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对酒当歌”,见心胸尺幅;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是修边幅
——— 由雪晶“尺幅能在山水之间,我觉得这心气,已经是很大的了~~~姚兄给说个更大的范例呗~~~ :)”说几句
侃俄乌,虽扯,终究是个“毒刺”“匕首”的现代扯。辨义利,很没话本可以不说,可非要说,像是不说就没得说。辨儒道释也是这类。
口罩云罩,托出湖水两湾,盈盈的,闪闪的。穿着好几个大洞的裤,颠颠的于人群。这美丽,使瞻,使眺。怎么可能舍得分一点点心去想什么“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小和作?
常遇问或感慨,有多少事要回忆啊?自己对着半书橱的日记,总是很少去翻,实在是和邻居聊几句,外出走走山,逛逛街,太诱人。过去的和这比,哪有性价比的份儿?
什么“西化”与传统文化的叭叭叭叭,目遇即撂。扯犊子。“为什么中华文明得以单独…..?”不当作是问,只当是“瘟”,不用核检,永恒阳性。
读四书五经,儒是啥?道是啥?禅与原佛有些些瓜葛?还儒教了,道教了。说说玩的事,却真真地“你不懂”地自矜着。
见到日本现代书法,知道那里的人,想让书法加入人生,写的看的都要拿它当真。井上有一们,寻笔触的真实,美感的延伸。虽则功微,但终究是活人的努力。
拿起笔,法旧而墨陈,写出的字死相倒映着自己的人硬僵。每值此际,就会决定:读死书就害己,不开口去害人。
论语,逍遥游,心经,王阳明,啥子唉!也太假了。“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读出声,背台词嘛!这样装的东西,还信?唉!
“中国的义既有基督教里的义人的义的含义,也有义气的义。”想说出个啥?
假问题,还想个没完,说个沒完。其实也有意义:“不说这些说什么呢”的这类人生现实,也是个事。多少余孽(自己正是)正驮着走向“落落下”。
二
喜欢听普京撂社会主义和共产体制的话。索尔任尼琴说得比他深了去,好了去,但没他的现代感。
泽连斯基,好听的不要不要,把个老头普京甩得远远。
听中国的秦刚说,我靠,年纪不大,却怎么会有pk 兵马俑的木讷?
看俄罗斯乌之战,痛惜相杀的残酷,还自秽落到个只能shut up 的旮旯相。
既往,都学了些啥?想了些啥?就说文章。文选+古文观止+近现代中国文学,也抵不上泽连斯基在白忙之中的急就章:给美国英国以色列国作的视频演讲!
另,也及不上普京开战演说的前三分之一段。
忽然觉得,连“路漫漫其修远兮”,都假;“我爸是李刚”,倒真,可渣。
曹操“对酒当歌”,已然演戏,可置身舞台,能理解。刘禹锡被逼到陋室,孑孓了,开口却“山不在高….”太假了!
曹操《短歌行》是心胸尺幅,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修边幅。
扪心自问,所学的,不过“修边幅”。这算是好的。大部分,先被渣,变成渣。
幸亏俺没钻进去就闭着眼睛否定了不少,尽管没有你那么彻底。
不说故纸堆。我们受的教育在中国流行“辩证唯物”我就非常不喜欢,毁人不倦的思维。
还望能多出来教育教育我们,尤其是我~~~
肯定比去侏罗纪公园安全、好玩。
同样,中国文化大酱缸里,也有古圣先贤的一些美丽的智慧。自己懂得受用,和享受大自然一样,也是“人间值得”的一部分。
自己做不到,原因多了去。但仍一直信任这话。
里面自然有很多糟粕,知道好的部分,得其于心,才是值得的。
辩证法与放屁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西瓜和一粒芝麻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你说的读书,姑且再具体一点,就是读字吧,再具体一点呢,就是人文类吧,不过就是两个,一个是读文字,一个是读内容。文字呢,一个是技巧,一个是有趣,内容呢,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宽度。
如果真要比呢,我会说中文的文字技巧还可以,相对差一点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在这两点里面呢,我会说是深度提高的空间更大一点。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曹操的“对酒当歌”,见心胸尺幅;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是修边幅
——— 由雪晶“尺幅能在山水之间,我觉得这心气,已经是很大的了~~~姚兄给说个更大的范例呗~~~ :)”说几句
侃俄乌,虽扯,终究是个“毒刺”“匕首”的现代扯。辨义利,很没话本可以不说,可非要说,像是不说就没得说。辨儒道释也是这类。
口罩云罩,托出湖水两湾,盈盈的,闪闪的。穿着好几个大洞的裤,颠颠的于人群。这美丽,使瞻,使眺。怎么可能舍得分一点点心去想什么“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小和作?
常遇问或感慨,有多少事要回忆啊?自己对着半书橱的日记,总是很少去翻,实在是和邻居聊几句,外出走走山,逛逛街,太诱人。过去的和这比,哪有性价比的份儿?
什么“西化”与传统文化的叭叭叭叭,目遇即撂。扯犊子。“为什么中华文明得以单独…..?”不当作是问,只当是“瘟”,不用核检,永恒阳性。
读四书五经,儒是啥?道是啥?禅与原佛有些些瓜葛?还儒教了,道教了。说说玩的事,却真真地“你不懂”地自矜着。
见到日本现代书法,知道那里的人,想让书法加入人生,写的看的都要拿它当真。井上有一们,寻笔触的真实,美感的延伸。虽则功微,但终究是活人的努力。
拿起笔,法旧而墨陈,写出的字死相倒映着自己的人硬僵。每值此际,就会决定:读死书就害己,不开口去害人。
论语,逍遥游,心经,王阳明,啥子唉!也太假了。“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读出声,背台词嘛!这样装的东西,还信?唉!
“中国的义既有基督教里的义人的义的含义,也有义气的义。”想说出个啥?
假问题,还想个没完,说个沒完。其实也有意义:“不说这些说什么呢”的这类人生现实,也是个事。多少余孽(自己正是)正驮着走向“落落下”。
二
喜欢听普京撂社会主义和共产体制的话。索尔任尼琴说得比他深了去,好了去,但没他的现代感。
泽连斯基,好听的不要不要,把个老头普京甩得远远。
听中国的秦刚说,我靠,年纪不大,却怎么会有pk 兵马俑的木讷?
看俄罗斯乌之战,痛惜相杀的残酷,还自秽落到个只能shut up 的旮旯相。
既往,都学了些啥?想了些啥?就说文章。文选+古文观止+近现代中国文学,也抵不上泽连斯基在白忙之中的急就章:给美国英国以色列国作的视频演讲!
另,也及不上普京开战演说的前三分之一段。
忽然觉得,连“路漫漫其修远兮”,都假;“我爸是李刚”,倒真,可渣。
曹操“对酒当歌”,已然演戏,可置身舞台,能理解。刘禹锡被逼到陋室,孑孓了,开口却“山不在高….”太假了!
曹操《短歌行》是心胸尺幅,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修边幅。
扪心自问,所学的,不过“修边幅”。这算是好的。大部分,先被渣,变成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曹操的“对酒当歌”,见心胸尺幅;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是修边幅 闲答未完的歌“没啥装不装的。“修齐治平”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目标。不得意后,或愤青或儒或释或道。屈原是一类柳宗元是一类苏东坡刘禹锡是 由刘禹钖《陋室铭》引来的 词抄 学书法自叙
幸亏俺没钻进去就闭着眼睛否定了不少,尽管没有你那么彻底。
不说故纸堆。我们受的教育在中国流行“辩证唯物”我就非常不喜欢,毁人不倦的思维。
还望能多出来教育教育我们,尤其是我~~~
肯定比去侏罗纪公园安全、好玩。
同样,中国文化大酱缸里,也有古圣先贤的一些美丽的智慧。自己懂得受用,和享受大自然一样,也是“人间值得”的一部分。
自己做不到,原因多了去。但仍一直信任这话。
里面自然有很多糟粕,知道好的部分,得其于心,才是值得的。
辩证法与放屁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西瓜和一粒芝麻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你说的读书,姑且再具体一点,就是读字吧,再具体一点呢,就是人文类吧,不过就是两个,一个是读文字,一个是读内容。文字呢,一个是技巧,一个是有趣,内容呢,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宽度。
如果真要比呢,我会说中文的文字技巧还可以,相对差一点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在这两点里面呢,我会说是深度提高的空间更大一点。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