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羽师兄前一段时间在【奇闻怪谈】论坛贴《不死金刚》,从一开始《五元灯会》里禅宗的明心见性,换了个角度,开始谈《金刚经》,功德无量!
《金刚经》是佛学的重要经典,里面对空,性,相的本义,讲得非常深入,对修行的方向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空,性,相直接联系到佛家思想的第一义,今天就来讲讲我自己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佛家讲空,四大皆空,处处为空,但是,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和有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我先讲讲对空和有的几种常见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空就是真实,有就是虚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虚幻,只有永恒不变的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二种理解是,这世界是由空和有所组成的,空是恒常不变的,有是永远在变化的,正是因为我们抓不住永远变化的有,所以我们应该抛开对有的执着,回到恒常的空里面去。第三种理解是,空和有是相对的,不能执着于空,也不能执着于有。这三种理解,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但是也有些细微的差异。我自己的理解和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以前曾经写过,佛家的“空”,一般是用来形容世间万物的本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万物的基础,可以是分子,更深入一点,是质子,再深入一点,是夸克,但是,如果再深入下去呢?佛家的思想是,不管到了哪一层,下面总有比它更基本的,无限可分,佛家叫它极微。学过极限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过程是无限的,意思就是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最基本粒子,终极的基础的就是空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我用这个比喻,也有破除概念的用意,您看,空是破除一切概念的,不管是分子,质子,夸克,只要您想得出的基础,基本粒子也好,空间也好,时间上好,它都会给您打破掉。所以佛家讲不要持实,并不是说不讲事实;而是说物质的基础,万法的基础,是没有基点的,这是指空的概念。
这个空,既不是空间的空,也不是指有或没有的空,它是所有万物万法的终极基础,没法琢磨,没法想象,没法量化,但是我们一般都叫它空性。为什么叫空性而不是纯粹的空呢,因为这个空不是顽空死物,它存在的同时就是有功能的。空的这个功能很简单,就是显现万物万法,佛家叫随缘自显现。我们可以把这个功能形容为性。所以空和性是一体的,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空性的功能是遍布所有时空的,还是没法琢磨,没法想象,不过要形容它还是可以的,比如说,光!其实它比光要厉害多了,因为空的无限性,空性的作用也是无限的,遍布时空,无处无时不在的。好了,讲了半天空和性,那什么是有呢?我刚才讲到了,万物万法依空性随缘自显现,这个所显现的万物万法,就是有,佛家也称它为相。因为相是在空性的基础上生起的,它的本性是空,所以我们一般叫它空性的自显现。那相有没有起点呢?注意,我讲的是空性是遍布时空,时间和空间都只是一个相对和量化的概念,它的基础也是空性,所以相也是无始无终的,我们一般称其为无生无灭,简称,无生。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么这个空的概念和创造世界的神也挺相似的,它们两者是不是等价呢?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呢,神还是有概念的,而且有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就是什么创造了神呢?佛家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叫做修他心空,其中的义理是指万物皆空,本体不空,而这个本体,就可以看作是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的次第。当然,还有一点不同的,那就是空性对万物万法是没有支配权的。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空性的自显现也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佛家认为,没有所谓虚空,在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有空性的自显现。也就是说,相是无处不在的,想要在相与相之间找到所谓纯粹的空,那是做不到的。而且,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这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显现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正是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持空。
我们人类,还有世间有情,也都是空性的自显现,也都是生活在相中的。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的世界,就好像一个虚拟的电子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游戏中的角色。我们在游戏中生,在游戏中死,遵循这个游戏的规律,也就是相的规律。但是,如果把电源拔了,我们的世界就幻灭了。好在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是永远不会断电,所以,我们的世界,永远都是在不断变化,缘生缘灭,相互作用,并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相的世界,我们能不能认识空性这个本性呢?答案是,可以的!
相是虚幻的,但是它同时也是空性的自显现,它本具空性的所有功能,也就是说,具足空性圆满。其实,如果在我们的思想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您会发现,时空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也都是具足空性圆满的,这也是我们可以修行入道的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相,但是,因为相是空性的自显现,具足空性圆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相,感知空性的功德,最终证悟空性的全部功能,这就叫由相入道。当然,空性的所有功能,我们与生俱来,不用解脱也是具足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修行呢?
我们自己的觉性,的确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只是觉性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要想让我们有局限的意识,和无限的觉性融合,就有一个修行的次第问题。我以前曾经提到过的智识双运,就是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它既是修行的果,也是修行的基,更是修行的道。智在这里就是指的空性,具体到不同的次第和层次,可以是证悟,可以是深层的智慧,也可以是觉性。而识,就是我们的意识,是我们对相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对相的不断深入观察和证悟中,认识到我们的意识本身,其实也是空性的自显现,进而去体会空性的无限功德,并最终解脱。正所谓,修行,非修行,是名为修行。
你再琢磨琢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很好的诠释了,凡世间所有相皆是虚妄,而缘灭之时又是一段缘起,空中又开始有形形色色。
在有为法的世界,没有任何相可以脱离其他相而独立存在,这个概念叫空。不是说有种物质或者精神叫空。
这个我可以理解。
在无为法的世界,有一种东西可以恒久存在,佛家称为佛性。这个以我目前的修为还无法理解。
我说的也未必对,就是跟平兄随便说说。:)
这种理解能不能帮助自己超越现有的生活态度?能不能解决自己的疑惑?能不能达到真正的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境界呢?
佛学的见地,有很多的层面,但是,终极的目标都只有一个,真正的无惑和解脱。
具体说到茶兄的理解,有一点,有为法和无为法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同为一体的。举个例子,同一个现象,在觉者的角度是无为法,在我们看来是有为法,是这个现象本身不同呢?还是我们和觉者的境界不一样?
本来就不甚明白,被你这一解说,更不明白了~~~
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性能,本性,性质,都是不同的。性这个空的功德,和空一样,是超越想象的,也是遍布所有时空和超时空的。
如果想稍微简单一点理解性这个功德,那么可以说,所有万物万法的显现,都是因为性的作用。但是,世间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时空,引力,因果,逻辑,等等,都只是万物万法的范畴,还不是空性中的性。
为什么我经常会把空性一起说,而不是单说空这个本体呢?这是因为空和性是一体的,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我们修行,是没有办法直接修空的,因为空不可琢磨,无法感知。但是,我们是可以感知性的功德,进而体验色空不二和空性不二,最终证悟第一义的。
如来的手掌心
空性真的是普照万物的。还有一个比喻,无影掌。这里的无影掌,主要是说空性中性的功德。
岂不乐哉
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破空呢?因为不能执空,当然,也不能执实。
到底要怎么样才能破如来的手掌心呢?
让我来问一下大家,如来是什么?手掌心又是什么?无分别,离概念,当我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如来和手掌心的概念,不用去破它,也自然破了
黛玉笑道:“不该撕了,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
三人说着,过来见了宝玉。黛玉先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二人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湘云也拍手笑道:“宝哥哥可输了。”黛玉又道:“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他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了。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人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所能的。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话儿罢了。”说罢,四人仍复如旧。
我们可以衣食无忧,物质极大丰富,那我们真的就没有烦恼了吗?
如果还有烦恼,就还是在世间,还是有局限。喝杯茶,吃个地瓜,其乐融融。但是,那一霎的愉悦,就是永恒了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龙兄!因为那就是修行的果,就是解脱!
六祖这个时候,的确还没有开悟。这首偈子,其实是有些落于空边了,不算究竟的见地。
从你的文我理解,所谓空,并非空空如也的空,而是如悟空说的有如如来佛之掌,两个意思,一,代表宇宙和生命之道,并非无道,宇宙和生命依然为道所掌控,难以超越;二,道之博大无际和精细至微,难以深究,难以穷尽,不如不去究竟,也就是承认它的存在,但无意去了解。所以于我,空就是道,就是自然律,中文里采用“空”(不知梵文里是什么词什么意),无非反应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实在有限,没有科学,没有技术,只能望洋兴叹的无奈。空,是人们感知能力之空,而非道之空。
因为只要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概念,也就有了局限。而佛家的空性,是没有局限的,我们所能够想到的所有规律,它都能超越。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物质基础,它也是要超越的。
梵文中的“空”,现在的翻译是”性空“,但是,这个梵文其实是个多义词,真正的意思,应该是”0“。这个0,指的是零和。为什么是零和呢?因为没有度量,没有概念,也就没有了局限。
我过两天准备再写一篇稍微通俗一点的,看看能不能更容易理解一点
好像一瓶矿泉水和大海的水,无本质差别。一瓶矿泉水,只是滤了一些杂质,用瓶子把水装了,打上品牌、标签和说明而已,还标价。。。,但本质上,依然是水。
同样,空有皆无差别,都是一样的东西。
黑老大得有黑老大的派:-)
三哥想摸稀泥,不成的;-)
佛家的见地,和它们相比,不好也不坏,它只不过是一种我们人类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我们凡人,信仰哪一种都可能是有益处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那一条修行的路。
和同好们讨论一下,希望三妹海涵
佛家既然谈空,那为什么肯定转世轮回呢?到底是什么在参与转世轮回?只要肯定轮回说,那部就是在执着“有”吗?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所有,都是有概念的,因为那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相互交流的物质基础。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不管是释迦牟尼,还是其他的觉者,只要他们写出来的文字,讲出来的道理,都是方便门,都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是有局限的,而第一义是超越所有概念和分别的,是不会受任何局限的。当然,佛法和经论都是非常宝贵的觉者智慧的分享,它们是可以帮助我们接近并最终觉悟的。但是,最终的觉悟还是要靠自己!
轮回本身是真是假,我并不能证明。如果不迷信的说,我觉得六道其实就是个比喻,我们身边的各色人等,其实就是六道有情的具体显现。我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就是轮回本身。
我自己的体会,轮回只不过是空性的显现而已。虽然它是一个幻相,但是它本身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也就是说,在我们轮回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是蕴藏着空性的全部功德的。以觉者的角度,世间的轮回和佛性是不一不异的,是为不二。对觉者而言,轮回不过是缘生缘灭的游戏,他的心,他的觉性,早已不为其所动。他能同时洞察轮回的表象和它永恒的本质,这就是涅槃。
怎能不从此一刻的欢欣开始。我享受每一刻的欢欣,当然你也可以享受每一刻的仇恨。
人心,人事,不是这几十年的事。
就像我特别拥护芯片人体化,特别拥护科学的具体实施,因为这样能彻底消灭愚蠢的意识形态。
陪老婆刷剧时间。。。。。假日快乐~~~
对于基督教,它是入世的,也就是干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数不清的概念组成的,而语言是概念的表达,所以基督教里的道 logo,和中文里的道有很接近的地方,即指大道真理,又指言说。圣经便是这样的言说,而自然律的种种数学或逻辑表达,也是这样的言说。
参与转世吗?我在大部分佛教理论上可以实现“自洽”,性空和缘起这些理论对我来说美妙而超凡入圣。但唯独在轮回说上无法突破。如果认可轮回,那就有一个“我”的概念,否则无所谓轮回,说“回归”更准确,毕竟如果转世的不是原来那个“我”的某种意识或超意识层面的片段,那就不能称其为轮回。但其实有了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执着,是佛教一直摒弃的,但如果在轮回问题上抛弃这个“我”,那会不会堕入断灭见呢?谢谢分享!
轮回,缘起这都是小乘不究竟的说法,当然在我执没破之前是真的啊。大乘第一义才是究竟。如果没有悟出大乘第一义的话,那都是方便法,无法究竟。唉,其实有语言就无法“究竟”,随缘吧。。。我又要打广告了,虽然没几个人能懂,甚至还会引来质疑和鄙视,但是我不在乎,只是觉得随缘吧,时候还没到,如果真的感兴趣请去我的博客,看所有博文。。。。。
我也不在乎小乘大乘,对我来说境界到小乘就修小乘,以后如果境界提升自然过渡也未可知,本来就是随缘的,不必强求,先从可以理解的层次入手,无非是好奇而已。谢谢分享,回去拜读你的博客
但是,我觉得从修行次第的角度,每一个修行的人,不管他信仰的宗教是什么,都会经历一个寻道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大家是相通的。
孔雀羽师兄前一段时间在【奇闻怪谈】论坛贴《不死金刚》,从一开始《五元灯会》里禅宗的明心见性,换了个角度,开始谈《金刚经》,功德无量!
《金刚经》是佛学的重要经典,里面对空,性,相的本义,讲得非常深入,对修行的方向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空,性,相直接联系到佛家思想的第一义,今天就来讲讲我自己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佛家讲空,四大皆空,处处为空,但是,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和有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我先讲讲对空和有的几种常见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空就是真实,有就是虚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虚幻,只有永恒不变的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二种理解是,这世界是由空和有所组成的,空是恒常不变的,有是永远在变化的,正是因为我们抓不住永远变化的有,所以我们应该抛开对有的执着,回到恒常的空里面去。第三种理解是,空和有是相对的,不能执着于空,也不能执着于有。这三种理解,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但是也有些细微的差异。我自己的理解和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以前曾经写过,佛家的“空”,一般是用来形容世间万物的本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万物的基础,可以是分子,更深入一点,是质子,再深入一点,是夸克,但是,如果再深入下去呢?佛家的思想是,不管到了哪一层,下面总有比它更基本的,无限可分,佛家叫它极微。学过极限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过程是无限的,意思就是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最基本粒子,终极的基础的就是空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我用这个比喻,也有破除概念的用意,您看,空是破除一切概念的,不管是分子,质子,夸克,只要您想得出的基础,基本粒子也好,空间也好,时间上好,它都会给您打破掉。所以佛家讲不要持实,并不是说不讲事实;而是说物质的基础,万法的基础,是没有基点的,这是指空的概念。
这个空,既不是空间的空,也不是指有或没有的空,它是所有万物万法的终极基础,没法琢磨,没法想象,没法量化,但是我们一般都叫它空性。为什么叫空性而不是纯粹的空呢,因为这个空不是顽空死物,它存在的同时就是有功能的。空的这个功能很简单,就是显现万物万法,佛家叫随缘自显现。我们可以把这个功能形容为性。所以空和性是一体的,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空性的功能是遍布所有时空的,还是没法琢磨,没法想象,不过要形容它还是可以的,比如说,光!其实它比光要厉害多了,因为空的无限性,空性的作用也是无限的,遍布时空,无处无时不在的。好了,讲了半天空和性,那什么是有呢?我刚才讲到了,万物万法依空性随缘自显现,这个所显现的万物万法,就是有,佛家也称它为相。因为相是在空性的基础上生起的,它的本性是空,所以我们一般叫它空性的自显现。那相有没有起点呢?注意,我讲的是空性是遍布时空,时间和空间都只是一个相对和量化的概念,它的基础也是空性,所以相也是无始无终的,我们一般称其为无生无灭,简称,无生。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么这个空的概念和创造世界的神也挺相似的,它们两者是不是等价呢?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呢,神还是有概念的,而且有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就是什么创造了神呢?佛家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叫做修他心空,其中的义理是指万物皆空,本体不空,而这个本体,就可以看作是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的次第。当然,还有一点不同的,那就是空性对万物万法是没有支配权的。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空性的自显现也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佛家认为,没有所谓虚空,在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有空性的自显现。也就是说,相是无处不在的,想要在相与相之间找到所谓纯粹的空,那是做不到的。而且,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这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显现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正是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持空。
我们人类,还有世间有情,也都是空性的自显现,也都是生活在相中的。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的世界,就好像一个虚拟的电子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游戏中的角色。我们在游戏中生,在游戏中死,遵循这个游戏的规律,也就是相的规律。但是,如果把电源拔了,我们的世界就幻灭了。好在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是永远不会断电,所以,我们的世界,永远都是在不断变化,缘生缘灭,相互作用,并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相的世界,我们能不能认识空性这个本性呢?答案是,可以的!
相是虚幻的,但是它同时也是空性的自显现,它本具空性的所有功能,也就是说,具足空性圆满。其实,如果在我们的思想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您会发现,时空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也都是具足空性圆满的,这也是我们可以修行入道的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相,但是,因为相是空性的自显现,具足空性圆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相,感知空性的功德,最终证悟空性的全部功能,这就叫由相入道。当然,空性的所有功能,我们与生俱来,不用解脱也是具足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修行呢?
我们自己的觉性,的确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只是觉性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要想让我们有局限的意识,和无限的觉性融合,就有一个修行的次第问题。我以前曾经提到过的智识双运,就是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它既是修行的果,也是修行的基,更是修行的道。智在这里就是指的空性,具体到不同的次第和层次,可以是证悟,可以是深层的智慧,也可以是觉性。而识,就是我们的意识,是我们对相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对相的不断深入观察和证悟中,认识到我们的意识本身,其实也是空性的自显现,进而去体会空性的无限功德,并最终解脱。正所谓,修行,非修行,是名为修行。
你再琢磨琢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很好的诠释了,凡世间所有相皆是虚妄,而缘灭之时又是一段缘起,空中又开始有形形色色。
在有为法的世界,没有任何相可以脱离其他相而独立存在,这个概念叫空。不是说有种物质或者精神叫空。
这个我可以理解。
在无为法的世界,有一种东西可以恒久存在,佛家称为佛性。这个以我目前的修为还无法理解。
我说的也未必对,就是跟平兄随便说说。:)
这种理解能不能帮助自己超越现有的生活态度?能不能解决自己的疑惑?能不能达到真正的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境界呢?
佛学的见地,有很多的层面,但是,终极的目标都只有一个,真正的无惑和解脱。
具体说到茶兄的理解,有一点,有为法和无为法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同为一体的。举个例子,同一个现象,在觉者的角度是无为法,在我们看来是有为法,是这个现象本身不同呢?还是我们和觉者的境界不一样?
本来就不甚明白,被你这一解说,更不明白了~~~
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性能,本性,性质,都是不同的。性这个空的功德,和空一样,是超越想象的,也是遍布所有时空和超时空的。
如果想稍微简单一点理解性这个功德,那么可以说,所有万物万法的显现,都是因为性的作用。但是,世间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时空,引力,因果,逻辑,等等,都只是万物万法的范畴,还不是空性中的性。
为什么我经常会把空性一起说,而不是单说空这个本体呢?这是因为空和性是一体的,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我们修行,是没有办法直接修空的,因为空不可琢磨,无法感知。但是,我们是可以感知性的功德,进而体验色空不二和空性不二,最终证悟第一义的。
如来的手掌心
空性真的是普照万物的。还有一个比喻,无影掌。这里的无影掌,主要是说空性中性的功德。
岂不乐哉
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破空呢?因为不能执空,当然,也不能执实。
到底要怎么样才能破如来的手掌心呢?
让我来问一下大家,如来是什么?手掌心又是什么?无分别,离概念,当我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如来和手掌心的概念,不用去破它,也自然破了
黛玉笑道:“不该撕了,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
三人说着,过来见了宝玉。黛玉先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二人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湘云也拍手笑道:“宝哥哥可输了。”黛玉又道:“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他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了。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人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所能的。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话儿罢了。”说罢,四人仍复如旧。
我们可以衣食无忧,物质极大丰富,那我们真的就没有烦恼了吗?
如果还有烦恼,就还是在世间,还是有局限。喝杯茶,吃个地瓜,其乐融融。但是,那一霎的愉悦,就是永恒了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龙兄!因为那就是修行的果,就是解脱!
六祖这个时候,的确还没有开悟。这首偈子,其实是有些落于空边了,不算究竟的见地。
从你的文我理解,所谓空,并非空空如也的空,而是如悟空说的有如如来佛之掌,两个意思,一,代表宇宙和生命之道,并非无道,宇宙和生命依然为道所掌控,难以超越;二,道之博大无际和精细至微,难以深究,难以穷尽,不如不去究竟,也就是承认它的存在,但无意去了解。所以于我,空就是道,就是自然律,中文里采用“空”(不知梵文里是什么词什么意),无非反应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实在有限,没有科学,没有技术,只能望洋兴叹的无奈。空,是人们感知能力之空,而非道之空。
因为只要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概念,也就有了局限。而佛家的空性,是没有局限的,我们所能够想到的所有规律,它都能超越。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物质基础,它也是要超越的。
梵文中的“空”,现在的翻译是”性空“,但是,这个梵文其实是个多义词,真正的意思,应该是”0“。这个0,指的是零和。为什么是零和呢?因为没有度量,没有概念,也就没有了局限。
我过两天准备再写一篇稍微通俗一点的,看看能不能更容易理解一点
好像一瓶矿泉水和大海的水,无本质差别。一瓶矿泉水,只是滤了一些杂质,用瓶子把水装了,打上品牌、标签和说明而已,还标价。。。,但本质上,依然是水。
同样,空有皆无差别,都是一样的东西。
黑老大得有黑老大的派:-)
三哥想摸稀泥,不成的;-)
佛家的见地,和它们相比,不好也不坏,它只不过是一种我们人类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我们凡人,信仰哪一种都可能是有益处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那一条修行的路。
和同好们讨论一下,希望三妹海涵
佛家既然谈空,那为什么肯定转世轮回呢?到底是什么在参与转世轮回?只要肯定轮回说,那部就是在执着“有”吗?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所有,都是有概念的,因为那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相互交流的物质基础。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不管是释迦牟尼,还是其他的觉者,只要他们写出来的文字,讲出来的道理,都是方便门,都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是有局限的,而第一义是超越所有概念和分别的,是不会受任何局限的。当然,佛法和经论都是非常宝贵的觉者智慧的分享,它们是可以帮助我们接近并最终觉悟的。但是,最终的觉悟还是要靠自己!
轮回本身是真是假,我并不能证明。如果不迷信的说,我觉得六道其实就是个比喻,我们身边的各色人等,其实就是六道有情的具体显现。我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就是轮回本身。
我自己的体会,轮回只不过是空性的显现而已。虽然它是一个幻相,但是它本身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也就是说,在我们轮回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是蕴藏着空性的全部功德的。以觉者的角度,世间的轮回和佛性是不一不异的,是为不二。对觉者而言,轮回不过是缘生缘灭的游戏,他的心,他的觉性,早已不为其所动。他能同时洞察轮回的表象和它永恒的本质,这就是涅槃。
怎能不从此一刻的欢欣开始。我享受每一刻的欢欣,当然你也可以享受每一刻的仇恨。
人心,人事,不是这几十年的事。
就像我特别拥护芯片人体化,特别拥护科学的具体实施,因为这样能彻底消灭愚蠢的意识形态。
陪老婆刷剧时间。。。。。假日快乐~~~
对于基督教,它是入世的,也就是干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数不清的概念组成的,而语言是概念的表达,所以基督教里的道 logo,和中文里的道有很接近的地方,即指大道真理,又指言说。圣经便是这样的言说,而自然律的种种数学或逻辑表达,也是这样的言说。
参与转世吗?我在大部分佛教理论上可以实现“自洽”,性空和缘起这些理论对我来说美妙而超凡入圣。但唯独在轮回说上无法突破。如果认可轮回,那就有一个“我”的概念,否则无所谓轮回,说“回归”更准确,毕竟如果转世的不是原来那个“我”的某种意识或超意识层面的片段,那就不能称其为轮回。但其实有了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执着,是佛教一直摒弃的,但如果在轮回问题上抛弃这个“我”,那会不会堕入断灭见呢?谢谢分享!
轮回,缘起这都是小乘不究竟的说法,当然在我执没破之前是真的啊。大乘第一义才是究竟。如果没有悟出大乘第一义的话,那都是方便法,无法究竟。唉,其实有语言就无法“究竟”,随缘吧。。。我又要打广告了,虽然没几个人能懂,甚至还会引来质疑和鄙视,但是我不在乎,只是觉得随缘吧,时候还没到,如果真的感兴趣请去我的博客,看所有博文。。。。。
我也不在乎小乘大乘,对我来说境界到小乘就修小乘,以后如果境界提升自然过渡也未可知,本来就是随缘的,不必强求,先从可以理解的层次入手,无非是好奇而已。谢谢分享,回去拜读你的博客
但是,我觉得从修行次第的角度,每一个修行的人,不管他信仰的宗教是什么,都会经历一个寻道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大家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