那真的是处处闪光,可从群体层面看,很悲哀但没办法,很像闷头被领着走的羊群,哪怕是被领到悬崖跳下去。大多数人或者是愚昧的被煽动,或者是能看清但随波逐流。就缺有一两个意志力很顽强又精力充沛的主,(这种人每隔几十年总会跳出来),把这个大羊群领到他想领到的地方。

如果反方也有个领头羊,那就是战争。然后历史就被改变了。

陶陶三
有些不是掷骰子,像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什么什么的,那个叫call。Jesus三十岁跑出来,那个也是call。
木有文化
个人的呢,我上次看到过一个理论

其实和你说的‘重大决定’有点儿类似:他们把决定分为两类: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如果说好马不吃回头草,那离婚/换工作都算是不可逆的决定。说法是‘可逆决定’应该 try to make a quick decision, based on imperfect data, '不可逆决定' 应该 try to gather more data, and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另一段看的,说自古至今的小说,大多有一个 common trope: 三段论,
1) hero 需要离开家乡 (放弃他的comfort zone), 
2) hero fight dragons, demons, (himself?)
3) hero return home (back to his comfor zone), but being a better him/herself.

再有,出国时间久了,我真心觉得中国文化最大的缺陷,是小时候教育我们这个“Heads or Tails--影响人一生的决定”一定要谨慎,一定要谨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弄得人瞻前顾后。西方的decision cost, 起码教育我们,要小很多。

写的很乱,不知所云,抱歉。

d
donau
不对他们这些都是自己很肯定的决定不犹豫所以不用色子

象余秀华我估计再远了她也说不上来了,她可能就知道中国。所以不会有漂洋过海来看你那种需求。

当然你说CALL呢如果理解称成心的CALL也对,就像我原来提到很多欧洲的修女或修士会听到神/天使的CALL是一样的。

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如果你面临抉择,犹豫的时候如何做决定,如何接受决定以后的后果。对个人来说,就是behaviour对happiness的影响。你敢说你每次都是跟着内心的CALL走?你敢说我也不会信的。

d
donau
那我不同意。我认为离婚/换工作都是不可逆的决定

不然怎么有复婚这个词?换工作当然可以换回去。我提到的文章的原词是job quitting。面临的是失业,如果有下家而且下家很好有什么犹豫的。

这篇文章讲的是,怎么做都有风险的情况。你只能认(接着)一头。

至于你提到的另外一个现象,indecision,非常非常好,正是我看的另外一篇文章讨论到的。作者提到,indecision的人大多属于Perfectionism,不能完全说不好(深思熟虑啦),但是有时候的确对个人影响很坏。对个人来说,我觉得关键是掌握那个度。

最后,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我不知道啊反正我没觉得对我影响大。那是你们都太老实了。人这么教你就听?该。

d
donau
但是我不能不承认的一点是

中国文化里对个体接受风险承担责任的教育很少,起码我感觉不鼓励个人这样做,所以造出一些枪打出头鸟或者只扫门前雪的坏舆论。这个真是没办法

d
donau
哦没仔细看你说不是掷骰子是对的但是那种不在这里讨论的范围
糯米粥
另一方面是,美国政府敢花钱,负债额都可以把人吓到。湾区科技公司敢在近2年猛招人,所以现在人头滚地,

美国个人敢借债,反正破产卖房的比比皆是。

政府的做法跟个人的做法都有相通之处,反正政府也是人来运作的

不过我还是更欣赏老美们敢做敢为的劲头

陶陶三
不管个人也好,宏观也好,它必然是秩序和或然的结合。就像一个硬币,不可能只有一面。有正反,又必然随机。
糯米粥
历史之所以有很大的偶然性,

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精英创造历史。不过我觉得这不是“悲观”的看法,而是一个接近真相的看法。

昨晚读到这句话--深以为然:

Above all, being a sentient being, a thinking animal, on this beautiful planet, and that itself has been an enormous privilege and adventure.

糯米粥
3
d
donau
你说的都是bias 的情况跟你前面举的例子是一样的。就是基本走向已经定了

这里讨论的是两边风险都未知所以可以理解成几乎等价的情况。

已经排除必然的影响了

糯米粥
我所知道的我侄女她们这一代想法不是这样的,非常强调个人。前两天

我侄女还给我写了读书笔记(我给她布置的作业),非常有意思。回头我去找找

d
donau
肯定啊我可以想象。人精嘛。不过人精也得先是人。随时打击一下应该的
糯米粥
在这里:

 

d
donau
这种话年轻的时候说出来跟我们这样年纪大一点的时候说肯定内涵不同啊

再过20年肯定更不同。人生还不就是感受结论验证再感受验证结论的过程。转几圈之后,就过完了。

陶陶三
这东西是剥不开的。比如刘邦去鸿门宴,还是不去鸿门宴。假若“风险未知,几乎等价”,但依然有“一以贯之”:“我不能死”。
糯米粥
嗯,不能同意更多
f
freemanli01
给你加个例子,川普80年34岁采访时说,美国其实只需要一个人就能让它再次伟大。当时他是盼着这么一个人,他可以辅助之。

 

f
freemanli01
我觉得30岁时,一个根本发现是,人这辈子你没地方买“包票”,任何地方都买不来一个“包票”,必须自己面对无边的未知。
w
wu7788
主帖掷晒子, 和跟帖偶然性/随机, 不是一回事

掷晒子和偶然(或者叫随机吧), 也不完全一回事。


掷晒子,投掷者(决策者)已知有两个预知结果。


偶然事件是人无法预知的.  比如, 某人忽然想吃一碗蛋炒饭,结果强国历史改变了。此例里,别说个人(决策者),连人类所有人都没选择过。这是典型的偶然,随机; 影响历史的方向或进程。

h
hongloumeng
任何事。无论是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全都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决定的,那有什么自由意志这种事。
w
wu7788
见上, 我举的例子, 应该是"自由意志", 还是存在的
l
ling_yin_shi
瑙君这灌的是热水,烫的,一下子木兄,三个桃就跳出澡盆子了。哈哈。
l
ling_yin_shi
米粥这个说得好糯哦,让人心热眼湿,动情了。:)
土豆-禾苗
同悲感,所以对“正论”一般不想多论……
土豆-禾苗
“一定要谨慎,一定要谨慎”,就是我很多文章中讽刺的句式“科学的,理性的,综合的,全面的”的口语俗语
木有文化
悲观,是悲民之不争
木有文化
4
木有文化
敢情你侄女交白卷
木有文化
据说是厨子在炒蛋炒饭的时候,不小心冒出炊烟,让美帝轰炸机看见了
w
wu7788
是. 少爷可没玩晒子. 可这一偶然事件, 彻底改写了天朝此后的方向, 进程
d
donau
这个没什么。他30岁可以这样说今天一样可以这样说的。现代社会对君主制的迷恋而已。我不奇怪

以后还会有的。而且应该不会只出现在美国。历史和人的认知从来都是zigzag的。

d
donau
换了他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人
f
freemanli01
群众可以“被唤醒”,然后自觉、理性地行动;也可以“被外部刺激而运动起来”,然后盲目地跟风。这是我的看法

感觉决定人的行为的力量来源就是两类:个人理性 + 内外部刺激;所以心理学也分成了两类:分析心理学vs实验心理学

某些时候,社会需要有人登高一呼,“唤醒大家”注意某些事情。这个需求,在任何历史时刻都是如此,不管是独立战争,还是南北战争。

关键差别是,唤醒了以后,往何处走。人是变得更清明、有法治,还是更无理性?

 

https://bbs.wenxuecity.com/culture/601349.html

 

 
糯米粥
引用一个生物学家的话(忘了他名字)不少科学家或者医生们说的话很有诗意,我也特喜欢读他们写的书
糯米粥
How witty
A
Anthropologi
这个吧,有一个潜在的因果性。你之所以去掷硬币,还是说内心想做改变。与其说按照硬币提示做了改变,不如说遵从了内心。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