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道两家,到根本上,其实也没多大不同。比如佛家的自性清净,和道家的性本清静,也差不多一回事儿。清静,即是心安。心安才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逍遥快活。我们看看庞居士和寒山子的快活。
唐朝的庞居士和寒山子都挺有意思。两人都有些搞笑,都通儒道释三家,都喜欢写白话诗,也都喜欢清静。
庞居士是个富二代,但觉得钱太多,事儿多,和老婆孩子商量后,干脆把金银财宝全装到船上,推到江心抛弃了。不要了,落个清静自在。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庞居士
世人最想要的,莫过于钱。庞居士一家,却一个子儿不要,丢了,去耕田,编竹篱过日子。
是不是傻?
不是,是觉得清静比金钱更好。而清静来自哪里?来自悟道,明心见性,见到真如性。得了这个,其他都索然无味,比不上了。你觉得钱更贵重,他们家觉得没什么,不稀罕。
同样,比庞居士晚一些的寒山子,喜欢清静自在。出家了,隐居浙江天台山的寒岩山洞,和国清寺的二僧丰干、拾得要好,常常背负着竹筒,走山路,去国清寺,收那些剩菜剩饭。
心里却很逍遥。喜欢写诗,劲儿一上头,就随时题在路边的石头上、树木上。写得好啊,大家喜欢抄。居然这么流传下来,还传到日本,颇受日本人青睐。
寒山为什么这么欣喜呢?看他的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子
也是明心见性了,见到真如本性。心如一汪碧水,自清自静,又如秋月映照碧潭,清澈皎洁。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了。世间诸物,都比不上。就这最快活。就像道家的天父地母嘛,万物为自己的魂魄,不生不死,何处不逍遥?
因庞居士、寒山两位的快活,我也凑了一首小诗:
葛巾选佛及第归,竹筒拾饭作道歌。
人生过半颜愈少,心有一物无以伦。
——陶陶三
什么意思呢?
庞居士本是个儒生,当年本来是要去考科举的,临了觉得不如去学佛。其时十方学佛人喜欢“跑江湖”,不是去湖南石头希迁,就是去江西马祖道一,或者两地来回跑。庞居士都去了,“十方同聚会,空心及第归”。
悟道了,悟道的感觉,就像高中状元了。能理解他的心情。
同样,寒山的日子看似很苦逼,用竹筒去捡剩菜剩饭,但他却那么逍遥自在,一路走,一路写诗哼唱,也因为悟道了。他的心情,也能理解。
笑一笑,十年少。人总是开开心心的,自然看着就会年轻。这一切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悟道了。
寒山子说“无物堪比伦”,就是道。我说“心有一物无以伦”,也是道。道本不是一物,在此我比作一物。在佛家,是明心见性,在道家,则是心中清静虚无,唯道集虚,与道合一。
他们一家算另类,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
这种境界我理解不了,和竹林七贤一样,光PP在林子里溜鸟,有点摆拍装范儿的嫌疑。
我要这有烧不完的钱,会给流浪汉放些被子食物,或是盖几间避难所,当然我不会让人知道钱是我出去的,捐款的人是可以要求匿名的。
知道不知道。
去管别人是否知道,反而刻意了。:-)
【玛尔巴清醒过来,将所有黄金全部毫不啬吝地献给那若巴上师。那若巴说:“我不贪图黄金”,不肯接受。玛尔巴又说:“虽然主尊你不需要黄金,但为了我和所有供养黄金的人能培修福田,请无论如何赏收。”由于玛尔巴再三恳求,那若巴说:“那么将黄金供养上师三宝吧!”说罢,将所有黄金抛散在山林之中,玛尔巴想到在西藏为筹集这些金子而饱受艰辛,不觉有点可惜。那若巴挥动双手,二掌相合,复又打开,金子仍然原样在他手中,便道:”你感到可惜吗。好,原物在此。我拿金子没什么用,若需金子,这里全是金洲。”说罢,以脚踩地,大地完全变为金土。---玛尔巴传】
应该说,成就之人,色空不二 不是口头禅的。
政府和大资本联手剥削中下层的百姓,不挣钱没法活呀,真到天天担心柴米油盐的份上,心就没法淡定了。
对自己不重要,而且对别人也不应该重要。
对比玛尔巴师父和六祖。用不用钱也看对象和时机。 六祖用钱的故事: 僧人志彻,江西人,俗家姓张,名叫行昌,少年时喜欢做行侠仗义之事。自从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礼之后,两位宗主虽然没有彼此争锋的意思,两派的徒众却互相竞赛比拼。当时北宗的门人们,自己拥立神秀大师做禅宗第六代祖师,又忌讳慧能大师得到了五祖衣钵的事已经被天下人所知,就派行昌前来刺杀慧能大师。 大师心有灵感,预知这件事,就准备了十两金子放在座位上。到了晚上,行昌潜入六祖的居室,要杀害大师。大师伸出脖子让他砍,行昌连砍了三刀,大师毫发无损。 大师说:“正直的剑侠不会有邪恶的行为,邪恶的剑客就不正直。我只欠你黄金,不欠你性命。”行昌惊吓得扑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调伏二仙向大师哀求悔过,愿意剃发出家。
大师把金子给他,说你先去吧,恐怕我的徒弟们知道了会加害于你,你过几天改装再来,我那时会收你为徒。 --------- 六祖也管钱?是啊。。。
前言:
佛道两家,到根本上,其实也没多大不同。比如佛家的自性清净,和道家的性本清静,也差不多一回事儿。清静,即是心安。心安才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逍遥快活。我们看看庞居士和寒山子的快活。
唐朝的庞居士和寒山子都挺有意思。两人都有些搞笑,都通儒道释三家,都喜欢写白话诗,也都喜欢清静。
庞居士是个富二代,但觉得钱太多,事儿多,和老婆孩子商量后,干脆把金银财宝全装到船上,推到江心抛弃了。不要了,落个清静自在。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庞居士
世人最想要的,莫过于钱。庞居士一家,却一个子儿不要,丢了,去耕田,编竹篱过日子。
是不是傻?
不是,是觉得清静比金钱更好。而清静来自哪里?来自悟道,明心见性,见到真如性。得了这个,其他都索然无味,比不上了。你觉得钱更贵重,他们家觉得没什么,不稀罕。
同样,比庞居士晚一些的寒山子,喜欢清静自在。出家了,隐居浙江天台山的寒岩山洞,和国清寺的二僧丰干、拾得要好,常常背负着竹筒,走山路,去国清寺,收那些剩菜剩饭。
心里却很逍遥。喜欢写诗,劲儿一上头,就随时题在路边的石头上、树木上。写得好啊,大家喜欢抄。居然这么流传下来,还传到日本,颇受日本人青睐。
寒山为什么这么欣喜呢?看他的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子
也是明心见性了,见到真如本性。心如一汪碧水,自清自静,又如秋月映照碧潭,清澈皎洁。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了。世间诸物,都比不上。就这最快活。就像道家的天父地母嘛,万物为自己的魂魄,不生不死,何处不逍遥?
因庞居士、寒山两位的快活,我也凑了一首小诗:
葛巾选佛及第归,竹筒拾饭作道歌。
人生过半颜愈少,心有一物无以伦。
——陶陶三
什么意思呢?
庞居士本是个儒生,当年本来是要去考科举的,临了觉得不如去学佛。其时十方学佛人喜欢“跑江湖”,不是去湖南石头希迁,就是去江西马祖道一,或者两地来回跑。庞居士都去了,“十方同聚会,空心及第归”。
悟道了,悟道的感觉,就像高中状元了。能理解他的心情。
同样,寒山的日子看似很苦逼,用竹筒去捡剩菜剩饭,但他却那么逍遥自在,一路走,一路写诗哼唱,也因为悟道了。他的心情,也能理解。
笑一笑,十年少。人总是开开心心的,自然看着就会年轻。这一切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悟道了。
寒山子说“无物堪比伦”,就是道。我说“心有一物无以伦”,也是道。道本不是一物,在此我比作一物。在佛家,是明心见性,在道家,则是心中清静虚无,唯道集虚,与道合一。
他们一家算另类,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
这种境界我理解不了,和竹林七贤一样,光PP在林子里溜鸟,有点摆拍装范儿的嫌疑。
我要这有烧不完的钱,会给流浪汉放些被子食物,或是盖几间避难所,当然我不会让人知道钱是我出去的,捐款的人是可以要求匿名的。
知道不知道。
去管别人是否知道,反而刻意了。:-)
【玛尔巴清醒过来,将所有黄金全部毫不啬吝地献给那若巴上师。那若巴说:“我不贪图黄金”,不肯接受。玛尔巴又说:“虽然主尊你不需要黄金,但为了我和所有供养黄金的人能培修福田,请无论如何赏收。”由于玛尔巴再三恳求,那若巴说:“那么将黄金供养上师三宝吧!”说罢,将所有黄金抛散在山林之中,玛尔巴想到在西藏为筹集这些金子而饱受艰辛,不觉有点可惜。那若巴挥动双手,二掌相合,复又打开,金子仍然原样在他手中,便道:”你感到可惜吗。好,原物在此。我拿金子没什么用,若需金子,这里全是金洲。”说罢,以脚踩地,大地完全变为金土。---玛尔巴传】
应该说,成就之人,色空不二 不是口头禅的。
政府和大资本联手剥削中下层的百姓,不挣钱没法活呀,真到天天担心柴米油盐的份上,心就没法淡定了。
对自己不重要,而且对别人也不应该重要。
对比玛尔巴师父和六祖。用不用钱也看对象和时机。
六祖用钱的故事:
僧人志彻,江西人,俗家姓张,名叫行昌,少年时喜欢做行侠仗义之事。自从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礼之后,两位宗主虽然没有彼此争锋的意思,两派的徒众却互相竞赛比拼。当时北宗的门人们,自己拥立神秀大师做禅宗第六代祖师,又忌讳慧能大师得到了五祖衣钵的事已经被天下人所知,就派行昌前来刺杀慧能大师。
大师心有灵感,预知这件事,就准备了十两金子放在座位上。到了晚上,行昌潜入六祖的居室,要杀害大师。大师伸出脖子让他砍,行昌连砍了三刀,大师毫发无损。
大师说:“正直的剑侠不会有邪恶的行为,邪恶的剑客就不正直。我只欠你黄金,不欠你性命。”行昌惊吓得扑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调伏二仙向大师哀求悔过,愿意剃发出家。
大师把金子给他,说你先去吧,恐怕我的徒弟们知道了会加害于你,你过几天改装再来,我那时会收你为徒。
---------
六祖也管钱?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