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的《路边野餐》,很惊艳,又很神秘,充满诗意。除了众人津津乐道的那在荡麦如梦如幻的42分钟长镜头,还有就是《路边野餐》究竟讲什么,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主人公陈升的一场梦,有的说,是遇到了一个平行世界,在这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重合。
我觉得都不是。在我看来,明白这部电影,至少需要发现这么三把钥匙。
第一把,是《金刚经》。
不用质疑,影片一开头,就引述了一段《金刚经》里的话,点明了本片的主旨。毕赣在拍《路边野餐》之前,有一部黑白小短片,就叫《金刚经》。
综合来看,我们不讲那些空的东西,浅近的说法,就是看因果,和忏悔。陈升的妈妈,对陈升有愧。她有两个“孩子”/“鞋子”。在四川话里,“鞋子”和“孩子”发音一样。
母亲去世九年后的一天,陈升午睡,梦见了妈妈的一对绣花鞋,在一条河中漂流。有一只鞋沉到了水底,有一只却没有。那一只“孩子”/“鞋子”,就是陈升。显然妈妈放不下他。
妈妈没放下,陈升出狱九年后,也还没有解脱。
所以有了这么一段从凯里下乡,去镇远之旅。最后我们发现,陈升梦里那条河,就是荡麦河。完成了荡麦之旅,陈升得以解脱。标志就是,在荡麦河坐船离去之前,他丢掉了野人之说的心魔。
荡麦河水之中,再次漂流起妈妈的那一对绣花鞋,剩下的那一只“孩子”(代表陈升),也终于沉入水底。妈妈放下了,陈升也解脱了。
如果这部电影有什么神怪色彩,那么其中之一,可以看做,在妈妈去世九年祭,去世的妈妈,在冥冥中,给他安排了一次解脱之旅,也是自己的忏悔之旅。
整部电影,贯穿起来后,我们只看到的是陈升过往的不堪,是他对前妻的情谊,对妈妈的愧疚。如果只看到这里,是浅尝辄止。
第二把钥匙:《桃花源记》。
千万别忘了,毕赣是大诗人。既然是诗人,没有不知道陶渊明的。本片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从凯里市到镇远镇,其中误闯入荡麦这一段。
荡麦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小乡寨。似乎存在,似乎又不存在。很多人解读,这是陈升做的一个梦。我觉得不是。如果片头的凯里和片尾的镇远是真实,那么片尾陈升的望远镜和那几颗多余的扣子,告诉我们,他是经历过荡麦的。
那么荡麦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
我想,就是借鉴了陶渊明的“桃花源”。陈升就是那个“武陵人”。
火车本来是在凯里去镇远的中途,临时停车。陈升下了车,那里有一条岔道,进入一个隧道。这个隧道,就是桃花源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隧道外,这个火车站,有没有,是不知道的。出了隧道以后,遇到的大卫卫,他说他们这是没有火车站的,往前继续走,是到荡麦河边,坐船去镇远。
所以,从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下火车站开始,陈升便是“武陵人”了。
在离开荡麦的时候,陈升是坐船。你听到划船的声音,岸上有一条黑狗跟着跑。他梦见的那双绣花鞋所漂流的河,显然就是这条河。
这也像极了“武陵人”坐船进入和离开桃花源。
一直到镇远小镇,上了岸,才又写实了,似乎回到真正的现实。一下就听到打麻将、打牌的声音。
估计陈升要是给这里的人讲荡麦,估计没人知道。就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陈升去镇远,是去找小侄子卫卫。陈升就是在镇远长大的,如今改过自新、人到中年,他感同身受,把卫卫当做当年的自己,害怕他将来的人生走歧路,想多给他关心。
荡麦就是“桃花源”。但并不是像陶渊明笔下,讲一个“秋熟靡王税”的自然美好理想社会,毕赣只是借用了武陵人误闯入桃花源这样一个idea,在他的电影中,陈升误闯入荡麦,是在那里似是而非地遇到了,一些和他生命息息相关的人:
开摩托载他的,好像是长大的侄子卫卫;理发店的洗头妹,长得跟他前妻一模一样,但又不是他前妻;大卫卫喜欢的村花洋洋,就好像陈升诊所里,年轻时候的老医生。
这个洋洋,就一心想离开乡村,有一天去大城市凯里。她的办法就是做导游。对城市的向往,哪怕是听到去凯里火车的声音,都为之神往。开一个烂摩托的大卫卫,一心想追求洋洋,注定求而不得,会被抛弃。
这里就有点像周星驰《大话西游》的一段情节,孙悟空穿梭回去,看到当初唐僧为什么会自杀拯救孙悟空。大卫卫和洋洋的故事,其实就像陈升看到妈妈或老医生的从前,她为什么会选择离开乡村,抛下恋人,去“大城市”凯里。
同时,陈升坐牢九年,出狱前一年,妻子因病去世,他在狱中学了一首小茉莉,想唱给妻子听。九年来,对妻子难以忘怀。荡麦之旅,他见到了酷似前妻的洗头妹,让她看了“海豚”,唱歌给她听,留下了一盘叫《告别》的磁带,对自己的情感,做了最后的告别。
所以,离开荡麦的陈升,解脱了。
这一切,似乎是去世的母亲,通过托梦,和类似梦境的引导,完成的。那双荡麦河中漂流的绣花鞋是梦,但荡麦之旅,虽然看上去像梦,却不是梦。但你说是真,又不一定真。
就像“桃花源”一样,陈升再去找,可能就找不到了。可以简单理解,是去世的母亲,安排的。
第三把钥匙:知青。
显然,如果抛开《金刚经》的佛理,抛开荡麦的亦真亦幻,我们去探究真相的话,那么陈升的遭遇和经历,只是表,什么是里呢?
陈升母亲,还有诊所老医生那一代的遭遇才是里。
为什么陈升和老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为什么陈升小时候被丢在乡下,为什么妈妈对他很愧疚,为什么老医生有个苗族的旧情人在乡下,为什么这个女人也跑回城里嫁人生子,为什么她认识陈升的母亲,关系还挺近?
显然,陈升的妈妈和这个老医生,当年都是下乡到苗寨的女知青。三线建设时期去支边,到了贵州凯里偏僻的小地方镇远。估计在镇远,也经常要下乡。因为“必要时要进洞”,要“靠山,分散,隐蔽”。
那时正是青春恋爱的年纪,老医生喜欢上了吹芦笙的苗族青年。陈升的妈妈,肯定有当地的追求者,就好像荡麦之旅里追求洋洋的大卫卫。人家那么真诚,你不为所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知道那个人不是你的未来,你的未来迟早还是要回城里。
所以妈妈在乡下生下了陈升,估计为了回城,狠心把陈升留在乡下了。回城后,重新嫁人,生下了老歪。老医生和陈升妈妈认识。陈升妈妈会做蜡染,估计是下乡时,和陈升的爸爸学的。老医生的儿子,骑自行车去陈升的妈妈那里取蜡染,被人酒后驾驶撞死了。
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陈升长大后混黑社会,老歪也不学好。陈升进了监狱,坐牢九年,出狱前,妈妈死了,妻子病死。陈升的侄子也没有好好被照顾,就像陈升的小时候。老医生的儿子死了,自己也是孤身一人,孤独终老。
花和尚的儿子死了,儿子总是托梦要表,他就到乡下开了一个钟表店。老医生因为儿子的死,陈升因为妻子病死,开了这家诊所。他们的理由都是一样的。
他们这些家庭的遭遇,就是那一代人的缩影。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毕赣会有这些感触呢?演陈升的,就是他的姑父陈永忠,1968年生的,也是混过社会,坐过牢。陈升的故事,就有他姑父的影子。1968年生,不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下乡生的孩子么?
毕赣是1989年生的,他就是电影中的小卫卫。像贵州凯里这样边远地区,那一代人的不幸,不仅影响到他姑父这一代,还影响到第三代的毕赣。
就是这样啊。
如果把第三把钥匙拿到了,就不算浅尝辄止了。
毕赣诗四首(来自网上) 1. 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 风经过汽车后备箱 人们在木楼里行歌坐月 机器伴随着机器的光 我花了很长时间分辨出痛苦不同于汽油 它可以沉入河流底部 但我希望痛苦能够挥发 花香无法加重花香潜入水底 记忆却覆盖记忆飘在身体表面 人类代替人类掌管家园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2. 冬天是十一月、十二月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 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3. 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的运走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塞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4.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了二十四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我是数着回帖数帮你再加了一个赞~~~
把“后戏”做足。:-)
好像文学城还有一个写电影的。不是你吧。我忘了叫什么
毕赣的《路边野餐》,很惊艳,又很神秘,充满诗意。除了众人津津乐道的那在荡麦如梦如幻的42分钟长镜头,还有就是《路边野餐》究竟讲什么,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主人公陈升的一场梦,有的说,是遇到了一个平行世界,在这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重合。
我觉得都不是。在我看来,明白这部电影,至少需要发现这么三把钥匙。
第一把,是《金刚经》。
不用质疑,影片一开头,就引述了一段《金刚经》里的话,点明了本片的主旨。毕赣在拍《路边野餐》之前,有一部黑白小短片,就叫《金刚经》。
综合来看,我们不讲那些空的东西,浅近的说法,就是看因果,和忏悔。陈升的妈妈,对陈升有愧。她有两个“孩子”/“鞋子”。在四川话里,“鞋子”和“孩子”发音一样。
母亲去世九年后的一天,陈升午睡,梦见了妈妈的一对绣花鞋,在一条河中漂流。有一只鞋沉到了水底,有一只却没有。那一只“孩子”/“鞋子”,就是陈升。显然妈妈放不下他。
妈妈没放下,陈升出狱九年后,也还没有解脱。
所以有了这么一段从凯里下乡,去镇远之旅。最后我们发现,陈升梦里那条河,就是荡麦河。完成了荡麦之旅,陈升得以解脱。标志就是,在荡麦河坐船离去之前,他丢掉了野人之说的心魔。
荡麦河水之中,再次漂流起妈妈的那一对绣花鞋,剩下的那一只“孩子”(代表陈升),也终于沉入水底。妈妈放下了,陈升也解脱了。
如果这部电影有什么神怪色彩,那么其中之一,可以看做,在妈妈去世九年祭,去世的妈妈,在冥冥中,给他安排了一次解脱之旅,也是自己的忏悔之旅。
整部电影,贯穿起来后,我们只看到的是陈升过往的不堪,是他对前妻的情谊,对妈妈的愧疚。如果只看到这里,是浅尝辄止。
第二把钥匙:《桃花源记》。
千万别忘了,毕赣是大诗人。既然是诗人,没有不知道陶渊明的。本片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从凯里市到镇远镇,其中误闯入荡麦这一段。
荡麦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小乡寨。似乎存在,似乎又不存在。很多人解读,这是陈升做的一个梦。我觉得不是。如果片头的凯里和片尾的镇远是真实,那么片尾陈升的望远镜和那几颗多余的扣子,告诉我们,他是经历过荡麦的。
那么荡麦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
我想,就是借鉴了陶渊明的“桃花源”。陈升就是那个“武陵人”。
火车本来是在凯里去镇远的中途,临时停车。陈升下了车,那里有一条岔道,进入一个隧道。这个隧道,就是桃花源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隧道外,这个火车站,有没有,是不知道的。出了隧道以后,遇到的大卫卫,他说他们这是没有火车站的,往前继续走,是到荡麦河边,坐船去镇远。
所以,从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下火车站开始,陈升便是“武陵人”了。
在离开荡麦的时候,陈升是坐船。你听到划船的声音,岸上有一条黑狗跟着跑。他梦见的那双绣花鞋所漂流的河,显然就是这条河。
这也像极了“武陵人”坐船进入和离开桃花源。
一直到镇远小镇,上了岸,才又写实了,似乎回到真正的现实。一下就听到打麻将、打牌的声音。
估计陈升要是给这里的人讲荡麦,估计没人知道。就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陈升去镇远,是去找小侄子卫卫。陈升就是在镇远长大的,如今改过自新、人到中年,他感同身受,把卫卫当做当年的自己,害怕他将来的人生走歧路,想多给他关心。
荡麦就是“桃花源”。但并不是像陶渊明笔下,讲一个“秋熟靡王税”的自然美好理想社会,毕赣只是借用了武陵人误闯入桃花源这样一个idea,在他的电影中,陈升误闯入荡麦,是在那里似是而非地遇到了,一些和他生命息息相关的人:
开摩托载他的,好像是长大的侄子卫卫;理发店的洗头妹,长得跟他前妻一模一样,但又不是他前妻;大卫卫喜欢的村花洋洋,就好像陈升诊所里,年轻时候的老医生。
这个洋洋,就一心想离开乡村,有一天去大城市凯里。她的办法就是做导游。对城市的向往,哪怕是听到去凯里火车的声音,都为之神往。开一个烂摩托的大卫卫,一心想追求洋洋,注定求而不得,会被抛弃。
这里就有点像周星驰《大话西游》的一段情节,孙悟空穿梭回去,看到当初唐僧为什么会自杀拯救孙悟空。大卫卫和洋洋的故事,其实就像陈升看到妈妈或老医生的从前,她为什么会选择离开乡村,抛下恋人,去“大城市”凯里。
同时,陈升坐牢九年,出狱前一年,妻子因病去世,他在狱中学了一首小茉莉,想唱给妻子听。九年来,对妻子难以忘怀。荡麦之旅,他见到了酷似前妻的洗头妹,让她看了“海豚”,唱歌给她听,留下了一盘叫《告别》的磁带,对自己的情感,做了最后的告别。
所以,离开荡麦的陈升,解脱了。
这一切,似乎是去世的母亲,通过托梦,和类似梦境的引导,完成的。那双荡麦河中漂流的绣花鞋是梦,但荡麦之旅,虽然看上去像梦,却不是梦。但你说是真,又不一定真。
就像“桃花源”一样,陈升再去找,可能就找不到了。可以简单理解,是去世的母亲,安排的。
第三把钥匙:知青。
显然,如果抛开《金刚经》的佛理,抛开荡麦的亦真亦幻,我们去探究真相的话,那么陈升的遭遇和经历,只是表,什么是里呢?
陈升母亲,还有诊所老医生那一代的遭遇才是里。
为什么陈升和老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为什么陈升小时候被丢在乡下,为什么妈妈对他很愧疚,为什么老医生有个苗族的旧情人在乡下,为什么这个女人也跑回城里嫁人生子,为什么她认识陈升的母亲,关系还挺近?
显然,陈升的妈妈和这个老医生,当年都是下乡到苗寨的女知青。三线建设时期去支边,到了贵州凯里偏僻的小地方镇远。估计在镇远,也经常要下乡。因为“必要时要进洞”,要“靠山,分散,隐蔽”。
那时正是青春恋爱的年纪,老医生喜欢上了吹芦笙的苗族青年。陈升的妈妈,肯定有当地的追求者,就好像荡麦之旅里追求洋洋的大卫卫。人家那么真诚,你不为所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知道那个人不是你的未来,你的未来迟早还是要回城里。
所以妈妈在乡下生下了陈升,估计为了回城,狠心把陈升留在乡下了。回城后,重新嫁人,生下了老歪。老医生和陈升妈妈认识。陈升妈妈会做蜡染,估计是下乡时,和陈升的爸爸学的。老医生的儿子,骑自行车去陈升的妈妈那里取蜡染,被人酒后驾驶撞死了。
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陈升长大后混黑社会,老歪也不学好。陈升进了监狱,坐牢九年,出狱前,妈妈死了,妻子病死。陈升的侄子也没有好好被照顾,就像陈升的小时候。老医生的儿子死了,自己也是孤身一人,孤独终老。
花和尚的儿子死了,儿子总是托梦要表,他就到乡下开了一个钟表店。老医生因为儿子的死,陈升因为妻子病死,开了这家诊所。他们的理由都是一样的。
他们这些家庭的遭遇,就是那一代人的缩影。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毕赣会有这些感触呢?演陈升的,就是他的姑父陈永忠,1968年生的,也是混过社会,坐过牢。陈升的故事,就有他姑父的影子。1968年生,不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下乡生的孩子么?
毕赣是1989年生的,他就是电影中的小卫卫。像贵州凯里这样边远地区,那一代人的不幸,不仅影响到他姑父这一代,还影响到第三代的毕赣。
就是这样啊。
如果把第三把钥匙拿到了,就不算浅尝辄止了。
毕赣诗四首(来自网上)
1.
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
风经过汽车后备箱
人们在木楼里行歌坐月
机器伴随着机器的光
我花了很长时间分辨出痛苦不同于汽油
它可以沉入河流底部
但我希望痛苦能够挥发
花香无法加重花香潜入水底
记忆却覆盖记忆飘在身体表面
人类代替人类掌管家园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2.
冬天是十一月、十二月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
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3.
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的运走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塞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4.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了二十四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我是数着回帖数帮你再加了一个赞~~~
把“后戏”做足。:-)
好像文学城还有一个写电影的。不是你吧。我忘了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