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抵不过武器。美洲的三大古文明:阿兹特克(Aztec),玛雅(Maya),印加(Inca)再辉煌灿烂,也抵不过西班牙的火炮和野蛮,瞬间毁灭。(上周我正好碰到一个刚从墨西哥庆祝亡灵节El Día de los Muertos回来的人,看到墨西哥城当年用拆古玛雅建筑的石头所建起来的宏大的西班牙教堂的照片)。
(偶然间,我在华尔街日报上读到Ian Morris的一篇文章,认为他知识丰富,观点客观而有价值。网上查找何许人也,发现原来是斯坦福的历史系教授,于是找来他的书读。《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War! What is it Good For?》后面两本还没有读,也不打算读了。要知道,Ian也是个考古学家,他的书的风格可想而知,太过细节反而读得容易丢失全景。我是读了第一本英文书的1/7,读得太慢,于是去微信听书用中文听完的。)
历史,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科目。高中时代,我第一次听讲古希腊历史就被深深吸引,下了课还呆坐许久不肯离去。在国内的时候,其实没有真正接触过世界历史。来美国后的很多年,因为语言的亲和感,也还常常痴迷于中国历史。后来慢慢接触世界历史,发现世界如此精彩,而自己这般无知,发现原来可以从另一种眼光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今年家里小女儿也修了高中的大学历史先修课,我于是拿了大女儿当年的教科书来读。越是读越是发现自己不仅无知,还像个文盲。我以为我会英语呢,怎么那么多没见过的词,每天记下好几页。
就这样,像文盲一样读书,像没上过学的人一样读历史。
万事开头难。本文盲最近略有进步,一方面,新词再多它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读得多了,各个历史事件就会串联起来,变得生动而让人思考。最大的收获是我也同时读了或听了下面这三本书:《人类简史》,《论中国》,《西方将主宰多久》。强烈推荐这三本书和历史教科书一起读,不仅每本书本身就已经描述了历史发展的大宏图,而且对同一历史事件,几本书中通常都有提及,因阐述角度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给读者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认知。另外在这三本书中,中国,都是作者讨论的一个重点。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三本书。为了区分我的评论和书中的原话,我把我的评论都放进了括号里。
《人类简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ook by Yuval Noah Harari
作者Yuval是以色列人,在英国读的博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从人类发展的大的图景下进行的一些分析。比如:
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比智人(Sapiens,现代人的祖先)拥有更大的脑容量,按自然选择的理论本应是尼安德特人替代智人。Yuval分析原因在于智人更擅长社交,而这种社交是从八卦和小团体开始。然而这种小团体,基本只能维持在二三十人左右。更大团体的维持,Yuval认为靠的是“编故事”,比如国家,宗教。由采集食物到种植,由狩猎到畜养,到后来的社会分工,对个体而言,食物的丰富和进步带来的是不是生物体素质的提高,反而是某些方面的倒退和依赖。
(可见所谓自然选择,并不只是指大自然界的物理选择,而是社会科技等等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的综合选择,越到后面越和大自然没有关系。而这种选择的标准一直在变换着领域。)
文明,抵不过武器。美洲的三大古文明:阿兹特克(Aztec),玛雅(Maya),印加(Inca)再辉煌灿烂,也抵不过西班牙的火炮和野蛮,瞬间毁灭。(上周我正好碰到一个刚从墨西哥庆祝亡灵节El Día de los Muertos回来的人,看到墨西哥城当年用拆古玛雅建筑的石头所建起来的宏大的西班牙教堂的照片)。
工业革命(从速度和数量上取胜)是下一个领跑因素。资本社会,关键是挣到的钱要用于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往往不是人性中那些好的品质,反而是懒惰,贪婪这些属性。(Yuval作为一个以色列人,肯定是了解圣经旧约的。有意思的是,从他的书中我发现,他好像并不太了解新约。)
这本书和Ian的《西方将主宰多久》都尤其提到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认为世界上财富就这么多,你拿多了我肯定就少了;另一种认为财富会不断增加,一起致富,拿得少的也会比自己原来能拿的更多。最后证明持第二种观点的国家和个人都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对于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未做更多评论。(读了太久,很多内容已经忘了,略记一二。)
《论中国》
On China
By Henry Kissinger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是二战中受迫害的德国犹太人,15岁来到美国的,在哈佛大学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
书中对中国领导人的描述是一个看点。
基辛格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毛泽东后来变成了他年轻时完全否定的那种思维方式的人(难道是因为毛泽东后来只看中国历史?)。在同一时间段里,基辛格认为毛泽东的想法本身也充满矛盾。然而毛泽东的水平又是如此之高,很少有人能理解他话里的更深层意思。毛泽东曾亲口对基辛格说,他发起的文化大革命是个错误,形势已经失控,请注意说这些话的时间是1971年。基辛格觉得周恩来是他见过的最有魅力的人,认为周总理对毛主席的效忠是出于对受迫害的人最大程度的保护。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危机中,中国领导人都是做着做坏打算的,向基辛格表述准备着战争失败,失去领土,大面积饥荒等等背水一战的决心。基辛格认为华国锋并没有能力不足,他快刀斩乱麻地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革。基辛格感叹邓小平的务实,外交的直截了当与往届完全不同但一样自信。邓小平曾和基辛格说起他的继任江泽民是一个特别棒的人,而基辛格也印证了这一点。(搜索了一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党代会第一次以不记名的形式投票都是在江泽民任上实现的。同时对比了一下二十大现场举手投票的录像)邓小平在江泽民上任两年后仍不放心,还专门出来说谁不改革谁就下台。基辛格对胡锦涛主席着墨不多。
本书的另一个看点是苏联。据基辛格的描述,几个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都不是朋友。毛泽东去苏联见斯大林,斯大林很多天都不见。朝鲜战争,据基辛格的阐述,是苏联出于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先煽动了北朝鲜,而后令中国莫名卷入,最后给朝鲜和中国的支援不是有条件就是没兑现。(凡此种种,想必是欺人太甚,要不中国怎么会在1969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和苏联断交)。据基辛格阐述,越南战争的发起也是和苏联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处,我注意到基辛格的立场可能对他阐述的侧重点造成的影响)八国联军都不算清政府的心头大患,但俄国一直是。从古至今,俄国一直虎视眈眈中国北方领土。对苏联的恐惧,是中美建交的基石。基辛格认为,苏联的倒台,对中美外交不是促进力量。
本书的第三个看点是基辛格眼中的中国外交历史中透出的中国文化的柔功。清政府时期,中国完全没有国防实力,八国联军中任何一国打过来,都可能沦为殖民地。但是为什么没有?是因为一个大臣提出的以夷制夷策略,给所有侵略国平等的最惠国待遇,让他们互相制约,得以保存主权完整。老先生还引用了孙子兵法。历史上中国被征服的疆土上都会被汉化,事实上实现了反征服。令基辛格印象深刻的是,邓小平的外交辞令与以往领导人不同,邓小平反复和基辛格强调中国是一个穷国。韬光养晦,永不称霸。老先生还在中国古籍里和孙子兵法里找到这种打法的印证。(基辛格还引述了毛泽东的少为人知的诗词,一个真心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老头。)
在书的结尾,我明显感到基辛格博士很想说又不敢说的一些话:中美间的良好关系对整个世界至关重要。
《西方将主宰多久》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Book by Ian Morris
Ian 在英国出生长大读完博士,然后来到芝加哥大学,之后斯坦福大学做教授。
(Ian 并不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从他对中国历史了解的详尽程度就知道他在世界历史范围的知识装备。)
要想比较东西方,先要有数据。Ian用以下四个指标来量化社会发展:能源的获取能力,城市化水平,军事实力 ,信息技术水平。Ian的结论是:历史在1770年之前基本还是东方领先于西方。
西方的起源地,是Hilly Flank,在今天的伊拉克附近,基本就是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如今气候炎热干燥不再适于居住。东方的起源地,就是长江黄河流域。
Ian 也是从智人,尼安德特人和其它几个起源的人种说起。不过最后,考古学家的证据显实,东西方人种都来自于同一个非洲母亲和好多万年之后的同一个父亲。东西方人类的基因并不存在原始的不同。
除了基因,Ian从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制度等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详细地做对比。
文化是不是上个世纪西方经济领先的原因?Ian认为不是,他举的反例是日本。日本同样是有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在上个世界接受了另一种社会制度。
那工业革命会不会首先出现在中国?Ian认为不会,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而是社会制度决定的,没有这个需求。
Ian也反复探讨,中国人在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到达过加州,为什么没有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文化上,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宇宙的中心,皇帝是天子,只等着万国来朝,其它的国家都是“蛮夷”。地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我要说明一点,中国人可以说中国人自己的坏话,但是如果是别的国家的人说我们都会跳起来。这些论点,我认为是没有中国人对中国人自己的偏见的。Ian的偏见,我认为,体现在他对英国人自己的道德自豪感上。)
Ian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之了解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最喜欢的是墨子。他描述开封由盛到衰那一段引用的诗词我闻所未闻。Ian反复提及秦朝的商鞅变法和对之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我搜索了更多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商君书》里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术:1. 愚民:统一思想。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有两种强民,身体强的人不服管教,思想强的人有组织能力。消灭这两种强民,有两种方式,外部战争和内部斗争。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4. 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觉心惊胆战。)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后来不了了之?在这几本书中都说到了郑和下西洋,在Ian这本书中谈论得最多。当年郑和船队装备之先进,航海知识之丰富,比哥伦布强了不知多少倍。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是在为帝王寻找长生不老仙丹的炼丹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而伟大的郑和下西洋,一个重要使命是给去海外给皇帝寻找长生草。长成生草没有找到,大臣们以郑和船队的花费不值得为由取消了之后的所有航海计划。据Ian考证,郑和的航海日志是被大臣故意丢弃的。Ian在前言里也专门比较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背景,中国人追求权利,而不是金钱,因为自古以来在中国只有权利才能生钱,而航海导致的贸易的发展会造就新的富豪以至于威胁权利,所以被扼杀。
总之,几本书对比起来读确实更有意思一些。举一个例子:
对北美殖民地的争夺为什么是英国胜出?
对此美国历史课本里只陈述了一些基本事实:十八世纪西班牙,法国,英国同时征战北美作自己的殖民地,最后英国把法国赶到加拿大把西班牙赶回现在的墨西哥。虽然描述了英国人对法国人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嘲笑和自鸣得意。
而在《人类简史》中Yuval认为历史上三大泡沫中的密西西比泡沫是在北美战场上法国失利于英国的罪魁祸首。密西西比泡沫由当时的法国财政总监约翰 劳(John Law)一手造成。约翰·劳开创了以土地这种不动产为担保发行纸币的一种特殊银行。成立了以法国国家备书开发法属殖民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密西西比公司,并使得法国人民相信密西西比贫瘠的沼泽地遍地是金银。从1719年5月开始,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2个月,从500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精明的股票投机者也都正确遇见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攀升,纷纷用纸币兑换了金银币并运往国外。流通硬币的减少引起对纸币的信心危机,连带对密西西比公司股价的信心崩溃。又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跌回原点。期间约翰 劳为圆这个泡沫,错误地不断动用国家资源救市,最终使法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国家的混乱,间接导致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而在当时的北美洲,法国也失去了和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机会。
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Ian认为是西班牙的过度扩张拖垮了自己。
(我认为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被迫离开自己国家来到北美的异教徒,Puritan为主,英国人的数量远远超过法国人和西班牙人。)
未完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像文盲一样读书 闲聊最近读过的几本书 《In Order to Live》 隐入尘烟为啥下架? 寻找加菲猫 纪念那尚未到来即已逝去的三八妇女节
基于作者的视野,如果能够结合别人对基辛格的看法,比如尼克松,毛伟人,可能对他了解更真实些。
如果能再考虑到一些历史事件,比如他71年两度访华,72/73年对智利政府的言论,之后出任尼克松,福特政府国务卿(到77年),89年发表对中国的观点,以及2002年作为911调查委员会主席的态度,则会更全面了解他。
感觉他更像共和党里的民主党。很聪明,善于表达该表达的,隐藏该隐藏的。但是原则性不强。这也是为什么他71年访华后,72年尼克松跟着访华却无进展,75年福特访华也无进展。因为实质问题双方根本无法接触。真正中美建交在79年初,1月邓老访问美国,3月1日双方建立大使馆。不过同时进行的还有中越战争(79年2月),这是代价,是投名状,表达真正的诚意。
他今年对乌克兰也发表了看法。一条线下来,或许可以对他,一名政治家,进行盖棺定论。
感觉他更像一名功利型的外交家,不是学者。勿怪。:)
《人类简史》是一本学者型,态度认真的好书。
流行的说法,是个很大的误导。误导了好几代人。或许从很早的经济学著作里(18-19世纪),就有了这个说法。记不清楚具体哪本书了。
其实,我觉得误解就在于,人们不把脑力劳动当成劳动,以为通过脑力劳动、开发智慧来解放身体,是懒惰和贪婪。
其实他这个说法,如果再深入一点,可以说有着比较深的对宗教教义和人生意义的误解:到底什么叫贪婪?什么叫自我惩罚?什么叫智慧、明智的生活?
上帝造人、造万物,就是为了让人刻苦自己吗?如果不是为了刻苦自己,为什么又有人苦修呢?就是这个问题最容易引起混乱。所以人们才会把追求当懒惰;把严格要求扭曲成自我惩罚。
======
具体说,经济发展,这本身是否一个好的,值得追求的目标(之一?人生或许还有别的目标,经济是一个方面)。
1. 如果判定经济发展是好的目标。这个判断过程,本来就不是懒惰和贪婪的人所能做的,懒惰的人被人说几句,就迷惑了,不能做自己的判断。
2. 经济发展需要的宏观和微观条件。宏观条件是政治经济制度。这在那些 设计美国宪法的人那里,专利制度,等等,都是很强的脑力劳动,不是懒惰者可以想的出来。
3. 个人,他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好点,是否要平衡自己的生活?思考新的发明发现。这都不是懒惰者可以做到。
45678.。。
所以读完这两本书,对我是有一些影响的,他们(作者)知识那么丰富,其实我一边读一边在琢磨,他们因此会在哪里有明显失误,后来决定他们不过是在讲技术层面的东西。
基辛格博士“On China”一书里面的中美关系
前不久读完了基辛格博士2012年出的畅销书On China, 匆匆再写几句。
这本书从晚清开始,一直写到当代。70年代中美建交的最根本原因是共同对抗苏联。当时苏联进驻百万雄兵在中苏边境,太祖把心腹们都派到军事点为开战准备,除了周相坐镇北京。中苏战争几乎是一触即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苏联要是碾压中国,做了亚洲老大,这跟美国的利益背道而驰。这是中美建交的出发点(纳闷我以前在国内从来不知道这是中美建交的原因,不记得有任何新闻提到中苏战争一触即发?)。后来苏联解体,凝聚两国关系的纽带不再,两国矛盾越来越突出。
书中作者分析了中美矛盾的几方面:
1. Currency — financial vs. political ?
美国一方认为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是为了倾销,为了经济利益。中国政府的观点是,这是为了政治稳定性。否则中国会有很多工厂关门,失业人员激增,会导致局势动荡。
2. Democracy vs. Authoritarian?
美国立国之本是人人平等。中国深受儒教文化影响,民众骨子里也是相信精英治国。儒教相信众生需要教化,需要统治。
去年夏天本科同学们聚会,他们都是觉得中国如果民主,会天下大乱的。比如看看伊拉克。
3. 正常外交手段 vs. 干涉内政?
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政府相信通过外交手段将这些价值观传播和影响到他国是正常外交手段。
基辛格博士认为,中国因为近代历史上的八国联军,日本侵华等等,对他国的外交手段过于敏感,认为是干涉内政。(当然这是他的一家之言)
4. 知识产权
基辛格博士说,中国有时候开放市场,引进国外企业和技术。但等技术学到手,会把外企赶走。甚至以种种手段得到技术。给我的印象,这是不是value system的不同呢?去年夏天聚会,国内同学们主动聊到这一点,觉得这样理所当然。
上周NYT有这篇:How China brings us together, by David Brooks. 觉得可以一读:
https://www.nytimes.com/2019/02/14/opinion/china-econo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