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道德是有统一标准的还是个人自定的?我怎么糊涂了?
方便人"對話"了,但鮮活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從此在一些簡單的規則的操控之中。
要在使用中才能被具体地标的、评论(尽管各有文化的、宗教的历史源头)。不过就现实的立场来讲它的价值是被所有社会人所承认的。所不同的是涵盖的和标准的内涵不同而已,当然这不包括双重标准的或故意而为的行为。
当精神缺失时,人们往往认为伦理即道德。伦理是大海表面的浪花,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道德是深沉大海,不随着时代而变。人们常常以浪花之素而嘲笑大海肤浅。
通俗地说,“道之德”是一种平常心,包容心的气质。其极致走向悟道,走向精神。精神永远不是“以价值理念支撑的人类意志”,而是直觉心性中的GRACE。
所以,道德尽管以内在为体,但也不可避免地向外辐射。无论主义有多大魅力,人最终跟随道德。
如果这样,那大概被一个人看,和被千万人看, 其价值又不同了。这只能说明价值是一种人为的东西,没有什么客观性。而把为人所用作为价值的衡量点,其实更显得这个“价值”没“价值”。
从另一方面说,人并没有能力来完全判断一件事物真的是否对人有作用或无作用,即使是在森林深处从开放到凋零都从没有人知道的一朵花 - 它对人没有用吗?还是有些用呢?这里的“价值”更像是人用来自我欺骗的一种人为的概念,与真正的道德没有太大关系 - 这里的道德是指道德的本意,而非上文中的定义。
如果把“失”换成“得”,顺序应该正好相反。“礼”是外在得多,“道”完全是内在的,当然在道的境界,内在和外在没有差别了。
樓主的意思像是現代人的概念,其实就是西方人説的 morality 。所谓 good and evil, right and wrong 這類。
按我理解,現代人的道德概念在中国傳統的概念中是没有完全對應的詞的。它似乎介於仁和義之間,不完全像仁那樣根本、直觀,也不像義那樣抽象(倫理)。
“如果这样,那大概被一个人看,和被千万人看, 其价值又不同了。这只能说明价值是一种人为的东西,没有什么客观性。”-----这句话是正确的。价值是主观的产物。
?“而把为人所用作为价值的衡量点,其实更显得这个“价值”没“价值”。”-----这句话就有自相矛盾的意味了。“显得没价值”不就是主观的产物吗?这其中不也已经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在其中了吗?
“人并没有能力来完全判断一件事物真的是否对人有作用或无作用-”-----这里先后的两个“人”,可能混淆了侠义的和广义的用法了。
?“即使是在森林深处从开放到凋零都从没有人知道的一朵花 - 它对人没有用吗?还是有些用呢?”-----这里可以有二种解释。一是从世俗主观的“人为”的认定“有用”与否。一是可以从形而上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角度去理解。
“这里的“价值”更像是人用来自我欺骗的一种人为的概念,与真正的道德没有太大关系”------既然是主观的产物,那么“欺骗”与否自然也就是“仁、智”间的不同了。而道德是伦理的子集,与价值能没有关系吗?
商祺
什么是价值?- 有用?符合自己的欲望?对别人有益?价值的大小怎么判定?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社会价值?
如果你也认为价值是主观的,那道德也是主观的,既然如此,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其价值和道德都不同,那这里讨论的价值和道德有什么意义呢?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以价值为基础的道德存在吗?
“而把为人所用作为价值的衡量点,其实更显得这个“价值”没“价值”。”-----这句话就有自相矛盾的意味了。“显得没价值”不就是主观的产物吗?这其中不也已经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在其中了吗?
- 价值如果是个时刻都可能变化的东西,那这样的“主观价值”就没有什么”客观价值“。
- 没混淆,两者都适用
- 停留在主观上的一切都讨论不出来结果 - 因为其本身就没有结果。不明白道德怎么是伦理的子集?伦理是建立在价值上的?看来我们的认识差别很大。
还有,没有价值就没有秩序?动物界有秩序吗?山河大地,日月星宿,有秩序吗?如果有,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呢?人类世界有过没秩序的时候吗?什么是价值还没有一个一定的定义,也许你得再定义一下秩序了:)
所以,价值也可以从同样的两个层面去看待,这是一。另外,还可以借用一下你刚才说的“主观”与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确立,不能是“独立”的,比如有高才会有低的产生。在这里的问题上,脱离了社会的价值,还会有个人的价值可言吗?划去侠义的层面说,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人还会有个人的价值可以去实现吗?所以,无论是价值的意义还是衡量,都是相对的才会成立。这一相对,就什么都有了,也就是为什么说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共生共灭”的了。
价值是二元的,导出秩序什么的也未尝不可,但这都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全面。而道没有二元对立。
在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面前,任何追求“全面”的努力还是一种奢望,当然这不是说没有价值。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去,有还是没有,存在或是不存在,只能是我们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解答,因为目力有限的结果。我们无法挣脱历史的局限,这是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因为存在是相对的,有时候,差异的存在只是目力相对的远近的不同,这在我们现存的相对之间是如此,对现存与未来之间的相对也是如此。
不管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多么宏大,可是千万亿年之后呢?大概现在的个人,社会以及地球,太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如果价值不能恒常的持续,那其意义在哪里呢?一切都将归于无是这个相对世界不变的宿命。
所以谈价值,谈意义,在相对世界的背景下没有答案。而“道德”本来出自老子《道德经》,其真正的意义现在大概不是很多人知道了,而替代的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论述 - 很多人将其作为发泄怨气的出气口和反对道德的义正言辞的理由。就像当年的五四运动,打倒的孔家店只是当时一些人自己臆想出来的孔家店,而真正的孔家店从来没有人动过,事实上那些人从真正的孔家店反而学了很多而不自知。
所以谈价值,谈意义,在相对世界的背景下没有答案。而“道德”本来出自老子《道德经》,其真正的意义现在大概不是很多人知道了,而替代的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论述 - 很多人将其作为发泄怨气的出气口和反对道德的义正言辞的理由。就像当年的五四运动,打倒的孔家店只是当时一些人自己臆想出来的孔家店,而真正的孔家店从来没有人动过,事实上那些人从真正的孔家店反而学了很多而不自知
它是与它的对立面共生共存的。而追求永恒或不朽也是相对而言的。说近的“三不朽”,那些东西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是不朽的,但离开了一段时间回过头去看看还是不是呢?再“急功近利”写,离开了一定的空间-----地域后,某方人士认为的不朽,他方人士会承认吗?所以才会有“一切都是空”之说了-----在某个角度去看也就是你说的“无”。
既然永恒和不朽都是相对的,那么意义当然也就会是有时空限制的相对了。但这并不影响到价值的可“使用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它是与社会的存在而共存的。
所以,价值也只有在相对的世界里才有它的意义。而在“绝对”的环境里它确实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的。
道德,除了“老子”里有阐述,在西方的伦理中也有表述。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这也可以拿来证明:无论是道德或者说价值(它们为子母集关系),是与社会同生共灭的一体两面。
也正因为道德有其社会价值的一面,所以就像你所说的,它会被有不同需要的人拿来做了工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它是社会的产物了。
至于“学了很多”,那是主客观之间的作用关系了,对我们讨论的“道德”或“价值”与社会的关系而论,它可以拿来借鉴的作用还是在于表明两者对立统一的存在关系。
沙夫兄楼下阐述相对和绝对挺有道理的。但实用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多数人比较重视相对价值,你们学道的大概倾向绝对。
而是看远与看近的差异。它们在不同的“看客”眼里都为真。
同一个社会里,按社会学的观点说“不同的人有时候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相同的想法”这当然是因为客观的反映了。那么,除了这个“有时候”之外,不是还会有“其它的时候”有“不相同的想法”的存在吗?这些不相同的想法主要地就是出于能不能超越了时空的障碍后的人们看事物的远近、角度的不同产生的。在日常中,急功近利的人往往就是被人指为目光短浅的人,所谓的急功近利就是“看有”的人,他们看见了眼前的利益,所以处事就比较容易“气短”一些;而看得比较远的人,处世则显得比较“心平气长”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看远一点了也就看得比较透了-----“差不了多少的”、“一切都会归于空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这是仁、智间的选择,没有对错。
?看空是一种境界。看有是一份现实。它们都会对“看客”产生满足于心态的实际效应。
事情怎么做并不是关键,如何发心才是关键。不学道就不明白道,不明白道就一定背道而行,背道而行的因一定带来相应的果却不自知:种种的障碍和苦痛 - 其实他们更难。
相对的价值其本质是残缺而不能自洽的,所以会带来种种的问题,由此衍生出来的所谓道德,也只能对人和社会起到相对的作用,所以社会的不和谐和人们之间的矛盾将会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
顺便提一句,你说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和空 - 时间和空间也同样是空的。
东方的道德与西方的伦理。就“种”的层面说,它们的范畴是有所不同,但从“属”的意义看,东方的道德只是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子集,它与西方的道德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黑格尔要嘲笑说中国没有哲学,之多只是一点经验哲学。确实,我们的哲学发育是落后了(我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是病殃殃的》、《我们的文化败血症》里有过一点阐述),而西方的哲学却在继续发展,所以这种不同只是落后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说不同只是碍于面子。作为一个华人,我也没觉得自己有面子。
价值既然是相对的,那么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与新价值的不断产生和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不矛盾。
道德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当然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绝对的话就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西方社会正因为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并不追求结果平等,也就是说当广义的概念要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必须侠义地解释----当然也就是相对化了。所以我在“三不朽”的解释中加注了“急功近利”来注明接下来在具体化了。再换一个角度看,有绝对的真理存在吗?没有!为什么?不就是受时空的限制了吗?你也知道亿万年后的荡然无存,所以相对的才是绝对的。是不?
你基本上是接纳了西方的系统理论,等什么时候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再探讨吧。很抱歉,我现在对西方哲学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准备去多了解。
不过见解不同是太正常不过的状态了。否则我们不都成了全能的上帝了?感谢上苍让你我可以通过交流看到了“大象”的另一个侧面。所以,我对交流是抱着开放的态度的,欢迎你下次再来指教。
否则,以你东洋、西洋之分,世界上就不会有可供道德一言的平台的存在了。
驴党象党都有相对的价值,请问哪个是绝对的?:)
所以,两党相对----有此党才会有彼党的现象,这就是绝对的道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兄弟,马革裹尸何处还?》 《道德的另一个作用》 《弯道处的信仰》 《相向而行的自然、或然和定然给生活的一点启示》 《侃侃阅读的三重境界》
这里的道德是有统一标准的还是个人自定的?我怎么糊涂了?
方便人"對話"了,但鮮活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從此在一些簡單的規則的操控之中。
要在使用中才能被具体地标的、评论(尽管各有文化的、宗教的历史源头)。不过就现实的立场来讲它的价值是被所有社会人所承认的。所不同的是涵盖的和标准的内涵不同而已,当然这不包括双重标准的或故意而为的行为。
当精神缺失时,人们往往认为伦理即道德。伦理是大海表面的浪花,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道德是深沉大海,不随着时代而变。人们常常以浪花之素而嘲笑大海肤浅。
通俗地说,“道之德”是一种平常心,包容心的气质。其极致走向悟道,走向精神。精神永远不是“以价值理念支撑的人类意志”,而是直觉心性中的GRACE。
所以,道德尽管以内在为体,但也不可避免地向外辐射。无论主义有多大魅力,人最终跟随道德。
如果这样,那大概被一个人看,和被千万人看, 其价值又不同了。这只能说明价值是一种人为的东西,没有什么客观性。而把为人所用作为价值的衡量点,其实更显得这个“价值”没“价值”。
从另一方面说,人并没有能力来完全判断一件事物真的是否对人有作用或无作用,即使是在森林深处从开放到凋零都从没有人知道的一朵花 - 它对人没有用吗?还是有些用呢?这里的“价值”更像是人用来自我欺骗的一种人为的概念,与真正的道德没有太大关系 - 这里的道德是指道德的本意,而非上文中的定义。
如果把“失”换成“得”,顺序应该正好相反。“礼”是外在得多,“道”完全是内在的,当然在道的境界,内在和外在没有差别了。
樓主的意思像是現代人的概念,其实就是西方人説的 morality 。所谓 good and evil, right and wrong 這類。
按我理解,現代人的道德概念在中国傳統的概念中是没有完全對應的詞的。它似乎介於仁和義之間,不完全像仁那樣根本、直觀,也不像義那樣抽象(倫理)。
“如果这样,那大概被一个人看,和被千万人看, 其价值又不同了。这只能说明价值是一种人为的东西,没有什么客观性。”-----这句话是正确的。价值是主观的产物。
?“而把为人所用作为价值的衡量点,其实更显得这个“价值”没“价值”。”-----这句话就有自相矛盾的意味了。“显得没价值”不就是主观的产物吗?这其中不也已经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在其中了吗?
“人并没有能力来完全判断一件事物真的是否对人有作用或无作用-”-----这里先后的两个“人”,可能混淆了侠义的和广义的用法了。
?“即使是在森林深处从开放到凋零都从没有人知道的一朵花 - 它对人没有用吗?还是有些用呢?”-----这里可以有二种解释。一是从世俗主观的“人为”的认定“有用”与否。一是可以从形而上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角度去理解。
“这里的“价值”更像是人用来自我欺骗的一种人为的概念,与真正的道德没有太大关系”------既然是主观的产物,那么“欺骗”与否自然也就是“仁、智”间的不同了。而道德是伦理的子集,与价值能没有关系吗?
商祺
什么是价值?- 有用?符合自己的欲望?对别人有益?价值的大小怎么判定?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社会价值?
如果你也认为价值是主观的,那道德也是主观的,既然如此,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其价值和道德都不同,那这里讨论的价值和道德有什么意义呢?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以价值为基础的道德存在吗?
“而把为人所用作为价值的衡量点,其实更显得这个“价值”没“价值”。”-----这句话就有自相矛盾的意味了。“显得没价值”不就是主观的产物吗?这其中不也已经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在其中了吗?
- 价值如果是个时刻都可能变化的东西,那这样的“主观价值”就没有什么”客观价值“。
“人并没有能力来完全判断一件事物真的是否对人有作用或无作用-”-----这里先后的两个“人”,可能混淆了侠义的和广义的用法了。
- 没混淆,两者都适用
“这里的“价值”更像是人用来自我欺骗的一种人为的概念,与真正的道德没有太大关系”------既然是主观的产物,那么“欺骗”与否自然也就是“仁、智”间的不同了。而道德是伦理的子集,与价值能没有关系吗?
- 停留在主观上的一切都讨论不出来结果 - 因为其本身就没有结果。不明白道德怎么是伦理的子集?伦理是建立在价值上的?看来我们的认识差别很大。
还有,没有价值就没有秩序?动物界有秩序吗?山河大地,日月星宿,有秩序吗?如果有,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呢?人类世界有过没秩序的时候吗?什么是价值还没有一个一定的定义,也许你得再定义一下秩序了:)
所以,价值也可以从同样的两个层面去看待,这是一。另外,还可以借用一下你刚才说的“主观”与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确立,不能是“独立”的,比如有高才会有低的产生。在这里的问题上,脱离了社会的价值,还会有个人的价值可言吗?划去侠义的层面说,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人还会有个人的价值可以去实现吗?所以,无论是价值的意义还是衡量,都是相对的才会成立。这一相对,就什么都有了,也就是为什么说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共生共灭”的了。
价值是二元的,导出秩序什么的也未尝不可,但这都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全面。而道没有二元对立。
在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面前,任何追求“全面”的努力还是一种奢望,当然这不是说没有价值。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去,有还是没有,存在或是不存在,只能是我们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解答,因为目力有限的结果。我们无法挣脱历史的局限,这是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因为存在是相对的,有时候,差异的存在只是目力相对的远近的不同,这在我们现存的相对之间是如此,对现存与未来之间的相对也是如此。
不管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多么宏大,可是千万亿年之后呢?大概现在的个人,社会以及地球,太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如果价值不能恒常的持续,那其意义在哪里呢?一切都将归于无是这个相对世界不变的宿命。
所以谈价值,谈意义,在相对世界的背景下没有答案。而“道德”本来出自老子《道德经》,其真正的意义现在大概不是很多人知道了,而替代的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论述 - 很多人将其作为发泄怨气的出气口和反对道德的义正言辞的理由。就像当年的五四运动,打倒的孔家店只是当时一些人自己臆想出来的孔家店,而真正的孔家店从来没有人动过,事实上那些人从真正的孔家店反而学了很多而不自知。
不管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多么宏大,可是千万亿年之后呢?大概现在的个人,社会以及地球,太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如果价值不能恒常的持续,那其意义在哪里呢?一切都将归于无是这个相对世界不变的宿命。
所以谈价值,谈意义,在相对世界的背景下没有答案。而“道德”本来出自老子《道德经》,其真正的意义现在大概不是很多人知道了,而替代的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论述 - 很多人将其作为发泄怨气的出气口和反对道德的义正言辞的理由。就像当年的五四运动,打倒的孔家店只是当时一些人自己臆想出来的孔家店,而真正的孔家店从来没有人动过,事实上那些人从真正的孔家店反而学了很多而不自知
它是与它的对立面共生共存的。而追求永恒或不朽也是相对而言的。说近的“三不朽”,那些东西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是不朽的,但离开了一段时间回过头去看看还是不是呢?再“急功近利”写,离开了一定的空间-----地域后,某方人士认为的不朽,他方人士会承认吗?所以才会有“一切都是空”之说了-----在某个角度去看也就是你说的“无”。
既然永恒和不朽都是相对的,那么意义当然也就会是有时空限制的相对了。但这并不影响到价值的可“使用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它是与社会的存在而共存的。
所以,价值也只有在相对的世界里才有它的意义。而在“绝对”的环境里它确实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的。
道德,除了“老子”里有阐述,在西方的伦理中也有表述。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这也可以拿来证明:无论是道德或者说价值(它们为子母集关系),是与社会同生共灭的一体两面。
也正因为道德有其社会价值的一面,所以就像你所说的,它会被有不同需要的人拿来做了工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它是社会的产物了。
至于“学了很多”,那是主客观之间的作用关系了,对我们讨论的“道德”或“价值”与社会的关系而论,它可以拿来借鉴的作用还是在于表明两者对立统一的存在关系。
沙夫兄楼下阐述相对和绝对挺有道理的。但实用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多数人比较重视相对价值,你们学道的大概倾向绝对。
而是看远与看近的差异。它们在不同的“看客”眼里都为真。
同一个社会里,按社会学的观点说“不同的人有时候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相同的想法”这当然是因为客观的反映了。那么,除了这个“有时候”之外,不是还会有“其它的时候”有“不相同的想法”的存在吗?这些不相同的想法主要地就是出于能不能超越了时空的障碍后的人们看事物的远近、角度的不同产生的。在日常中,急功近利的人往往就是被人指为目光短浅的人,所谓的急功近利就是“看有”的人,他们看见了眼前的利益,所以处事就比较容易“气短”一些;而看得比较远的人,处世则显得比较“心平气长”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看远一点了也就看得比较透了-----“差不了多少的”、“一切都会归于空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这是仁、智间的选择,没有对错。
?看空是一种境界。看有是一份现实。它们都会对“看客”产生满足于心态的实际效应。
事情怎么做并不是关键,如何发心才是关键。不学道就不明白道,不明白道就一定背道而行,背道而行的因一定带来相应的果却不自知:种种的障碍和苦痛 - 其实他们更难。
相对的价值其本质是残缺而不能自洽的,所以会带来种种的问题,由此衍生出来的所谓道德,也只能对人和社会起到相对的作用,所以社会的不和谐和人们之间的矛盾将会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
顺便提一句,你说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和空 - 时间和空间也同样是空的。
东方的道德与西方的伦理。就“种”的层面说,它们的范畴是有所不同,但从“属”的意义看,东方的道德只是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子集,它与西方的道德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黑格尔要嘲笑说中国没有哲学,之多只是一点经验哲学。确实,我们的哲学发育是落后了(我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是病殃殃的》、《我们的文化败血症》里有过一点阐述),而西方的哲学却在继续发展,所以这种不同只是落后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说不同只是碍于面子。作为一个华人,我也没觉得自己有面子。
价值既然是相对的,那么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与新价值的不断产生和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不矛盾。
道德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当然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绝对的话就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西方社会正因为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并不追求结果平等,也就是说当广义的概念要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必须侠义地解释----当然也就是相对化了。所以我在“三不朽”的解释中加注了“急功近利”来注明接下来在具体化了。再换一个角度看,有绝对的真理存在吗?没有!为什么?不就是受时空的限制了吗?你也知道亿万年后的荡然无存,所以相对的才是绝对的。是不?
你基本上是接纳了西方的系统理论,等什么时候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再探讨吧。很抱歉,我现在对西方哲学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准备去多了解。
不过见解不同是太正常不过的状态了。否则我们不都成了全能的上帝了?感谢上苍让你我可以通过交流看到了“大象”的另一个侧面。所以,我对交流是抱着开放的态度的,欢迎你下次再来指教。
否则,以你东洋、西洋之分,世界上就不会有可供道德一言的平台的存在了。
驴党象党都有相对的价值,请问哪个是绝对的?:)
所以,两党相对----有此党才会有彼党的现象,这就是绝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