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一篇几乎整整九年前的旧文 :《了凡四训》一座通往佛的桥梁

W
WXCTEATIME
楼主 (文学峸)

《了凡四训》一座通往佛的桥梁

 

我是先看了《了凡四训》然后才知道它是佛经典籍,刚知道这个事实时感到很意外和吃惊。因为通读《了凡四训》,基本上看不到有关佛法的字句,它主要是一个用心良苦的老人给后世子孙的规劝和忠告,形式上类似于《菜根谭》,但不象《菜根谭》那么芜杂,《菜根谭》很容易让人迷失而趑趄不前。它的主旨很明确单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刘备去世前送给儿子的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多次翻阅《了凡四训》后,渐渐明白了它为何会被尊为佛经典籍。《了凡四训》没有宣扬佛法的文字,但它在精神上却是和佛法完全相通的,甚至它的功用可能远远超过很多经典的佛经。我相信自《了凡四训》问世以来,有不计其数的人因为读了或听了《了凡四训》而皈依佛教。

 

每年春节,从南到北,国内的寺庙里总是人山人海,香火之盛让人感慨。趋吉避凶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一些人这种赤裸裸的功利心态,实在难以让人恭维。而且,这种快餐式拜佛求福的功效让人怀疑。

 

很多的佛经告诉人们,虔心向佛,一心为善,来世能获幸福,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相反,如果不断作恶,就会堕入地狱,永不得超脱。科学进步了,很多人不信神鬼这一套了,对大自然失去了应有的敬畏之心。暂且不论鬼神和天堂地狱是否存在,但不少佛经的说教明显就是威逼利诱,(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愿佛能原谅我的妄说佞论,呵呵呵…….)佛说的这些好处和灾难对于只争朝夕的现代人来说太遥远了,无异于画饼充饥。所以佛教的没落是可想而知的。

 

佛法真的是一些现代人理解的那种虚无缥缈毫无用处的骗人的学说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佛法无边,显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领会的。现在没多少人相信来世的因果报应,多数人只在意今生的得意与否,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既然嫌来世太遥远,那就给你演示一下现世报,让你心服口服。《了凡四训》讲的基本都是现世报,因此它比其他的佛经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了凡四训》分为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立命之学是整本书的精髓,改过之法是骨骼,其余两篇是血肉和服饰。

 

佛说因果报应、说宿命、说命运可以改变等等,佛说了很多很多,大概就是因为说得太多了,于是让人一提到佛就想到无可奈何的宿命。这大概并不是佛想要说的,更不是他希望看到的。袁了凡居士根据自身的经历,大声疾呼“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实在是振奋人心!不少的高僧也一直都在宣扬《了凡四训》,读过几遍之后,你会越来越觉得它位列佛经典籍是名至实归。可能因为《了凡四训》,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了佛,佛大概也会为此会心一笑吧。

 

《了凡四训》的主旨就是提倡行善积德,这也是佛的旨意。通过不断的积善积德,人的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关键在于从小做起,坚持不懈。正如古语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种一心为善,终会改变命运的说法看似无稽,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其本质就是今天西方人说的network,国人说的人脉。人只有在融入一个network,给予他人帮助,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才能进入更大更高层次的network,自身的才能才会不断提高,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也才能为世界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良性循环。《了凡四训》中记载他作县吏时,为百姓减粮这一善行抵过了万条善事,这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这不正是儒家们孜孜以求的“达则兼济天下”吗?

 

当然,从动心起念上来讲,《了凡四训》还是落入了小乘,这也难免,因为多数人生来就不是圣人,芸芸众生总要从最基本的私利杂念开始诱导。像教婴儿学步一样,要从头耐心地培养,在不断的行善积德过程中,自身的私心杂念会被一点点地抽取和过滤掉,内心会愈来愈纯净,天空会越来越蓝,境界会越来越高。也许最终会达到“无所住布施”的金刚不坏之躯。

 

严格来说《了凡四训》不是一本佛经,但它作为佛经当之无愧。如果说逢年过节去寺庙烧香拜佛是一道快餐;潜心向佛,青灯黄卷是通过西天极乐世界的漫漫长路;那么《了凡四训》是一座桥梁,一座架通尘世和佛的桥梁。

 

 

《了凡四训》链接

中间小谢
與其修行,不如去業。

以前有個朋友,陳義很高,但總在兜圈,解决不了具體問題。其實是因為意識本身不够純净,業力無處不在牽扯之故,因此應先擦亮意識本身。於是我對他説了上面的話。了凡四训中的行為正有去業的功效,正是佛法的基础。

不過我自己不是修行人,説的衹是按理直解。

 

W
WXCTEATIME
你说的其实很对!在了凡四训里有专门一段论述怎么改过,最上从心上改,其次从理上改,再次从事上改。依个人慧根深浅而定。
雪晶
确实是好书,刚刚把第一章看了,读来通畅
为人父
我喜欢《了凡四训》里,了凡开始信命和后来改命的故事。
y
yfz9465
写得很好。佛理不难,就是在生活中看住自己的“意” - 无做作,存自然。等会送首去年写的诗【将意若觉】过来.
尘凡无忧
谢谢小茶介绍。前面读得感觉不错,我眼神不好,为啥读到network那里,依稀仿佛隐约看到功利的影子了。。。。一定是我的心不纯。。

再谢小茶。我一定把了凡四训推荐给我哥,小茶你已经做了功德一件。。。:)

W
WXCTEATIME
network 那段是我个人的陋见,认知水平很低,所以有功利是难免的,另外这篇文是9年前写的,:)
W
WXCTEATIME
了凡四训从文字、逻辑、内容到道理都非常优秀,值得反复读,反复实践。
W
WXCTEATIME
是的,我当年看那段时冷汗淋淋,如雷轰顶。我也觉得那段最震撼人心。
W
WXCTEATIME
同意,我也认为学佛重在实践。
一灯可除千年暗
只有一点不同意

“不少佛经的说教明显就是威逼”。佛经里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果哪部经典有这样的嫌疑,我们可以讨论。一般来说,每部佛经都是应机说法,对治于一类众生的病,不能说不适合自己的药就是不好的药。

 

W
WXCTEATIME
你质疑的没错。这篇文是我九年前写的,一字未改。初看佛经应该是更早,那时我看佛经有些话就觉得是威逼利诱。当然后来不这么认为了。
一灯可除千年暗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也是我的第一部佛教启蒙书,多谢分享!
花菜
是本好书。但是教人修福德,佛法是教人修功德,是不同的。
W
WXCTEATIME
一灯兄客气了。我一直认为最好的佛学启蒙书就是了凡四训,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阅读这本书。
W
WXCTEATIME
问好。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你觉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W
WXCTEATIME
问好。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觉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灯可除千年暗
把福徳和功德分开只是方便说,不是究竟的佛法
花菜
净空法师:功德与福德的差别

功德’,这两个字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决定不可以误会。“功”是功夫、功行,也就是讲修行,修行是功夫。“德”是讲果报,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耕耘是功,收获就是德。“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你有功夫,一定就有收获。这种功夫是真实的修行,譬如持戒这是功,你一定得定,因戒生定,定就是德;修定又是功,定能开慧,开智慧是德,智慧开了能破无明、能断烦恼,自己能成就无上菩提涅盘,那就是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像我们出钱出力做一点善事,是属于福德,福德所得的果报叫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不能超越轮回,功德可以超越轮回、可以脱离三界,福德不行。

六祖大师在《坛经》说得很明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德没有用处。

中国梁武帝时代,梁武帝是虔诚的佛弟子,对于佛教非常拥护,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威力,他在位时替佛教建造四百八十座的寺院,许许多多想出家的人他都帮助,都发愿供养,所以度很多人出家。当时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梁武帝向他夸耀:我做了多少功德,建四百八十个大道场,度几十万人学佛,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是很老实的人,听了之后摇摇头说:“并无功德”。一盆凉水浇在梁武帝头上,梁武帝听了很生气,话不投机,算了,也不护持他,搞得达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没人理他。

假如梁武帝问他:“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点头说:很大很大。他做的是人天福报,不是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一定要分清楚。福德可以分给别人享,譬如我有房子,房子可以送给你,我有车,车也可以送给你坐,可是我的定功、我的智慧没有办法送给你,我的才艺也没有办法给你。所以功德没有办法给人,福德可以分给人共享。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别人不能代替,你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分给人。所以,你自己确确实实成就戒定慧、无量的才艺德能。

一灯可除千年暗
这仍然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

功徳是在福德中修的。但是区别功徳和福德本身就没功德。

W
WXCTEATIME
我觉得直接看六祖在坛经里的开示更好,见内: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W
WXCTEATIME
这段开示的理论依据应该是金刚经里佛祖教诲的“应无所住而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a
applebee3
茶兄在做布施,用佛家的话来说功德无限。
W
WXCTEATIME
苹果过誉了,;)我只是特别喜欢了凡四训这本书,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