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对我身边人的故事,只叙述不评判,大家自己做后续处理吧。
男主角Alex女主角Zoe都是当年Stanford运动员,一表人才。加州人Alex学理,滨州人Zoe学文。Alex的运动项目在Stanford更high profile, 但是Zoe的个人recognition比Alex突出多了。
四年后毕业,Alex留在加州做本专业的工作,Zoe回到滨州做教练。第二年,Alex上法学院。然后Zoe回到加州,继续做教练。Alex法学院毕业后,辗转了一下,随Zoe搬来滨州结婚。
Alex事业稳步上升,Zoe去私高教书加教练。生儿育女,同时Zoe再去进修,拿了两个专业的硕士。
一家人要身材有身材,要头脑有头脑,要脸蛋有脸蛋,豪车,豪宅,看着picture perfect了不是?
Zoe多年吸毒加酗酒终于再也掩盖不住,浮到了水面。Zoe丢了工作,Alex送Zoe去rehab戒毒,没多久就离婚了。
沉寂了三年,Zoe华丽转身,去了investment firm, 进入了资本家的行列。
Alex独立开业也已经两年了,离开了大所,事业上的一些限制和枷锁也随风而去了。
走出Stanford将近两十年了,眼前还有更长的路。
就是酗酒,自己偷偷的去rehab,没用,在公司里对着手下大吼大叫的,手下一起来LD这里告状她,再不让她走,他们全部辞职了。LD就把她开了,一个好好的director job没了,现在好像在做瑜伽教练。。。美国人毁在酗酒吸毒里面的人真不少。
俺家娃说,all parties are drinking parties. 除非不去这些parties.
现在有女朋友管着,好多了
要做到这一点,自己要有足够被人家认可和利用的资源。
不会想着天天喝,不会一喝就不能停,非得把自己喝醉的那个地步。老公哥哥和我嫂子就不行,年轻时候都酗酒,他们俩在rehab认识的,都是去哪里戒酒。
这个我和我老公一样,我是看气氛看菜,看感觉才喝几杯。平日没有那个需求。
我在家测过娃酒量。一罐啤酒没事。不敢再给多了。去了大学我其实鼓励他去参加爬梯的。但是他说看到好多人喝到醉。他自己不喜欢那环境。我说你看着办吧。有朋友一起去那还是偶尔去去?说有不少亚裔女生特别爱爬梯和喝酒。说的是新生们。别砸我,我就是转达。lol
第一次7岁,看到老爸天天二锅头配油爆花生,每晚晚餐喝一两杯,有滋有味的,我特别好奇。结果自己空腹喝了两杯,醉得倒地不醒,醒来后被罚跪搓衣板。
第二次是当时跟老公约会,我们住的附近有德国啤酒音乐节。不知道德国那种黑啤酒(一大杯)的厉害,喝了30-40盎司的啤酒,结果去跳舞的时候,走路不稳,衣服走光都不知道,最后被老公索性一把给扛回公寓。然后在我床边摆了垃圾桶,防止我吐。第二天说老公嘲笑我那晚跳舞走光太厉害,结果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骂他胡编乱造,造谣中伤。
第三次是邻居几个大妈餐馆吃饭,哪里有很多红酒收藏。我们点了四瓶,我大概喝了6-7杯,都是不同的红酒。结果当时没觉得喝晕。第二天醒来难受极了,就是宿醉的那种口渴,头晕,喝多少水都口渴。。。
我读博的导师都说我一看就是party girl,能喝。。。
我自己总结,喝纯的马提尼对我来说不会醉,混合鸡尾酒最好也是里面有马提尼的。
大多数drug addiction是abuse painkiller开始,又和中学竞技体育相关
只喝一两瓶啤酒还是能开车的,其他酒精浓度太高的鸡尾酒,不行。上次Plano哪里三个小中(Plano哪里也是割喉高中,一堆中国孩子)就是晚上爬梯,夜里飙车,撞到树上都死了。
我到美国来了好几年,才在一个老留中国阿姨的建议下,吃了Advil,当时是跟教会朋友出去玩,有点感冒,浑身有点酸痛,不想去骑马了.结果她说吃一颗Advil就没事了.我当时这辈子都没吃过一点止疼药,除非去高烧的去热痛.
以前有的偏头痛,经痛,就忍着呗.
后来剖腹产双胞胎,医生也给我开了hydro codon.我也是只吃了一两颗,就没吃.记得跟老公刚约会,从楼梯上滑脚摔了一跤,把尾椎骨摔断,医生也开了强力的去疼药,我也是爱吃不吃. 虽然有时候写论文,屁股坐的疼死了,好像我觉得那个止疼药没啥作用.
中学生吃painkiller, 还有因体育受伤需要physical therapy的太多了
也许你认识的那位白大妈就是这么不停地换工作这么上位的,还养个老公跟着到自己公司里现眼吃软饭 。难怪你有这样的认知 哈哈哈
跟他哥哥对打(主要两个年级相差13个月),我老公把他哥打得晕的送ER,他哥哥吧我老公的膝盖骨打歪了,我老公做手术,还有三个月在做身体恢复,结果那三个月也是医生开了足够的止疼药。所以我老公看到我破腹产或是任何重大手术的时候,他都很紧张,要晕过去的。他没想到我对于医生开的止疼药还是爱搭不搭,根本不想吃。
他问我为何不吃,让自己忍受疼痛,我说:“这个疼是我可以忍受的呀。”
而且他对于我们中国人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苦,人生来就是受苦,要吃苦的的理念不能理解,觉得非常的depressing的哲学理论。
zoe的性格导致人生大起大落,某种程度上都有些宿命。孩子长大只能放手。
有说法没有经过浴火重生的美国人担当不起这样的大富大贵。有一定道理
Twitter CEO, 说他是最好的CEO。当然这句话不能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但以后Musk有什么困难,你说Twitter CEO会不站出来帮他吗?人脉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自己没有相当的实力,别人为什么要帮你?社会是很现实的,大家都是互相利用各自的人脉搭桥,只有自己有实力能帮助他人,人家才会更愿意帮你。自己没什么实力的,也交不到什么有实力的朋友。紫檀大妈们的思维太让人佩服了!哈哈哈
以我个人对大学运动员的理解,故事里有一个角度是外人无法完全看到 / 体会 / 衡量的。前面有人提到了 Connections 这个概念。以我对竞技体育的理解,运动队的队友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关系可以是非常紧密的,不单单是朋友,校友,甚至会达到 Family (Brothers / Sisters) 的层次。所以,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得到很多年前的老队友的帮助。我个人不会感到惊奇。运动员之间的 Comradery 可以 / 可能是非常强的。
说一对我身边人的故事,只叙述不评判,大家自己做后续处理吧。
男主角Alex女主角Zoe都是当年Stanford运动员,一表人才。加州人Alex学理,滨州人Zoe学文。Alex的运动项目在Stanford更high profile, 但是Zoe的个人recognition比Alex突出多了。
四年后毕业,Alex留在加州做本专业的工作,Zoe回到滨州做教练。第二年,Alex上法学院。然后Zoe回到加州,继续做教练。Alex法学院毕业后,辗转了一下,随Zoe搬来滨州结婚。
Alex事业稳步上升,Zoe去私高教书加教练。生儿育女,同时Zoe再去进修,拿了两个专业的硕士。
一家人要身材有身材,要头脑有头脑,要脸蛋有脸蛋,豪车,豪宅,看着picture perfect了不是?
Zoe多年吸毒加酗酒终于再也掩盖不住,浮到了水面。Zoe丢了工作,Alex送Zoe去rehab戒毒,没多久就离婚了。
沉寂了三年,Zoe华丽转身,去了investment firm, 进入了资本家的行列。
Alex独立开业也已经两年了,离开了大所,事业上的一些限制和枷锁也随风而去了。
走出Stanford将近两十年了,眼前还有更长的路。
就是酗酒,自己偷偷的去rehab,没用,在公司里对着手下大吼大叫的,手下一起来LD这里告状她,再不让她走,他们全部辞职了。LD就把她开了,一个好好的director job没了,现在好像在做瑜伽教练。。。美国人毁在酗酒吸毒里面的人真不少。
俺家娃说,all parties are drinking parties. 除非不去这些parties.
现在有女朋友管着,好多了
要做到这一点,自己要有足够被人家认可和利用的资源。
不会想着天天喝,不会一喝就不能停,非得把自己喝醉的那个地步。老公哥哥和我嫂子就不行,年轻时候都酗酒,他们俩在rehab认识的,都是去哪里戒酒。
这个我和我老公一样,我是看气氛看菜,看感觉才喝几杯。平日没有那个需求。
我在家测过娃酒量。一罐啤酒没事。不敢再给多了。去了大学我其实鼓励他去参加爬梯的。但是他说看到好多人喝到醉。他自己不喜欢那环境。我说你看着办吧。有朋友一起去那还是偶尔去去?说有不少亚裔女生特别爱爬梯和喝酒。说的是新生们。别砸我,我就是转达。lol
第一次7岁,看到老爸天天二锅头配油爆花生,每晚晚餐喝一两杯,有滋有味的,我特别好奇。结果自己空腹喝了两杯,醉得倒地不醒,醒来后被罚跪搓衣板。
第二次是当时跟老公约会,我们住的附近有德国啤酒音乐节。不知道德国那种黑啤酒(一大杯)的厉害,喝了30-40盎司的啤酒,结果去跳舞的时候,走路不稳,衣服走光都不知道,最后被老公索性一把给扛回公寓。然后在我床边摆了垃圾桶,防止我吐。第二天说老公嘲笑我那晚跳舞走光太厉害,结果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骂他胡编乱造,造谣中伤。
第三次是邻居几个大妈餐馆吃饭,哪里有很多红酒收藏。我们点了四瓶,我大概喝了6-7杯,都是不同的红酒。结果当时没觉得喝晕。第二天醒来难受极了,就是宿醉的那种口渴,头晕,喝多少水都口渴。。。
我读博的导师都说我一看就是party girl,能喝。。。
我自己总结,喝纯的马提尼对我来说不会醉,混合鸡尾酒最好也是里面有马提尼的。
大多数drug addiction是abuse painkiller开始,又和中学竞技体育相关
只喝一两瓶啤酒还是能开车的,其他酒精浓度太高的鸡尾酒,不行。上次Plano哪里三个小中(Plano哪里也是割喉高中,一堆中国孩子)就是晚上爬梯,夜里飙车,撞到树上都死了。
我到美国来了好几年,才在一个老留中国阿姨的建议下,吃了Advil,当时是跟教会朋友出去玩,有点感冒,浑身有点酸痛,不想去骑马了.结果她说吃一颗Advil就没事了.我当时这辈子都没吃过一点止疼药,除非去高烧的去热痛.
以前有的偏头痛,经痛,就忍着呗.
后来剖腹产双胞胎,医生也给我开了hydro codon.我也是只吃了一两颗,就没吃.记得跟老公刚约会,从楼梯上滑脚摔了一跤,把尾椎骨摔断,医生也开了强力的去疼药,我也是爱吃不吃. 虽然有时候写论文,屁股坐的疼死了,好像我觉得那个止疼药没啥作用.
中学生吃painkiller, 还有因体育受伤需要physical therapy的太多了
跟他哥哥对打(主要两个年级相差13个月),我老公把他哥打得晕的送ER,他哥哥吧我老公的膝盖骨打歪了,我老公做手术,还有三个月在做身体恢复,结果那三个月也是医生开了足够的止疼药。所以我老公看到我破腹产或是任何重大手术的时候,他都很紧张,要晕过去的。他没想到我对于医生开的止疼药还是爱搭不搭,根本不想吃。
他问我为何不吃,让自己忍受疼痛,我说:“这个疼是我可以忍受的呀。”
而且他对于我们中国人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苦,人生来就是受苦,要吃苦的的理念不能理解,觉得非常的depressing的哲学理论。
zoe的性格导致人生大起大落,某种程度上都有些宿命。孩子长大只能放手。
有说法没有经过浴火重生的美国人担当不起这样的大富大贵。有一定道理
Twitter CEO, 说他是最好的CEO。当然这句话不能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但以后Musk有什么困难,你说Twitter CEO会不站出来帮他吗?人脉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自己没有相当的实力,别人为什么要帮你?社会是很现实的,大家都是互相利用各自的人脉搭桥,只有自己有实力能帮助他人,人家才会更愿意帮你。自己没什么实力的,也交不到什么有实力的朋友。紫檀大妈们的思维太让人佩服了!哈哈哈
以我个人对大学运动员的理解,故事里有一个角度是外人无法完全看到 / 体会 / 衡量的。前面有人提到了 Connections 这个概念。以我对竞技体育的理解,运动队的队友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关系可以是非常紧密的,不单单是朋友,校友,甚至会达到 Family (Brothers / Sisters) 的层次。所以,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得到很多年前的老队友的帮助。我个人不会感到惊奇。运动员之间的 Comradery 可以 / 可能是非常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