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字源考

k
kirn
妥妥的沙发。顶了再看
来罘
这篇是您命题,我作文。慢看。
k
kirn
谢谢!我下载仔细读了

非常有意思的考究。

我觉得最后对盐和碱的关系可能还存在更多的文献佐证。如果最开始的盐字是和碱在一起的,很有可能那时候的盐既是咸的,也是苦的。盐是氯化物,氯化钠或氯化钾。碱是碳酸化合物,碳酸钠以及其他。那时候中国人只能陆地晒盐,那么沉淀的该是混合物。最后盐变为咸的盐,许慎大概已经生活在一个分离技术比较成熟的时代,能够把这两种味道仔细区分开了。

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东晋时,中国已经有置换反应的记录:“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可见那时候的化学技术可能的确成熟到了解释盐这个字的双重味道

k
kirn
卤水的学名为盐卤,是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的确是这样,卤水和碱还有细分。泡打粉是什么时候分出来的呢?
来罘
内行啊,进入技术层面了,这是我力有不逮的领域。能再具体一点吗?比如,许慎与化学的关系?
p
papyrus
“以臣代水”, 原来奴才洗地也有深远的文化渊源 :-) 。再谢来罘兄科普,周末愉快
来罘
古人造字时若能区分盐和碱,金文里应能找到碱字。由卤到盐碱符合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再具体,需要化学家出手。
来罘
古纸兄善于理论联系实际。那个动作少说也有三千年的光景了吧?周末愉快。
k
kirn
哎,你还要我去和太上老君学习炼金之术呢,那是我猴哥的本事

我是谷歌王啊,就会乱扯。不过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鄙视理工之术,要不是靠着皇帝们都想长生不老(天天惦记着吃重金属,都死翘翘),还大概真的没几个人会去记录这些科学实验。你原文提到一个非常深刻的现象,苏美尔人的土地因为过度耕作,而盐碱化,可能还是和它的气候和土壤本身的性质有关。是不是它的文化衰微也大致和黄河流域的土壤流失以及质量退化可以对比?

下面是维基词条,需要有人去研究那些地方的矿物资源和主要成分了

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顏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后世尊崇其为“盐宗”。19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先秦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

初期盐的制作,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这种原始的煮盐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盐价贵。于是,从盐一诞生起,王室就立有盐法。在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用盐的事务。

祭祀要用苦盐、散盐,待客要用形盐,大王的膳馐要用饴盐。这里所说的“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物”。“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这个盐纯度该相当高!

春秋战国时,有盐国就富。《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中国第一个盐商是春秋时鲁人猗顿,旧有“陶朱、猗顿之富”之说,陶朱是指范蠡海盐质量该是最好最纯,(硫酸盐和碳酸盐入海之前就都容易沉淀了),所以能卖最好的价钱!如果是汉书记载的话,那么此时海盐已经卖的很好很普及了,所以许慎吃的盐该是比较纯的,那么盐和碱通过不同的偏旁来表意,该是非常自然的了

************

再扯一句,刚刚悄悄查了下,不知道苏美尔人的盐技术是不是还是和其他文化输出一样,是先输出到了埃及,在回到欧洲(还是埃及自己独立发展的)。后来腓尼基人商人就从非洲倒卖盐去地中海。

来罘
哇,更多信息,有启发。池盐和海盐都是晒制,惟井盐是熬制的。金文的盐字应该是熬盐的人造的。
雪晶
哇,学了个新词,切腹之痛~~~
雪晶
读得仔细啊~~~
来罘
切腹之痛甚于切肤,要害在于深度。要不怎么忍者如武士都需要介错人?
k
kirn
我得赶快去恶补一下金文是什么东西。带金字的我都喜欢
陶陶三
盐,我很熟悉,哈哈。我们那儿到处是盐井。
来罘
古时有盐就象如今有石油,天府之国不是白给的。
陶陶三
不是有《盐铁论》么。古时候盐、铁就像油,蜀中不是有卓王孙(卓文君她爹)、程郑等玩冶铁的中国巨富。:-)
核桃小丸子
地貌不同,取盐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盐文化和文字,原来盐碱一家亲:)
来罘
一直富到铁器时代。看过《大盐商》,盐井既出卤又出天然气,熬盐烧的就是天然气,比石油更牛。
来罘
的确。古人一卤以盖之,混沌蕴涵大智慧。
云霞姐姐
此文,k妹做了很好的补充,认真向两位学习,
d
donau
我家门口的盐矿

来罘
云霞的鞭策,谨记在心,不敢懈怠。
来罘
Ah,又一种盐,矿盐,不用晒,不用熬,盐里的战斗盐。还有其它形式吗?
k
kirn
云姐是个认真的人,跟我学习扯,文学城就塌了!
陶陶三
这个我就得说下家门口的Goderich了,世界最大的地下盐矿,在休伦湖底下,直接挖就是。迪士尼的爷爷在这里干过。

华特迪士尼的爷爷,是爱尔兰土豆大饥荒难民,先跑到加拿大安省,在这里挖盐。他爸在这里上中学。因为美国加州发现金矿,两爷子才一起跑到美国去了。还是金子更有吸引力。这才有了美国的华特迪士尼。他老家在这儿呢。:-)

 

来罘
冬天下雪,路上撒的就是这种盐。明年冬天我得亲口尝尝,咸不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