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的帖子提到被称为现代基因学之父的孟德尔(Gregor Mendel),说他是个和尚——我呢,不仅知道他是和尚,还多少了解一点他在的修道院的那个城市BRNO,今天有空,多聊几句。
我刚出过国的时候,是直接发到大学里工作的,接手的是一个同事搞了3年多的项目。简单说,就是对一个模型实现数值模拟。公式是跟我们组合作的一个前辈提出来的,相关的理论文章发了一版又一版,各种推演已很完备——只是模拟的结果一直不好——不好到不可能拿出来发表。那个同事有一搭无一搭地敷衍着,大家一次又一次讨论,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来了嘛,正好扔给我——这个全世界一样的,无论学术界还是工业界,新人总是要接别人的烂摊子,除非你是铃着尚方宝剑出场——我哪有那个本事?!
先是代码读一遍——这个幼儿园水平——比这长的复杂的我见得多了(当然也很难啊,我写的,别人也说读不懂,大家互相不买账,业界心口不宣的秘密是,买账那种,不是常态,一定有问题!)。
怎么试都觉得没问题。
我是很信任那个同行权威前辈的——当时年轻啊,也不敢质疑。后来实在是没有头绪,拿出他的公式来,细读。一行一行推——居然发现了一个他积分变换过程中错误!
当天我们俩邮件反复,多了不敢说,几十次肯定有了(还没有TEAMS这种实时的)——他最后也没有承认我对,只是说,那我不管你了,你自己试试吧!
试试的结果,当然很好——文章很快发表,我是第一个受益者——今天看,那是我第一次自己觉得可以拿出来的不那么幼稚的东西。
我后来给做过这件事的那个同事解释,他因为比较心平气和嘛,很容易就接受了,最后看我半天,说,你哪里学的这么好的数学呢?
没有啊,我完全没有学得很好——起码以前从来没有人跟我这样说过,我只是把学过的东西,老老实实用上了而已——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说到这个?
我的那个同行前辈,是捷克人,他在的大学,就是BRNO,因为他够厉害,我们老板每年特聘他一个月到我们这里做访问学者——人家是不肯专职过来的,BRNO城市更大一点,更有名一点。,其实我原来跟他一点都不熟(毫无疑问是他根本看不见我),自打那次大战之后,每次他来跟着我们组一起开例会,如果坐我旁边,说到兴奋处,会侧身重重地拍我——我说重呢,一点不夸张,他身高绝对超过2米。
每个人的江湖,都要自己闯。
BRNO是捷克第二大城市,Mendel在的St. Thomas 修道院位于BRNO市中心,属于Augustinian Orden。 超过700年的修道院才有资格进入Orden组,和它相对应的是Kongregationen,17世纪之后才出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神仙也逃不掉论资排辈。Augustinian Orden是1244年成立于TOSKANA地区罗马天主教的教区联合会,遵循Augustine教规。Orden有很多种,比如Ritterorden(骑士派),Bettelorden(穷人派)——中文是我直译的,我感觉跟大家熟悉的的少林武当派的差别差不多,大家都习武(念经),不过侧重点还是多少有点不一样。
Toskana,是我心目中的天堂。
每年夏天,有机会都会带孩子们在那里租个小房子住一到两个星期,白天在田野里乱跑,晚上静听角落里的秋虫呢喃——整个世界都不见了。
出身农家,被形容是“小小个子,长着一张严肃的脸”。1843年, 21岁的Mendel开始了在St. Thomas 修道院的的生活——原因很简单,为了完成不用付费的学业。之前的头三年的Olmütz大学生活,他一直挣扎在经济困窘之中。
在St. Thomas, Mendel以充满好奇心和有一双灵巧的手著称,并没有对必修的神学课表现出很大兴趣,修道院不过提供了他食宿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在受戒仪式上,Johann Mendel被正式更名为Gregor Johann Mandel。
1848年,Mendel开始做教区牧师,不过这份工作对笨嘴笨舌行动迟缓的Mendel似乎并不合适——他被抱怨讲道时完全没有激情,不能吸引民众。当他知道本地中学对数学,自然科学和希腊文的教师有空缺的时候马上申请了——之所以能拿到,不排除的原因是他的推荐人是修道院院长。
学校尽管聘了他,但是当发现他完全没受过教师培训的时候,要求他补一个自然科学的教师职称考试,在Brno的笔试这个家伙就没通过——不死心,赶到维也纳参加生物方面口试,希望能找点分回来,结果更糟。
当被要求描述哺乳动物分类的时候,他获得的评价是“完全胡说八道…把袋鼠和河狸放在一起,猪和大象放在一起…技术术语一踏糊涂,只会用德语口语说动物的名字…”
1850年8月份,Mendel带着伤心的成绩回到BRNO,继续种他的豌豆——在之前,他已经种了三年。包括从附近农庄要来的种子,他总共有34种菌株。Mendel把菌株按照种子的颜色,质地,花色,花的位置,豆荚颜色,豆荚形状,植株高度这几个指标严格分类,进行杂交和完全纯种培育实验。
为了便于区分,Mendel只进行两种不同豌豆的杂交。“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of organic forms”,他写道。
其他同修的和尚是否注意到Mendel的实验这件事,没有文字记载,有记载的是,当Mendel试图在自己的房间里养白老鼠和灰老鼠并观察它们杂交的时候,终于受到修道院院长的警告——即便是对一心求学的Augustine教派,在当时养老鼠来做实验也是在太荒唐了。
但是,在外墙边种豌豆,还是可以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
杂交的结果?
第二代,仅显示父母一方的特征(高或矮,紫花或黄花),但是到第三代,变得比较混乱,比如第二代的高和高的植株混交,很有可能出现矮的植株——基因隔代变显性。
最后,在花园里,Mendel总共种了28000颗植物,记录了40000种花和,近400000粒种子。
完成这个工作量,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我一直,很不喜欢中国人对自己的“勤劳,聪明”这一类的评价。没谁比谁是真聪明多少的,人和人之间差的,完全是聪明以外的东西。
壮志未酬的Mendel明白,如果想做教师的话,在修道院受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是没忍住申请了维也纳大学,仍旧是修道院院长推荐——你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评价,但是直接老板能讨好还是要讨好一下。1851年冬季,Mendel终于开始在维也纳大学的生活,主修生物学。
Mendel在维也纳大学的Mentor也是他的物理课老师Christian Doppler——就是提出多普勒效应的那个——当观测者与波源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和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
今天,奥地利最著名的研究机构,就是用Christian Doppler的名字命名的——CD Labor,和德国的马普所(Max-Plank Institut)齐名。
我有幸,和这两个研究所都打过交道,得以见识什么叫科学前沿。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un'apparenza spesso descritta come lunare” :-)
你知道那儿离我们这儿很近恨不能周末就能过去
在那动不动光都发抖,波都打颤。俺们在北美大农村,天天只知道辛勤的打酱油。。。
读完觉得还是历史对孟德尔还是有点坑爹。看样子后来他还是把拉丁语的物种都背出来了。
但我的数学却被我以前工作过的研究所以及附近的大学里的人们几乎佩服为神人。
西方有非常厉害的人, 但其人数相对于搞学术,技术的人的总数比例感觉不大。
西方的先进主要得益于相对长期的社会稳定,以及对每个人(这当然就包括搞学术的人)的尊重,使得搞学术已及技术的人有安定的环境。
中国有非常多的聪明人(例如像Donau这样的 :-)), 那是因为人口基数庞大。
如果比较聪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我感觉中国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中国不容易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聪明人有长期安心做学术的机会. 另外,大部分聪明人都去考八股,升官发财了。
但一旦有一点机会(例如近几十年),中国的一些方面可以发展很快。
不过对我来说,都一样。因为博物馆我都看不懂。所以不要门票的最好
而且我的现在写东西的表达方法,我觉得完全不是中文的。基本写啥都 by default 定语后置。然后会一堆句子在一句话里,共用一个不能共用的主语。俺写东西,完全不是中文的表达习惯,而是自创的混合夹生饭。
在美国的儿童乐园里,到处都是芝麻街的大偶像们跳街舞
孟德尔是虔诚的基督徒,而双螺旋发现者克里克坚决反对基督教。
可以理解克里克等人在面对基因双螺旋那么精微的结构时,心里人为自己找到了理解生命的钥匙的那种心态。他们在赞叹的同时,很容易认为这么精微的基因双螺旋,DNA,RNA,染色体等等等等、小小的细胞里,那么多的部件、结构在运作,上帝怎么造得出来?不可能!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者的心态。
人们在惊叹生命、甚至仅仅一个细胞、一段基因的奇妙的时候,可以产生两种相反的心态:
我个人仍然还是相信造物,因为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我们看见什么”,更在于“我们怎么看见”,只有彻底了解“看见的机制”,人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从17世纪的天文学,到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学,从宏观探讨到微观,其实方法没变,就是“主体观察客体”。但从来不知道如何观察主观。只有佛教才有一整套“主体观察主体的方法”。
想想如果佛法修行者,能彻底解决世界本体之谜,不但知道看见什么,而且知道怎么看见。应该说比牛顿、克里克等人的工作要有趣的多,也深刻得多。见山真是山吗?还是见山不真是山?开普勒观察到的到底是星星,还是不是星星?克里克看到的,是基因双螺旋,还是不真是基因双螺旋?能想象那些天文学家天天拿着望远镜,分子生物学家天天拿着显微镜看的东西,不是真的吗?
==================
【我一直,很不喜欢中国人对自己的“勤劳,聪明”这一类的评价。没谁比谁是真聪明多少的,人和人之间差的,完全是聪明以外的东西。】
Donau这一段话正好是前几年出的一本心理学著作的核心内容,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太强调聪明的人,会落入fixed mindset里,造成害怕努力,最后失败的陷阱里。因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如果努力就反证自己不聪明。。。这就陷进“证明自己聪明”的陷阱里出不来了。
更结合了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理解 -- 我都特别同意。
“人和人之间差的,完全是聪明以外的东西”--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在一些性格, 比如专注力, 比如坚毅, 近几十年的"minnesota twins study"发现跟基因的相关性还是挺大的。 不过我认同你的态度。
工作上更是这样的-- Respect is earned.
多瑙你真的很很棒, 举重若轻。 你写的文的特点是, 可以把哲学政治科学这些话题, 都跟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结合起来, 这才是我眼里真正有意义的文。 (这里老头子们讨论政治的文, 我压根就不点开, 纸上谈兵, 还不如发个菜谱)
虽然今天Mendal被认为遗传学之父,但当年发表的成果并没有引起重视,被埋在故纸堆里。直到被重新发现,并被Morgan证实后,才有了今天的学术地位。我以前有篇博文谈到过。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925/202201/20732.html
其实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启示,因为有了启示,即使Mendal看起来并非天资聪颖之辈,依然取得了按当时的水平非常难得的结果。
他们不必终生服务于自己所在的orden(就是我提到的宗教协会,这个我不太会翻译),我想可以按照服役理解,你服完役该干嘛干嘛,修士一般会立志终生奉献给上帝了。
这里老头子们的啰嗦,不小心就说出来真心话了
想过老头子们为啥到论坛上反复啰嗦?
我想过,原因是家里没人爱听他们说空话。
还发现有些至少70岁左右的老头们还爱吵架。为啥呢?因为在寻求关注。生活里得到的注意力太少
万一老头子们看见了,伤害了老头子们的感情,那也不好我还是打算尽量尊老的
悟空的帖子提到被称为现代基因学之父的孟德尔(Gregor Mendel),说他是个和尚——我呢,不仅知道他是和尚,还多少了解一点他在的修道院的那个城市BRNO,今天有空,多聊几句。
我刚出过国的时候,是直接发到大学里工作的,接手的是一个同事搞了3年多的项目。简单说,就是对一个模型实现数值模拟。公式是跟我们组合作的一个前辈提出来的,相关的理论文章发了一版又一版,各种推演已很完备——只是模拟的结果一直不好——不好到不可能拿出来发表。那个同事有一搭无一搭地敷衍着,大家一次又一次讨论,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来了嘛,正好扔给我——这个全世界一样的,无论学术界还是工业界,新人总是要接别人的烂摊子,除非你是铃着尚方宝剑出场——我哪有那个本事?!
先是代码读一遍——这个幼儿园水平——比这长的复杂的我见得多了(当然也很难啊,我写的,别人也说读不懂,大家互相不买账,业界心口不宣的秘密是,买账那种,不是常态,一定有问题!)。
怎么试都觉得没问题。
我是很信任那个同行权威前辈的——当时年轻啊,也不敢质疑。后来实在是没有头绪,拿出他的公式来,细读。一行一行推——居然发现了一个他积分变换过程中错误!
当天我们俩邮件反复,多了不敢说,几十次肯定有了(还没有TEAMS这种实时的)——他最后也没有承认我对,只是说,那我不管你了,你自己试试吧!
试试的结果,当然很好——文章很快发表,我是第一个受益者——今天看,那是我第一次自己觉得可以拿出来的不那么幼稚的东西。
我后来给做过这件事的那个同事解释,他因为比较心平气和嘛,很容易就接受了,最后看我半天,说,你哪里学的这么好的数学呢?
没有啊,我完全没有学得很好——起码以前从来没有人跟我这样说过,我只是把学过的东西,老老实实用上了而已——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说到这个?
我的那个同行前辈,是捷克人,他在的大学,就是BRNO,因为他够厉害,我们老板每年特聘他一个月到我们这里做访问学者——人家是不肯专职过来的,BRNO城市更大一点,更有名一点。,其实我原来跟他一点都不熟(毫无疑问是他根本看不见我),自打那次大战之后,每次他来跟着我们组一起开例会,如果坐我旁边,说到兴奋处,会侧身重重地拍我——我说重呢,一点不夸张,他身高绝对超过2米。
每个人的江湖,都要自己闯。
BRNO是捷克第二大城市,Mendel在的St. Thomas 修道院位于BRNO市中心,属于Augustinian Orden。 超过700年的修道院才有资格进入Orden组,和它相对应的是Kongregationen,17世纪之后才出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神仙也逃不掉论资排辈。Augustinian Orden是1244年成立于TOSKANA地区罗马天主教的教区联合会,遵循Augustine教规。Orden有很多种,比如Ritterorden(骑士派),Bettelorden(穷人派)——中文是我直译的,我感觉跟大家熟悉的的少林武当派的差别差不多,大家都习武(念经),不过侧重点还是多少有点不一样。
Toskana,是我心目中的天堂。
每年夏天,有机会都会带孩子们在那里租个小房子住一到两个星期,白天在田野里乱跑,晚上静听角落里的秋虫呢喃——整个世界都不见了。
出身农家,被形容是“小小个子,长着一张严肃的脸”。1843年, 21岁的Mendel开始了在St. Thomas 修道院的的生活——原因很简单,为了完成不用付费的学业。之前的头三年的Olmütz大学生活,他一直挣扎在经济困窘之中。
在St. Thomas, Mendel以充满好奇心和有一双灵巧的手著称,并没有对必修的神学课表现出很大兴趣,修道院不过提供了他食宿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在受戒仪式上,Johann Mendel被正式更名为Gregor Johann Mandel。
1848年,Mendel开始做教区牧师,不过这份工作对笨嘴笨舌行动迟缓的Mendel似乎并不合适——他被抱怨讲道时完全没有激情,不能吸引民众。当他知道本地中学对数学,自然科学和希腊文的教师有空缺的时候马上申请了——之所以能拿到,不排除的原因是他的推荐人是修道院院长。
学校尽管聘了他,但是当发现他完全没受过教师培训的时候,要求他补一个自然科学的教师职称考试,在Brno的笔试这个家伙就没通过——不死心,赶到维也纳参加生物方面口试,希望能找点分回来,结果更糟。
当被要求描述哺乳动物分类的时候,他获得的评价是“完全胡说八道…把袋鼠和河狸放在一起,猪和大象放在一起…技术术语一踏糊涂,只会用德语口语说动物的名字…”
1850年8月份,Mendel带着伤心的成绩回到BRNO,继续种他的豌豆——在之前,他已经种了三年。包括从附近农庄要来的种子,他总共有34种菌株。Mendel把菌株按照种子的颜色,质地,花色,花的位置,豆荚颜色,豆荚形状,植株高度这几个指标严格分类,进行杂交和完全纯种培育实验。
为了便于区分,Mendel只进行两种不同豌豆的杂交。“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of organic forms”,他写道。
其他同修的和尚是否注意到Mendel的实验这件事,没有文字记载,有记载的是,当Mendel试图在自己的房间里养白老鼠和灰老鼠并观察它们杂交的时候,终于受到修道院院长的警告——即便是对一心求学的Augustine教派,在当时养老鼠来做实验也是在太荒唐了。
但是,在外墙边种豌豆,还是可以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
杂交的结果?
第二代,仅显示父母一方的特征(高或矮,紫花或黄花),但是到第三代,变得比较混乱,比如第二代的高和高的植株混交,很有可能出现矮的植株——基因隔代变显性。
最后,在花园里,Mendel总共种了28000颗植物,记录了40000种花和,近400000粒种子。
完成这个工作量,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我一直,很不喜欢中国人对自己的“勤劳,聪明”这一类的评价。没谁比谁是真聪明多少的,人和人之间差的,完全是聪明以外的东西。
壮志未酬的Mendel明白,如果想做教师的话,在修道院受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是没忍住申请了维也纳大学,仍旧是修道院院长推荐——你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评价,但是直接老板能讨好还是要讨好一下。1851年冬季,Mendel终于开始在维也纳大学的生活,主修生物学。
Mendel在维也纳大学的Mentor也是他的物理课老师Christian Doppler——就是提出多普勒效应的那个——当观测者与波源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和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
今天,奥地利最著名的研究机构,就是用Christian Doppler的名字命名的——CD Labor,和德国的马普所(Max-Plank Institut)齐名。
我有幸,和这两个研究所都打过交道,得以见识什么叫科学前沿。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un'apparenza spesso descritta come lunare” :-)
你知道那儿离我们这儿很近恨不能周末就能过去
在那动不动光都发抖,波都打颤。俺们在北美大农村,天天只知道辛勤的打酱油。。。
读完觉得还是历史对孟德尔还是有点坑爹。看样子后来他还是把拉丁语的物种都背出来了。
但我的数学却被我以前工作过的研究所以及附近的大学里的人们几乎佩服为神人。
西方有非常厉害的人, 但其人数相对于搞学术,技术的人的总数比例感觉不大。
西方的先进主要得益于相对长期的社会稳定,以及对每个人(这当然就包括搞学术的人)的尊重,使得搞学术已及技术的人有安定的环境。
中国有非常多的聪明人(例如像Donau这样的 :-)), 那是因为人口基数庞大。
如果比较聪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我感觉中国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中国不容易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聪明人有长期安心做学术的机会. 另外,大部分聪明人都去考八股,升官发财了。
但一旦有一点机会(例如近几十年),中国的一些方面可以发展很快。
不过对我来说,都一样。因为博物馆我都看不懂。所以不要门票的最好
而且我的现在写东西的表达方法,我觉得完全不是中文的。基本写啥都 by default 定语后置。然后会一堆句子在一句话里,共用一个不能共用的主语。俺写东西,完全不是中文的表达习惯,而是自创的混合夹生饭。
在美国的儿童乐园里,到处都是芝麻街的大偶像们跳街舞
孟德尔是虔诚的基督徒,而双螺旋发现者克里克坚决反对基督教。
可以理解克里克等人在面对基因双螺旋那么精微的结构时,心里人为自己找到了理解生命的钥匙的那种心态。他们在赞叹的同时,很容易认为这么精微的基因双螺旋,DNA,RNA,染色体等等等等、小小的细胞里,那么多的部件、结构在运作,上帝怎么造得出来?不可能!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者的心态。
人们在惊叹生命、甚至仅仅一个细胞、一段基因的奇妙的时候,可以产生两种相反的心态:
1. 老天爷,造物主太伟大了! 2. 不可想象,也不可能是谁造出来的,太复杂了,无法想象。他怎么造?!我个人仍然还是相信造物,因为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我们看见什么”,更在于“我们怎么看见”,只有彻底了解“看见的机制”,人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从17世纪的天文学,到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学,从宏观探讨到微观,其实方法没变,就是“主体观察客体”。但从来不知道如何观察主观。只有佛教才有一整套“主体观察主体的方法”。
想想如果佛法修行者,能彻底解决世界本体之谜,不但知道看见什么,而且知道怎么看见。应该说比牛顿、克里克等人的工作要有趣的多,也深刻得多。见山真是山吗?还是见山不真是山?开普勒观察到的到底是星星,还是不是星星?克里克看到的,是基因双螺旋,还是不真是基因双螺旋?能想象那些天文学家天天拿着望远镜,分子生物学家天天拿着显微镜看的东西,不是真的吗?
==================
【我一直,很不喜欢中国人对自己的“勤劳,聪明”这一类的评价。没谁比谁是真聪明多少的,人和人之间差的,完全是聪明以外的东西。】
Donau这一段话正好是前几年出的一本心理学著作的核心内容,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太强调聪明的人,会落入fixed mindset里,造成害怕努力,最后失败的陷阱里。因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如果努力就反证自己不聪明。。。这就陷进“证明自己聪明”的陷阱里出不来了。
更结合了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理解 -- 我都特别同意。
“人和人之间差的,完全是聪明以外的东西”--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在一些性格, 比如专注力, 比如坚毅, 近几十年的"minnesota twins study"发现跟基因的相关性还是挺大的。 不过我认同你的态度。
工作上更是这样的-- Respect is earned.
多瑙你真的很很棒, 举重若轻。 你写的文的特点是, 可以把哲学政治科学这些话题, 都跟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结合起来, 这才是我眼里真正有意义的文。 (这里老头子们讨论政治的文, 我压根就不点开, 纸上谈兵, 还不如发个菜谱)
虽然今天Mendal被认为遗传学之父,但当年发表的成果并没有引起重视,被埋在故纸堆里。直到被重新发现,并被Morgan证实后,才有了今天的学术地位。我以前有篇博文谈到过。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925/202201/20732.html
其实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启示,因为有了启示,即使Mendal看起来并非天资聪颖之辈,依然取得了按当时的水平非常难得的结果。
他们不必终生服务于自己所在的orden(就是我提到的宗教协会,这个我不太会翻译),我想可以按照服役理解,你服完役该干嘛干嘛,修士一般会立志终生奉献给上帝了。
这里老头子们的啰嗦,不小心就说出来真心话了
想过老头子们为啥到论坛上反复啰嗦?
我想过,原因是家里没人爱听他们说空话。
还发现有些至少70岁左右的老头们还爱吵架。为啥呢?因为在寻求关注
。生活里得到的注意力太少
万一老头子们看见了,伤害了老头子们的感情,那也不好
我还是打算尽量尊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