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丁忧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峸)

苏东坡丁忧问题,我本来是写着玩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东坡这里,有那么点“到底做是孝,还是不做是不孝”的小矛盾。:-)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做。那么,东坡到底做没做呢?

这是关于考证的事儿。只要确定苏母去世时间,和长子苏迈出生时间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一、苏轼母亲程夫人去世时间

有司马光的墓志铭为证:嘉佑二年四月葵丑。

 

也就是1057年农历四月七日。

北宋官员丁忧守制,为两年零三个月。苏轼兄弟守丧,应于1059年农历七月六日到期。

 

二、苏轼长子苏迈出生时间

以苏迈同父异母的弟弟苏过《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推算:“吾长兄年五十有三,不能俯仰于人,犹为县吏。”

由于蔡京的迫害,苏轼兄弟等“元祐党人”的后人,仕途都受影响。此文写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即1111年。苏过说,大哥53了,还只是个县史。二哥42了,还只是个管库员。

古人采用虚岁,生下来就算一岁。真实年龄,应为52岁。1111-52=1059年。

 

奇怪的是,我查到的清朝刊刻的“知不足斋”版本,写的是“五十有一”,而对苏迨当时的年纪,“四十有()”之后干脆没了。有可能是刊刻错漏,也有可能是篡改,当然,也可能这就是真实的。

如果按“五十有一”,实际年龄50岁,1111-50=1061年。这样,苏轼丁忧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能,这也是个千年历史公案。大家不希望完美的苏东坡,有哪怕一个小小的污点(虽然只是古人的标准)。

 

三、结论:

苏东坡长子苏迈,若生于1061年,完美。:-)

若生于1059年,哪怕是1059年12月,以怀胎十月倒推,也是1059年2月怀上。此时离丧母未满两年,离丁忧到期日1059年7月,尚有五个月。

这样,丁忧守制有问题。因为按照古时的规矩,守制期间,不可以过性生活。:-)

但苏东坡很冤,因为要一连参加三级考试,1055年肯定要认真准备一年,和娇妻很少做,1056年初就离家赴京了,以外籍学生,在开封参加解试(举人),1057年初,紧接着是礼部省试和皇上亲自主考的殿试。刚考完,就收到母丧的噩耗。

如果完全守制,娇妻要等到1059年7月以后。16岁的黄花大闺女,都成干菜了。

所以,如果真做了,我支持。孔子的弟子宰予,当年就怼过孔子,说守孝三年,太TM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d
donau
你说你这没生过孩子的我在这件事嘲笑你把不合适。怀胎十月?我呸!

36周到40周算是正常。28周算早产活的可能性低一点。中间的看运气。说你文盲吧真不冤枉。

你还是整你的小毛片更顺手一点

江上一郎
陶兄,為應试与嬌妻做少了.苏先生不等於闲置愛妾吧?
把酒话桑麻21
3年太长了,一年也不行吧。这不是比柳下惠的例子还难吗?柳那事不是说太冷了生存第一位吗,

这一年春夏秋冬都有了。。3个月还差不多吧

一剑无痕
这个事嘛,多瑙妹妹你错了

中国古人说起月份,也是要虚一下的。比如,正月二十九怀孕,多两天到2月初二,古人就说是怀胎两月了。

所以中国人说的“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没有错。

没生过孩子的陶陶完全可以这样回答你: 我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 

得罪得罪~~~

 

核桃小丸子
苏东坡和柳下惠都是完美的,是礼教害人,是古人和后人算术方法不同。
o
olcbps
博学的陶陶三,能不能考证一下孔丘定这个规矩的时候多大年龄,是不是从来就没有在自己身上执行的打算?我知道朱熹可是个大伪君子
d
donau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这个家伙显然是按现在的10个月算的所以我认为他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儿
o
olcbps
Donau, 博学如陶陶三还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女权改革确实不能要求男人生孩子。
一剑无痕
他的目的就是用数据把大家弄晕,然后诋毁大诗人的操守。你想想,要是真那样,政敌还不用这个整他呀~
S
Shubin
《知不足齋本》里确实是“故吾長兄年五十有一不能俯仰於人猶為外縣吏”。链接在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24361#%E9%80%81%E4%BB%B2%E8%B1%AB%E5%85%84%E8%B5%B4%E5%AE%98%E6%AD%A6%E6%98%8C%E6%95%98

陶陶三
孔子那么自信,应该是做到了。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十九岁结婚。守孝三年,一开始只是25个月,意思是“已经到了第三年”。
陶陶三
柳下惠坐怀不乱一夜,做到了,第二天可以去找那位姑娘。
陶陶三
舒兄看看能不能找到“五十有三”的古籍、刻本?很奇怪,至少得有个对比。:-)
陶陶三
我爱苏轼还来不及呢。只是觉得好玩。政敌不用这个整他,一是先皇已经发话了,二是李定瞒报母丧问题,变法派阵营没这个脸。:-)
陶陶三
是啊,娶进门后,如果四年不做,对不起娘亲,也对不起新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都希望早点抱孙子。
陶陶三
多妹很能体会王弗的心情。
陶陶三
大白若辱。真挚自然最好。在民主制度下,出个新bill,改一改,尚未生育而丁忧的,允许满一年后过性生活就好了。没那么难。:
S
Shubin
苏轼19岁成亲,21岁赴京赶考,所以其间大约有一年时间与王弗相处吧。
S
Shubin
即使政敌不提,嫉妒苏轼的人也有不少。但比较奇怪的是,宋代至清代的文人笔记和野史里好像也没有这方面的东西。
S
Shubin
江上一郎
古时候老人家为防止上京考试见了女人误了大事,所以,都在上京前帮他先解决大欲---大婚开禁后不再困在欲中---

思路顿开,落笔成章。。。

S
Shubin
江兄言之有理。嘉祐元年苏家父子3人出川,后来在京城逗留大概1年,估计不会是每天都背书写作业的。: )
陶陶三
舒兄厉害!不过这些版本内,似乎没有收录此文。而且《斜川集》明朝前似已失传。已成公案。不过,一看就知苏过也喜欢陶潜。:-)
陶陶三
新婚第一年做得少,否则,两口子那么年轻,早怀上了。还是为了科考。:-)
陶陶三
谢舒兄,在你给的刻本中找到了:

《斜川集》:

“吾长兄年五十有三,不能俯仰于人,犹为州县吏”;

“仲兄少不乐仕进,亲戚强之,今四十有二,始为筦库官。”

二哥苏迨娶的是欧阳修孙女,史料足可证明他生于1070年。此时二哥42,大哥53,两人相差11岁。那么,1070-11=1059年。

另,此文写于1111年,大哥虚岁53,二哥虚岁42,对上了。

 

参考链接:https://c.cnkgraph.com/eBooks/%e5%9b%9b%e5%ba%ab%e4%b9%8b%e5%a4%96/%e6%96%9c%e5%b7%9d%e9%9b%86%20%e5%ae%8b%20%e8%98%87%e9%81%8e%e6%92%b0/%e4%ba%8c.pdf

S
Shubin
呵呵,被你查到了。但是53和51哪个是正确的呢?觉得可以写一篇“苏迈生年考” 了。 : )
陶陶三
这个我就不考证了,留给学历史、中文的。我也不是李定,要来整苏轼。:-)只不过偶尔留言、互动,好奇心起而已。
S
Shubin
看到孔凡礼先生撰写的《苏轼年谱》3册,链接在内。

链接

陶陶三
看不了。刚看了个北大扫描版的《斜川集》,明显这些字眼,有篡改。

五十有几,就不说。四十有几也不说。“不能俯仰于人,犹为州县吏”这里变成“显吏”,显然是不对的。本来是不满,被迫害,年纪那么大了,只是个小官的意思。“五十有训”、“四十有卧”是什么鬼?(五十有三、四十有二?)

没法做学术。:-)好,本考证,到此结束。

 

参考链接: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81670&searchu=%E9%95%BF%E5%85%84&remap=gb

 

d
donau
错。我是体会你的心情。省得你天天一脑门子糨子说点真理给你
S
Shubin
我昨晚也想过,古人会说“50有1”么?正常人应该说“年过半百”吧?陶兄能当下辨别出真伪,有考据的天赋。另外,

那个年谱我在电脑上可以看。鼠标放到窗口内,点击右侧的">", 就能翻页。

可惜电子版的上册不是全本,只有30页, 到1051年。

中册从499页起即为1081年。

S
Shubin
下载了一个rar压缩的《苏轼年谱》上册,但作者认为苏迈是1059年生,可见未下功夫考证。放了该书76,77页截图在内。

陶陶三
多谢舒兄。基本上,多是定于1059年,且来自苏迈这篇文章。如果有多一个佐证,就更好了。
S
Shubin
不客气。觉得要考证苏迈生年难度极大,在此事上苏轼研究专家孔凡礼也是采用多数人的说法。我等就不必纠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