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晋南人,几乎人人都吃过开水泡馍。运城人把这种吃法叫“水花馍”。当地馒头的做法有一绝,刚出锅的馒头蘸上油泼辣子,吃起来要多香有多香,这个可以从蒲剧《杀狗》中得到验证。运城街上卖一种叫做“白吉馍夹肉”,刚出锅的热腾腾馒头夹上些切碎的猪肉,比麦当劳的汉堡包不知要好吃多少倍。馒头凉了变硬以后,掰上一块,慢慢咀嚼,你会发现馒头香甜可口。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菜,水花馍便成了家常便饭。做法非常简单,将冷馒头掰成小块放在碗中,但也不能太小,大小如核桃就行,用保温瓶(晋南人叫“暖壶”)的开水冲一下,等两到三分钟,水花馍就算做成了。这种做法类似现在的方便面吃法,不同的是方便面是油炸的,而且还有配料,吃起来油乎乎的,远不如水花馍的清淡。馍铺的馒头碱面太多,开水一泡,就成了稀糊糊一团糨了。晋南馒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馒头,泡在水中,不会散开。
后来上初中,生理卫生课老师讲开水泡馍并不卫生,到如今心里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上化学课,又得知馒头的成分无非就是些淀粉,开水冲一下难道会起什么化学反应,破坏淀粉的营养成分不成?当时不敢问,生怕挨老师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只好人云亦云,当了一回南郭先生。反正记住一条:开水泡馍不卫生,从此尽可能地不吃或者少吃开水泡馍。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应该问个究竟。但是馒头还是要吃的,晋南人如果不吃馒头,肚子里会感觉总是有点空。不管是吃大米面条,总是要吃一小块馒头才算饱,这可能就象北京人说的“溜缝”吧。再后来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逐渐明白除了水花馍以外,还有大米面条之类的东西可以当饭吃,不一定非要吃馒头不可。
水花馍尤其在运城农村地区流行。农民们早出晚归,忙了一整天,回到家浑身已经累得快散架了。用抽灶燎上一把火,烧些开水,将蒸好放了几天的馒头一泡,从案板底下摸出一棵大葱或者洗上一段尖椒,蘸上咸盐,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而且简单易行。
除了水花馍,还有一种吃法叫胡卜馍。胡卜馍又分两种:甜胡卜馍和香胡卜馍。所谓甜胡卜馍,并不需要糖,只是不放任何佐料。可能因为馒头中的麦芽糖缘故,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甜胡卜馍。具体做法是将凉馒头切成小块,大小如同麻将牌,然后发一锅白面汤,等锅开了后,将馒头块放入锅中,煮上大约五六分钟即可。吃的时候可以就着凉拌胡萝卜丝、白菜丝、辣椒蒜片等等。香胡卜馍是将馒头块放到开了的炝锅里煮,炝锅里放些葱丝、生姜片,点一两滴香油,非常好吃。不知道什么原因,煮出来的馒头块有些稍微带点韧性,很耐嚼。
离开家乡多年,大小宴会参加了不少次,我却一直很怀念母亲做的无碱馍,尤其是那久别的“水花馍”。
2001年于美国俄亥俄
《三国志》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白牛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晋以后,古人常把馒头称作“饼”,“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名义考》);“馒头,饼也”(《集韵》)。北方人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有时称为大包子。
我家乡称无馅者半球形为馍,有馅者为包菜馍(包括肉包子也称为包菜嫫)。另外还有一种在未燃尽的草木灰中烘烤的饼子叫pia pia馍,估计这个pia字应该是饼的讹化音,蒲团在我家乡方言中也叫做pia。馍字中的食换成女为嫫,我家乡有些地区把母亲称作嫫,有些地区把伯母称为嫫,如果伯母不止一位,依次称作大嫫、二嫫....。古代民以食为天,我家乡的人以馍为母。
只要是晋南人,几乎人人都吃过开水泡馍。运城人把这种吃法叫“水花馍”。当地馒头的做法有一绝,刚出锅的馒头蘸上油泼辣子,吃起来要多香有多香,这个可以从蒲剧《杀狗》中得到验证。运城街上卖一种叫做“白吉馍夹肉”,刚出锅的热腾腾馒头夹上些切碎的猪肉,比麦当劳的汉堡包不知要好吃多少倍。馒头凉了变硬以后,掰上一块,慢慢咀嚼,你会发现馒头香甜可口。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菜,水花馍便成了家常便饭。做法非常简单,将冷馒头掰成小块放在碗中,但也不能太小,大小如核桃就行,用保温瓶(晋南人叫“暖壶”)的开水冲一下,等两到三分钟,水花馍就算做成了。这种做法类似现在的方便面吃法,不同的是方便面是油炸的,而且还有配料,吃起来油乎乎的,远不如水花馍的清淡。馍铺的馒头碱面太多,开水一泡,就成了稀糊糊一团糨了。晋南馒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馒头,泡在水中,不会散开。
后来上初中,生理卫生课老师讲开水泡馍并不卫生,到如今心里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上化学课,又得知馒头的成分无非就是些淀粉,开水冲一下难道会起什么化学反应,破坏淀粉的营养成分不成?当时不敢问,生怕挨老师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只好人云亦云,当了一回南郭先生。反正记住一条:开水泡馍不卫生,从此尽可能地不吃或者少吃开水泡馍。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应该问个究竟。但是馒头还是要吃的,晋南人如果不吃馒头,肚子里会感觉总是有点空。不管是吃大米面条,总是要吃一小块馒头才算饱,这可能就象北京人说的“溜缝”吧。再后来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逐渐明白除了水花馍以外,还有大米面条之类的东西可以当饭吃,不一定非要吃馒头不可。
水花馍尤其在运城农村地区流行。农民们早出晚归,忙了一整天,回到家浑身已经累得快散架了。用抽灶燎上一把火,烧些开水,将蒸好放了几天的馒头一泡,从案板底下摸出一棵大葱或者洗上一段尖椒,蘸上咸盐,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而且简单易行。
除了水花馍,还有一种吃法叫胡卜馍。胡卜馍又分两种:甜胡卜馍和香胡卜馍。所谓甜胡卜馍,并不需要糖,只是不放任何佐料。可能因为馒头中的麦芽糖缘故,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甜胡卜馍。具体做法是将凉馒头切成小块,大小如同麻将牌,然后发一锅白面汤,等锅开了后,将馒头块放入锅中,煮上大约五六分钟即可。吃的时候可以就着凉拌胡萝卜丝、白菜丝、辣椒蒜片等等。香胡卜馍是将馒头块放到开了的炝锅里煮,炝锅里放些葱丝、生姜片,点一两滴香油,非常好吃。不知道什么原因,煮出来的馒头块有些稍微带点韧性,很耐嚼。
离开家乡多年,大小宴会参加了不少次,我却一直很怀念母亲做的无碱馍,尤其是那久别的“水花馍”。
2001年于美国俄亥俄
《三国志》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白牛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晋以后,古人常把馒头称作“饼”,“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名义考》);“馒头,饼也”(《集韵》)。北方人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有时称为大包子。
我家乡称无馅者半球形为馍,有馅者为包菜馍(包括肉包子也称为包菜嫫)。另外还有一种在未燃尽的草木灰中烘烤的饼子叫pia pia馍,估计这个pia字应该是饼的讹化音,蒲团在我家乡方言中也叫做pia。馍字中的食换成女为嫫,我家乡有些地区把母亲称作嫫,有些地区把伯母称为嫫,如果伯母不止一位,依次称作大嫫、二嫫....。古代民以食为天,我家乡的人以馍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