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词的道(德)之意境差别
姚顺网友的“诗与词的差别”一文以字节表达差异来看诗与词的差别,有 “术”上的新意。作为禅者,一直想从道与德(整体性)的角度去整理自己在阅读他人作品,及自己随心舒发的感受。因为,参禅时对意的圆融与圆润通常非常敏感。同时,美感的核心是整体性;相对于绚丽词字的堆积有云泥之别。受网友启发,这里给自己的感受做个总结。
古人言:诗言志,词言情;这可以说是一种恰当的整体性分类。但总感觉有点不尽意;好像还有些东西没说。因为,有志无情不是诗,有情无志不为词。真正的情志,又如何能分开呢?在“将意若觉” 一文里,作者曾经说过“意之力兮方谓志”,意之柔兮方谓情。刚柔的确有差别,但现实生活中的好作品,不都是刚柔相济吗。特别是自苏东坡以来,诗的风格已经渗透到词中。那么诗与词难道还是只能以韵词或者韵文来区别吗?“逻辑”在这里是乎“山穷水尽”,但“感觉”在这里是否可“柳暗花明”?也许可以从感觉角度,人们能发现诗与词在整体意向上的某些差别。作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诗给我的感觉就是眼前的一付画,圆融而整一;当含有哲理启迪时,它表达了道。而词给我的感觉就是心中一流清溪,圆润而流畅。常常有情感的奔放。当将情与志完全结合时,它表达了德。在这个基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还有李白的“蜀道难”对我来说都更像词而不像诗。而范仲淹的“鱼家傲”,用的是词牌,却更像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那萧瑟苍凉的大漠风光尤在眼前,随即心中升起悲怆的家国情怀。最容易区分诗与词的当属绝句,尤其是五绝。因为字数的局限,要在二十个字中表现出哲理性的画面而使人心动,绝非易事。我常常这样想,只有能写得出好绝句的人,才能被称为诗人。
真正好的五绝就那么几首。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情与志完整地圆融与圆润时,就出现道德。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种境情志的和谐。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作者相信,这些流芳百世的绝句可能是诗人瞬间对人生的感悟;而非朝暮思量的产物。自己也对那些不期而遇突然出现在心头的词句更为珍惜。因为那是心的豁然开朗,而不是脑的情志纠结。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被弹劾的当天,因恻隐心而在心中涌现如下词句。前两句是对她的评价,后两句是对她的希望。总觉得她是韩国为数不多的最后儒家弟子。这也可以说是表达情志的一个例子。
执平和为落槿兮,似雪飘楠;存秀内为惠中兮,以素若安。 淡坎坷为朝暮兮,悟在有难;视离去为歸来兮,以默若兰。
它不伦不类,既无诗的韵律,又无词的正牌。但它是我最有感的东西,也将成为我人生的终极情志。在这个“主义至上”的年代,德是一个受忌讳的字。对许多人,道德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对我,它只是“平常心”。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别再困惑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词”的苟且,我还有远方与鸡汤。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藕益大师说,哪有没有智的仁者,又哪有没有仁的智者。诗与词亦然。什么事追根到底到一定程度就发现原来问题就不对。花花绿绿的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结果都一样。所以,中国人总是说差不多就好 - 还是糊涂点好。
德是道之餘。
詞乃詩之餘。
李白那首明月小詩完全體現了天才的品貭(不光詩歌,也是任何別的領域)。它用字重復單調,没什麽"學問",但意像交融,没有物,没有邊界。触及人心實貭上也不是什麽鄉愁,而是海子說的:詩歌把"沉默和自由"還給人類。
有了平时的思考(积累)才会有瞬间的倾述(爆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潜意识在默默的运行罢了。
我们常会说“像做梦一样”,其实这就是潜意识在摆脱了人的意志时的表现。
另外,诗词中会含有哲理,哲理也可以用诗词的形式去表达。西方的古典哲学最早就是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达的,后来用箴言的形式,再后来用散文的形式,当然现在是在用论说文的形式了。
哈,给Y兄添点人气,不成敬意。:)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词句不惟诗情画意,更表露出生命在自然中生动的演绎。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二首·送瘟神),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静中有动,如此的情境,哲理,真是高之又高啊。
诗与词的道(德)之意境差别
姚顺网友的“诗与词的差别”一文以字节表达差异来看诗与词的差别,有 “术”上的新意。作为禅者,一直想从道与德(整体性)的角度去整理自己在阅读他人作品,及自己随心舒发的感受。因为,参禅时对意的圆融与圆润通常非常敏感。同时,美感的核心是整体性;相对于绚丽词字的堆积有云泥之别。受网友启发,这里给自己的感受做个总结。
古人言:诗言志,词言情;这可以说是一种恰当的整体性分类。但总感觉有点不尽意;好像还有些东西没说。因为,有志无情不是诗,有情无志不为词。真正的情志,又如何能分开呢?在“将意若觉” 一文里,作者曾经说过“意之力兮方谓志”,意之柔兮方谓情。刚柔的确有差别,但现实生活中的好作品,不都是刚柔相济吗。特别是自苏东坡以来,诗的风格已经渗透到词中。那么诗与词难道还是只能以韵词或者韵文来区别吗?“逻辑”在这里是乎“山穷水尽”,但“感觉”在这里是否可“柳暗花明”?也许可以从感觉角度,人们能发现诗与词在整体意向上的某些差别。作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诗给我的感觉就是眼前的一付画,圆融而整一;当含有哲理启迪时,它表达了道。而词给我的感觉就是心中一流清溪,圆润而流畅。常常有情感的奔放。当将情与志完全结合时,它表达了德。在这个基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还有李白的“蜀道难”对我来说都更像词而不像诗。而范仲淹的“鱼家傲”,用的是词牌,却更像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那萧瑟苍凉的大漠风光尤在眼前,随即心中升起悲怆的家国情怀。最容易区分诗与词的当属绝句,尤其是五绝。因为字数的局限,要在二十个字中表现出哲理性的画面而使人心动,绝非易事。我常常这样想,只有能写得出好绝句的人,才能被称为诗人。
真正好的五绝就那么几首。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情与志完整地圆融与圆润时,就出现道德。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种境情志的和谐。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作者相信,这些流芳百世的绝句可能是诗人瞬间对人生的感悟;而非朝暮思量的产物。自己也对那些不期而遇突然出现在心头的词句更为珍惜。因为那是心的豁然开朗,而不是脑的情志纠结。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被弹劾的当天,因恻隐心而在心中涌现如下词句。前两句是对她的评价,后两句是对她的希望。总觉得她是韩国为数不多的最后儒家弟子。这也可以说是表达情志的一个例子。
执平和为落槿兮,似雪飘楠;存秀内为惠中兮,以素若安。
淡坎坷为朝暮兮,悟在有难;视离去为歸来兮,以默若兰。
它不伦不类,既无诗的韵律,又无词的正牌。但它是我最有感的东西,也将成为我人生的终极情志。在这个“主义至上”的年代,德是一个受忌讳的字。对许多人,道德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对我,它只是“平常心”。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别再困惑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词”的苟且,我还有远方与鸡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诗与词的道(德)之意境差别 江城子 – 叹高仓健,智慧美 五绝 意之韵 在新冠病毒蔓延时,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 长相思 - 无语暗滴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藕益大师说,哪有没有智的仁者,又哪有没有仁的智者。诗与词亦然。什么事追根到底到一定程度就发现原来问题就不对。花花绿绿的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结果都一样。所以,中国人总是说差不多就好 - 还是糊涂点好。
德是道之餘。
詞乃詩之餘。
李白那首明月小詩完全體現了天才的品貭(不光詩歌,也是任何別的領域)。它用字重復單調,没什麽"學問",但意像交融,没有物,没有邊界。触及人心實貭上也不是什麽鄉愁,而是海子說的:詩歌把"沉默和自由"還給人類。
有了平时的思考(积累)才会有瞬间的倾述(爆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潜意识在默默的运行罢了。
我们常会说“像做梦一样”,其实这就是潜意识在摆脱了人的意志时的表现。
另外,诗词中会含有哲理,哲理也可以用诗词的形式去表达。西方的古典哲学最早就是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达的,后来用箴言的形式,再后来用散文的形式,当然现在是在用论说文的形式了。
哈,给Y兄添点人气,不成敬意。:)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词句不惟诗情画意,更表露出生命在自然中生动的演绎。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二首·送瘟神),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静中有动,如此的情境,哲理,真是高之又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