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陶陶三《回应姚爷,陶渊明的一次饭局》
读而论。君持之以言,议论的不以为多好,但都力求根据,使不致读像没读。
不以为“误会”和“误解”了。
陶潜和苏轼,是精神的酱油,能成就所谓“中国胃”的。林语堂有言,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加上陶潜也无不可。他们是什么呢?儒吧,有点,法吧,好像也有点,释吧,也沾点。几如道士,上班在道观,下班在卡拉ok 。黑白两道通吃。“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鲁迅)
至秦汉,往往穷究究竟,诸子百家,史迁所道人物,杠杠的,棒棒的,或怂怂的。后来,则往往模糊。但细辨,还见个形,譬如陶潜。他写的外祖父传,和《史记》任何一篇相比,气泄了,可似乎还残留一点;文采乱抹,见不到当家的那色;“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给有志的留下想头,有志不能得逞的留下个醉头;给伦理让个座,给乱伦的留下活扣。总之,“大家活着都不容易”,干嘛较真 —— 总之,将一切的一切都不切了,一锅煮。
陶潜的形在于不在乎并且以此为乐地说出这些。他的诗文,读读就会跳行,但撂了后不觉得烦。自己在读多先秦秦汉等后,翻至陶潜,挺“忽逢桃花源”,但并不随着走多久,因为那多是一个平面上的“你好”“吃过啦”“开心就好”。
后来的,诸如苏轼扬州八怪等,也有形可寻,但包装的层次太多,懒着拆,撂了了事。
儒道釋中,道就是个懒傢伙。都沾点,都不是。不去下真功夫。可好这一口的,真多。譬如说陶潜,就读到你这篇,读到“书”了。其他的,不知所云。发博文当磨牙跳广场舞。不大看。
想说句大话: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陶潜,哪天变成有个司马迁鲁迅张爱玲,就“换了人间”了。
不容易。“随便,随便”,中国人嘛!其他的,叫老外。
另:你列出的那诗。好吗?
陶潜的所有,有一道好,直白地说。所以读来舒敞。可总也就这一道,很难读多,怎么也读不深。这大约也是陶的份量吧!
《古诗十九首》,竹林七贤的诗文,都有陶潜不及的当真,认死理的拼劲。
以此复。安祝!
吐出来的丝,再好看,一扯就断。
https://lyricstranslate.com/en/ich-habe-dich-so-lieb-i-love-you-so-much.html
老姚说话,线头很多。每一个线头,都可以扯。但那一点点,没什么好扯的。
吐出一根完整的丝,结茧织布,岂不更好?
崇拜司马迁,又说“道是懒家伙”,却不知,司马迁就是个道家。口中的“懒家伙”,忍受了宫刑的耻辱,续写了彪炳千秋的《史记》一百三十篇,涵盖上下三千年。
你说“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陶潜”,不以为光辉,却忽视了,“人人”自然也包括了言必称鲁迅张爱玲林语堂的鲁迅、张爱玲、林语堂,和言必称鲁迅张爱玲林语堂的老姚。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人人心里有,老姚心里也有。倘若司马迁生在陶潜之后,他心里也会有。
为什么呢?
很简单。
大学早晨,喜欢朗诵史记。每每读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兀自感叹,中国几千年的王朝社会,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贪恋罗网,富贵显赫如李斯,最终也只得“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的下场。
这个时候,才悔不当初,幡然醒悟,原来最简单的一家一狗的日子最好。
这种权力倾轧的状态,在渊明所处的魏晋南北朝,可谓达到巅峰。连老姚认为不是懒家伙的儒家至圣先师,也有一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渊明的选择,岂非明智?
你去看下诸葛恪、曹爽、桓玄等人的下场。
《史记·李斯列传》: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所以中国文人有三传统或理想: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归隐田园。
儒家求名。渊明不求而得。其名千年不灭,远播四海,早已成为国际陶,中国文化里好的一面,文人高风亮节的一个美丽符合,何陋之有?
仅从诗文来看,从古至今,你所认识的大家,从李白、白居易、元好问、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无一不是陶诗的崇拜者。这又是一个大命题了。感兴趣,我可以写写。:-)
新知识。不包括“老姚”,这我敢肯定。 他们“崇拜”陶?看不出来。 你这一说,陶成了集大成于一身者。没法跟着说。 其余的都说过了。 庄子怎么成了道家?魏晋之后的道和庄子有实质的瓜葛?读不出来。 归隐,田园,太假,太装。从不以为意。
韩非子是法家,但他的著作《韩非子》里,有两篇,是《喻老》、《解老》,是已知最早的道德经注。
杨朱是个自由主义者,“不拔一毛以利天下”,他也是道家,是老子的弟子。
庄子齐物,自然是道家。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喜欢经商,三致千金,他也是道家。
司马迁是道家,何足怪哉?
司马迁道,是庄子的孤寂,灵魂的不屈,与世俗的不合作。哪里有一点点陶之醉意? 夷三族是暴行,宫刑之苦,是残酷,当予以谴责的。怎么成了你说的那样? 上海市民一楼的骂是庄子,武汉一楼唱国歌,是道家。是不是有点这意思。上海人有种!
要紧处是鲁迅说的当真或不当真。 道家即召有道士,上班有道观的那种,就是拿一切不当真。之于人品格物,要不得。 阳阳之分,耽误几何?好了之歌,把人唱成啥样?自然而然,一本糊涂账,偏当百科书。 体会其中的无奈,听得到其中的叹息。乌克兰可怜,但争,所以可敬。上海人,被辱,看到了,可气!他们不屈,可敬。千万别平躺。 陶潜当官嫌违心,种地嫌违志,一喝两杯就到位了。就写这“到位”的感觉种种,不矫不装。挺好的。这和道家的骑墙不同。那可是雅俗要兼的伎俩。 虽然,陶潜说不上多少份量。好在他也从不在乎这些,这倒自有了点份量。 想起鱼羹,溜出衙。是为七贤之格;二十余年,讨官路上走走停停,掂量来去,选择了种地。可颇有名声能使“来往尽鸿儒”,也能使“采菊”之后走一个,这是陶潜之格。其中自现深浅。 陶潜,是人格走不深入却还在走的人格;道士是见到真格的就有意无意地去忽悠,甚至糟践的渣。至于在民间往往得势,粉丝多,一则,封锁太严,斗不过,只得“你们居委总得管吃喝的事吧”;二则惰性上升,随便随便去了。无论哪样,与高尚可贵不沾。 其实,就是个借口或找借口。争起房子职称工资来,都法儒释全武行。这,谁不知道谁啊?
你说很多都是装,其实我是认同的。
很多的都是,求之不得,找到一个方法聊以安慰。一些能得但为了显示格调不去得的,其实也是一种“装”
写着“亦无风雨亦无情”,不仅是装,还有点伪装;“全连同志尽情地喝。唉,一壶水未喝完,你说这是为什么”,是“善意的谎言。------ 其实也是装,叫演戏。前者,可鄙甚至可恨;后者至多“你讨厌”。
所有的都是利用。汉初用黄老之说,就是个说。官库没钱,没车没轿,嘴上“黄老无为”。兜里一有几个,就独尊儒术了。换个说法。利用一切为江山不变色才是实。
回复陶陶三《回应姚爷,陶渊明的一次饭局》
读而论。君持之以言,议论的不以为多好,但都力求根据,使不致读像没读。
不以为“误会”和“误解”了。
陶潜和苏轼,是精神的酱油,能成就所谓“中国胃”的。林语堂有言,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加上陶潜也无不可。他们是什么呢?儒吧,有点,法吧,好像也有点,释吧,也沾点。几如道士,上班在道观,下班在卡拉ok 。黑白两道通吃。“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鲁迅)
至秦汉,往往穷究究竟,诸子百家,史迁所道人物,杠杠的,棒棒的,或怂怂的。后来,则往往模糊。但细辨,还见个形,譬如陶潜。他写的外祖父传,和《史记》任何一篇相比,气泄了,可似乎还残留一点;文采乱抹,见不到当家的那色;“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给有志的留下想头,有志不能得逞的留下个醉头;给伦理让个座,给乱伦的留下活扣。总之,“大家活着都不容易”,干嘛较真 —— 总之,将一切的一切都不切了,一锅煮。
陶潜的形在于不在乎并且以此为乐地说出这些。他的诗文,读读就会跳行,但撂了后不觉得烦。自己在读多先秦秦汉等后,翻至陶潜,挺“忽逢桃花源”,但并不随着走多久,因为那多是一个平面上的“你好”“吃过啦”“开心就好”。
后来的,诸如苏轼扬州八怪等,也有形可寻,但包装的层次太多,懒着拆,撂了了事。
儒道釋中,道就是个懒傢伙。都沾点,都不是。不去下真功夫。可好这一口的,真多。譬如说陶潜,就读到你这篇,读到“书”了。其他的,不知所云。发博文当磨牙跳广场舞。不大看。
想说句大话: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陶潜,哪天变成有个司马迁鲁迅张爱玲,就“换了人间”了。
不容易。“随便,随便”,中国人嘛!其他的,叫老外。
另:你列出的那诗。好吗?
陶潜的所有,有一道好,直白地说。所以读来舒敞。可总也就这一道,很难读多,怎么也读不深。这大约也是陶的份量吧!
《古诗十九首》,竹林七贤的诗文,都有陶潜不及的当真,认死理的拼劲。
以此复。安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回复陶陶三《回应姚爷,陶渊明的一次饭局》 闲扯《桃花源记》 发牢骚 时政唉,是个啥? 抗疫抗成这样,像不像又闹文革了!
吐出来的丝,再好看,一扯就断。
https://lyricstranslate.com/en/ich-habe-dich-so-lieb-i-love-you-so-much.html
老姚说话,线头很多。每一个线头,都可以扯。但那一点点,没什么好扯的。
吐出一根完整的丝,结茧织布,岂不更好?
崇拜司马迁,又说“道是懒家伙”,却不知,司马迁就是个道家。口中的“懒家伙”,忍受了宫刑的耻辱,续写了彪炳千秋的《史记》一百三十篇,涵盖上下三千年。
你说“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陶潜”,不以为光辉,却忽视了,“人人”自然也包括了言必称鲁迅张爱玲林语堂的鲁迅、张爱玲、林语堂,和言必称鲁迅张爱玲林语堂的老姚。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人人心里有,老姚心里也有。倘若司马迁生在陶潜之后,他心里也会有。
为什么呢?
很简单。
大学早晨,喜欢朗诵史记。每每读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兀自感叹,中国几千年的王朝社会,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贪恋罗网,富贵显赫如李斯,最终也只得“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的下场。
这个时候,才悔不当初,幡然醒悟,原来最简单的一家一狗的日子最好。
这种权力倾轧的状态,在渊明所处的魏晋南北朝,可谓达到巅峰。连老姚认为不是懒家伙的儒家至圣先师,也有一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渊明的选择,岂非明智?
你去看下诸葛恪、曹爽、桓玄等人的下场。
《史记·李斯列传》: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所以中国文人有三传统或理想: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归隐田园。
儒家求名。渊明不求而得。其名千年不灭,远播四海,早已成为国际陶,中国文化里好的一面,文人高风亮节的一个美丽符合,何陋之有?
仅从诗文来看,从古至今,你所认识的大家,从李白、白居易、元好问、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无一不是陶诗的崇拜者。这又是一个大命题了。感兴趣,我可以写写。:-)
新知识。不包括“老姚”,这我敢肯定。 他们“崇拜”陶?看不出来。 你这一说,陶成了集大成于一身者。没法跟着说。 其余的都说过了。 庄子怎么成了道家?魏晋之后的道和庄子有实质的瓜葛?读不出来。 归隐,田园,太假,太装。从不以为意。
韩非子是法家,但他的著作《韩非子》里,有两篇,是《喻老》、《解老》,是已知最早的道德经注。
杨朱是个自由主义者,“不拔一毛以利天下”,他也是道家,是老子的弟子。
庄子齐物,自然是道家。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喜欢经商,三致千金,他也是道家。
司马迁是道家,何足怪哉?
司马迁道,是庄子的孤寂,灵魂的不屈,与世俗的不合作。哪里有一点点陶之醉意? 夷三族是暴行,宫刑之苦,是残酷,当予以谴责的。怎么成了你说的那样? 上海市民一楼的骂是庄子,武汉一楼唱国歌,是道家。是不是有点这意思。上海人有种!
要紧处是鲁迅说的当真或不当真。 道家即召有道士,上班有道观的那种,就是拿一切不当真。之于人品格物,要不得。 阳阳之分,耽误几何?好了之歌,把人唱成啥样?自然而然,一本糊涂账,偏当百科书。 体会其中的无奈,听得到其中的叹息。乌克兰可怜,但争,所以可敬。上海人,被辱,看到了,可气!他们不屈,可敬。千万别平躺。 陶潜当官嫌违心,种地嫌违志,一喝两杯就到位了。就写这“到位”的感觉种种,不矫不装。挺好的。这和道家的骑墙不同。那可是雅俗要兼的伎俩。 虽然,陶潜说不上多少份量。好在他也从不在乎这些,这倒自有了点份量。 想起鱼羹,溜出衙。是为七贤之格;二十余年,讨官路上走走停停,掂量来去,选择了种地。可颇有名声能使“来往尽鸿儒”,也能使“采菊”之后走一个,这是陶潜之格。其中自现深浅。 陶潜,是人格走不深入却还在走的人格;道士是见到真格的就有意无意地去忽悠,甚至糟践的渣。至于在民间往往得势,粉丝多,一则,封锁太严,斗不过,只得“你们居委总得管吃喝的事吧”;二则惰性上升,随便随便去了。无论哪样,与高尚可贵不沾。 其实,就是个借口或找借口。争起房子职称工资来,都法儒释全武行。这,谁不知道谁啊?
你说很多都是装,其实我是认同的。
很多的都是,求之不得,找到一个方法聊以安慰。一些能得但为了显示格调不去得的,其实也是一种“装”
写着“亦无风雨亦无情”,不仅是装,还有点伪装;“全连同志尽情地喝。唉,一壶水未喝完,你说这是为什么”,是“善意的谎言。------ 其实也是装,叫演戏。前者,可鄙甚至可恨;后者至多“你讨厌”。
所有的都是利用。汉初用黄老之说,就是个说。官库没钱,没车没轿,嘴上“黄老无为”。兜里一有几个,就独尊儒术了。换个说法。利用一切为江山不变色才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