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看看爷爷奶奶当年谈恋爱的地方 。。。
Not China, not UK, not Germany, not Japan, and not any other places! Must come to the States!
美国的学术机构不是这样,而是重视同样领域其他人的认可,在美国这种机制下研究人员更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真厉害还是假厉害
我几个同学在北大和中科院做博导的都没这么乐观
没钱搞不了科研,中国在加大科研的投入,美国在减少投入。
Two professors from NWU and UChicago studied all the scientific papers written every year, and make the above conclusion.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1/e2021636118
中国过早亮剑,或功亏一篑
在许多学术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着增加。政策措施旨在增加科学家的数量、研究经费和科学产出,这是通过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的。这些量化指标决定了学者的职业轨迹以及学术部门、机构和国家的评价。然而,科学家和论文数量的增加是否以及如何转化为知识的进步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出一个理论论点,说明为什么在一个领域每年发表过多的论文会导致停滞而不是进步。新论文的泛滥可能会使审稿人和读者失去充分认识和理解新想法所需的认知松弛。许多新想法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阻止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前途的新想法上。然后,我们展示了支持该理论预测的数据。当一个科学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大时,引用量会不成比例地流向已经被广泛引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列表僵化了;新论文不太可能被高度引用,而当它们被引用时,也不是通过一个渐进的、累积的注意力聚集过程;新发表的论文不太可能破坏现有的工作。这些发现表明,大型科学领域的进展可能会放缓,受困于现有规范。可能需要改变科学工作的产生、传播、消费和奖励方式的政策措施,将领域推向新的、更肥沃的研究领域。
美国西方的原创,在这里八字还没一撇呢,还在投票讨论呢,那边就干上了:有资金有14亿的大市场,更没有各种理由的反对力量,一把手一拍脑袋就开干,那怕山寨也在所不惜。老美一看,这没法跟你弄,所以必须把这条路掐死,脱钩,否则就玩完了。
都要比修房要化时间精力。我自己当年在学校做项目时是没有时间上网的。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在前沿立足?如果不在前沿,哪来的视野和前瞻?这里读到波大对国内学界在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地位评估,我以为他是有盲点的。
典型的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科研成果讲的就是科学共同体的认同,或者说同行评议,这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群体的小圈子投票(有点类似美国高院的判决)。
整个科学界长期实践的科学共同体制度虽然不完美,但还是目前为止最行之有效的评议制度。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以及论文被引用数是一个十分客观有效的同行评议指标。你试试去设计一个绝对的“客观的评鉴制度”。
有几个厉害的也就是靠天赋,AAU基本上至少一半还得靠外国学生。
博士教授大灌水是美国学术界最常见的现象,真的以为这里都是中餐馆的炒锅没读过大学?
小中到哪里去读博士:美国正在失去的科技优势
人有一种惯性思维,以为美国的科技还是有很大优势领先的。这个是很危险的。我现在请大家看几组数字。
第一个是各个国家在近几年在顶级科学刊物“自然”上发表文章的情况。可以看到,虽然中国按人口平均科研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它的资源,集中在若干研究机构和大学里,比美国大学并不差。
第二个是按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或系统来排列的,比如中科院各个研究所都加在一起。
这里面比较恰当的是大学比大学。很明显,中国大学组已经和美国大学组实力接近了。 注意,这是顶级的刊物,不是什么凑数的刊物。中国人现在很讲影响因子的,研究水平已经很高了而且研究人员整体年龄比较年轻。
注意到中国的成果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10年之后将全面碾压美国,其他国家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现在在念中学的小中,赶快学中文吧。等他们考研的时候,最好的专业和最年轻有为的导师都在中国了。
2018 2019 Count Change Per capita
1 US 20,425.42 20,192.40 28,463 -4.4% 1
2 China 11,383.07 13,591.27 18,055 15.5% 0.15
3 Germany 4,595.65 4,559.46 8,803 -4.0% 1.2
4 UK 3,762.93 3,781.73 7,860 -2.8% 1.37
5 Japan 3,090.91 3,033.93 4,920 -5.1% 0.46
6 France 2,207.10 2,251.55 5,078 -1.3% 0.90
7 Canada 1,623.63 1,606.20 3,416 -4.3% 1.05
8 SWZLND 1,425.75 1,491.03 3,282 1.2% 1.9
9 S Korea 1,352.05 1,436.43 2,422 2.8% 0.29
10 Aus. 1,257.47 1,265.62 3,002 -2.6% 0.56
1 CAS(CN) 5795 1825.17
2 Harvard 2522 859.15
3 Max Planck 2610 750.53
4 CNRS(Fr.) 4235 663.21
5 Stanford 1538 587.38
6 Helmholtz(Ger) 2413 547.29
7 MIT 1744 504.61
8 UCAS(CN) 2456 454.52
9 PKU 1605 448.56
10 USTC 1234 435.79
11 Oxford 1406 433.90
12 Tsinghua 1300 421.79
13 Nanjing 961 416.65
14 UTokyo 1157 411.57
15 NIH 1035 407.87
16 Cambridge 1313 407.80
17 Zhejiang 897 381.88
18 UC Berkeley 1184 366.67
19 ETH Zurich 989 359.43
20 U Michigan 959 354.81
21 UCLA 1049 349.29
22 UC SD 950 325.10
23 Fudan 876 324.22
24 Yale 930 314.78
25 UPenn 847 304.03
顺便看看爷爷奶奶当年谈恋爱的地方 。。。
Not China, not UK, not Germany, not Japan, and not any other places! Must come to the States!
美国的学术机构不是这样,而是重视同样领域其他人的认可,在美国这种机制下研究人员更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真厉害还是假厉害
我几个同学在北大和中科院做博导的都没这么乐观
没钱搞不了科研,中国在加大科研的投入,美国在减少投入。
Two professors from NWU and UChicago studied all the scientific papers written every year, and make the above conclusion.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1/e2021636118
中国过早亮剑,或功亏一篑
在许多学术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着增加。政策措施旨在增加科学家的数量、研究经费和科学产出,这是通过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的。这些量化指标决定了学者的职业轨迹以及学术部门、机构和国家的评价。然而,科学家和论文数量的增加是否以及如何转化为知识的进步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出一个理论论点,说明为什么在一个领域每年发表过多的论文会导致停滞而不是进步。新论文的泛滥可能会使审稿人和读者失去充分认识和理解新想法所需的认知松弛。许多新想法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阻止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前途的新想法上。然后,我们展示了支持该理论预测的数据。当一个科学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大时,引用量会不成比例地流向已经被广泛引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列表僵化了;新论文不太可能被高度引用,而当它们被引用时,也不是通过一个渐进的、累积的注意力聚集过程;新发表的论文不太可能破坏现有的工作。这些发现表明,大型科学领域的进展可能会放缓,受困于现有规范。可能需要改变科学工作的产生、传播、消费和奖励方式的政策措施,将领域推向新的、更肥沃的研究领域。
美国西方的原创,在这里八字还没一撇呢,还在投票讨论呢,那边就干上了:有资金有14亿的大市场,更没有各种理由的反对力量,一把手一拍脑袋就开干,那怕山寨也在所不惜。老美一看,这没法跟你弄,所以必须把这条路掐死,脱钩,否则就玩完了。
都要比修房要化时间精力。我自己当年在学校做项目时是没有时间上网的。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在前沿立足?如果不在前沿,哪来的视野和前瞻?这里读到波大对国内学界在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地位评估,我以为他是有盲点的。
典型的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科研成果讲的就是科学共同体的认同,或者说同行评议,这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群体的小圈子投票(有点类似美国高院的判决)。
整个科学界长期实践的科学共同体制度虽然不完美,但还是目前为止最行之有效的评议制度。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以及论文被引用数是一个十分客观有效的同行评议指标。你试试去设计一个绝对的“客观的评鉴制度”。
有几个厉害的也就是靠天赋,AAU基本上至少一半还得靠外国学生。
博士教授大灌水是美国学术界最常见的现象,真的以为这里都是中餐馆的炒锅没读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