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经历过麦卡锡主义或文化大革命的人们来说,对那种没有个人自由的集权统治、或个人自由随时可能失去的白色恐怖是刻骨铭心的。从现今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几个少数专制国家, 似乎我们人类发展的轨道离“1984”渐行渐远, 或者说大家还能对“1984”保持高度警戒的态度。毕竟此书中“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这种状态还能继续让我们这代人和父辈们感同身受且记忆犹新。
《美丽新世界》的时代背景则为未来的600年,是我们未曾经历过,但可能是正在一路小跑前往的世界。
人类对未来的设想针对不同侧面出现过很多种模板。 《星球大战》让我们见识了在星际中神奇穿梭的交通工具以及战斗武器;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揭示出人对自身“健康”发展的局限与探索,然后生产出“克隆人”来为自然人治病延寿;《未来世界》中的机器克隆人(AI)则有意取代了自然人,成为一个人或一个小集体控制世界的一种手段。
全部由试管婴儿组成的新世界,他们不能接触旧世界的文学与宗教。《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旧世界的产物被列为禁书。索玛药片,以及各种简单消遣的娱乐电影让人们消磨时光。新世界的控制者告诉来自旧世界的“野蛮人”约翰,他给他的人民设定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这是快乐的大本营,多么的来自不易!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The World Controller is manipulating you!”
这是我们所向往的新世界吗?作为旁观者,我们聪明的读者们一定不会认同。没有个体的多样性,整齐划一的行为,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多么虚空的世界,一个乏味无趣的社会,无聊透顶。但作为小说中当事者的“快乐人”群体,又有多少会质疑那种“快乐”呢?书中的三个男性(John-The Savage, Helmholtz Watson, and Bernard Marx)都有这样类似的感慨。除了那位来自旧世界的“野蛮人”约翰,另两位是新世界的当事者,其中一位是在制造过程中出了一丁点差错,另一位则是不可知个人因素。
最后再讲讲意识形态的“趋同性”,这里的意识形态不再是传统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或民主体制、极(集)权体制那些概念,而是“追求快乐”的意识形态,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在我们的社会中,“政治准确”已经扼杀了或者隐藏了人们的真实想法,成为了全球通用的意识形态。不管你是喜欢“说话”的人,还是不怎么“说话”的人,慢慢地、慢慢地,都会学会“沉默是金”,学会如何避开导致争吵的话题,学会一开口先来一句“我不懂政治”、“我们要海纳百川”……渐渐的,这些被迫的无奈的“语句” 成为了一种强迫性思维,成为大家写作聊天时必先甩出的口号式语句,最终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了一种修养被赞美。这种强迫既来自他人也来自自身,因为这样不会打破大家安静快乐、与世无争的生活,不会打断大家唱歌跳舞旅游追剧的活动。在社交中,“FOMO”(The Fear of Missing Out)控制了人们焦虑的情绪。在社会的程式化和攀比中, 我们渐渐迷失了自己而完成了社会统一。
600 年后的我们
——Brave New World
在博主文取心的《老母鸡变鸭》一文中读到这么一句:你爹妈把你生的真好,从小脚趾到脑门芯都灌满了乐观主义的肥皂泡,笑口常开,就是粑粑也能吃得满口生香。
想起一本书,一本“制造快乐”“保持快乐”的书——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中文维基中此书與《一九八四》和《我們》並列作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对于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经历过麦卡锡主义或文化大革命的人们来说,对那种没有个人自由的集权统治、或个人自由随时可能失去的白色恐怖是刻骨铭心的。从现今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几个少数专制国家, 似乎我们人类发展的轨道离“1984”渐行渐远, 或者说大家还能对“1984”保持高度警戒的态度。毕竟此书中“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这种状态还能继续让我们这代人和父辈们感同身受且记忆犹新。
《美丽新世界》的时代背景则为未来的600年,是我们未曾经历过,但可能是正在一路小跑前往的世界。
人类对未来的设想针对不同侧面出现过很多种模板。 《星球大战》让我们见识了在星际中神奇穿梭的交通工具以及战斗武器;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揭示出人对自身“健康”发展的局限与探索,然后生产出“克隆人”来为自然人治病延寿;《未来世界》中的机器克隆人(AI)则有意取代了自然人,成为一个人或一个小集体控制世界的一种手段。
Futureworld (1976)
《美丽新世界》对未来社会作了这样一个界定:这是一个高度文明化的社会,社会群体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工细化,所有人都安居乐业,没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进程,没有家庭、伦理、道德等的关系与标准,也没有世袭,个体和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服从分配、保持快乐”。
这个社会中的人按照希腊字母依次分成五个等级,由上至下: Alpha, Beta, Gamma, Delta, and Epsilon;更神奇的是每个等级由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判别,Alpha级别的穿grey颜色的衣服, Beta级穿mulberry色的, Gamma群体穿green色, Delta穿light brown, Epsilon则是黑衣裹身。
对于每个个体, 程序化的设定与教育从精子、卵子阶段就开始了,从胚胎的形成到成人,经过了一系列的“洗脑与睡眠”教育,制造出“快乐”的人。为了“快乐”,人的其他情欲都被剔除了;“喜怒哀乐”只剩下“喜乐”,人们根本也不知道七情六欲为何物。没有激情,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有的只是苍白的快乐和维持快乐状态的“索玛”(一种药片),到处一片和谐景象。
全部由试管婴儿组成的新世界,他们不能接触旧世界的文学与宗教。《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旧世界的产物被列为禁书。索玛药片,以及各种简单消遣的娱乐电影让人们消磨时光。新世界的控制者告诉来自旧世界的“野蛮人”约翰,他给他的人民设定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这是快乐的大本营,多么的来自不易!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The World Controller is manipulating you!”
说起这位“新世界的控制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他通晓新旧世界,他博览群书,书房内藏有圣经莎翁雨果托爷等各种书籍,他告诉“野蛮人”约翰,那些书他都读过,但为了新世界人民的快乐,他禁了那些书籍。
这是我们所向往的新世界吗?作为旁观者,我们聪明的读者们一定不会认同。没有个体的多样性,整齐划一的行为,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多么虚空的世界,一个乏味无趣的社会,无聊透顶。但作为小说中当事者的“快乐人”群体,又有多少会质疑那种“快乐”呢?书中的三个男性(John-The Savage, Helmholtz Watson, and Bernard Marx)都有这样类似的感慨。除了那位来自旧世界的“野蛮人”约翰,另两位是新世界的当事者,其中一位是在制造过程中出了一丁点差错,另一位则是不可知个人因素。
即便我们聪明的读者们不认同那样的“未来社会”,但我们是不是正在朝那个方向发展呢?将来真的会走到那一步吗?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现有迹象: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或不想生育而又希望有孩子的人(单亲妈妈,单亲爸爸,同性恋人)会愿意尝试试管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试管婴儿而不是自然生育?进行基因编辑以改变人体的各种部件,也已经有实例发生。关于在人体中植入芯片以获得各种便利的研究,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实体验证。
上面讲的是物理概念的“生命制造”,至于各种观念的变化模式,群体认识也一直在不断“集束”化发展,显示出其“趋同性”特点;人们在不断宣扬“求同存异”与“包容”,但作为演变结果,则往往是吞噬性的“存同灭异”。各种层次或侧面的现象很多,比如中产阶级的标配是:有房,有车,有家庭孩子,有稳定的工作。在华人群体中,这种趋同性更加明显:自己拼命赚钱(打工,做生意,置办房产,做房东,油管上做节目一日多播,等等),还要督促子女拼命爬藤。
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生规划专家对一个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说:你现在要拼命打鱼,赚很多钱,办公司,然后雇人工作,自己就可以去海边度假晒太阳。渔夫反问:我现在不就是已经在海边度假晒太阳了吗?
渔夫不能理解,在海边晒太阳并不是“人们”真正的目的与终极目标,人们追求的是达到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一种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程序设定或途径。我们的生活就被这些“奋斗程序”所控制着。
最后再讲讲意识形态的“趋同性”,这里的意识形态不再是传统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或民主体制、极(集)权体制那些概念,而是“追求快乐”的意识形态,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在我们的社会中,“政治准确”已经扼杀了或者隐藏了人们的真实想法,成为了全球通用的意识形态。不管你是喜欢“说话”的人,还是不怎么“说话”的人,慢慢地、慢慢地,都会学会“沉默是金”,学会如何避开导致争吵的话题,学会一开口先来一句“我不懂政治”、“我们要海纳百川”……渐渐的,这些被迫的无奈的“语句” 成为了一种强迫性思维,成为大家写作聊天时必先甩出的口号式语句,最终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了一种修养被赞美。这种强迫既来自他人也来自自身,因为这样不会打破大家安静快乐、与世无争的生活,不会打断大家唱歌跳舞旅游追剧的活动。在社交中,“FOMO”(The Fear of Missing Out)控制了人们焦虑的情绪。在社会的程式化和攀比中, 我们渐渐迷失了自己而完成了社会统一。
读了这本书以后,想到书中的快乐索玛药片——全民皆需的合法药片。看看当下,我们已经行走在寻找快乐的路上,因为生活已经很艰辛了,要给自己减压,保持良好的心态。眼看“德云社”在不断蓬勃发展,就知道人们是多么愿意花钱寻开心,畅快笑一通。同墙内朋友聊天,则更是容易触犯禁忌,不能说中国不好,不能说政府有什么问题,要是说了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个只有负能量的人,让人烦。
实际上,认为你烦的人和你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他们也不一定是既得利益者,然而却会自觉自愿地和统治者保持统一的步调,愿意积极维护和谐的局面。这也很难说是被洗脑的结果,更多的是我们已经自动摒弃了让人不悦的东西,有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精神快乐法”。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不仅超越了前人食用鸦片的方法,或者通过宗教获得安慰的方法,我们现代人似乎还超越了《美丽新世界》中的未来人,不再需要按管理者的要求使用物理性药物,21世纪初期的我们已经能够主动自觉保持快乐的精神源泉。这点估计作者也未能预料到。然而, 我们真的快乐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下面两段话好像是木心说的,一段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好像真的在思想,用肉体用精神来思想;后来的,一代代下来的哲学家,似乎是在调解民事纠纷,或者,准备申请发明专利权。
还有一段:第一批设计乌托邦的人,是有心人……到近代,那些反乌托邦主义者才是有心人了。
对了,上面提到的石黑一雄《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也是一种反乌托邦式的构架。
我很佩服那些写预言假设的人。那些作品,最初读的时候可能只是觉得蛮好玩的、甚至不以为然,但以后某一天会突然觉得我们已置身其中。
三部反烏托邦小說,《我們》的作者为尤金·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完成于1921年,一问世即被前苏联列为禁书。《美丽新世界》出版于1932年。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8年写了《1984》。
除了看到网友文取心的那段,这几天还看到了更多网友的欢天喜地……新世界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快乐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有一个假设:遵从上帝的亚当夏娃有着快乐的生活但没有自由(的思想);偷吃禁果以后的亚当夏娃,他们失去了快乐,但获得了自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俄罗斯必胜(四):普京必胜,除非12月党人再现 戈尔巴乔夫去世了 海外博客升级中? 智力有余智慧不足 各国悼念安倍与联合国为周恩来下半旗
顺便贴一个苹果的1984广告。
<奇妙的新世界>和<1984>我都是80年代初期看的。10多年后出国,第一次看到Apple的1984广告(后来还有亨利福特的My Life),才认识到(震惊地认识到)国外的企业家是有思想的人。不仅仅是生产机器,赚钱工具。
更深的东西。
这种迷失,才造成了马克思等人的唯物主义化。
基督教说你不可想象上帝,佛教说“不可思议”,意思是,有些东西超越思想,不可以仅仅靠思想来议论。靠思想,永远无法超越。哲学思维低于宗教经验。
不过这个就不好传递了。所以才有几千年也无法统一的疑惑。。。
=========
宗教领域,有争论和反抗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即使宣传宗教的人,也许对宗教自己也不懂、或者体验也不真切。
就像家里打小孩逼小孩学习的家长,自己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也不懂学习到底怎么学。死记硬背?或者怎样?
所以这里就有了误区和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明师一般不鼓励初学者到处说宗教的事儿,因为初学者自己还需要修习,没有能力说清楚。)
=========
按说宗教并不反对思想,而是指出思想并非人唯一的工具,要认识“思想”在人的固有能力中出于何种地位,如实知见,不高不低。
只有独裁者和愚民,才出于个人野心或愚昧,反对自由思想和自由信仰。
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星球叫北俱芦洲,那里的人福报大,都很快乐。但是不是情感只有快乐太无聊单一了?也没进步空间。
如果人的灵魂不磨灭,人的一生是个试炼场,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苦辣酸甜都过一遍,很痛快值得,然后放下,该去哪去哪。
曾经读过一本future of mind (?不知道书名记对了没有),是一本科技书,里面说了,人类是唯一可以预测未来并为未来准备的生物(松鼠藏坚果过冬不算,那是本能)
我个人两分钱是,不好说这种预测能力完全是blessing, 还是也是一种curse. "In the moment" 对人的正面影响很大,是我努力的方向。
本想就侄女的事开贴,后来怕exc 送城头,就借这里聊几句。
她刚过24周岁生日,在浙大读博第四年。她最大的focus是找工作买房,对政治一点都不关心。
疫情这几年国内经济断崖式下跌,她说她的今年5,6月毕业的同学们有的现在都找不到工作。无论什么行业都不好找工作。
她说他们都觉得公务员真是好工作,只是进不去(细想一下,这多么病态的工作市场,浙大的博士们羡慕公务员。多么浪费人才!)
接着写
杭州好一点的地点一平方米7,8万人民币,偏远一点的5万人民币。还只是公寓。这都比我家贵太多了。
说到婚恋,他们这一代男女双方都怕对方占自己的便宜。男生要是帮了女生忙,他们会想办法把这人情马上还回来了。我们在20出头的时候,相比较来说,算计少多了。
我觉得他们都还在忙着”安身立命”的阶段,让他们关心政治,很为难他们
怎么说呢,现在国内的事我是不想多评论的。一方面,你说博士找不着工作正常吗?肯定不正常。另一方面你说这种出来的真能上班就能上手?老实说我觉得也不行。我见识过国内的博士,一般了点儿,反正我见着的是。
这一点其实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浪费。
但是你不读到头?更没机会,如果不是家里有背景的话。但是有背景的最多也就是扶上马的算了不起了,剩下的还不是得自己晃。我同学里有背景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多到你都不好意思说,那又怎么样。国内现在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所以我们关系再好的也根本不碰这种话题。没法碰。
至于公务员,也就是进不去的羡慕,进去的又该抱怨别的了。真不能多说。
直说他们在生死线挣扎是夸张了点,但是就是这样。不靠家里年轻的这一波买房找工作基本不大可能,人穷志短,你说他们哪来的大志呢,几乎连自己都养不活。我表姐的女儿要不是家里加上姥姥的有三套房子盯着,根本不敢结婚,更甭说生孩子了。
都是瞎忙活。
投资课程里讲到投资第一要素就是要研究那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体制是否健全。
香港沦陷之后,日本无法取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虽然有相对健全的政治体系但法律体系相对薄弱,当日本企业与外国企业有纠纷时,日本法庭判决结果是95%日本企业胜诉。
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体系相对健全,法律体系也相对健全。现在政治体系完全被操控了,香港也失去了曾经的优势。
你侄女很年轻,你可以引导她。如果她不相信你,那也没辙。
我们家都感觉很幸运,逃离了那片魔幻之地。
一是用乌托邦麻醉自己,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快乐吗?暂时是的,或表面是的。至于背后一个人的时候,或当此人不年轻的时候,恐怕很多人是想悄悄自杀的——悄悄自杀是因为羞于让人知道自己跟当初那暂时的和表面的快乐形成巨大反差的下场。
二是避世,但科技发展到今天,很难找到桃花源那样的净土,只能是相对封闭,还要看人家让不让。
三就是要斗争。说理已经说不通了,一群妖魔把持社会,想不流血去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了。
最近是为五斗米折腰,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 Brave New World 这一类是我感兴趣的话题,看晚上能不能凑一篇。
小侄女她父母和奶奶都不希望她出国,都希望她在身边。我就不参合了。无论她走什么路,都得是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否则将来一有不顺利,就容易不开心。
我每个月给她(还有我干姐的女儿一起)推荐一本书,并且建议她们俩写读后感,然后就她们俩小姑娘的读后感跟她交流。读书是我觉得的对个人有长远影响的好习惯。
谢谢关心
也许多多少少可以开启她的视野。
他们这一代孩子,除了读课本外,很少量孩子还有阅读兴趣。你侄女至少愿意读你推荐的书。
我觉得她比我在同龄的时候其实更老练。
干姐的女儿明显阅读量就少很多。干姐的女儿到美国读了个会计硕士,就回国了。她们不少压根都不想在美国找工作。
还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她们在浙大读书的环境也更复杂,哎,为老不尊的院士到处都是。。。
《未来世界》里描绘的,不就是脸书的母公司Meta过去这几年来一直都致力于的项目计划吗。
我希望脸书及其Meta赶紧分崩离析,不得善终 - 因为他们是如此的违反和践踏人性,一肚子坏水然而满嘴的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