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了全球化就把自己的饭碗夺走了似的, 其实在自由贸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经历过产业转移,美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南美,非洲。Tibuko 在不在?给大家讲讲比较优势?
其实全球化产业转移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是享受各国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服气的现在看看自己身上穿的用的,如果不是Made in USA 的统统地脱掉,换掉。 Iphone, Ipad, Mac 先不要用啊,不要一边嘴上斥责全球化,却一边享受着全球化的好处啊
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
大家一点不排斥全球化带来的低物价和多样选择。
但是担心害怕美国本土CS挣不到四十万了吧。
就连土生土长的非白人都会对白人感到不服气,抱怨多多,比如许多小中,其实在本族原生国内或更没出路就没想过?
上海八十年代也经历过产业转移,四十万纺织女工下岗,为什么?就是上海不再是纺织龙头,需要转到江浙一带,这四十万女工要么就是下岗回家,要么就是到其他工厂做其他工作,也经历过阵痛,美国纽约旧金山80年代的制衣业也是非常流行,旧金山缝纫女工缝制各款成衣在美国各大零售商店里卖,后来转到台湾,香港,再后来到中国,再后来由于关税和配额的原因,转到东南亚,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这很正常。对于如果自己在行业转移过程中受损的话,应该尽快想办法转行,光抱怨是无济于事的。
川普政府没有将O8当年动用的储备及时补足。
然后再来斥责全球化,否则都
美国中产和穷人不叫才怪呢 然后再多印钞票?
很多产品都转移到东南亚了啊,价格更便宜
我上周五将N个订单从马来西亚一次性转到越南,原因就是马来西亚由于原材料上张逼迫我们大面积涨价,公司不可能亏损做生意的,只能在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价格,同等产品规格性能品质下,谁的价格交期品质好,自然给谁啊
可前提是必须放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世界村实验多年文化冲突越来月严重这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
就只能吃老本了 能吃多久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如果要防止垄断,一般都会有几个巨头垄断,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就好比当初Amazon 在物流方面逐渐成为龙头,Walmart 就宣布与jet.com 购并,扩张自己的物流,试图和Amazon 竞争。Google, Facebook, Amazon 等这些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国家会干预让他们分拆,就是防止垄断。
总之公司的目的是赚钱。美国人贵,外国人便宜,如果出活差不多好,他们是不会在意美国人失业的。换我也不在意啊。所以得买股票,成为资本家一份子。
從walmart ebay amazon買的"垃圾”買少一點就好, 我的老美鄰居 每個星期垃圾可以倒出來三大桶(超級大的那種垃圾桶)
如果只有一方观点就不是讨论啦
资本家同一战线,大家一起賺。搞對抗是沒好处的
台灣的中小企業也很強的 不只是那些大的電子業
日子过的比有些不发达国家的中产还好。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便宜货买。之所以有便宜货,就是因为有国际贸易。
当然,人不劳而获对心理健康不利。想改变,一个是老老实实去做“苦工”(美国非法移民怎么有工作做?);另一个就是老老实实努力学门技术技能。
反国际化已经不可能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出来的市场,怎么可能随便丢掉。也丢不掉。改变自己(包括心态),适者生存。
還是合作一起賺
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现在开始不许买其他国家制造的日常用品,家用电器啊
你上次買的laptop應該可以撐5年
也很麻烦
Apple的员工也只是喝汤的
你上次买的微波炉是中国制造的啊 赶紧换了
把人的job都弄沒了 再給點福利 這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啊
但光抱怨或希冀改变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川的口号只是为了赢得蓝领的选票而已,是不可能把制造业带回来的,看清现实吧
而且現在社會發展的走向是:不变成資本家就會越來越麻煩
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经济总体的最优化不能用来justify 对某些人群的灭顶之灾。打比方说,如果现在有十个人每个人有10块钱。你跟这些人说,有一个财富重组的办法,就是这十个人中选3个人,会变成一分钱没有,另外7个人每个人会拥有20块钱。这样经济总量是提高了,可那3个不幸被牺牲的人不可能会支持这个方案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全球化之后,美国本地被牺牲的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自然会有不满。我觉得从大方向上看,全球化已经到头了。
貴一點也划得來啊
街上一堆homeless。
反正美帝資源多 自給自足也沒問題 工作要先幫人民保住啊
太高
避免游行,社会动荡是政府在决定产业转移同时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考虑到,那是政府的失职。
谁都想进那1%。剩下99%去要饭?
快去看看产地
美國造房貴的是人工
over the range那種 壞掉了還要浪費我自己的時間修理和安裝 我寧願買貴的 可以用10年以上
例如以前就迫使小日本來美國設廠啊
难道你不看财经新闻啊?新闻一直强调中产萎缩,贫富差距拉大都好几年了,我们自身就是尽量保持中产,不要成为下中产。
好像有了全球化就把自己的饭碗夺走了似的, 其实在自由贸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经历过产业转移,美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南美,非洲。Tibuko 在不在?给大家讲讲比较优势?
其实全球化产业转移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是享受各国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服气的现在看看自己身上穿的用的,如果不是Made in USA 的统统地脱掉,换掉。
Iphone, Ipad, Mac 先不要用啊,不要一边嘴上斥责全球化,却一边享受着全球化的好处啊
🔥 最新回帖
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
🛋️ 沙发板凳
比较优势理论 编辑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中文名 比较优势理论 外文名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亦 称 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作 者 大卫·李嘉图 出 自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目录 1 定义 2 发展背景 3 评价 4 理论演进 5 新进展 6 应用 7 历史地位 定义 编辑 概念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大家一点不排斥全球化带来的低物价和多样选择。
但是担心害怕美国本土CS挣不到四十万了吧。
就连土生土长的非白人都会对白人感到不服气,抱怨多多,比如许多小中,其实在本族原生国内或更没出路就没想过?
上海八十年代也经历过产业转移,四十万纺织女工下岗,为什么?就是上海不再是纺织龙头,需要转到江浙一带,这四十万女工要么就是下岗回家,要么就是到其他工厂做其他工作,也经历过阵痛,美国纽约旧金山80年代的制衣业也是非常流行,旧金山缝纫女工缝制各款成衣在美国各大零售商店里卖,后来转到台湾,香港,再后来到中国,再后来由于关税和配额的原因,转到东南亚,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这很正常。对于如果自己在行业转移过程中受损的话,应该尽快想办法转行,光抱怨是无济于事的。
川普政府没有将O8当年动用的储备及时补足。
然后再来斥责全球化,否则都


美国中产和穷人不叫才怪呢 然后再多印钞票?
很多产品都转移到东南亚了啊,价格更便宜
我上周五将N个订单从马来西亚一次性转到越南,原因就是马来西亚由于原材料上张逼迫我们大面积涨价,公司不可能亏损做生意的,只能在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价格,同等产品规格性能品质下,谁的价格交期品质好,自然给谁啊
可前提是必须放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世界村实验多年文化冲突越来月严重这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
就只能吃老本了 能吃多久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如果要防止垄断,一般都会有几个巨头垄断,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就好比当初Amazon 在物流方面逐渐成为龙头,Walmart 就宣布与jet.com 购并,扩张自己的物流,试图和Amazon 竞争。Google, Facebook, Amazon 等这些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国家会干预让他们分拆,就是防止垄断。
总之公司的目的是赚钱。美国人贵,外国人便宜,如果出活差不多好,他们是不会在意美国人失业的。换我也不在意啊。所以得买股票,成为资本家一份子。
從walmart ebay amazon買的"垃圾”買少一點就好, 我的老美鄰居 每個星期垃圾可以倒出來三大桶(超級大的那種垃圾桶)
如果只有一方观点就不是讨论啦
资本家同一战线,大家一起賺。搞對抗是沒好处的
台灣的中小企業也很強的 不只是那些大的電子業
日子过的比有些不发达国家的中产还好。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便宜货买。之所以有便宜货,就是因为有国际贸易。
当然,人不劳而获对心理健康不利。想改变,一个是老老实实去做“苦工”(美国非法移民怎么有工作做?);另一个就是老老实实努力学门技术技能。
反国际化已经不可能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出来的市场,怎么可能随便丢掉。也丢不掉。改变自己(包括心态),适者生存。
還是合作一起賺
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现在开始不许买其他国家制造的日常用品,家用电器啊
你上次買的laptop應該可以撐5年
也很麻烦
Apple的员工也只是喝汤的
你上次买的微波炉是中国制造的啊 赶紧换了
把人的job都弄沒了 再給點福利 這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啊
但光抱怨或希冀改变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川的口号只是为了赢得蓝领的选票而已,是不可能把制造业带回来的,看清现实吧
而且現在社會發展的走向是:不变成資本家就會越來越麻煩
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经济总体的最优化不能用来justify 对某些人群的灭顶之灾。打比方说,如果现在有十个人每个人有10块钱。你跟这些人说,有一个财富重组的办法,就是这十个人中选3个人,会变成一分钱没有,另外7个人每个人会拥有20块钱。这样经济总量是提高了,可那3个不幸被牺牲的人不可能会支持这个方案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全球化之后,美国本地被牺牲的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自然会有不满。我觉得从大方向上看,全球化已经到头了。
貴一點也划得來啊
街上一堆homeless。
反正美帝資源多 自給自足也沒問題 工作要先幫人民保住啊
太高
避免游行,社会动荡是政府在决定产业转移同时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考虑到,那是政府的失职。
谁都想进那1%。剩下99%去要饭?
快去看看产地
美國造房貴的是人工
over the range那種 壞掉了還要浪費我自己的時間修理和安裝 我寧願買貴的 可以用10年以上
例如以前就迫使小日本來美國設廠啊
难道你不看财经新闻啊?新闻一直强调中产萎缩,贫富差距拉大都好几年了,我们自身就是尽量保持中产,不要成为下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