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这一辈子没遇见过几个名人,最有名的估计是江上一郎。问题是,现在江上一郎在这里只混了个普通网友身份,我要套他的名参加活动,当斑竹的核桃小丸子估计要笑话了。
也着实见过别的名人,不过只是远远地看,握手的机会都没。再怎么杜撰故事,说我怎么和国家领导人互动,估计也骗不了大伙。
怎么办呢,忽然想起个名人。此人50年代末曾干过某省报总编。57年被打成右派,贬到我们那里劳动。几年后,获得摘帽,但还按照“摘帽右派”被排在人民矛盾的边缘。老先生后来在县文化馆谋了个职位,过日子没问题。
我有个堂叔喜欢攀名人,不知怎么跟这位学究混熟了。堂叔读书不多,觉得和学究不能老谈些问寒问暖没文化的东西。堂叔知道我读过一些有档次的书(从一位私塾先生家搞来的毒草),所以就带我去见学究,问他一些有文化的问题,给他长点面子。
野狼问学究关于如果读《论语》和《诗经》。学究很拽,对野狼说:“将《论语》由哭读到笑,将《诗经》由笑读到哭,就有些入门了。”
野狼问:“下一步呢?”
学究更拽:“将《论语》由笑再读到哭,将《诗经》由哭再读到笑,就差不多了。”
许多年来,俺并没有将此话当真。直到有一天,真将《论语》由哭读到笑,再由笑读到哭,才明白这老先生有些水平。
《论语》这玩意儿,就是喜欢在文字上拽。好好一句话,他不跟你说清楚,你得去找上下故事才能理解,估计孔家大院后面的竹子太少,这帮儒家刻字的有节约材料的好品德。所以,你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某句话莫名其妙。在没有Google的年代,你只能很沮丧。
比如: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怎么理解?字面上,几种解释都可以:
1. 孔夫子说:“冉雍这个人也可以到南方去当大使。”, 冉雍是老夫子的学生。
2. 解释为“雍也,可使南面。”, 雍在古代和壅通用,也就是说,如果你事情做不顺利,壅塞了,最好差人到南方去。当初邓小平92年就是看这句看出点门道,才决定南巡的。当然还有老毛,发动文革,在北京搞不动,也南巡,后来打林彪,也南巡。
其实这两解释都不对,真正的是:
孔老夫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 以前的官衙大门都是朝南的,南面就是当官的意思。
所以,当你求爹爹告奶奶终于将此话搞明白以后,你难道不破涕为笑?
可是,你笑了,不一定就理解孔老夫子为何要说这话。如果你只满意于理解了原文,读《论语》还不如看赵本山的小品呢。比如下面这话: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一步,由哭读到笑: 孔夫子说:“人要是不仁义的话呀,怎么能让他去指定礼仪的事情呢,人要是不仁义的话,怎么能让他管理音乐舞蹈的事情呢?”
注意一下,古代“礼”,“乐”这两个东西和现代的“礼仪”,“音乐”是有范畴上的区别的。古时候,治国治民不像现在这样靠法律。原因有二: 地域大,你管不过来。野狼今天在杭州杀了人,州衙门在扬州,你怎么抓? 第二:仲裁困难,交通不便,你怎么取证?没有确凿证据,只能当官的去武断。结果形成冤案。所以,当时只能从规范上和道德上给人的行为一种约束,将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规范就是“礼”。具体就是约束你的规范,不让你干这干那,和现在论坛上那些“删贴规则”差不多。
可是,人老是被压着也是要出问题的。一天到晚规规矩矩,啥也不让干,肯定憋出病来。所以,得想办法让民众将情绪释放出来。怎么释放呢?古人有办法,也就是让这些在“礼仪”中忙乎一天的老少爷们来点夜生活,搞搞卡拉OK.看看美女的舞蹈,听听靡靡之音。这样,你的那些不舒服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就泄了。
老夫子这话就是: 礼仪和音乐很重要,你得派个有仁义的人去干。靠,这个大白话,搞得这么文绉绉的。等你明白了,你笑不笑?
嗯,可是,为何需要有仁义的人去干呢?你得由笑入哭了。不哭? 好,野狼给你个例子。中国目前现代化发展很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很多地方,形成了某种适合新时代的“礼仪”(因为有普遍性,可以称为礼仪)。有人扶起倒地老人,最后被判有罪。然后,为了自保,好人就开始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了,见了倒地的老人,不管他呼吸有没有困难,生命有没有危险。你都先要想到自己不会有什么麻烦,才能去帮助他们。
还有那车祸。你要撞到人了,官司打下来,你得养人家一辈子。虽然有保险公司,可让他们出这钱是不可能的。你面临倾家荡产,怎么办?当然,大部分人不忍抛却自己的良心,但也有一些人像那个药家鑫,干出伤天害理的求自保。还有,那个佛山的事。。。。哎,不提也罢。
问题在哪?在不在我们没有合适的“礼”?在不在那些管“礼”的人少了些仁义?
这时候,你读孔老夫子这话,你哭不哭?
好了,有点走题了。不谈论语,单说《诗经》。看看这个由笑到哭,再由哭到笑的过程怎么完成的。不长篇大论了,举个例子吧。
《魏风》上有一篇叫“园有桃”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估计有些不常见的字你要翻字典,其余你都能懂。而且还朗朗上口,押韵好读。所以,一开始你就笑了。
可是,这个人为何看见园里成熟的桃子和枣子(棘)发感慨呢?要是俺的话,上去吃一顿多美。
原来这老兄呀,抱负挺大,和孔老夫子一样,自己国家不用他,还跑到外国去,可是还是不得志。老兄看到园里那些饱满的桃子和枣子,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心里不免酸了:老子长得这么饱满,老子长得这么甜实,居然没人来收获我。不识我的人,说我心太高,好高骛远。可是,真有人了解我吗?不了解的话你尝老子一口,看甜不甜。。。。
呵呵,如果你和此人有些共情和同感,当读到这重复的“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时,你哭不哭?
可是,诗毕竟就是诗,是人一时的情感。再感人的诗,可以让你哭一下午,但当晚上朋友请你喝酒,陪你娱乐。你不可能忘不了它。就像上面那诗,你哭呀哭呀,突然有朋友说:哥们,俺开了一网站,缺一斑竹,看你才能挺合适的,怎样,干不干?
当然干了,而且干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然后你再看那诗,看那“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你笑不笑?
我是望而却步,最后堕落成庸俗之人。
另外,我人老了,脑细胞对新东西没兴趣,然后就把旧东西翻出来冲血。你还年轻,等过20年,你就明白了。。。。。
照顾俺们没文化的
我敢说,夫子要是赶上互联网时代,比谁都话痨。
不好意思,对你有些不尊重了。开玩笑,别生气 :)
经典名作--不一定要大众化的。。。(针对《围城》导演说要将经典通过电影给广大群众。。。)
野狼的知识丰富,也愿意花时间精力分享,记得我请教你的问题,你都很仔细的回复,你的鼓励,我心中充满感激,更加喜欢读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下面的话,让我思考,觉得好笑又心酸,忍不住热泪盈眶。
老兄看到园里那些饱满的桃子和枣子,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心里不免酸了:老子长得这么饱满,老子长得这么甜实,居然没人来收获我。不识我的人,说我心太高,好高骛远。可是,真有人了解我吗?不了解的话你尝老子一口,看甜不甜。。。。
我想到了王熙凤,大有大的难处。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不过是借着祖上的虚名,做个穷官罢了,都是旧日的空架子。
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我都可以在书里找到共鸣,和书中人一起经历喜怒哀乐,体验百味人生。
并且对你的夸奖表示诚挚感谢,果酱果酱:)
分明是在齐国闻韶,得了聚集性齐肺,可能还千里投毒鲁国 :-)
跟通常说到“把书读厚了,再把书读薄了”异曲同工之妙
不能这样,不能这样。对了,你和老为现在关系应该不错了吧 :)
跟老为的关系?一直没有什么联系了啊~~~为什么这么问?
这里有你们,善良热情有冲劲,有好的学习气氛,特别是有我喜欢的野狼嚎、一郎阿三什么的,还有那野路子一叔,我舍不得走。
我那天发帖说让疫苗证逼的都快要饭了,都闷着不吭声,连说给我买个烧饼的都没有,我老桑心了。
关键时候还是我爹,就一句,来吧,有爹吃的就饿不着你。
这下,有理由不写了:)
鼓足了勇气想冒充一把文化人的时候,总会发点奇谈,找一点存在感。
这次也不例外。我觉得,其实还可以再进一步。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如果能够跳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喜和悲,哭与笑,是不是会更有点心鹜八极,神游万韧,盖亦勿思的味道?
赞野狼兄好文!
野狼这一辈子没遇见过几个名人,最有名的估计是江上一郎。问题是,现在江上一郎在这里只混了个普通网友身份,我要套他的名参加活动,当斑竹的核桃小丸子估计要笑话了。
也着实见过别的名人,不过只是远远地看,握手的机会都没。再怎么杜撰故事,说我怎么和国家领导人互动,估计也骗不了大伙。
怎么办呢,忽然想起个名人。此人50年代末曾干过某省报总编。57年被打成右派,贬到我们那里劳动。几年后,获得摘帽,但还按照“摘帽右派”被排在人民矛盾的边缘。老先生后来在县文化馆谋了个职位,过日子没问题。
我有个堂叔喜欢攀名人,不知怎么跟这位学究混熟了。堂叔读书不多,觉得和学究不能老谈些问寒问暖没文化的东西。堂叔知道我读过一些有档次的书(从一位私塾先生家搞来的毒草),所以就带我去见学究,问他一些有文化的问题,给他长点面子。
野狼问学究关于如果读《论语》和《诗经》。学究很拽,对野狼说:“将《论语》由哭读到笑,将《诗经》由笑读到哭,就有些入门了。”
野狼问:“下一步呢?”
学究更拽:“将《论语》由笑再读到哭,将《诗经》由哭再读到笑,就差不多了。”
许多年来,俺并没有将此话当真。直到有一天,真将《论语》由哭读到笑,再由笑读到哭,才明白这老先生有些水平。
《论语》这玩意儿,就是喜欢在文字上拽。好好一句话,他不跟你说清楚,你得去找上下故事才能理解,估计孔家大院后面的竹子太少,这帮儒家刻字的有节约材料的好品德。所以,你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某句话莫名其妙。在没有Google的年代,你只能很沮丧。
比如: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怎么理解?字面上,几种解释都可以:
1. 孔夫子说:“冉雍这个人也可以到南方去当大使。”, 冉雍是老夫子的学生。
2. 解释为“雍也,可使南面。”, 雍在古代和壅通用,也就是说,如果你事情做不顺利,壅塞了,最好差人到南方去。当初邓小平92年就是看这句看出点门道,才决定南巡的。当然还有老毛,发动文革,在北京搞不动,也南巡,后来打林彪,也南巡。
其实这两解释都不对,真正的是:
孔老夫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 以前的官衙大门都是朝南的,南面就是当官的意思。
所以,当你求爹爹告奶奶终于将此话搞明白以后,你难道不破涕为笑?
可是,你笑了,不一定就理解孔老夫子为何要说这话。如果你只满意于理解了原文,读《论语》还不如看赵本山的小品呢。比如下面这话: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一步,由哭读到笑: 孔夫子说:“人要是不仁义的话呀,怎么能让他去指定礼仪的事情呢,人要是不仁义的话,怎么能让他管理音乐舞蹈的事情呢?”
注意一下,古代“礼”,“乐”这两个东西和现代的“礼仪”,“音乐”是有范畴上的区别的。古时候,治国治民不像现在这样靠法律。原因有二: 地域大,你管不过来。野狼今天在杭州杀了人,州衙门在扬州,你怎么抓? 第二:仲裁困难,交通不便,你怎么取证?没有确凿证据,只能当官的去武断。结果形成冤案。所以,当时只能从规范上和道德上给人的行为一种约束,将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规范就是“礼”。具体就是约束你的规范,不让你干这干那,和现在论坛上那些“删贴规则”差不多。
可是,人老是被压着也是要出问题的。一天到晚规规矩矩,啥也不让干,肯定憋出病来。所以,得想办法让民众将情绪释放出来。怎么释放呢?古人有办法,也就是让这些在“礼仪”中忙乎一天的老少爷们来点夜生活,搞搞卡拉OK.看看美女的舞蹈,听听靡靡之音。这样,你的那些不舒服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就泄了。
老夫子这话就是: 礼仪和音乐很重要,你得派个有仁义的人去干。靠,这个大白话,搞得这么文绉绉的。等你明白了,你笑不笑?
嗯,可是,为何需要有仁义的人去干呢?你得由笑入哭了。不哭? 好,野狼给你个例子。中国目前现代化发展很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很多地方,形成了某种适合新时代的“礼仪”(因为有普遍性,可以称为礼仪)。有人扶起倒地老人,最后被判有罪。然后,为了自保,好人就开始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了,见了倒地的老人,不管他呼吸有没有困难,生命有没有危险。你都先要想到自己不会有什么麻烦,才能去帮助他们。
还有那车祸。你要撞到人了,官司打下来,你得养人家一辈子。虽然有保险公司,可让他们出这钱是不可能的。你面临倾家荡产,怎么办?当然,大部分人不忍抛却自己的良心,但也有一些人像那个药家鑫,干出伤天害理的求自保。还有,那个佛山的事。。。。哎,不提也罢。
问题在哪?在不在我们没有合适的“礼”?在不在那些管“礼”的人少了些仁义?
这时候,你读孔老夫子这话,你哭不哭?
好了,有点走题了。不谈论语,单说《诗经》。看看这个由笑到哭,再由哭到笑的过程怎么完成的。不长篇大论了,举个例子吧。
《魏风》上有一篇叫“园有桃”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估计有些不常见的字你要翻字典,其余你都能懂。而且还朗朗上口,押韵好读。所以,一开始你就笑了。
可是,这个人为何看见园里成熟的桃子和枣子(棘)发感慨呢?要是俺的话,上去吃一顿多美。
原来这老兄呀,抱负挺大,和孔老夫子一样,自己国家不用他,还跑到外国去,可是还是不得志。老兄看到园里那些饱满的桃子和枣子,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心里不免酸了:老子长得这么饱满,老子长得这么甜实,居然没人来收获我。不识我的人,说我心太高,好高骛远。可是,真有人了解我吗?不了解的话你尝老子一口,看甜不甜。。。。
呵呵,如果你和此人有些共情和同感,当读到这重复的“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时,你哭不哭?
可是,诗毕竟就是诗,是人一时的情感。再感人的诗,可以让你哭一下午,但当晚上朋友请你喝酒,陪你娱乐。你不可能忘不了它。就像上面那诗,你哭呀哭呀,突然有朋友说:哥们,俺开了一网站,缺一斑竹,看你才能挺合适的,怎样,干不干?
当然干了,而且干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然后你再看那诗,看那“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你笑不笑?
我是望而却步,最后堕落成庸俗之人。
另外,我人老了,脑细胞对新东西没兴趣,然后就把旧东西翻出来冲血。你还年轻,等过20年,你就明白了。。。。。
照顾俺们没文化的
我敢说,夫子要是赶上互联网时代,比谁都话痨。
不好意思,对你有些不尊重了。开玩笑,别生气 :)
经典名作--不一定要大众化的。。。(针对《围城》导演说要将经典通过电影给广大群众。。。)
野狼的知识丰富,也愿意花时间精力分享,记得我请教你的问题,你都很仔细的回复,你的鼓励,我心中充满感激,更加喜欢读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下面的话,让我思考,觉得好笑又心酸,忍不住热泪盈眶。
老兄看到园里那些饱满的桃子和枣子,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心里不免酸了:老子长得这么饱满,老子长得这么甜实,居然没人来收获我。不识我的人,说我心太高,好高骛远。可是,真有人了解我吗?不了解的话你尝老子一口,看甜不甜。。。。
我想到了王熙凤,大有大的难处。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不过是借着祖上的虚名,做个穷官罢了,都是旧日的空架子。
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我都可以在书里找到共鸣,和书中人一起经历喜怒哀乐,体验百味人生。
并且对你的夸奖表示诚挚感谢,果酱果酱:)
分明是在齐国闻韶,得了聚集性齐肺,可能还千里投毒鲁国 :-)
跟通常说到“把书读厚了,再把书读薄了”异曲同工之妙
不能这样,不能这样。对了,你和老为现在关系应该不错了吧 :)
跟老为的关系?一直没有什么联系了啊~~~为什么这么问?
这里有你们,善良热情有冲劲,有好的学习气氛,特别是有我喜欢的野狼嚎、一郎阿三什么的,还有那野路子一叔,我舍不得走。
我那天发帖说让疫苗证逼的都快要饭了,都闷着不吭声,连说给我买个烧饼的都没有,我老桑心了。
关键时候还是我爹,就一句,来吧,有爹吃的就饿不着你。
这下,有理由不写了:)
鼓足了勇气想冒充一把文化人的时候,总会发点奇谈,找一点存在感。
这次也不例外。我觉得,其实还可以再进一步。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如果能够跳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喜和悲,哭与笑,是不是会更有点心鹜八极,神游万韧,盖亦勿思的味道?
赞野狼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