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卦时间(9)——Kurt Goedel

d
donau
楼主 (文学峸)

看老键说想听Goedel,我想了一下,还真可以写几句。

碰巧,这个也是生于Brno的,没错啊,就上次提到的现代基因学之父Mendel工作和生活过的那座捷克小城——说小,是和中国的城市规模比——其实人家是捷克的第二大(第一当然是布拉格)。不过我个人,对布拉格印象非常一般,第一次去开会,会址在市中心最著名的五星级酒店Hotel Pyramida Praha。大会组织者安排活动,下午听音乐会,晚上回来接着开——结果当天,会议室丢了5台笔记本。

尽管马上报了当地警局,Hotel负责人亲自出来道歉,尽管。

Brno不一样,Brno给我的感觉,民风淳朴多了。带孩子们坐公共汽车,站在旁边的老人家对着孩子那种不停地看,脸上收不住笑的情景,让我觉得很亲切——跟在中国遇到的,完全没有分别。

当然还因为有想起来会笑的同事在那里。

有时候,对一座陌生的城市,我们仿佛很亲切,是因为熟悉那里的某个人,另一些时候,会因为某个人,而对那座城甚至那个地名——心心念念。

世人对Goedel(我其实一直不知道中文是怎么翻译的,不过看到大家讨论,马上猜到)的评价是,数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因为老键提到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被中国人熟悉。据我了解,这个算是数学逻辑的范围,勉强属于基础数学,因为哲学的味道更重,可以放在集合论里提一下,不是高等数学里的必修题目。对这个定理的解释,有很多版本,看你是想强调数学,还是想侧重物理,还是想延申它的哲学层面的意义。对我们普通人,我觉得哲学层面的意义更大。

为什么?

“凡研究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的学问,就叫做哲学”——这个定义,是胡适给的,见于《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的开篇。这本书1918年发表的时候,叫《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上卷是蔡元培做的续,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是出了名的“半卷书作者”,这本也一样,虽然当时挂了“上卷”的TITLE,但是下卷,一直到胡适逝于台北,也没有问世。

经常见有人讨论,到底是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写的好,还是冯友兰那一套好?理性一点说的话,我会承认作为学术作品,应该是冯的好(他很看不上胡适哦),但是我个人,更偏爱胡适——他写的浅显有趣嘛,没有趣的书,读起来是很痛苦的——人也一样,没有趣的人,比较,嗯,寡淡无味。

套胡适这个概念的话,哲学,其实不该是什么高大上的题目,就是身边,生活里的一餐饭,一瓢水,一阵风,一场雨,田野里的小鹿,森林里的蘑菇。所以,QUORA里,PHILOSOPHY这一栏涉及的内容,又多又广有高有低。而且,上到80岁下到18岁,大家都能插一嘴。一般来说,对有趣的题目,参与的乐趣,当然多过围观的乐趣。

——回来回来,接着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跑题,是我几十年也没被治好的病)。

简单一点来说,一方面,一个命题,比如数学命题,如果认为它对,必须以该可以证明(Aristotle提出来的啊,可不是我)。另一方面,必须有些命题,是不用加以证明的,即作为公理使用。而哥德尔定理呢,可以理解成,有永远为真但无法用当前的公理系统证明的公理(命题)。也就是说,永远需要继续向前,看看有没有还没被发现的公理——理论上,这件事应该OPEN,也就是,永远有。

——也就是,永远存在即不能被当前的公理系统证明,也不能被其证伪的命题——不完备的概念,就是在这里了。

不过,哥德尔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这件事的前半部分,即一阶逻辑的完整性:Über die Vollständigkeit des Logikkalküls——没错,他用德语写的,Brno在当时,以说德语为主,而哥德尔是维也纳大学毕业的,入学时候选的方向,是理论物理,1924年,正是理论物理的黄金年代。

好吧,再插播一个,近期,很可能有理论物理的大突破,第五种力的存在也许会被证实(前4种分别是重力,电磁力,和强弱两种相互作用)。这里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61149387

除了物理系的必修课,哥德尔还旁听了哲学系和数学系关于的数论的课程,奠定了他后来从事逻辑学和集合论方面的研究的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Wiener Kreis组织的各种讲座报告——Wiener Kreis网罗了当时维也纳最著名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逻辑学方面的精英,定期在维也纳咖啡馆甚至是私人住宅举行活动。

一直有人说Ludwig von Mieses是Friedrich Hayek的老师,不是的,他们俩完全没有师生关系,只是当年Hayek经常参加由Mieses组织的Wiener Kreis的活动。

一个人讲他的构思,然后大家讨论,再一个人讲,然后大家再讨论——这种工作方式,在欧洲各国都很盛行,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为什么维也纳咖啡馆很出名?因为你不知道今天去,会遇到那个大咖。

最后一次跑题。维也纳咖啡的标配,Sachertorte,我也经常烤的。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的Hilbertprogramm对哥德尔的学术影响很大(没错,这就是希尔伯特空间那个,希尔伯特空间主要在物理上用的比较多,相对于对高等数学里常见的的欧氏空间而言)。

在维也纳,哥德尔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也是他后来的妻子Adele Nimbursky。Adele Nimbursky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杂技舞蹈演员,相对于出身富家的哥德尔算是完全的贫民,而且比哥德尔大了将近7岁,并当时已婚——最最重要的,Adele Nimbursky是罗马天主教而哥德尔是基督教——为什么这个最致命——这是造成罗密欧和朱丽叶悲剧的直接原因。

感谢时代不同,也感谢,那啥的力量——Adele Nimbursky离婚,和哥德尔结婚。不过,在哥德尔父母的嘴里,他们属于Mesalliance——好吧,我想可以翻译成,“私奔”,参考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表笑,我能知道的,中文的,也就是这个了。

哥德尔在完备定理方面的研究,在当时刚刚兴起的逻辑学领域里还是比较前沿的,因此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于1933/1934年第一次访美,和John von Neumann(中文里说的冯 纽曼)在同一个研究所任教。除了逻辑学,实变分析,量子力学和博弈论这些方面,John von Neumann最为世人所知的,我想是“信息学之父”。

主攻博弈论的John Nash,第一次以数学家的身份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John von Neumann可以算哥德尔的老乡,都是奥匈帝国出来的,不过现在俩人的老家,一个归匈牙利一个归捷克——我看到中国人也亲切啊,换我招人,差不多的话,我肯定也更倾向于给中国人机会。

1934年,哥德尔短期回维也纳大学任教一学期,由于对当时的政治完全没有兴趣,在收到普林斯顿第二次聘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于1935年重返普林斯顿。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旅途劳顿,哥德尔的心理状况开始频频出现问题,特别是当他在Wiener Kreis时的好友,Moritz Schlick被曾经的学生在维也纳大学杀害之后,抑郁症在哥德尔身上更加明显,并终日出现幻觉,陷入被谋杀的极度恐惧,一日三餐,都要Adele当面尝过,才敢进食。

1942年,哥德尔在普林斯顿认识了爱因斯坦——看,你周围最近的5个人的高度的平均,就是你的高度——苏格拉底说的,不是我。

缘份啊缘份,一向以孤僻著称的爱因斯坦居然和哥德尔异常投缘,俩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1955年爱因斯坦病逝。一起从研究所边讨论问题边步行回家是彼二君的每天必修课,爱因斯坦甚至有一次自己说“我必须临时去研究所一趟,以便能和哥德尔一起走回家”。

同性之间彼此的欣赏,因为纯粹,美妙,而不可言。

可惜的是,由于身体状况,哥德尔尽管获得了普林斯顿的教授聘书,仍旧被认为是“不适合这份工作的”。而且,长期进食不足导致过度虚弱,生命的后半年年不得不与轮椅为伴,到1978年逝世前,体重只有30公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卦时间(8)——Gregor Mendel 8卦时间(7)——identity,gender identity和 sex 8卦时间(6)——Human Origin 从STOICISM说起(7) 8卦时间(5)—— Francis Galton和Eugenics
f
freemanli01
文化走廊,名不虚传啊,好看。竟然不知道哥德尔的中文译名,那也不知道是多么年轻就出国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简单一句话就

说清楚了。以前没理解清楚,不知道以前是我心不在焉,还是别人的书写得真不够好。

看到要发现第五种力了,心里笑起来,莫名其妙想起托勒密的模型里,又引入一个小圆。呵呵,我被佛教世界观俘虏了。

 

 

d
donau
凑一篇安慰一下被丸子一剑们伤害的老键的小心灵
d
donau
没有没有我出国不早,很可能是在学校没学好老师提到我没听见
f
freemanli01
那说明老师讲的并不都重要,就像雪晶讲的,你可以不听不看啊。。。不敢再想了,再想又跑哲学去了。人生到底有什么是必须的?!
k
kirn
写的好!俺深度学习中。
k
kirn
俺肤浅的结论,哥德尔和孟德尔是好哥们。。布拉格之春找群众演员的时候,只怕丢了很多坦克和步枪。。
k
kirn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你已得了人生的真谛!!不用像佛,坐在那个龛子里被人拜
p
papyrus
曾是当年韦编3绝的1/3的原因

未完的歌
“存在不可证的真命题”,换句话说有些真的东西人的逻辑是达不到的。这个跟康德的“人的理性看不到本体的真相” 异曲同工。

康德的先验论里提到的,人与生俱来认识世界的工具”12范畴”,算是“不可证的真命题”吗?

花菜
写的太好啦,多瑙的讲故事的水平一流,有别人的故事,有自己的思想,赞
f
freemanli01
我真的很服气,你夸人的语言如滔滔江水,比泼水节的水还充裕!哗啦啦,让俺淋个痛快!哈哈。。。
f
freemanli01
对呀,我刚才还想起或许我们有代差,80年代这本书是《走向未来丛书》的一集,非常流行。人人知道哥德尔
k
kirn
你说的我好像不是个人似的。我从现在穿越回去了,也还没看到这本书。。。
p
papyrus
你说的从书没读过。这本书还是当年前在英国买的
核桃小丸子
我点评一哈~

1 胡适做的最哲学的决定是跟老蒋去台湾了。

2 没有趣的人,比较,嗯,寡淡无味。嗯,漂亮的脸蛋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一挑一。

3 跑题,是我几十年也没被治好的病,同感,我也病的不轻,不过我也没打算根治了。

4 私奔,一般是有浪漫色彩的,志同道合的,家事背景悬殊的的两个人弄出的动静,如果衣不果腹的两个人离开家,一般叫逃荒或流浪。

5 你周围最近的5个人的高度的平均,就是你的高度——苏格拉底说的。自从站在多瑙身旁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又长个了。

6 一日三餐,都要Adele当面尝过,才敢进食。总有刁民想害朕,Adele就是试毒的那颗银针。

7 同性之间彼此的欣赏,因为纯粹,美妙,而不可言。不可言?有啥难言之隐吗?一歌也说过,来自同性的点赞才货真价实,异性的多少有点荷尔蒙稀释了赞的纯度。

8 到1978年逝世前,体重只有30公斤,从30年代闹病,到70年代永别,Adele心里阴影面积不知道多大,会不会重新思考当初私奔的哲学意义。

 

核桃小丸子
不用担心,老键的心灵也固若金汤。
k
kirn
书都快翻破了啊!大牛人。进来崇拜一下。。
p
papyrus
别,别……,万一是印刷公司偷工减料……
k
kirn
俺有趣的哥哥快拉着我私奔去台湾。他一日吃三餐还那么轻。我只吃两顿减肥却这么困难

跑题是本版通病,主要是所有的ID都灵魂太有趣,一个比一个天马行空的

核桃小丸子
弟,哥最欣慰的就是本坛是有趣灵魂扎堆儿的地方,都身怀绝技还深藏不露的,哥还要说教你

有钱人不好好吃饭叫减肥,穷人吃不上饭叫贫困。

d
donau
丸子说得对,其实就这么简单。以后可以咱俩合作,按字儿卖卖我的按份儿卖卖你的。嗯,这不说发财就发财?想想都笑出来了
d
donau
哎呀对啊,我差点儿忘了这茬。对,他金汤着呢
d
donau
不知道
d
donau
花菜过奖。大家聊天而已
f
freemanli01
他那个定理好像还有一种说法,凡是完备的,都要有矛盾。。。?哎,不敢用全程判断。。。真不知道用的对不对。。。
f
freemanli01
当时那帮翻译人是真热心,我们读的也是云里雾里,有点像百年孤独里的人,第一次听说水可以结冰盖房子,磁铁可以吸金属。。。
糯米粥
看的津津有味。嗯,说到哲学就是生活里的一餐饭,一瓢水,我也来附庸风雅的跟一个:

艺术也是,就该在日常生活之中。

昨天我必须进城办事,看到市中心几个饭店的门面,不由莞尔。这几年一直在上画画课,对画就比几年前敏感一些。艺术,跟哲学一样,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木有文化
狂赞
老键
Bravo Bravo. 不好意思我随便跟一句姚辣条便引出才女水到渠成一大篇。哥德尔的份量世界还未全部感知
d
donau
丸子你说的对,金汤就是金汤
d
donau
谢狂
k
kirn
你是说我兜里揣着良邑的邮票,面值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是吗???
核桃小丸子
弟家有侯于手家价值的古董花瓶,哥都信。
d
donau
又拼错。狂谢。
木有文化
特别强调是拼错,是在嘲笑我上次猜错
d
donau
肯定啊。睚眦必报啊得,你不记得了?我一直这样儿
来罘
Donau内行啊。我曾把哥德尔第二不完备性定理通俗化为,抓住头发,可以将别人提离地面,但无法将自己提离地面。能成立否?
雪晶
Brno不一样~~~

想起来了,多瑙是带着孩子一起出差的~~~ :)

f
freemanli01
发现我这一段必须解释一下,我的意思是,你忽略了不需要知道的东西,抓住了关键东西,类似爱因斯坦不知道音速那个梗,是一种优点

我把太多的认识揉到一起,又没有明确主语谓语,又没有解释背景,容易让人误解。

解释一下爱因斯坦那个梗:当年爱因斯坦名满天下,有人不服气,就考考他知不知道音速是多少,他说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你这里不知道哥德尔的中文名,当然也根本不算个事儿。

我提到雪晶前面说的“你可以不听不看啊”。是她前几天对我说的。因为我关心太多事儿,说看得太多人心就乱了。所以她说了一句,你可以不看啊。我也在反思我到底在关心、纠结什么。

前面把她说的这句话引出来,也是说你当年没有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才有了集中精力到专业问题上的时间,n年后有时间想看(哥德尔的中文名)就看看,不知道也无所谓,这就是我说“可以不听不看”的意思。说明你当时的不听不看不知,也是好的。事有先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不过我心里确实有些结,不断在文字中有所流露,需要自己理顺。

借着这里的回文,也帮助我看见自己的问题。

我确实认为现代科学的位置有看法,认定他们并不究竟。但是,问题是,我何必耿耿于怀,心怀不忿。搞得自己好像当年的叔本华,把科学家当成了黑格尔,非要打擂台。那也何必。

土豆-禾苗
“换我招人,差不多的话,我肯定也更倾向于给中国人机会”,你家一定需要一个好保姆,我想求职。 by 勤劳勇敢吃得少的土豆
土豆-禾苗
艺术不是。搞艺术的只是一门手艺,“欣赏”艺术的大多是和平环境中的附庸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