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古今】安徽、江苏,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牛?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峸)

前言:看走廊有朋友聊到江南文弱,我想起了这篇旧文。九年前写的,只当吹水。现在我也懒得去回看,有没有需要更正的地方。都是写了玩的。历史我很感兴趣,但政治性的,我几乎很少写了。

 

 

江苏、安徽这两个省,在近代中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楚汉复兴的核心。他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和吴越。


楚国初为南蛮,被中原骂为“楚人沐猴而冠”,就是楚人其实是穿上华夏衣服学人样的猴子。但是楚王励精图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楚国强大。同一时期,吴国灭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又重建越国,灭了吴。楚国向东发展,灭了越国,尽占吴越之地。近百年以下,江南同俗,皆为楚人也。战国时期,秦攻入楚都,楚王迁都今安徽的寿春,楚国重心即转移到今安徽、江苏等地。


是以楚分三地。湖北、湖南及江西(与西川、两广接近),为楚国发源之地,称为南楚,原来的吴越(江苏、浙江)之地,称为东楚,而安徽及江苏西部的一部分,位于中间,则为西楚。刘邦、项羽皆江苏楚人,灭了秦朝。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让刘邦入蜀,封为汉王。又一江苏人韩信,不受项羽重用,入蜀投了刘邦,受命为大元帅。四年楚汉战争,韩信围项羽于安徽,项羽逃出,在去江苏老家的渡口自刎。刘邦建立大汉。

 


老子、庄子皆楚人也(老子本是陈国人,在世时陈被楚灭),在今安徽,所以汉初兴黄老之学,与民修养生息,开启文景之治。汉习楚风,喜欢红颜色,过端午节。汉也继承了楚国的文学传统,汉赋,也是楚辞发展而来。东汉末年,安徽人曹操又兴,统一中国北方,而诸葛亮乃南楚故地人士,东吴乃东楚之地(周瑜又是安徽人)。所以三国之争,其实有点类似三楚之争。四川由于靠近南楚,再一次卷入进来,刘备从南楚进入蜀国,建立蜀汉。


西晋,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士大夫衣冠南渡,不仅到了江南,还有八姓入闽之说。福建也纳入到江南这个体系中来。汉文化进一步在南方兴盛。六朝时期,江苏南京成为汉文化的核心。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人文荟萃。


北魏、隋唐、北宋时期,长安、洛阳、开封复兴。但是到了南宋,汉人又大举南迁,南京、杭州、扬州、泉州等地,繁华富庶。元末,安徽人朱元璋,又在安徽起家,占领南京,赶走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大明朝。安徽和江苏地位更加显贵,称为直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安徽和江苏就改为南直隶了。后来又改为江南省。直到大清康熙年间,康熙将江南省一分为二,称为安徽省和江苏省。安徽,安庆府与徽州府也;江苏,江宁府与苏州府也。但后来又搞了个两江总督,管安徽、江西和江苏,在大清地方大员中,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所以,你发现两千多年来,安徽、江苏似乎都密不可分,早已代替中原的河南,成为汉文化的核心。


不过真正让安徽、江苏上位的,是从宋朝以来,开始真正搞的科举制度。我们发现,从宋、元、明、清以来,江苏、安徽特别多的才子佳人。读书人的观念,在安徽、江苏、浙江特别深入人心。就是那些乡村地带,家里在穷,祖上也可能有进士、举人出身,所以特别支持孩子读书。而南京的贡院,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试场地,有两万多间,接待来自江苏、安徽和上海的考生。明清以来,江南那些名人,都曾在这里考过,比如唐伯虎、郑板桥、施耐庵、李鸿章等。

 

 

我们来看看清朝114名状元的统计,看看有多少是从这里考出的。见上图,大清两百多年,114名状元中,来自江苏的考生占了49名,浙江的占了20名,安徽的占了9名。这三个地方,就总共有78名状元。还有榜眼、探花不计其数。这充分说明了,明清以来,江苏、安徽、浙江,早已是汉人知识分子的集中地带,是汉文化的核心。这么多状元,进士就更不用说了,你可以想到,明清以来,安徽、江苏人,在中国官场,门生故吏那是遍天下。

 

 

南宋时修建的江南贡院,仍然伫立在南京秦淮河畔。江南贡院的旁边就是夫子庙。江苏、安徽的读书人们,就会聚集于此,考试前,先到夫子庙行拜师之礼。

 


很难想象,当年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就是在这样一个小隔间,考中江南状元的。安徽人李鸿章也在这里考过。

 


江南贡院旁的夫子庙。在南宋时期,和江南贡院一起修建。经过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在1937年日军侵华时被日军烧了,修安在看到的,是八十年代在原址的基础上复原修建的。

 


江南贡院和夫子庙,在秦淮河北岸。这一带富庶繁华,也是许多显贵人士居住的地方,比如乌衣巷。从安徽、江苏各地跑来的秀才们,看到他们的生活,无不羡慕。而每年除夕到元宵节,这一带会举行“金陵灯会”,正是才子佳人相遇的大好时节。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晚上出来赏灯,说不定刚好遇到一个赏灯的秀才公子,觉得他英俊又有才华,隔不了多久就考中举人了。呵呵。另一个让公子们心痒痒,而女子们牙痒痒的,就是秦淮河畔的青楼了。


一些富家公子来到这里,早把功名抛诸脑后,跑去潇洒去了。江南贡院、夫子庙、金陵灯会、秦淮青楼和乌衣巷豪宅,就把这南京变成了个“六朝金粉地”。哪个读书人到了这里不动心?一朝考中功名,就拥有了这一切,成为达官显贵,穿梭于朝廷大员、地方督抚、天下清流、富商巨贾、脂粉名妓之间。


西方列强打入中国,太平天国兴起,洪秀全也建都南京,享受着金陵脂粉。安徽人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借湖南人之军事实力兴起,建立淮军,做了江苏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淮扬水师的基础上建立北洋水师,开展洋务运动,发展新军。安徽、江苏人又再次兴起,成为北洋军阀前身。大清灭亡后,安徽人段祺瑞为领袖的皖系,一度控制北洋政府。北洋式微,北大两个安徽学者胡适、陈独秀,又搞起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还一手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南楚(湖南毛泽东)与东楚(浙江蒋介石)争霸之后,建立新中国,我们发现,小平同志一搞改革开放,治理天下的,仍然回到安徽、江苏手中。江泽民、吴邦国、胡锦涛、周永康、李克强、孟建柱、李源潮、汪洋、王沪宁、马凯、刘奇葆、刘延东、郭金龙。。。。这名字太长了,就不一一列举了。以西楚为主,还有些来自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皆东楚与南楚也。


所以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并不是说现在中央的领导大多是安徽、江苏的,事实上,江苏、安徽,已经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汉文化的核心。无论是刘邦、项羽灭秦,还是东吴抗曹,还是谢安抵抗前秦,还是南宋抵抗蒙元,朱元璋驱逐蒙古,李鸿章“中兴”大清,孙中山驱除鞑虏,毛泽东统一中国。。。


很有意思的事儿。读书人多、商人多、书香门第多、达官显贵多、门生故吏多、彼此接近的政治理念、盘根错节的人事安排。。。汉人一旦驱逐外族,重新掌权,似乎都是楚人打天下,三楚争霸,而西楚、东楚治天下也。

 

 

 

 

老键
很有意思也颇有道理,由此想到上海小渔村开埠,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有了江苏安徽和浙江的人文和经济依托
核桃小丸子
文化考古贴,好多知识点,这贴如果放国内,恐怕要河蟹了,触当今圣上眉头:)
n
nearby
厉害。据说四川无状元,请教陶陶,是否为真?
江上一郎
陶兄强帖!中国近代文明,看上海圣诞气氛与北京强拆圣诞装置------天南地北啊。。。
陶陶三
大明朝才子之首杨慎,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位,就是状元啊。他们家一门七进士。其父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夕阳红红
三哥,有疑,四川仅有一状元?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 :骆成骧 (四川资中县人) 也是状元也!
陶陶三
元明清,都只各一位,唐宋比较多,加起来有十多个。四川状元中,最有名的,还是杨慎,是整个大明王朝第一才子。
夕阳红红
文中的列表仅是清朝的(?),我朋友的祖父:光绪二十年 (1894年) 恩科:张謇 (江苏南通人)状元也!
.
.川晔
赞陶陶知识丰富,学习了!
悟空孙
请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国科举状元全览请见中国状元列表。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状元114名。

西历 中历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备注
1646年 顺治三年 傅以渐 1609年-1665年 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  
1647年 顺治四年 吕宫 1603年-1664年 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 加科
1649年 顺治六年 刘子壮 1609年-1653年 湖广省黄州府黄冈县  
1652年 顺治九年 麻勒吉 -1689年 正黄旗满洲
1652年 顺治九年 邹忠倚 1623年-1654年 江南省常州府无锡县 汉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图尔宸 正白旗满洲 满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史大成 1621年-1682年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汉榜
1658年 顺治十五年 孙承恩 1619年-1659年 江南省苏州府常熟县  
1659年 顺治十六年 徐元文 1634年-1691年 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 加科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马世俊 1609年-1666年 江南省镇江府溧阳县  
1664年 康熙三年 严我斯 1629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  
1667年 康熙六年 缪彤 1627年-1697年 江南省苏州府吴县  
1670年 康熙九年 蔡启僔 1619年-168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韩菼 1637年-1704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彭定求 1645年-1719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归允肃 1642年-1689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蔡升元 1652年-1722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陆肯堂 1650年-1696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沈廷文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戴有祺 -1711年 江苏省松江府金山卫 原取吴昺,因康熙帝爱戴有祺书法而取戴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胡任舆 -1704年 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李蟠 江苏省徐州直隶州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汪绎 1671年-1706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王式丹 1645年-1718年 江苏省扬州府宝应县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王云锦 1657年-1727年 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赵熊诏 1663年-1721年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王敬铭 1668年-1721年 江苏省苏州府嘉定县 恩科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徐陶璋 1674年-1738年 江苏省苏州府昆山县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汪应铨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邓中岳 山东省东昌府东昌卫  
1723年 雍正元年 于振 江苏省镇江府金坛县 恩科
1724年 雍正二年 陈德华 1696年-1779年 直隶省保定府安州  
1727年 雍正五年 彭启丰 1701年-1784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乾隆十九年状元庄培因为其女婿
1730年 雍正八年 周澍 1684年-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陈倓 1695年-1739年 江苏省扬州府仪征县  
1736年 乾隆元年 金德瑛 1701年-1762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1737年 乾隆二年 于敏中 1714年-1779年 江苏省镇江府金坛县 恩科
1739年 乾隆四年 庄有恭 1713年-1767年 籍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人,
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
 
1742年 乾隆七年 金甡 1702年-1782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1745年 乾隆十年 钱维城 1720年-1772年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梁国治 1723年-1786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吴鸿 1725年-1763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秦大士 1715年-1777年 江苏省江宁府江宁县 恩科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庄培因 1723年-1759年 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 雍正五年状元彭启丰的女婿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蔡以台 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毕沅 1730年-1797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王杰 1725年-1805年 陕西省同州府韩城县 恩科。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秦大成 1720年-1779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 相传原取褚廷璋,但因褚得罪某官而被用计换掉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张书勋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陈初哲 1736年-1787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黄轩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 恩科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金榜 1735年-1801年 安徽省徽州府歙县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吴锡龄 -1776年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戴衢亨 1755年-1811年 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 原应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试卷无法拆封见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汪如洋 1755年-1794年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 恩科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钱棨 1734年-1799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连中三元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茹棻 1755年-1821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史致光 -1828年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胡长龄 1758年-1814年 江苏省通州直隶州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石韫玉 1755年-1837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恩科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潘世恩 1770年-1854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王以衔 1761年-1823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 恩科
1796年 嘉庆元年 赵文楷 1761年-1801年 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  
1799年 嘉庆四年 姚文田 1758年-1827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  
1801年 嘉庆六年 顾皋 1763年-1832年 江苏省常州府金匮县 恩科
1802年 嘉庆七年 吴廷琛 1773年-1844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  
1805年 嘉庆十年 彭浚 1769年-1833年 湖南省衡州府衡山县  
1808年 嘉庆十三年 吴信中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1809年 嘉庆十四年 洪莹 安徽省徽州府歙县 恩科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蒋立镛 1782年-1842年 湖北省安陆府天门县  
1814年 嘉庆十九年 龙汝言 -1838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吴其濬 1789年-1847年 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固始县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陈沆 1785年-1826年 湖北省黄州府蕲水县 恩科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陈继昌 1791年-1849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 三元及第。相传原拟第二,但因考官希望增加清朝“三元”的纪录而建请嘉庆帝擢陈继昌为第一
1822年 道光二年 戴兰芬 1781年-1833年 安徽省泗州直隶州天长县 恩科
1823年 道光三年 林召棠 1786年-1873年 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  
1826年 道光六年 朱昌颐 1784年-1855年 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  
1829年 道光九年 李振钧 1794年-1839年 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吴锺骏 1798年-1853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恩科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汪鸣相 1794年-1840年 江西省九江府彭泽县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刘绎 1798年-1879年 江西省吉安府永丰县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林鸿年 1805年-1885年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 恩科。相传原取何绍基,但因何父得罪权贵卓秉恬而被换掉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钮福保 1805年-1854年 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李承霖 1808年-1891年 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龙启瑞 1814年-1858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 恩科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孙毓溎   山东省济宁直隶州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萧锦忠 湖南省长沙府茶陵州 恩科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张之万 1811年-1897年 直隶省天津府南皮县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陆增祥 1815年-1882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  
1852年 咸丰二年 章鋆 1820年-1875年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恩科
1853年 咸丰三年 孙如仅 1820年-1880年 山东省济宁直隶州  
1856年 咸丰六年 翁同龢 1830年-1904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1859年 咸丰九年 孙家鼐 1827年-1909年 安徽省凤阳府寿州  
1860年 咸丰十年 钟骏声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恩科
1862年 同治元年 徐郙 1836年-1908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  
1863年 同治二年 翁曾源 1834年-1887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恩科
1865年 同治四年 崇绮 1829年-1900年 正蓝旗蒙古 唯一蒙古旗籍状元
1868年 同治七年 洪钧 1839年-1893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据传原取王国钧,因其名不为慈禧所喜,遂改取洪钧
1871年 同治十年 梁耀枢 1832年-1888年 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陆润庠 1841年-1915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  
1876年 光绪二年 曹鸿勋 1848年-1910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 恩科
1877年 光绪三年 王仁堪 1848年-1893年 福建省福州府闽县  
1880年 光绪六年 黄思永 1842年-1914年 江苏省江宁府江宁县  
1883年 光绪九年 陈冕 1859年-1893年 京师顺天府宛平县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赵以烱 1857年-1907年 贵州省贵阳府贵筑县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张建勋 1848年-1913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 原取费念慈张孝谦,但因考官争执不下而改取张建勋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吴鲁 1845年-1912年 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 恩科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刘福姚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张謇 1853年-1926年 江苏省通州直隶州 恩科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骆成骧 1865年-1926年 四川省资州直隶州 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正值甲午战争之际,光绪帝深受感动,遂提骆成骧为状元,喻长霖为榜眼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夏同龢 1868年-1925年 贵州省都匀府麻哈州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王寿彭 1875年-1929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刘春霖 1872年-1942年 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 恩科
各省统计[编辑] 省份 人数
八旗 3
直隶省 4
江苏省 49
安徽省 9
江西省 3
浙江省 20
福建省 3
湖北省 3
湖南省 2
河南省 1
山东省 6
陕西省 1
四川省 1
广东省 3
广西省 4
贵州省 2
山西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省台湾省 0
陶陶三
是啊,厉害!
陶陶三
是的,江苏、安徽、浙江的书香门第、地主乡绅、资本家商人、艺术名流,一下汇聚上海。这是最根本的。抗日、内战、49年前,又跑往香港。
陶陶三
小丸子,你一个日本女子,老提这一茬。
陶陶三
看江兄就知底蕴深厚。
陶陶三
现在知识到处都是,唾手可得。我只是串一串,一些个人的小观点、小看法更有趣。
水明善
好文,南人弯弯肠子多,即便南人之间,稍为少了一两个弯,就被坑了,从项羽到蒋公,莫不如是,更不用提北方了,一点机会没有,呵呵。
陶陶三
项羽有人劝他不听劝,蒋公是心知肚明也无可奈何,哈哈。
江上一郎
陶兄见笑了----我是南腔北调人:)

上海、江苏、上海、安徽、香港、美国。。。转晕了。。。:)

桂雨1
虽是安徽江苏,也分南北,文科状元多是淮南和江南,淮北和江北很少,和当地物质经济水平有关。
d
daxigua01
安徽,江苏这两个省份的划分就是朱元璋刻意造成的,自此造成了苏南,苏北,淮南,淮北数百年的不和
雪晶
信息量很大~~~那个考试的小隔间,很惊艳,第一次见,竟然似乎大小不一~~~
陶陶三
图片管够。这个考试隔间,想作弊,不容易。要考三次,阴历8月9、12、15。考完以后就是中秋节。

第一天,写七篇essay,每篇不超过500字,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第二天,模拟奏折,考时评、政论。

第三天,考Problem Resolving和Making Decision,即问题解决或策问。和第二天不同的是,给一个具体的案例,看你如何解决。

考生,把每份试卷答案,都要一式抄三份。每三年考一次,中了就是举人。:-)

 

 

 

雪晶
哇噻,我竟然又冲出来一些知识~~~要夸自己一下~~~LOL
夕阳红红
谢谢大师兄!
l
liu-fu
江浙一带平均智商要高一些。
Y
YanbeiYin
Places cultivated corrupt cultures
陶陶三
类似“文化发展指数”这样比喻吧,而且是个从西往东过渡的过程。一开始,在陕甘四川这里指数最高,然后到山东河南等,再到现在的江南。
k
kebob
人口密集,内卷得厉害。适合做账房,会记。江浙很多进士,有建树的比例小。
t
todaytoday
安徽为什么愚昧落后?象作者这种对强权膜拜的观念是重要的因素!
a
avalon2000
江苏安徽是明清时期才创造出来的,自古北方,淮河,江南,楚湘就不是一回事

曹操的老家,早没了文化气息,成了逃荒要饭捻军和义和团的故乡。

我的印象中,江苏省为例,长江以南的江南人上海人看不起江北猪猡,而江北人(扬州人)看不起北方侉子。

所以江苏人,自己都会分成三块,江南,淮扬,北方。

江南人称吴越。

m
mm6799
上面虞姬真漂亮
k
kebob
河南袁公不是把大家都耍了,南人只能做师爷,做领袖,国家是迟早出问题的。
亦中
好文!应该提一下允文允商的徽商子弟, 提一下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
泥中隐士
京剧说是安徽人唱起来的,有徽班进京之说。
陶陶三
谢谢楼上诸位补充。我是个四川人,来吹安徽、江苏,已经很不容易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