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父母大多是F1读书出来的,有的在国内从没工作过,有的在国内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人情世故,有的人缺乏锻炼,不太熟悉。
到了美国,读书,工作。美国人的圈子,华人大多数都没法自由融入进去,语言文化的差异,都是诱因。东西两岸华人多的地方还好,可以找到朋友的几率大些。如果在中部,华人少的地方,人越呆越孤僻,越来越孤独。大人都没有朋友圈,更不用说孩子了。
很多父母只知道推孩子学习,以为学习好了,以后就有饭吃了。从来不教孩子怎么跟人相处,怎么service community. 这种培养方式,结果就是把孩子活活地培养成技工了。学校教育是通识教育,技工不需要从小培养。皇帝,家族企业接班人,人从小培养,长大了,是为了更好的继承祖业。技工则简单多了,找工作如果需要,可以自学入门,然后在工作中成长。
华人家长从小学到高中,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刷题,练琴,还不如带孩子出去锻炼,搞team sports以及各种个人sports. 天天刷题练琴的生活,如果是孩子选择的,还好。但是,是大人逼的的话, 就不值得了。
还是那话,不要以为我们有读了PHD, MASTER, 就可以给孩子指点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公司里混得好的,很多并不是技术大咖。技术懂一点,会处理人际关系,有big picture/vision的往往比技术上的大咖混得好。华人家庭不要只出两种人:技术大咖和技术小工。
我们华人子弟也有潜力搞政治,搞艺术,搞人文。做家长的,不要只盯着孩子以后的饭碗,把孩子局限在某些领域,我们的华人子弟也值得拥有白人和其他人种拥有的一切。
有点过了;sports多了才艺多了,也不一定soft skill 好:)。从小也要推文科和social是关键。
说句不中听的话,男娃谨慎推文科。见过中年潦倒文科男。没有钱加持,男人很容易潦倒。小中男没有改天换地的气质,不要往那个方向推。
老美孩子咋没被人这么要求。人家nerd就是nerd,也没人说闲话
孩子很喜欢看书,但是趣味比较单一,买了其他类型的书,不愿意看,也没法勉强,写作又应该怎么推?父母英文不够好,应该请私教吗,一般几年级开始请呢?
这个不是闲话的问题,这是个人成长的问题。咱讨论的是:如果帮助娃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才不care别人说啥。:)
混乐队,搭几重奏啥的也是要有圈子的。
STEM方面,也有许多团体赛。
有一点非常同意楼主,华人父母有时太算计,往往只要孩子在个人赛上出头。觉得团体赛奖项对升学帮助不大。其实和同学的交往也是成长的重要部分。
我读大学时的偶像是美国前总统,盟军司令艾森豪维尔。他在西点毕业时成绩中上,人缘极好。我大学同学中也是这样的人后来非常成功。
当然性格上许多事学不来,但很多时候可以试着少数几句得罪人的话。
但是内向娃该到他说话的时候绝不怯场,声音大小适中,眼神坚定温和,表情自由,口齿清晰流畅,在我当娘的眼里帅爆了。
学费过去是一万一年,不知道现在涨到多少。我家小孩没去那读过。高中同学有从那来的。观察下来,觉得它家的学生普遍文科比较好。我们自己在英语閱读写作上实在帮不了孩子,现在都是她们在帮我。主要是我们的閱读速度跟不上。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文科课程都能在A上下,就丢给学校好了。如果有困难,就只好找课外的补习班了。
少些helicopter parents的行为。多让孩子hang on with their peers。当然,从小建立你认同的是非标准,大了交的朋友也信得过。
对孩子的 接受与鼓励,是家长宠孩子的最好礼物。
喜欢自己的人
讲话自然流利,外带自然的身体语言。
比 推 数学 还重要。
又不是在厉害国长大的
是个很好的team work experience。
我中部带过,西部带过,现在在东部。 谁告诉中部华人少,就没朋友了?! 井底之蛙!
别提xxx就不是这样,说的是average。
小中女比小中男好一些,但是和其他族裔女孩比是同样的结论。
所以不好说, 我觉得我们的娃还是不错的,可能父母在场的时候放不开。。。
孩子的天性不同,socialized level 也不同。我家的一个比较宅,一个是social butterfly。小的时候都是一样带,到了老二处,方知老大那一套经验全无用武之地。现在回头看来,结果都还不错(能用到自己的长处,挺幸福的)
就只能希望我的下一代比我好一些。不仅做事认真,还很讨人喜欢,不是无趣的人。
先从孩子每天给我讲一个笑话开始,软实力的表现就是人要有趣,幽默。
孩子就是别人。
相信孩子,孩子也自信多好
多做一些工:义工,或是partial paid work。比如在summer camp。
Community service 也比以前多很多了。推竞赛的反而少了
judgemental,不重要。只要有观点,一定是judgemental的,
版上父母大多是F1读书出来的,有的在国内从没工作过,有的在国内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人情世故,有的人缺乏锻炼,不太熟悉。
到了美国,读书,工作。美国人的圈子,华人大多数都没法自由融入进去,语言文化的差异,都是诱因。东西两岸华人多的地方还好,可以找到朋友的几率大些。如果在中部,华人少的地方,人越呆越孤僻,越来越孤独。大人都没有朋友圈,更不用说孩子了。
很多父母只知道推孩子学习,以为学习好了,以后就有饭吃了。从来不教孩子怎么跟人相处,怎么service community. 这种培养方式,结果就是把孩子活活地培养成技工了。学校教育是通识教育,技工不需要从小培养。皇帝,家族企业接班人,人从小培养,长大了,是为了更好的继承祖业。技工则简单多了,找工作如果需要,可以自学入门,然后在工作中成长。
华人家长从小学到高中,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刷题,练琴,还不如带孩子出去锻炼,搞team sports以及各种个人sports. 天天刷题练琴的生活,如果是孩子选择的,还好。但是,是大人逼的的话, 就不值得了。
还是那话,不要以为我们有读了PHD, MASTER, 就可以给孩子指点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公司里混得好的,很多并不是技术大咖。技术懂一点,会处理人际关系,有big picture/vision的往往比技术上的大咖混得好。华人家庭不要只出两种人:技术大咖和技术小工。
我们华人子弟也有潜力搞政治,搞艺术,搞人文。做家长的,不要只盯着孩子以后的饭碗,把孩子局限在某些领域,我们的华人子弟也值得拥有白人和其他人种拥有的一切。
有点过了;sports多了才艺多了,也不一定soft skill 好:)。从小也要推文科和social是关键。
说句不中听的话,男娃谨慎推文科。见过中年潦倒文科男。没有钱加持,男人很容易潦倒。小中男没有改天换地的气质,不要往那个方向推。
老美孩子咋没被人这么要求。人家nerd就是nerd,也没人说闲话
孩子很喜欢看书,但是趣味比较单一,买了其他类型的书,不愿意看,也没法勉强,写作又应该怎么推?父母英文不够好,应该请私教吗,一般几年级开始请呢?
这个不是闲话的问题,这是个人成长的问题。咱讨论的是:如果帮助娃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才不care别人说啥。:)
混乐队,搭几重奏啥的也是要有圈子的。
STEM方面,也有许多团体赛。
有一点非常同意楼主,华人父母有时太算计,往往只要孩子在个人赛上出头。觉得团体赛奖项对升学帮助不大。其实和同学的交往也是成长的重要部分。
我读大学时的偶像是美国前总统,盟军司令艾森豪维尔。他在西点毕业时成绩中上,人缘极好。我大学同学中也是这样的人后来非常成功。
当然性格上许多事学不来,但很多时候可以试着少数几句得罪人的话。
但是内向娃该到他说话的时候绝不怯场,声音大小适中,眼神坚定温和,表情自由,口齿清晰流畅,在我当娘的眼里帅爆了。
学费过去是一万一年,不知道现在涨到多少。我家小孩没去那读过。高中同学有从那来的。观察下来,觉得它家的学生普遍文科比较好。我们自己在英语閱读写作上实在帮不了孩子,现在都是她们在帮我。主要是我们的閱读速度跟不上。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文科课程都能在A上下,就丢给学校好了。如果有困难,就只好找课外的补习班了。
少些helicopter parents的行为。多让孩子hang on with their peers。当然,从小建立你认同的是非标准,大了交的朋友也信得过。
对孩子的 接受与鼓励,是家长宠孩子的最好礼物。
喜欢自己的人
讲话自然流利,外带自然的身体语言。
比 推 数学 还重要。
又不是在厉害国长大的
是个很好的team work experience。
我中部带过,西部带过,现在在东部。 谁告诉中部华人少,就没朋友了?! 井底之蛙!
别提xxx就不是这样,说的是average。
小中女比小中男好一些,但是和其他族裔女孩比是同样的结论。
所以不好说, 我觉得我们的娃还是不错的,可能父母在场的时候放不开。。。
孩子的天性不同,socialized level 也不同。我家的一个比较宅,一个是social butterfly。小的时候都是一样带,到了老二处,方知老大那一套经验全无用武之地。现在回头看来,结果都还不错(能用到自己的长处,挺幸福的)
就只能希望我的下一代比我好一些。不仅做事认真,还很讨人喜欢,不是无趣的人。
先从孩子每天给我讲一个笑话开始,软实力的表现就是人要有趣,幽默。
孩子就是别人。
相信孩子,孩子也自信多好
多做一些工:义工,或是partial paid work。比如在summer camp。
Community service 也比以前多很多了。推竞赛的反而少了
judgemental,不重要。只要有观点,一定是judgemental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