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是怎么来的?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峸)

 

我写了一些歌,其中有几首的曲子,非我原创,而是来自印度。有印度电影的插曲,也有印度教的曼陀罗咒语。

刚开始这么做时,其实我是有一点犹豫的,因为感觉这样的作品,存在版权问题,并非完全原创。

不过想到李叔同的《送别》,我又有一些释然。大家都喜欢这首《送别》,至今传唱百年,全球凡有华人处,无不爱此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送别》


这首歌是如此简单、自然、亲切、优美,和中国古典文化的意境是如此贴近、契合, 以致于我们忽略了它的出处。

这首歌怎么来的呢?

李叔同年轻时,曾到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和音乐。正是在他留日期间,日本音乐家、教育家犬童球溪,写了一首《旅愁》,入选日本的《中等教育歌唱集》。这首歌,在日本的学堂广为传唱。

他很爱这一旋律,于是用中国诗词,填了这么一首《送别》。

犬童球溪的《旅愁》,描写的是在外游子的乡愁,带着日本民间喜欢的那种特别的凄美,李叔同改的《送别》,则是学堂乐歌,描写的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送别的离情别意,在凄美之外,又带着民国时期特有的新气象。

所以每次一听到《送别》,总让我们有穿梭时空,回到民国之感。仿佛展开了中国人曾有的那种意气风发、朝气向上、真挚热血的瑰丽画卷。

唱这首歌,也有一种特别的回味、离别、祭奠之感。

日本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原创吗?

也不是。

它又是来自美国美国作曲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1851年,作者27岁时创作的。歌词是想念家,想念母亲,想起家里的一屋一瓦,周边的一山一水,勾起了儿时美好的回忆。

原曲并没有忧伤,而是甜美。特别像人之将死,已经放下了一切,脑海里萦绕的只有家、母亲、儿时的回忆,变得特别宁静和安详。所以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传唱一时。

打仗的都是些年轻人,谁不想家,想母亲。哪怕刚刚还是魔鬼,杀人无数,突然一颗子弹飞来中枪,临死那一刻,想的还是《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样的意境。

日本人是摒弃汉文化,学习西方,变得强大起来的。其中一个学习,就是引进西方的音乐。像犬童球溪这样的音乐家、教育家,大量翻译优美的欧美音乐,照搬他们的旋律,但按照日本民间文化,对歌词翻译进行了适当改编。

于是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变成了《旅愁》。在《旅愁》里,你看到的就只有愁。就好像日本人花见,看到的就只是花落的凄美。他们欣赏、玩味的是这个。

李叔同采取了《旅愁》的旋律,当然其实也是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旋律,重新填词,把乡愁改成了离愁别意,就有了《送别》。

传说,是他看到和他一起玩得很好的“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家破人亡,来向他匆匆道别,他看到挚友远去的身影,热血上涌,感慨万千,即席挥就的。

让我们再来看这首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送别》


表面上,看上去挺平和宁静,实际上却古道热肠。上阙,像儿歌一样单纯、质朴,也有青年时期出去闯荡一番、干一番事业、追求理想、梦想的那种风发意气;到了下阕,却是人到中年、古稀的那种恍如隔世之感。

从儿童、青年、中年、古稀,它这个过渡,是悄无声息的,十分自然的。要说愁,只有人到中年,“知交半零落”那里,诉说了一点愁,可谓和日本原作《旅愁》大相径庭。

所以《送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达离愁别绪的歌。它是民国时代中国学堂歌曲的代表作。

学堂歌曲,就是留日、留欧美回来的这些人,效仿日本的做法,把欧美及日本优美的曲风,用中文重新填词,告别过去落后、挨打的那个腐朽王朝社会,表达的是那个新时代的进取之声,就好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达的那种志向。

儿童、学生来唱,对他们耳濡目染,意气风发,就会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个意思。

但是同样一批人,在人世间这么一走,这么一晃,一下到了中年,一下又年逾古稀,再听这首歌,就有恍如隔世之感:

往事如烟,人生如梦。

人生在世,能把自己一生过好,过得真挚,那就很不错了。所以,我采用、改编一些来自印度的曲子,填入一些国学的文字,可能也有这么一点意思吧,就是感受真我,补上一点失却的灵魂。

 

 

 

尘凡无忧
其实我很佩服能写这种文章的,有查资料的耐心。:)送别的词和旋律配得极其完美,堪称神来之作。。。最后一句补上失却的灵魂,又是很诗意
陶陶三
所以是白菜文章啊,十块钱一箩筐,我这儿很多,哈哈。不过查资料不可耻,重要的是有什么收获。:-)
尘凡无忧
别,别误会。:)查资料需要细致地搜集,选取,消化,重组,提炼,升华。。。这是很大的工作量啊,一般人也干不了这活儿。:)
陶陶三
我是因为喜欢。喜欢,你就会“知识冲浪”,一扇门一扇门接连打开,这种愉悦,和爱情也差不多。而且常常会有启发。

比如从李叔同的填词,我发现英文老歌和古诗词之间的一些联系,可以帮助自己创作。:-)

尘凡无忧
哈哈,我明白你在说啥。很像我读到一首好诗,就感觉打开了一个层面的知觉的门。。。但是,还是你能联想,竟然想到爱情。。。LOL
陶陶三
我给你解释一下我的“知识冲浪”,为什么像爱情一样愉悦:

比如看了姜文的让子弹飞,一首李叔同的《送别》,把我带回民国,于是我就饶有兴趣去查李叔同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对李叔同的人生感兴趣,看了他的一部传记电影,也了解了一下他的律宗。追到日本的犬童球溪,再了解一下学堂乐歌,顺便看看明治维新。再到英文原版歌曲,激发了我对南北战争时期美国传唱歌曲的兴趣,在网上找了不少来听,发现李叔同的《忆儿时》,来自另一首同期美国歌曲。

美国的曲子,配李叔同的古诗词填词,可以这么贴切、完美,引起我的兴趣,进一步去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窍门。发现了一点窍门,尝试找一两首诗经配曲。配曲感觉还可以,兴趣来了,又尝试把好听的美国曲子,翻译成诗经体,为了写好这么一首诗经,我又重读和研究诗经。。。

永远这么冲浪下去,是不是像爱情一样乐在其中呢?:-)

 

尘凡无忧
你这倒是完全纯知识冲浪啊。看出来你的享受了。但是你冲浪的过程中灵魂不会开一下小差吗,就是跳出知识之外的想象联想幻觉类的冲浪?。。

谢谢分享,啥跟爱情沾上来解释就很通俗易懂了。跟你一比,我都是戏水了一下知识。。。:)

陶陶三
那个不是“知识冲浪”,那个叫“破解智慧”。直接读经典中的经典,弄懂每一句词,恍恍惚惚去想,去体会就好了, 够玩一辈子。:-)
尘凡无忧
哇,难道我一直以来玩的是这个?LOL
陶陶三
既然你这么说,那玩的就是这个。这个是终极之爱。有了这个,男女之爱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雪晶
这首歌是我们跟老师学唱歌的第一首歌~~~

我找到的比较能唱的版本就是儿歌版~~~

尘凡无忧
哈哈哈,笑死了。不行不行,我还这么年轻,不能就放了。。。。LOL
陶陶三
《送别》、《忆儿时》、《梦》这三首都挺好听。《梦》是送给母亲的。
陶陶三
暂时放一放,破解了后,如果还年轻,还来得及,再重新捡起来不迟。
雪晶
噢,那我去找一下《梦》来听~~~

他还有好多首很不错的~~~

n
nearby
陶陶知识渊博
平等性
幸亏有人通风报信,原来大家都跑到这儿来玩了 :)
陶陶三
我喜欢三,若有很多,找出最喜欢的三,就可以了。因为除了李叔同,还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人。:-)
陶陶三
近兄好,没有啦,就是在菜市场冲浪,在各个摊位不太经意嫌逛,逛久了,整个菜市场的面貌就出来了。
陶陶三
平兄发个文章玩玩,现在男生少,尚未有大帅哥出现,美女才女们不得不给我们端茶倒水。。。趁早。:-)
平等性
好,明天发个投名状 :)
F
FionaRawson
我一直以为这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歌呢。这首诗和这部电影,我觉得都是奇迹
陶陶三
是的,是插曲和片尾曲。因《城南旧事》而在49后再次风靡。
雪晶
李叔同-弘一法师 已经是非常非常有趣的人了~~~
陶陶三
人家已经出家了,还是律宗,雪哥你就不要那么感兴趣了,放手。
雪晶
你看看我翻到了什么~~~我是要听《梦》的啊~~~

 

雪晶
《梦》也听到了~~~确实你说的三首是前三~~~
青松站
陶陶贊-:-想起了你-芒種 一文-贊-:))。
A
Anthropologi
说的真好!这首歌词曲都很赞,再看你介绍的前世今生就更有感觉了!
尘凡无忧
哈哈哈,这人,心里门儿清啊。。。LOL
雪晶
是啊,三哥很厉害的,LOL
陶陶三
你还记得,真好。有意思的诗、歌,引起我的兴趣,我总会研究一下,弄个来龙去脉,乐此不彼。
陶陶三
好的诗歌,令人喜欢,再加上了解、熟悉它的创作背景,感觉就完美了。再次看到听到,似是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