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姚聊到China这个名称的由来,一时兴起,也说个2毛钱的(学多妹她们,不敢说10元)。
Chin,很容易想到“秦”(Qin)。因为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建立统一王朝,声名远播。但实际上,夏商周三代,都曾是天下共主。秦强大起来的历史,是很晚很短暂的。
也有人说是“晋”(Jin)。晋的确比秦国强大得早。不过这些诸侯国,距离西方遥远。
而在此之前,早有“成”,“成汤”、“成周”。会不会是这个“Cheng”/“Chen”字呢?
我从古朝鲜的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知道,周有箕子朝鲜。那是在朝鲜半岛北部。南边部分,从战国一直到汉朝,叫“辰”。让我想到“成”。
有意思的是,朝鲜/韩国人,把这个“辰”/“成”,读“Jin”。而且,在他们那里,“秦”也读“Jin”。也就是,“成”、“辰”、“秦”,都读“晋”的音。也有的拼成“Chin”。
说有一些避秦时乱的中国人,跑这里来。避秦时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韩国人,秦灭六国,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在公元前230年。但中国官方写史书,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蜀国。早在前316年,秦灭蜀。秦国正因为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才有能力灭山东六国。
否则,灭个铲铲。
其实和黄帝一样,是秦蜀联合灭六国,而不是秦灭六国。说明蜀国至少在经济上,是十分富庶的。
所以,很可能在韩人苦秦,跑去“韩国”之前,“成人”(蜀国人)早苦秦了,跑过去不少。
西汉时,辰国一分为三,即马韩、辰韩、弁韩。弁韩,又叫弁辰。三韩,皆脱胎于辰国,三者共推一个王,叫“辰王”。基本上,以汉水为界,在汉水之南。
中国和朝鲜北方战乱,不断有迁徙到三韩的。三韩演变为新罗、百济,和北边的高句丽,成为后世朝鲜、韩国的雏形。
可能楚国人也来了。所以特别好玩,汗水以北一些地方,地名、风俗都似有和楚人同。那么汉水以南以前辰国的地方,像不像巴蜀?:-)
天下苦秦久亦,最厉害的有三个:第一是蜀国,很早就苦了。第二是韩国,跟秦国接壤、实力最弱、六国里最早被灭的。第三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大一统,不愿意做秦子民的,就跑了,跑得远远的。
除了往东跑,也可以往南跑,往西跑。
我发现印度南部最大城市金奈,按我们的拼法,是成奈(Chennai)。而他们读,读成“真奈”。联想到印度古时候,也把我们叫“真丹”、“震旦”。
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成”字,到了东西方附近民族的语言中,可以读成“辰”、“秦”、“晋”、“金”、“真”、“震”,在粤语里,还可以读成“神”,再往西,到了老外嘴里,甚至衍生成“希”、“夏”(Cina->Sina)。。。
好神奇的“成”。
感觉晋的文化应该比秦温和不少
秦采用郡县制,始皇不封王室子弟,二世更是屠杀兄弟,二世而亡。
看大家熟悉的三国,曹家内部不和,最后家族被人取代
司马家重用家人、“大权不轻易予人”,最后把整个汉族带坑里了、一大半被外族取代。
算了,我的无知可以衬托你们的高知,值了~~~
有的是发不出来,有的是没这个音,就好像不会读Xu一样。
于是,根据自己的语言发音习惯,改成qin, sin, jin, zhi等。na,就是land、斯坦等意思,类似England,Turkmenistan。
东南亚这个半岛,位于Indo与China之间,所以叫印度zhina半岛Indochina。
Zhina,是印度叫法,Cina,本没有歧义。只是日本人不喜欢叫咱中国,以音译轻蔑叫zhina,久而久之,就带歧视了。叫咱中国,就显得日本是蛮夷了。:-)
zhina真正带有贬义,是中日交恶以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但日本仍称中国zhina
纣王的伯父、比干的哥哥箕子,跑了朝鲜北部。后又有刘邦发小卢绾手下的卫满,跑去建了卫满朝鲜。
从北入,除了汉人,还有东北民族扶余。
汉水以南,除了土著以外,更多是从中国渡海而来的(蜀人最早,变成原住民,韩人其次,最终楚人可能最多,然后是山东士族)。中国历史上,搞流放,除了到南方,到东北,也喜欢搞到朝鲜/韩国去,而流放的,往往都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官宦之家。朝鲜/韩国和我们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近。几乎就是个小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关系,和我们类似一样玩。:-)
看老姚聊到China这个名称的由来,一时兴起,也说个2毛钱的(学多妹她们,不敢说10元)。
Chin,很容易想到“秦”(Qin)。因为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建立统一王朝,声名远播。但实际上,夏商周三代,都曾是天下共主。秦强大起来的历史,是很晚很短暂的。
也有人说是“晋”(Jin)。晋的确比秦国强大得早。不过这些诸侯国,距离西方遥远。
而在此之前,早有“成”,“成汤”、“成周”。会不会是这个“Cheng”/“Chen”字呢?
我从古朝鲜的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知道,周有箕子朝鲜。那是在朝鲜半岛北部。南边部分,从战国一直到汉朝,叫“辰”。让我想到“成”。
有意思的是,朝鲜/韩国人,把这个“辰”/“成”,读“Jin”。而且,在他们那里,“秦”也读“Jin”。也就是,“成”、“辰”、“秦”,都读“晋”的音。也有的拼成“Chin”。
说有一些避秦时乱的中国人,跑这里来。避秦时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韩国人,秦灭六国,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在公元前230年。但中国官方写史书,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蜀国。早在前316年,秦灭蜀。秦国正因为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才有能力灭山东六国。
否则,灭个铲铲。
其实和黄帝一样,是秦蜀联合灭六国,而不是秦灭六国。说明蜀国至少在经济上,是十分富庶的。
所以,很可能在韩人苦秦,跑去“韩国”之前,“成人”(蜀国人)早苦秦了,跑过去不少。
西汉时,辰国一分为三,即马韩、辰韩、弁韩。弁韩,又叫弁辰。三韩,皆脱胎于辰国,三者共推一个王,叫“辰王”。基本上,以汉水为界,在汉水之南。
中国和朝鲜北方战乱,不断有迁徙到三韩的。三韩演变为新罗、百济,和北边的高句丽,成为后世朝鲜、韩国的雏形。
可能楚国人也来了。所以特别好玩,汗水以北一些地方,地名、风俗都似有和楚人同。那么汉水以南以前辰国的地方,像不像巴蜀?:-)
天下苦秦久亦,最厉害的有三个:第一是蜀国,很早就苦了。第二是韩国,跟秦国接壤、实力最弱、六国里最早被灭的。第三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大一统,不愿意做秦子民的,就跑了,跑得远远的。
除了往东跑,也可以往南跑,往西跑。
我发现印度南部最大城市金奈,按我们的拼法,是成奈(Chennai)。而他们读,读成“真奈”。联想到印度古时候,也把我们叫“真丹”、“震旦”。
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成”字,到了东西方附近民族的语言中,可以读成“辰”、“秦”、“晋”、“金”、“真”、“震”,在粤语里,还可以读成“神”,再往西,到了老外嘴里,甚至衍生成“希”、“夏”(Cina->Sina)。。。
好神奇的“成”。
感觉晋的文化应该比秦温和不少
秦采用郡县制,始皇不封王室子弟,二世更是屠杀兄弟,二世而亡。
看大家熟悉的三国,曹家内部不和,最后家族被人取代
司马家重用家人、“大权不轻易予人”,最后把整个汉族带坑里了、一大半被外族取代。
算了,我的无知可以衬托你们的高知,值了~~~
有的是发不出来,有的是没这个音,就好像不会读Xu一样。
于是,根据自己的语言发音习惯,改成qin, sin, jin, zhi等。na,就是land、斯坦等意思,类似England,Turkmenistan。
东南亚这个半岛,位于Indo与China之间,所以叫印度zhina半岛Indochina。
Zhina,是印度叫法,Cina,本没有歧义。只是日本人不喜欢叫咱中国,以音译轻蔑叫zhina,久而久之,就带歧视了。叫咱中国,就显得日本是蛮夷了。:-)
zhina真正带有贬义,是中日交恶以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但日本仍称中国zhina
纣王的伯父、比干的哥哥箕子,跑了朝鲜北部。后又有刘邦发小卢绾手下的卫满,跑去建了卫满朝鲜。
从北入,除了汉人,还有东北民族扶余。
汉水以南,除了土著以外,更多是从中国渡海而来的(蜀人最早,变成原住民,韩人其次,最终楚人可能最多,然后是山东士族)。中国历史上,搞流放,除了到南方,到东北,也喜欢搞到朝鲜/韩国去,而流放的,往往都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官宦之家。朝鲜/韩国和我们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近。几乎就是个小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关系,和我们类似一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