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大学发榜、现在又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正好两家认识的朋友的两个孩子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都很高兴。都是去硅谷大厂、package 也不错。
说起这两家朋友在美国二十多年走过的路、我有点感触。
当年两家都是在中部同一个大学来读研究生。
毕业后一家就留在当地、当地工作机会有限、所以工资一直不高。太太有时候有工作、有时候没工作。好在中部生活费用低、两个孩子一路大公校、课外活动基本没花太多钱、就是学校跑步、ymca游个泳之类的。这个州正好有非常好的州大、州内学费低、听家长说对本州孩子的录取、以学习成绩为主、相对EC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他们的两个孩子顺利进了州大。因为他们家收入不高、本来的州内学费又有减免、两个孩子的教育一共才花了几万块钱。
另一家毕业后离开到东部工作、后来夫妻俩又都转专业、一个读了藤校的mba,一个读了IT. 后来生活在东部大都市圈。夫妻俩不仅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培养孩子也是这样。生活在东部比较卷的精英环境里、不仅房子贵、生活费用高、两个孩子从小学上私校、学费就七八万、再加上课外活动、两个孩子一年花费十万不止。周末也奔波在带孩子上课、体育比赛的路上。再加上自己每天通勤、路上两三个小时。生活非常辛苦。两个孩子大学名私校费用、加起来六十多万。培养两个孩子一共花了1.5million以上。
美国这个国家、大概除了比秘书还少交税的巴费特那样的巨富,普通中产辛苦挣的钱、特别是w-2,基本上又都花出去了. 就这个第二家朋友,除了中小学私校这部分,其它的钱都是要花的.
另一方面看,美国相对国内没有一线城市和十八线的巨大差距, 孩子们都有机会. 就是文化生活,第一家朋友生活在大学城附近,离中部的大城市也就不到三小时路程, 周末他们有时也带孩子去玩.平时的生活质量比第二家轻松多了。
大概两家比较大的区别就是第二家有钱带孩子出国去欧洲玩比较多.
当然诗和远方这里就不讨论了.就是聊一下两家的生活状态.
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两家的孩子又像当年的家长一样走到了同一个起点上. 还有两家孩子的性格看,中部放养的更随意一点,东部高压精英圈的反而有点谨慎. 培养孩子这件事, 可能不是那种一分耕耘,就一分收获的事, 孩子们刚刚起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个性来看,还是喜欢充满活力的城市,有很多机会,视野也更open 一些。。。
生命是个过程,不管咋选择,自己觉得好就好。
ironically殊途同归,二代都到了硅谷大厂,没留在中部
不想娃太辛苦,得有时间睡觉 :)
有朋友俩口子医生,去了纽约,类似吧
跟我一样,月光,当然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啦
大厂不是还出过九渣吗,现在的一点交集不说明大问题
以后就是越来越贵,挣得钱娃都养不起。
各个地方养大的孩子有一些地域风格,谈不上好和不好。无悔选择就好
这孩子没啥EC,大学录取也平平。
那么多建筑,教堂,博物馆,历史,文化,美食。娃有机会一定是头也不回就去了。
小孩一直跟着俺跑,turned out to be ok, 虽然俺啥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家比第一家好,因为他们有选择,至于他选错了那是他的事。我认识不少在东西两岸的人,不信邪,孩子一路公校,现在在硅谷大厂里混得风生水起。其实除了这坛上有一些人,没有多少人像这个坛上的人这么在乎藤校,这些人退休后可以续写儒林外史。
刚过了大学发榜、现在又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正好两家认识的朋友的两个孩子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都很高兴。都是去硅谷大厂、package 也不错。
说起这两家朋友在美国二十多年走过的路、我有点感触。
当年两家都是在中部同一个大学来读研究生。
毕业后一家就留在当地、当地工作机会有限、所以工资一直不高。太太有时候有工作、有时候没工作。好在中部生活费用低、两个孩子一路大公校、课外活动基本没花太多钱、就是学校跑步、ymca游个泳之类的。这个州正好有非常好的州大、州内学费低、听家长说对本州孩子的录取、以学习成绩为主、相对EC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他们的两个孩子顺利进了州大。因为他们家收入不高、本来的州内学费又有减免、两个孩子的教育一共才花了几万块钱。
另一家毕业后离开到东部工作、后来夫妻俩又都转专业、一个读了藤校的mba,一个读了IT. 后来生活在东部大都市圈。夫妻俩不仅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培养孩子也是这样。生活在东部比较卷的精英环境里、不仅房子贵、生活费用高、两个孩子从小学上私校、学费就七八万、再加上课外活动、两个孩子一年花费十万不止。周末也奔波在带孩子上课、体育比赛的路上。再加上自己每天通勤、路上两三个小时。生活非常辛苦。两个孩子大学名私校费用、加起来六十多万。培养两个孩子一共花了1.5million以上。
美国这个国家、大概除了比秘书还少交税的巴费特那样的巨富,普通中产辛苦挣的钱、特别是w-2,基本上又都花出去了. 就这个第二家朋友,除了中小学私校这部分,其它的钱都是要花的.
另一方面看,美国相对国内没有一线城市和十八线的巨大差距, 孩子们都有机会. 就是文化生活,第一家朋友生活在大学城附近,离中部的大城市也就不到三小时路程, 周末他们有时也带孩子去玩.平时的生活质量比第二家轻松多了。
大概两家比较大的区别就是第二家有钱带孩子出国去欧洲玩比较多.
当然诗和远方这里就不讨论了.就是聊一下两家的生活状态.
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两家的孩子又像当年的家长一样走到了同一个起点上. 还有两家孩子的性格看,中部放养的更随意一点,东部高压精英圈的反而有点谨慎. 培养孩子这件事, 可能不是那种一分耕耘,就一分收获的事, 孩子们刚刚起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个性来看,还是喜欢充满活力的城市,有很多机会,视野也更open 一些。。。
生命是个过程,不管咋选择,自己觉得好就好。
ironically殊途同归,二代都到了硅谷大厂,没留在中部
不想娃太辛苦,得有时间睡觉 :)
有朋友俩口子医生,去了纽约,类似吧
跟我一样,月光,当然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啦
大厂不是还出过九渣吗,现在的一点交集不说明大问题
以后就是越来越贵,挣得钱娃都养不起。
各个地方养大的孩子有一些地域风格,谈不上好和不好。无悔选择就好
这孩子没啥EC,大学录取也平平。
那么多建筑,教堂,博物馆,历史,文化,美食。娃有机会一定是头也不回就去了。
小孩一直跟着俺跑,turned out to be ok, 虽然俺啥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家比第一家好,因为他们有选择,至于他选错了那是他的事。我认识不少在东西两岸的人,不信邪,孩子一路公校,现在在硅谷大厂里混得风生水起。其实除了这坛上有一些人,没有多少人像这个坛上的人这么在乎藤校,这些人退休后可以续写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