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刚过去的十年:独一无二的愚蠢》,三

木有文化
楼主 (文学峸)

Twitter 开始是没有 retweet 功能的。用户如果要分享一个tweet, 他们需要 copy&paste 原帖的内容,敲"RT",再敲上原作者的名字,然后按"Send"。

那时Twitter的执行总裁是 Evan Williams,他从 Google 挖来了明星程序员 Chris Wetherell,改写了这个功能。从此以后,用户retweet只需要按一下鼠标。

据 Chris 回忆,当时的开发团队里没有人会质疑这个“功能”。做为程序员,我们自然的想法是,如果能帮助用户节省时间,难道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么?

他们错的不能再错。

----

这里有两大隐含的致命问题:

1)当你需要 copy&paste 原帖的内容,敲"RT",再敲原作者名字的时候,你一般会花一点时间再审视一遍要分享的内容。这片刻的时光,哪怕只有一秒钟,也给你一个思考/犹豫/后悔的机会。你或许就会想一下,“我要分享的这个帖子,是真实的么?它在传递什么信息?”

当retweet只需要点一下鼠标,就夺走了这个机会。它其实是在鼓励你的冲动,你的不假思索。

2)当你需要付出一点努力,在你自己的名下分享一个帖子时,你或多或少会承担一点道义上的责任。当你一键 retweet 别人的时候,很多人不再有这层道德上的执念。

换句话说,很多人可以完全不假思索,不辨真伪,不负责任的retweet,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牵挂。

----

我们在上一回已经提到,传播最快的帖子,是那种 “anger at out-groups” 的鼓励分裂挑仇恨的帖子。现在用户既不用思考了,也不用负责任了,看着谁不顺眼,如果有个对他/她不利的帖子,不管真假,不管Context, 只需尽情 retweet 即可,点一下鼠标,惠而不费。

结果是 retweet 这个从科技上看,完全无辜的纯是帮用户节省时间的“改进”,在实际上大大助长了‘网络暴民‘这个现象。

铺天盖地的retweet 之下,被网暴的人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辩解。

开发者 Chris Wetherell 后来说,“(retweet)就好像我们把一把装满了子弹的枪,交给一个四岁的小孩”。

木有文化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做为码工,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以前完全没有思考过科技‘改进’对社会的影响
k
kirn
居然还同时隐射文城和微信点赞功能。。俺黑入你的朋友圈,去那把你的点赞全reverse掉

上上上周请朋友吃饭,学习推娃(就是高校发榜那一周啊)。我问,你家娃上不上网打游戏。人说,我家娃不玩游戏。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我还请教啥啊。这就是高科技高速网络时代下新生代人和人的差别。

其实我觉得对于这些我们老一辈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语言交流功能来说,我们的认知和领悟很难normalize到和那些从婴儿时代就开始tweet和点赞的人一样。我们觉得大事不好了,人家小娃们可能觉得so what?我们老一辈一惊一乍的时候,人家的脑子可能早就前行三秋,都已经转胎好多遍了呢。

等到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从婴儿期开始点赞成长起来的,整个社会对于快速信息的接受的基线和我们这一代会是不一样的。俺现在一点也不担心社会那时的人们思想上会堕落到啥程度(为啥,他们不被我们的价值观评判,而是被他们的peer评判)。有critical thinking 的人,还是继续成为社会的精英,领导思潮的走向,只是他们需要驾驭更加有能量和动量的信息

f
freemanli01
有意思,类似达到了链式反应的临界值,核反应堆的阻隔控制棒去掉了,搞了个情绪原子弹。
树蛙瓦凹
专业!!!

树蛙瓦凹
文化推手!!!呵呵呵。
k
kirn
树蛙是个有真性情真热情的好汉子!俺陪你玩,力捧潘安!
核桃小丸子
也可以取消retweet的,如果感觉冲动了,还有后悔的余地。
核桃小丸子
推特后来的操作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删帖,打包,偷偷拉黑关注,取消点赞,封号,几大重点封锁话题

白等的儿子色情和白等家腐败,大选舞弊,质疑疫苗和新冠特效药,多少号阵亡了。

 

雪晶
文化兄在思考,虽然retweet的用户不用思考了~~~
雪晶
原来文化兄是码工~~~

嘻嘻嘻,不敢握手,虽然我也曾经算过,自己都不好意思~~~

如果我们下到个人、上到国家元首,都有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就好了~~~虽然很多时候很多考量,不过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就够了~~~然后再发现下一个错误,哈哈哈~~~

雪晶
是,我也懒得操心下一代了,日新月异的世界潮流,能够不跟着那是超人~~~
雪晶
啊,怎么跟微信也有一拼了呢~~~
吉衣
互联网进入快餐时期?坐等撞南墙的时间
木有文化
kirn 我知道你一向的立场

比如从发明文字,到纸张,到报纸,到电视,到互联网,每一次稍微大一点的变革,都会有人感叹“被毁掉的下一代”。从历史长河看,人类 will be okay,这个绝对是对的。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到“二战即使德国打赢了,eventually we will be okay"的理论,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现在也有些认同呢。

但是我们 zoom out 的 will be okay, 和zoom in 的找错,并不矛盾。我甚至可以争论,说正是不同人不停的 zoom in 的找错,才帮助了人类 zoom out 的 okay。

木有文化
哈哈,真的是这样
d
donau
刚刚看完了还没想好说什么

他最后的警告和给的三条建议我倒是觉得可以给决策者做参考,我倒不是说他的多对,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BRAINSTROMING攒一些列措施出来,个人再怎么说也不够全面——我可能是工作习惯,这种特别相信集体的力量——必须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想。

如果谨慎乐观一点呢,既然有人提出这些(我不相信他是第一个),应该也有人注意到(比如你)

最后呢,好像SOCIAL MEDIA在欧洲的威胁没这么大,当然和欧洲人一向保守有关。WECHAT有人用,一般是去中国出(过)差的,基本不普及,我们用最多是WHATSAPP,WHATSAPP是连电话的,可以说是变相实名(其实我们都是实名,主要跟同事和朋友联系),都是公司手机,电话号码反正是公开的人也是公开的。

然后,我就不怎么用FB,TWITTER那些啊,我有账号,几乎没更过,跟同事聊起来差不多都这样,每天很多必须做的了,哪来那么大把时间花在那上面?据我知道我们孩子也都不上瘾,除了我们三儿有个YOUTUBE账号,她是我们家YOUTUBE小明星,自己编故事讲故事,倒是网罗了不少小粉丝。

k
kirn
同意。就是当个1.5代的时候,要背着历史的咸萝卜,为人类的未来淡操心,把握不好分寸,就被zoom没了。因为我一直使用两个

电脑屏幕。。。。切换很方便也很烦

木有文化
贴个YouTube 小故事链接?就是不知是用哪种语言讲的
k
kirn
Mr. Beast是去年(?)的油管大明星。他的收入比任何一个实体明星收入都要高很多

所以我娃和我说她以后要当youtuber后几个月,我真的比较留心的看了她们subscriptions(其实也是因为是在我的手机上).看了以后我就不觉得我娃和他们都是傻瓜了。

一个能够达到几十个m的subscriber 的账号,他或者她其实拥有深刻理解人类缺陷的能力和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

S
SAR
有意思
d
donau
昨天的。说起来惭愧,我们孩子基本不会中文。我们说的能听,稍微带一点不熟悉口音的立马晕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