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秦、晋、金、真、夏...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峸)

看老姚聊到China这个名称的由来,一时兴起,也说个2毛钱的(学多妹她们,不敢说10元)。

Chin,很容易想到“秦”(Qin)。因为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建立统一王朝,声名远播。但实际上,夏商周三代,都曾是天下共主。秦强大起来的历史,是很晚很短暂的。

也有人说是“晋”(Jin)。晋的确比秦国强大得早。不过这些诸侯国,距离西方遥远。

而在此之前,早有“成”,“成汤”、“成周”。会不会是这个“Cheng”/“Chen”字呢?

我从古朝鲜的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知道,周有箕子朝鲜。那是在朝鲜半岛北部。南边部分,从战国一直到汉朝,叫“辰”。让我想到“成”。

 

 

有意思的是,朝鲜/韩国人,把这个“辰”/“成”,读“Jin”。而且,在他们那里,“秦”也读“Jin”。也就是,“成”、“辰”、“秦”,都读“晋”的音。也有的拼成“Chin”。

说有一些避秦时乱的中国人,跑这里来。避秦时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韩国人,秦灭六国,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在公元前230年。但中国官方写史书,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蜀国。早在前316年,秦灭蜀。秦国正因为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才有能力灭山东六国。

否则,灭个铲铲。

其实和黄帝一样,是秦蜀联合灭六国,而不是秦灭六国。说明蜀国至少在经济上,是十分富庶的。

所以,很可能在韩人苦秦,跑去“韩国”之前,“成人”(蜀国人)早苦秦了,跑过去不少。

 

 

西汉时,辰国一分为三,即马韩、辰韩、弁韩。弁韩,又叫弁辰。三韩,皆脱胎于辰国,三者共推一个王,叫“辰王”。基本上,以汉水为界,在汉水之南。

中国和朝鲜北方战乱,不断有迁徙到三韩的。三韩演变为新罗、百济,和北边的高句丽,成为后世朝鲜、韩国的雏形。

可能楚国人也来了。所以特别好玩,汗水以北一些地方,地名、风俗都似有和楚人同。那么汉水以南以前辰国的地方,像不像巴蜀?:-)

 

天下苦秦久亦,最厉害的有三个:第一是蜀国,很早就苦了。第二是韩国,跟秦国接壤、实力最弱、六国里最早被灭的。第三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大一统,不愿意做秦子民的,就跑了,跑得远远的。

 

除了往东跑,也可以往南跑,往西跑。

 

我发现印度南部最大城市金奈,按我们的拼法,是成奈(Chennai)。而他们读,读成“真奈”。联想到印度古时候,也把我们叫“真丹”、“震旦”。

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成”字,到了东西方附近民族的语言中,可以读成“辰”、“秦”、“晋”、“金”、“真”、“震”,在粤语里,还可以读成“神”,再往西,到了老外嘴里,甚至衍生成“希”、“夏”(Cina->Sina)。。。

好神奇的“成”。

 

 

 

木有文化
如果当年三家不分晋。。。

感觉晋的文化应该比秦温和不少

吉衣
看到最后我笑了:不愧三哥,天下归蜀。。。LOL
雪晶
看明白了,三哥总能扯到川~~~
陶陶三
你发现没,刘邦要回趟娘家,先有巴蜀,再有汉中,再有关中,齐活。刘备也回了趟娘家。老毛也回了一趟,再到陕北。:-)
陶陶三
统一的晋很强大,无奈内斗、内战太多。:-)
陶陶三
是的是的,雪哥你歪着脖子看一下,那个“川”也是个“三”。:-)
雪晶
看到了看到了,歪得好幸苦,你也歪得很有理,哈哈哈~~~
陶陶三
偶尔回娘家走走,可以捡到宝。你们湖南的老毛就捡到了。:-)
M
Mount-ex
这是因果倒置,晋能强大就在于王亲们被压制,大夫里的人才被用起来。王室没帮手、大夫强势就被分了。秦的灭亡也是同理

秦采用郡县制,始皇不封王室子弟,二世更是屠杀兄弟,二世而亡。

看大家熟悉的三国,曹家内部不和,最后家族被人取代

司马家重用家人、“大权不轻易予人”,最后把整个汉族带坑里了、一大半被外族取代。

雪晶
晕死了,你们写的我都看不懂~~~

算了,我的无知可以衬托你们的高知,值了~~~

木有文化
所以任人唯亲,卒,不封王室,亦卒?
陶陶三
这个事儿,后来用科举制度一部分解决了。
陶陶三
雪哥胸似大海,不用什么都懂,只要把这些好像什么都懂的,装在这儿就行了。:-)
土豆-禾苗
离奇,支和那两字放一起不能发啊。我是想问三哥,zhina一词是不是歧视性的。(这俩字不能直接发,太离奇了)
陶陶三
来自梵文cīna,或Chinas,读音类似“奇那”。我猜老外不会读chen的音,

有的是发不出来,有的是没这个音,就好像不会读Xu一样。

于是,根据自己的语言发音习惯,改成qin, sin, jin, zhi等。na,就是land、斯坦等意思,类似England,Turkmenistan

东南亚这个半岛,位于Indo与China之间,所以叫印度zhina半岛Indochina。

Zhina,是印度叫法,Cina,本没有歧义。只是日本人不喜欢叫咱中国,以音译轻蔑叫zhina,久而久之,就带歧视了。叫咱中国,就显得日本是蛮夷了。:-)

 

d
daxigua01
zhina原本不带贬义,在清末时候,留日的光复志士甚至更愿意zhina,以示和满清区别

zhina真正带有贬义,是中日交恶以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但日本仍称中国zhina

未完的歌
china : chi na , 源于吃 哪。
土豆-禾苗
有点像上海骂人脏话,难道有联系?? …………
土豆-禾苗
谢谢两位老师的解释,学习啦。
陶陶三
哪有什么老师,大家都是胡说,只是万一是真的,不负责而已。大家都可以说啊,下次我说个3毛的。:-)
核桃小丸子
三哥,记得袁老师提过,朝鲜半岛的人口组合,除了南部的土著,最初是商朝的移民,所以韩国的服装和传统保留了一些商朝的习俗。
未完的歌
上海话是 赤佬 吧
d
daxigua01
那好像是册那
陶陶三
袁老师也有神叨叨的时候。:-)我这也是神叨叨。既然承认西来说,朝鲜也是西来,但它的西来,可以是北来,和渡海南来。

纣王的伯父、比干的哥哥箕子,跑了朝鲜北部。后又有刘邦发小卢绾手下的卫满,跑去建了卫满朝鲜。

从北入,除了汉人,还有东北民族扶余。

汉水以南,除了土著以外,更多是从中国渡海而来的(蜀人最早,变成原住民,韩人其次,最终楚人可能最多,然后是山东士族)。中国历史上,搞流放,除了到南方,到东北,也喜欢搞到朝鲜/韩国去,而流放的,往往都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官宦之家。朝鲜/韩国和我们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近。几乎就是个小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关系,和我们类似一样玩。:-)

土豆-禾苗
谢谢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 :))
核桃小丸子
就是啊,看袁老师和三哥神叨叨考古,觉得很有趣,袁老师还说女真人的祖先是朝鲜人流放过去占山为王的,你看一家亲不是。
陶陶三
中国王朝,最喜欢玩了,一个封地,一个跑路,一个流放。尧舜禹那么早,就非常喜欢玩流放了。远得一辈子别想回来。:-)
核桃小丸子
跟赶出伊甸园差不多,拜拜了您内。
陶陶三
是啊,不然谁愿意离开已经吃喝玩乐这么好的地方呢。这种方式,赶走你,客观上去开拓边疆,时间一久,繁衍为部落了。
d
daxigua01
晕,在下真不是老师
d
donau
您这明显动机不纯啊我知道你想干嘛
陶陶三
土豆多纯洁,其心碧绿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