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博弈:职场跃迁与忠诚的交织 (中)- 夹缝中的平衡策略

C
ChatABC
楼主 (文学峸)

转眼间,已经是九月。离我离职的日子只有不到一个月,但我还没有收到关于通知病人的任何消息。在六月的电话会议中,管理层嘱咐我不要透露此事给病人或其他诊所员工。但时间紧迫,如果不告知病人,可能会引起不满。我也担心我的助手们被蒙在鼓里,因此我在工作时逐渐向病人透露了我即将离开的消息。

有一天,前台告诉我老板打来了电话。当时我非常忙,没接,而是告诉他们我会稍后回电。为了不遗漏任何细节,我决定用我的另一部手机录下这次通话。对话开始不久,Chief Doctor Dr W突然断然地告诉我,我必须再工作两个月,否则之前的罚款仍会生效。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六月的会议上,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协议,我只需再工作四个月就可以免除罚款。但Dr W表示他不知情。我告诉他他当时在场,我录音了那次会议并发送了总结给他们,他的态度随即软化,开始说如果我离开,病人会受到影响,Board可能会追究责任。接着,大老板Dr L也插话,保证我再工作两个月后,就可以免除罚款。这次通话使我心情沉重,工作的兴致也大打折扣。

下班后我立刻将此事告诉了我的新老板,他建议我找律师咨询,而且说他会立刻给几个律师打电话,然后推荐给我。很快,我们在Zoom上与一名律师开会。律师表示,她会为我写一封信,确保我可以在九月底如期离职,并不用担心病人和罚款的问题。把所要的材料全部发给她后,我稍稍放了点心。

随后我决定不再接受新病人,并明确告诉他们我即将离开,病人们表示理解。几天后Dr L却质问我为何这么做,并提议面谈。约定的那天,我看到了另一面的Dr L。他不像一个严格的老板,给我的感觉是个性格外向,直爽而不拘小节的性情中人,而且喜爱小动物,富有同情心,随身带的狗跟他一样圆滚滚,那是他救助的一条受伤的流浪狗,满脸伤巴依然明显。这让我对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站在停车场寒暄时他告诉我他没有大楼的钥匙,请了人事部主管J来开门。不久,J到达,我们与老板坐下。老板抽着雪茄讲了很多话想说服我留下,最后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工作两月以免除罚款;二是留下并匹配Dr M的Offer。我表明我想在离家近的诊所工作。如果我留下不走了,Dr L提议我可以在他旗下的55家诊所中任意选择,并承诺给我一辆新车加上$15,000。

我感受到他的诚意,并请求J将这两个选择通过邮件发给我。我需要先征询Dr M的意见。Dr L提出他是否可以直接给Dr M打个电话,但我希望自己先与Dr M沟通。尽管我同情Dr L的困境,我认为我应当遵守与Dr M的协议。Dr M的人事主管S提醒我多次,作为雇员我没有义务留下来照顾留下的病人,建议我寻找律师应对Dr L。但我觉得不能只看事情的法理的一面,情理也很重要,明知Dr L还没找到接替我的人,我一走了之最受影响的还是那些病人。

但是另一面,我已让新老板Dr M等了三个月,并且他一直在帮助我解脱合同的相关问题,我不能这样轻易的改变初衷。而且我也不希望因为我,Dr L让其他同事离开他们正在工作的诊所。除此之外,我同时认为Dr L其实无法匹配Dr M的offer。多重考虑下,我选择了继续工作两个月然后离开的选项。随后给Dr L发了一个电邮委婉地拒绝了留下来的可能,至于选择一,我会尽我的努力跟Dr M沟通,如果DrM愿意,我会通知他直接跟Dr M通话。

那个周六的夜晚,我失眠了,一直在考虑如何向Dr M提议。我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说服我的新老板Dr M,寻找一个能够让各方都满意且保证病人治疗不间断的解决方案。经过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两个方案。方案A:延长两个月,尽管已经等待了四个月,但让Dr M和S再等两个月并不容易。方案B:我提议到十一月底,每周在两家诊所各工作三天,即3/3模式,这需要双方都稍作让步。

周日下午,我成功地与新老板Dr M取得联系,他希望与他的人事主管S一同参与电话会议。我提议让Dr L与他通话,但在S立刻回绝之前,Dr M已露出为难之色。从他们的反应中,我感觉到了他们对现任老板的不满,似乎之前存在某些纠纷或不良的合作经历。这让我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夹在两方之间。S坚决拒绝了方案A,而方案B最终得到了勉强的接受,但也是在我表示支持的情况下才达成一致。

我当晚就给Dr L发了封邮件,建议他接受3/3方案。虽然这并非他的首选,但它比我直接离开更为合适。我详细说明了如何将两天的病人紧凑安排到一天,以避免混乱和投诉。最终,按照我的建议,新老板和现任老板都同意了方案B。十月和十一月,我会在两家诊所各工作三天,然后在十二月完全离职。我还发送了一封总结邮件,列明各方的责任、协议的时间和条件。此时已逼近九月中旬。

周一,当我正在全神贯注地执行上述计划时,手机上突然收到了Dr M发给那位律师的邮件。难道刚刚达成的协议又出现了波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双面博弈:职场跃迁与忠诚的交织 (中)- 夹缝中的平衡策略 《双面博弈:职场跃迁与忠诚的交织》(上) 危机时刻:一秒之差的生死决策 《遥远的回忆:与C. Lewis的不寻常遭遇》 人生中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云雾山中找捷径
职场上基本上就是 “人一走, 茶就凉” 一定要首先考虑你自己的利益、前途。然后再兼顾工作、客户。最好

有一两个很好的同时保持联系。今后也许需要帮忙。

C
ChatABC
是的,说的很对。接下来的经历会让你想不到
聂耳
当初换工作的目的是路太远,现在搞成薪水问题。既然你谈钱了,我觉得还是留下来,老板器重你工作又稳定

新环境能不能合适你要2年后才知道。打出一片新天地也很累。

聂耳
我也有和你类似的经历,不过我换工作的目的是要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和以后的福利待遇。我提出辞呈后公司请律师写了一份23页文件

如果我能留下一年,给我公司的私人股份%,另加一万。那是在1995/96年算下来很多了。当时我们正想买房可用作首付挺好。

我老婆意的思要我留下来,但这不是我的初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哈)我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因为那是世届顶级的公司,过了这个机会就没有下次了。

聂耳
进入新环境后不能再做老大了,还要装着很虚心,工资也没啥涨,当时还真点后悔。买房晚了2年那时老婆那个神气啊。直到退休后

再回头看当年那个选择还是正确的。如果当时不出来,拖到第2年,即使再进那家公司或任何一家500强但大部份公司都不给pensionl了。更别说其它的退休福利,如medical expense。。。现在我老婆没话说了。

聂耳
买房晚2年就是房价涨了几万但分成30年月供就可以忽略不计,但退休后每月能有笔钱进帐再加ss的钱就足足有余了。安度晚年
C
ChatABC
谢谢你的关心和建议

我之前考虑换工作主因是上班的路途太远,当然Dr M给出的薪资 overpower 对太多Medicaid病人的担心。我非常赞同你说的老板Dr L对我的器重以及工作的稳定性,这也是使我后来陷入了纠结的因素之一。的确,新环境的未知性让我有所顾虑。Dr M对我也十分器重,为我找律师出律师费等等,尽管他的诊所有很多Medicaid病人,我还是在五月底与他签了约决意跟随Dr M,而且也计划了很多策略来帮助Dr M减少Medicaid病人的比例。回想当初,如果Dr L在六月初就展示出了与九月面对面谈话时相同的诚意,我可能会更从容地作出决策。

j
julie116
医疗领域政治帮派文化明显。大陆学子不适应也正常
C
ChatABC
人生充满未知数,只能根据所能收集到的信息做最佳选择。取舍有时是很难的,两个老板后来必有一个喜另一个悲,谁喜谁悲不能两全
聂耳
谢谢剧透,不过我想知道你当时的理由和现在的反思?(如果是10年以前事)
C
ChatABC
除了最佳判断外,最终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准。我的态度是只要付出了最大努力,结果如何无怨无悔。
聂耳
是的,”人生充满未知数“。但我们首先要看得远,以后才能走得远。再次要有有根据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看你的运气了。人算不如天算

C
ChatABC
这件事就发生在今年。不过你说到十年前,我也在想那时的我是怎样的状况,回忆给了我新的写作动力。希望我能还原当时的经历
C
ChatABC
” 首先要看得远,以后才能走得远。”的确是这样,太顾及眼前利益,就会反方向错误。
聂耳
老听你在说这句话,能不能举个例子?我觉得但凡退休福利好的公司,没人愿意离开,30年工龄是大多数。在一起日子久了就会有帮派
C
ChatABC
经营过诊所的我觉得对老板要有感恩之心Leave in good term. Don’t burn the bridge。
j
julie116
如果一个帮派稳定了也没大问题。不同帮派争地盘时比较难弄。普通员工间的默契谈不上帮派。
j
julie116
你比较幸运有个人罩着你不少年。没机会经历争权夺利换自己人的血腥场面
聂耳
那样的话你上下班近了,只是可能有点风险。希望你那新老板资金雄厚。可能你们牙医好在费用大部分就几千,不像我们医院一个手术

都是几万,再加住院都是十几万,政府要拖好几年才付,拖个五年才付很多。这情况可能和你们不一样,

聂耳
我在大陆经历过,那可是真正的阶级斗争啊。我们有解放前的老人帮和新中国陪养的大学生帮,中间还穿插着上海人和外地人帮,还有
聂耳
大部分大陆来的都是来读书的,他们既没有中国社会的经历也没有美国社会的经历所以觉得做人难。其实社会上都是很黑的。这也是人生

的一课。在美国社会英语很重要,否则被人欺。要英语好,你先要不看微信,不上文学城。我来美国时没有互联网,住在美国人家里二年,所以当我入职时知道怎么和老美交流以达到我想要的,想知道的。

C
ChatABC
能听懂别人在讲什么,能把事情讲清楚,再到能自如地讲笑话和别人聊天,一辈子都在不断学习
C
ChatABC
我是从大学毕业不久就来到美国,基本上就是你说的读书人类型。回顾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经历,我的体会是,跟人打交道时尽看到别人好

一面,不要跟着别人嚼舌头,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到百分之百,多做点其实是给自己工作安稳上的保险,一点都不吃亏;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时,如果是事实就耐心接受,一句”I see. I will be careful next time. Thank you!” 就过去了。如果你非要为自己分辨,反而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在会议上,大方地承认自己的不足饭盒会给自己加分。每个人都有缺点,皮练得厚点,心胸练得大点。再就是给别人提意见时,一定要避免当着很多人的面,要私下提醒而不是指责。当然情况多种多样,和同事沟通相处对不同的人不能一概而论。很重要的一点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处,三人行必有我师依然适用,千万别让自己变成Debbie Downer, 变成爱抱怨的怨妇。
C
ChatABC
你说的很对,这份担心一直都有。所以才有了两个老板的较力,两个选择间摇摆,…,直到最后一刻才落锤定音。
L
Lancet
虽然“感恩”现在成了一个常见词,还是见了“感恩”就打哆嗦。职场上,拿钱干活儿,老板对你好是因为你事情做的好,如果

老板对员工“好”一点就要感恩,那对生你养你的爹妈呢?

现在的语言真是贬值的厉害。

聂耳
先能听懂,再能能复述你的英语就会是美国人的表述法。再然后学那种句子里用of,xxxtion或xxxing的飘亮英语如

5月12号,星期五。在正式场合说成 Friday of May 12th 句子就比较飘亮了. 要看报上的专栏作家写的文章。 

聂耳
你说的对不能在大众下批评人。再补充一点;批评时是这样的,我看了你的xx很不错(说优点)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 这样这样。或

用,.....However, I would like to see....

C
ChatABC
是这样,允许人犯错,但私下指正,不伤别人自尊心,做到不偏不倚,逐渐地就会树立起威信。

夸奖和指正并用。 Attitude is everything! 

C
ChatABC
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前台的黑人助手,自觉很行,开会时她经常指责别人,同时因为没人敢跟她”斗”,她也就越发地不可一世,她以她

在demonstrate how capable she is, 她说她的目标是成为经理,着本身没错。我当时就想女孩将来肯定会碰壁。果然,干了不到一年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太猖狂,没人敢去招惹她,以至于她以为自己比doctor都行,终于有一天出了事,没人愿意替她说话。

j
julie116
你是幸运的。国外一样,斗争起来很黑很血腥。程度在于是为多少钱和权斗。
j
julie116
明显是不懂政治。
C
ChatABC
毫无异义,干活拿钱,这是最基本的雇佣关系。但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中,我们应该珍惜那些给过我们机会和对我们好的人。在这

在这里,“感恩”或许用“being grateful”更为贴切,它不仅是一种口头上的表示,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祝你万事如意!

聂耳
一个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不过她去中国也许行。这是二种文明的不同。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差别
L
Lancet
我工作后的第一位管理,是一位业界知名人士,也是一位好管理。我第一次和他出去开会时,自我介绍:I work FOR X,

他马上跟了一句,Y works WITH me. 一字之差使我明白了,美国职场上是一个互利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多年下来,一直是用这个态度来对待工作,获益匪浅。

当然,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祝你万事如意!

C
ChatABC
当这位管理者说”Y works WITH me”,他不仅强调自己也是团队的一员,不是老板,而且考虑到那是你的第一份工作,

他这么说也可能是为了提升你的自信。显然,他的这一目的达到了,让你感觉更为舒适和平等。同时,保持一个grateful的心态并不意味着你应该随时随地都表现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而是会主动为公司为老板着想。

L
Lancet
这是我所经历过的中式职场思维和西式职场思维的不同。我的管理并不是强调什么或是提示升什么,他的

概念就是人人生而平等,谁也不“为”了谁做事。在职场上,公司出钱我干活儿,没我干活儿公司也赚不了钱。所以没什么可感恩的。

至于把工作做好,是员工的职责,也是晋升的条件。不是为了老板,也不是为了公司,而是为自己。遇到不合适的管理和公司,走,但没必要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此变成一个不积极向上的员工。

当然,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祝你万事如意!

C
ChatABC
中西职场思维的确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员工的价值和态度都是很关键的。

我提及的“感恩”更贴切地说是 being grateful 并不仅仅是一种东方思维,而是为了强调积极的态度和对工作机会的珍惜, that will carry a long way。在西方,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attitude is everything”,说的就是这个。谁说只有中式思维才有?being grateful, loyalty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它也是西方公司评价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处世之道,希望我分享的经历和观点对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