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跑步机上看了hulu这个"Exclusively Elvis: A Special Edition of 20/20", 才知道Elvis Presley年幼失父,家境贫寒,在黑人社区长大, 故而他的音乐深受黑人音乐影响, 把Blues, R&B and country这些综合起来, 从而开创了Rock and Roll
梵高的画深受东方风格影响。 比如他在晚期为庆祝侄子出生的杏花图, 分明就是东方的写意, 病重时凭内心想象创造出来。 生和死,都绽放在生命的绽放中。 本以为要走到天涯海角才能认识世界, 其实靠内心的想象和沉淀, 就可以表达和创造美。
Steve Jobs年青时候去印度朝圣,着迷东方文化。 印象中他给创造出来的字体来源就是深受东方文化影响, 找到了科技和美学的交集(我可能说得不准确,印象中他的传记里是这么说的)
创造力听起来很玄乎,但越来越觉得是把在几个已知已有的事物之间connect the dots, 是对不同领域的博学,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是梅花的苦寒香。
今天早上在twitter上才看到,莎士比亚不是小偷,是个大偷。本来就应该能借鉴的就借鉴,能拿来的就拿来。
https://twitter.com/culturaltutor/status/1578360233315151875
第一
点击embed tweet
第二,,copy code
第三,上传,点击HTML源代码,paste code,然后按预览模式,再点击跟帖回复,完工
我想你总结的很对。
1是要有机会接触各种领域的东西,艺术类也好文艺类也好科技类也好,就是我们爱说的触类旁通。这里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各种美或者知识是有交集的。我说的美,不仅仅是表面上看上去的美,或者音乐听上去的美,是所有一切能引起对心灵的震撼东西(其实我觉得知识逻辑本身也是美)。
2是我想作为个体的话,要能进去,就是有真正的PASSION。因为创造力需要一个特别的触发机制(倒是可以理解成某种阈值,比如能量),如果进不去的话,是达不到那个阈值的。
跟着你贴一个我喜欢的老牛。歌名叫Cello。
很欧洲。背景应该是汉堡。汉堡码头比较有特点。这个绝对属于越老越帅的那种。有一把我非常喜欢的暗哑的嗓子。很性感。
他是先用眼睛把整张图仔细看一遍,然后从puzzle堆里直接拿他想要的那块,直接卡进去,一般还都能衔接上。
而大部分人是拿起来试着放,不行再换一片,我就是这样做的,还色盲,总也找不准。
经常很感动, 一下子就觉得你从来不是空谈,而是从自己的工作生活里总结出来琢磨出来的。 而且你说的很多,我都特别有共鸣, 比如你说的这个“对心灵的震撼”--不能同意更多, 我自己也正好总结琢磨出来了这一点的。
特喜欢你说的这个阈值,确实是。 就像水要到100度沸腾, 0度结冰。
你给的歌也听了,嗓音和情感都很棒。 可惜我不懂德语--随着年龄增长,发现歌词越来越重要。
律。 前者用于艺术,后者是科技.
我自己胡乱发挥的,没啥理论依据
创造力从何而来?从您的解读看,这是一个经验主义的视角。
如此看来,创造力 = 广博的学习能力 + 联系不同领域的能力。
前者是被动的智力和活动,跟创造的关系不大。
于是,“创造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就变成了“联系不同领域的能力从何而来”的问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也只能把头砸扁,发现不了万有引力
昨晚在跑步机上看了hulu这个"Exclusively Elvis: A Special Edition of 20/20", 才知道Elvis Presley年幼失父,家境贫寒,在黑人社区长大, 故而他的音乐深受黑人音乐影响, 把Blues, R&B and country这些综合起来, 从而开创了Rock and Roll
梵高的画深受东方风格影响。 比如他在晚期为庆祝侄子出生的杏花图, 分明就是东方的写意, 病重时凭内心想象创造出来。 生和死,都绽放在生命的绽放中。 本以为要走到天涯海角才能认识世界, 其实靠内心的想象和沉淀, 就可以表达和创造美。
Steve Jobs年青时候去印度朝圣,着迷东方文化。 印象中他给创造出来的字体来源就是深受东方文化影响, 找到了科技和美学的交集(我可能说得不准确,印象中他的传记里是这么说的)
创造力听起来很玄乎,但越来越觉得是把在几个已知已有的事物之间connect the dots, 是对不同领域的博学,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是梅花的苦寒香。
今天早上在twitter上才看到,莎士比亚不是小偷,是个大偷。本来就应该能借鉴的就借鉴,能拿来的就拿来。
https://twitter.com/culturaltutor/status/1578360233315151875
第一
点击embed tweet
第二,,copy code
第三,上传,点击HTML源代码,paste code,然后按预览模式,再点击跟帖回复,完工
我想你总结的很对。
1是要有机会接触各种领域的东西,艺术类也好文艺类也好科技类也好,就是我们爱说的触类旁通。这里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各种美或者知识是有交集的。我说的美,不仅仅是表面上看上去的美,或者音乐听上去的美,是所有一切能引起对心灵的震撼东西(其实我觉得知识逻辑本身也是美)。
2是我想作为个体的话,要能进去,就是有真正的PASSION。因为创造力需要一个特别的触发机制(倒是可以理解成某种阈值,比如能量),如果进不去的话,是达不到那个阈值的。
跟着你贴一个我喜欢的老牛。歌名叫Cello。
很欧洲。背景应该是汉堡。汉堡码头比较有特点。这个绝对属于越老越帅的那种。有一把我非常喜欢的暗哑的嗓子。很性感。
他是先用眼睛把整张图仔细看一遍,然后从puzzle堆里直接拿他想要的那块,直接卡进去,一般还都能衔接上。
而大部分人是拿起来试着放,不行再换一片,我就是这样做的,还色盲,总也找不准。
经常很感动, 一下子就觉得你从来不是空谈,而是从自己的工作生活里总结出来琢磨出来的。 而且你说的很多,我都特别有共鸣, 比如你说的这个“对心灵的震撼”--不能同意更多, 我自己也正好总结琢磨出来了这一点的。
特喜欢你说的这个阈值,确实是。 就像水要到100度沸腾, 0度结冰。
你给的歌也听了,嗓音和情感都很棒。 可惜我不懂德语--随着年龄增长,发现歌词越来越重要。
律。 前者用于艺术,后者是科技.
我自己胡乱发挥的,没啥理论依据
创造力从何而来?从您的解读看,这是一个经验主义的视角。
如此看来,创造力 = 广博的学习能力 + 联系不同领域的能力。
前者是被动的智力和活动,跟创造的关系不大。
于是,“创造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就变成了“联系不同领域的能力从何而来”的问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也只能把头砸扁,发现不了万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