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记录上看,孙策是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在他打猎的时候刺杀,孙策受伤之后病逝。
但是我仔细看这段历史,脑袋里面出现几个大问号:
1. 这三个门客为什么会正好碰到孙策独自出来打猎。天大地大,他们为什么正好出现在那里。而正好孙策的随从没有跟上来。太多的巧合,就说明不是巧合。
2. 古代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你不可能看到孙策的大头照片同亲切接见外宾的电视,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孙策长什么样子。孙策出来打猎,也不可能穿正式的官服,打孙字大旗,而是会穿轻便的衣服,光是凭衣服,是不可能知道眼前的人是孙策的。
3. 当孙策被刺,孙策的随从赶上来之后,他们为什么杀死了这三个门客,而不是抓活口追问刺客的幕后黑手。
4. 三个门客都死了,死无对证,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三个人是许贡的门客,是为许贡报仇的。
从以上的问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假设,就是孙策的随从里面,甚至是随从的队长这一类的高层,有刺杀的同谋,这样三个刺客才能知道孙策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且只有随从的队长这类的高层,才能利用机会,造成正好追不上孙策,给刺客制造机会,而在刺杀之后,下令当场杀死三个刺客灭口。
再来说动机,这场刺杀,谁是真正的得利者。在孙策遇刺这事情发生之前三个月内,发生了哪些事情。
孙策在三个月前,攻下皖城,得到大小乔,并且和大乔结婚。大乔是桥公的长女。有人说桥公是太尉桥玄,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不是,但无论是不是,桥公都不是一般人,应该在中原有相当的势力。否则不可能在历史书英雄记里面,孙策提到大乔从中原流落到宛城,成为他的妻子,是不幸中的大幸。
孙策在得到大乔之后,准备趁机在曹操和袁绍交战,曹操大军在官渡的机会,轻骑袭击许都。要知道,中原是世家大族的地盘,如果没有中原世家的支持,就算一时间打败了曹操,最后也还是没法立足。但是如果和中原的大族乔家有姻亲,那也许就不一样了。
但是,孙策的基本盘是江东,江东的世家愿意出兵帮孙策袭击许都吗?以前帮孙策统一江东,这些世家大族都有好处,打下的地方,抓到的人口,他们都有份。统一江东,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但是陪他去打中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打到中原,输了赔的是江东世家的血本,而赢了的话,孙策必须要安抚中原世家以求立足,好处不可能给江东世家。
所以,江东世家绝对有刺杀孙策,阻止他到中原冒险,拉大家一起落水陪葬的理由。
孙策知道凶手是谁吗?孙策心里面应该是清楚的。但这个时候和江东世家闹翻,他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他在遗嘱里面,把接班人选为守成的孙权,而不是进取的孙诩,而且让江东世家的张昭来辅佐孙权,就是看清形势之后的无奈之举。故意把脏水泼到已经死了的许贡头上,这样江东世家才不会狗急跳墙,大乱江东。
而孙策杀掉的那个于吉,其实就是江东世家的联络人。没有谁比一个老神仙,更容易出入各家,适合给各家带话会盟对付孙策,孙策心里面清楚得很。所以杀他没商量。江东世家也清楚。
政治,经济,血脉联姻自古以来一直有
胃口太大,有点飘了,以为江东世家跟定了他了。
孙策这种人杰,笼络手下是下得了血本的。豪气比起刘备对关张,一点也不在下风。毕竟周瑜不是关张这种平头百姓,人家是官二代。而且是文化人,风流雅士,眼光很高,不是这么容易收服的。
黄忠与关羽、马超与张飞。。。不打不相识很平常。当然,古人心思和道义观,与今时很不一样了。。。
三国志*孙策传:
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荅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咲媱同学: 三国时期,高级官员家里都有养武士和歌姬习惯。养的这些人都是职业的。像貂蝉,那是从小培养的文艺专才。武士也一样,需要经过长久训练。吴郡太守许贡不会养多杀人啦,顶过几十个。那时候苏州城没多少人,许贡家里的武士和歌姬,老百姓都认识。
养士干什么,就是要对主人效忠。这是职业操守。即使有你所说的江东世家,绝对不能指挥他们。
故事很简单,许贡给上级写述职报告,说了孙策坏话(其实是实话)。报告泄露了,孙策杀了许贡,许贡小儿子和三个门客(养的武士)跑了。孙策在某处狩猎,他们混了进去。如果是孙权,一定时刻和卫兵们在一起,孙策是谁呀,江东小霸王,项羽一样的人物。 落单追野猪常有的事。
那时候孙策围猎,不可能封山。没必要嘛。
孙策大意了。看见那三个人面生,应该别识破。他牛,还上去问他们是谁。
那三人估计想近身杀孙策的,用弓箭刺杀成功率非常低。像孙策这样的将军,射在身上头顶都没用,因为有重甲。想射面部暴露的那一小块地方,太难了。
结果呢,孙策牛B, 追上去射别人。一定是缩短接触距离啦。好,射死一个,别人还击,被射面部了。
所以,孙策死于对自己武功太自信。
我估计咲媱同学听了小丸子太多的深层政府的宣传,杜撰出个江东世家。那时候三国名义上有汉朝皇帝,实际上你如果有武力占个地方,你就可以当那里的官。
孙策打下江东后,自己当会稽太守,并把其它地方的官都封给兄弟朋友:
这段也来自《三国志》: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不光如此,这些官员封号还会报告到汉献帝那里,并得到正式授权文书。批不批汉献帝做不了主,听曹操的。
孙策当时还想让汉献帝封他当大司马,曹操不同意,结果没被批准,把孙策气够呛。
几个意思呢,拿文学城举例吧,就是出现一个特殊的局面: 大家随便各处占坛子,占了后给网管写封信说要当斑竹,然后网管就让你当斑竹了。
这么个简单逻辑脉络,哪里有什么深层政府,哪里有什么江东世家?
这个有些关于三国时代的论文都有讲。
孙权一辈子,也是在和江东世家在争夺话语权。
你占个地方是可以,但是你要收税收粮草,就必须要有当代土豪配合。孙策是杀了不少不配合的。
但是孙策能占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本地江东世家接纳了。
孙策一到江东,首先就是拜会张昭等人取得认可。而孙家和朱家是姻亲。
三国时代就是世家大族的天下。这个深层政府可是真的。不但吴国有,魏国也有。蜀国好一点,但是一样有。
孙策其实更像是世家大族雇佣的保安。维护江东的安全的。
谢谢石头斑竹
我要对你那么客气,如果演双簧博取大众眼球?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里说,“策为人,美姿颜”。裴松之注,“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
后来孙策遇刺,伤不至死,只可惜毁了容。孙策本来并不知道,但看见大乔平日目光中似乎多了一丝厌恶,于是不顾医嘱照镜子。这一下可好,大吼一声,伤口崩裂:
策旣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第一句话便问:我的脸怎么样了。。。
若是重甲,便带长兵器了---三个杀手如何能得逞?
要做真轮不到他,强龙都斗不过地头蛇。江东还是江东世家管用。
从历史记录上看,孙策是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在他打猎的时候刺杀,孙策受伤之后病逝。
但是我仔细看这段历史,脑袋里面出现几个大问号:
1. 这三个门客为什么会正好碰到孙策独自出来打猎。天大地大,他们为什么正好出现在那里。而正好孙策的随从没有跟上来。太多的巧合,就说明不是巧合。
2. 古代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你不可能看到孙策的大头照片同亲切接见外宾的电视,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孙策长什么样子。孙策出来打猎,也不可能穿正式的官服,打孙字大旗,而是会穿轻便的衣服,光是凭衣服,是不可能知道眼前的人是孙策的。
3. 当孙策被刺,孙策的随从赶上来之后,他们为什么杀死了这三个门客,而不是抓活口追问刺客的幕后黑手。
4. 三个门客都死了,死无对证,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三个人是许贡的门客,是为许贡报仇的。
从以上的问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假设,就是孙策的随从里面,甚至是随从的队长这一类的高层,有刺杀的同谋,这样三个刺客才能知道孙策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且只有随从的队长这类的高层,才能利用机会,造成正好追不上孙策,给刺客制造机会,而在刺杀之后,下令当场杀死三个刺客灭口。
再来说动机,这场刺杀,谁是真正的得利者。在孙策遇刺这事情发生之前三个月内,发生了哪些事情。
孙策在三个月前,攻下皖城,得到大小乔,并且和大乔结婚。大乔是桥公的长女。有人说桥公是太尉桥玄,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不是,但无论是不是,桥公都不是一般人,应该在中原有相当的势力。否则不可能在历史书英雄记里面,孙策提到大乔从中原流落到宛城,成为他的妻子,是不幸中的大幸。
孙策在得到大乔之后,准备趁机在曹操和袁绍交战,曹操大军在官渡的机会,轻骑袭击许都。要知道,中原是世家大族的地盘,如果没有中原世家的支持,就算一时间打败了曹操,最后也还是没法立足。但是如果和中原的大族乔家有姻亲,那也许就不一样了。
但是,孙策的基本盘是江东,江东的世家愿意出兵帮孙策袭击许都吗?以前帮孙策统一江东,这些世家大族都有好处,打下的地方,抓到的人口,他们都有份。统一江东,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但是陪他去打中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打到中原,输了赔的是江东世家的血本,而赢了的话,孙策必须要安抚中原世家以求立足,好处不可能给江东世家。
所以,江东世家绝对有刺杀孙策,阻止他到中原冒险,拉大家一起落水陪葬的理由。
孙策知道凶手是谁吗?孙策心里面应该是清楚的。但这个时候和江东世家闹翻,他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他在遗嘱里面,把接班人选为守成的孙权,而不是进取的孙诩,而且让江东世家的张昭来辅佐孙权,就是看清形势之后的无奈之举。故意把脏水泼到已经死了的许贡头上,这样江东世家才不会狗急跳墙,大乱江东。
而孙策杀掉的那个于吉,其实就是江东世家的联络人。没有谁比一个老神仙,更容易出入各家,适合给各家带话会盟对付孙策,孙策心里面清楚得很。所以杀他没商量。江东世家也清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刺杀小霸王孙策的幕后真凶到底是谁 普京很可能成为当代隋炀帝 背锅上将拉平 乌军在红利曼的打法就是抄刘备打宛城的打法,故意给俄军留一条路,看来乌军也看三国演义啊。 普京征兵,多用少数民族,其实是北魏暴君太武帝的套路
政治,经济,血脉联姻自古以来一直有
胃口太大,有点飘了,以为江东世家跟定了他了。
孙策这种人杰,笼络手下是下得了血本的。豪气比起刘备对关张,一点也不在下风。毕竟周瑜不是关张这种平头百姓,人家是官二代。而且是文化人,风流雅士,眼光很高,不是这么容易收服的。
黄忠与关羽、马超与张飞。。。不打不相识很平常。当然,古人心思和道义观,与今时很不一样了。。。
三国志*孙策传:
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荅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咲媱同学: 三国时期,高级官员家里都有养武士和歌姬习惯。养的这些人都是职业的。像貂蝉,那是从小培养的文艺专才。武士也一样,需要经过长久训练。吴郡太守许贡不会养多杀人啦,顶过几十个。那时候苏州城没多少人,许贡家里的武士和歌姬,老百姓都认识。
养士干什么,就是要对主人效忠。这是职业操守。即使有你所说的江东世家,绝对不能指挥他们。
故事很简单,许贡给上级写述职报告,说了孙策坏话(其实是实话)。报告泄露了,孙策杀了许贡,许贡小儿子和三个门客(养的武士)跑了。孙策在某处狩猎,他们混了进去。如果是孙权,一定时刻和卫兵们在一起,孙策是谁呀,江东小霸王,项羽一样的人物。 落单追野猪常有的事。
那时候孙策围猎,不可能封山。没必要嘛。
孙策大意了。看见那三个人面生,应该别识破。他牛,还上去问他们是谁。
那三人估计想近身杀孙策的,用弓箭刺杀成功率非常低。像孙策这样的将军,射在身上头顶都没用,因为有重甲。想射面部暴露的那一小块地方,太难了。
结果呢,孙策牛B, 追上去射别人。一定是缩短接触距离啦。好,射死一个,别人还击,被射面部了。
所以,孙策死于对自己武功太自信。
我估计咲媱同学听了小丸子太多的深层政府的宣传,杜撰出个江东世家。那时候三国名义上有汉朝皇帝,实际上你如果有武力占个地方,你就可以当那里的官。
孙策打下江东后,自己当会稽太守,并把其它地方的官都封给兄弟朋友:
这段也来自《三国志》: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不光如此,这些官员封号还会报告到汉献帝那里,并得到正式授权文书。批不批汉献帝做不了主,听曹操的。
孙策当时还想让汉献帝封他当大司马,曹操不同意,结果没被批准,把孙策气够呛。
几个意思呢,拿文学城举例吧,就是出现一个特殊的局面: 大家随便各处占坛子,占了后给网管写封信说要当斑竹,然后网管就让你当斑竹了。
这么个简单逻辑脉络,哪里有什么深层政府,哪里有什么江东世家?
这个有些关于三国时代的论文都有讲。
孙权一辈子,也是在和江东世家在争夺话语权。
你占个地方是可以,但是你要收税收粮草,就必须要有当代土豪配合。孙策是杀了不少不配合的。
但是孙策能占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本地江东世家接纳了。
孙策一到江东,首先就是拜会张昭等人取得认可。而孙家和朱家是姻亲。
三国时代就是世家大族的天下。这个深层政府可是真的。不但吴国有,魏国也有。蜀国好一点,但是一样有。
孙策其实更像是世家大族雇佣的保安。维护江东的安全的。
谢谢石头斑竹
我要对你那么客气,如果演双簧博取大众眼球?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里说,“策为人,美姿颜”。裴松之注,“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
后来孙策遇刺,伤不至死,只可惜毁了容。孙策本来并不知道,但看见大乔平日目光中似乎多了一丝厌恶,于是不顾医嘱照镜子。这一下可好,大吼一声,伤口崩裂:
策旣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第一句话便问:我的脸怎么样了。。。
若是重甲,便带长兵器了---三个杀手如何能得逞?
要做真轮不到他,强龙都斗不过地头蛇。江东还是江东世家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