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瘾对有些人是有阶段性的,过了一段日子,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了,但是如果不让玩,这段日子就一直过不去。。。
我两个丫头从很小就玩,Gameboy开始,然后Nintendo DS, 硬件都玩烂好几个. 软件还很贵,十多年前流行的Pokemon,Digitman,Final fantasy 啥的,而且每一个都很多系列。新的五十块一个。我丫头的话说:好贵。 后来我去pawn america买,二手的三十块一个, 也不少钱。两个丫头那时候就是上瘾,去哪里都要带上。高中以后就是电脑游戏,到现在依旧爱玩,但是自己都知道啥时候干什么,打游戏不再会成为负担。。
其实上网也是如此,越没有,就越是有机会就玩,放开了,过一段日子反而就没那么迷了。。
我养娃,最大的参照对象就是她们那个年纪时候的我,我小时候被我爹啥啥都管制着,结果家里禁止的我差不多都干了,而且父母都不知道。所以我不希望我娃走我走过的弯路。。。
给娃自由度大些,对娃信任些,娃跟父母的关系能亲密很多。。。
但我儿子没耽误玩,我也不管
其他的事情上!
我儿子从小到大游戏基本随便玩,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不耽搁功课和活动。以前,听别的家长说孩子游戏瘾很大,我都建议放开玩。后来,见了真正游戏上瘾的孩子,那状态就和毒品依赖差不多。聪明、乐观、有礼貌的孩子一下性情大变。我觉得要专业干预治疗了。
他想起来这是他小时候和他父亲一起玩过的一个滑雪的游戏,但是他的父亲几年前已经去世了。
他就打开游戏机玩了起来,那些熟悉的游戏场景让他回忆起他和父亲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这个游戏中,最好成绩会被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游戏中会成为一个虚影,后后面的人比赛。而这个最好成绩就是他父亲。
于是这个人整个周末都在和那个虚影玩这个游戏,好像又和他父亲在一起了。
一开始他被父亲甩开很远,但是他不断熟练,慢慢跟上了他父亲。
最后一次,他终于占据了优势,并且避开了各种错误,他一直保持领先。终点在望时,他突然想起,如果冲过了终点,自己就会成为最好成绩,那样他父亲就会永远被从游戏中删掉了。
于是他一个急停,在距离终点几码的距离倒在雪地上,然后他看到父亲的虚影冲过了终点,并像以往一样高举双臂庆祝。
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偏执,而偏执恰好是上瘾的孪生兄弟(瞎掰!)
我儿子好像时四岁的时候他收到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台任天堂连带一个游戏盒。不是我买的,是朋友送的。 后来慢慢地游戏机,游戏盒/游戏盘就多起来了。最多的时候大约有四五十个游戏盒,游戏盘。三,四年级时他开始玩电脑游戏,比如Diablo,这个是限制级的游戏,不过那时候游戏还没有明确标级,我糊里糊涂地也就放任他玩了。 不仅他玩,我也玩。我觉得两个人一起玩比较有共同语言,而且也便于管理。比如说马上要吃晚饭了,他在玩游戏,妈妈在那边喊话:马上开饭了,别玩了。他回话说,好好好,等我打完这一级,save了game就来。老爸一听觉得有猫腻,就过去了:不行,打完这一级还要好长时间呢,你往右转,那边有一个save box,赶紧save了准备吃饭。内行话,他没有理由拒绝,就停了。 后来电脑游戏玩多了,开始game modding(游戏改编),主要是Diablo和AOW。这就有点编程的意思了。工程浩大啊!大陆海洋,城市道路,一百多个角色,情节。那时我们全家都是他的试验员(主要是我)。 高中学了编程开始学写游戏软件。不过打游戏也一直没停过,基本是自己控制的,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每天花了多少时间。 上大学时刚分配好宿舍就和室友商量好了,游戏机电视机等等,你带什么我带什么。记得有一个游戏叫Dance Dance Revolution。是锻炼身体的,我也玩过。 上大学后、工作后就不知道他在游戏上总共花了多少时间了。只知道他在编程上花了不少功夫,估计打游戏就不会太多了。不过他对游戏的热情一直不减。网上有游戏的event,他会告诉我们一起上网看。有时候我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看Awesome Games Done Quick,里面有几个游戏,super mario,zelda,final fantasy 等等,都是他和我一起玩过的。那一次游戏活动是为医学和动物保护筹款,他也捐了(听到直播时主办方报出他的名字)。 听说有孩子玩游戏上瘾而误了前程的。我庆幸孩子游戏悟到了计算机和创造性。他申请大学的短文大部分写的是他的游戏。还做了一个光盘,上面有他编的游戏小程序。
网友不太可能一下子诊断出来。你家的例子就是你和孩子有足够强的情感纽带,家里讲责任和信任,其它我也不好说。
从高中开始他十几年如一日研究棋类对弈算法。大学再忙,工作再忙,个人研究花时间花钱买寂寞,但他一直热情不减。
2007年开始研究Arimaa棋的电脑算法。 这是wiki上关于游戏复杂性的介绍。Arimaa属于复杂程度最高的那一类。文中第46号引文是他的毕业论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me_complexity 这篇文章得了哈佛大学的Hoopes奖。他2011年以summa cum laude荣誉毕业。
工作后,他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对弈算法。2015年,他编写的Arimaa棋对弈程序,Bot_Sharp,在Arimaa机器对人挑战赛中战胜了三位人类冠军,结束了这个了悬赏了十多年的赛事。正式纪录为此棋种机器首次战胜人类。此时,他个人研究Arimaa的对弈程序已经整整八年,不容易啊。 哈佛的校友网页的介绍 https://www.seas.harvard.edu/news/2015/08/alumni-profile-david-wu-ab-11 这篇文章用词现在看来有些夸张。不过那时候阿法狗还没有出来发威,机器战胜人类就是一个棋种一个棋种慢慢前进的。而且他是个人研究,精神可嘉。
最近他的个人研究项目得到了他工作的公司的赞助。这是他最近完成的几篇文章: https://blog.janestreet.com/deep-learning-the-hardest-go-problem-in-the-world/ https://arxiv.org/abs/1902.10565 https://blog.janestreet.com/l2-regularization-and-batch-norm/ 这是他的下围棋Bot,kata-bot,点进去可以在网上对弈: https://online-go.com/player/592684/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网站有围棋练习题,也是人工智能在操作: https://neuralnetgoproblems.com/?set=3dv=2idx=9074r=6 另外,他几年前编写的安卓手机版的Arimaa人机对弈游戏,playstore查Arimaa,可以免费下载。
我爹现在对我娃好得很,我小时候没有的待遇都给了她们。。
他现在估计也想明白了,来我这里也不说我啥了。。
否则他早发达了,也可能早被搞死了。。
评上后他的几个大学同学还来家里批评他,说他应该把名额让给大学时候的班长,那人是烈士的儿子,十四岁就参加了革命。。
我爹说又不是他报上去的名单,也不是他去评的。。。
我还不能信任她的安全感和risk control的能力。
孩子们小的时候和他们玩过几次,还和老公比赛过几次,打得头疼,再也没玩过了。有时候看孩子们玩,看他们兴致很高,我是再也没什么兴趣了。
我小时候被我妈管得严,现在我是反着来,只要孩子学习还好,参加一两项课外活动,按时睡觉,他们爱玩什么,我都不管。
游戏瘾对有些人是有阶段性的,过了一段日子,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了,但是如果不让玩,这段日子就一直过不去。。。
我两个丫头从很小就玩,Gameboy开始,然后Nintendo DS, 硬件都玩烂好几个. 软件还很贵,十多年前流行的Pokemon,Digitman,Final fantasy 啥的,而且每一个都很多系列。新的五十块一个。我丫头的话说:好贵。 后来我去pawn america买,二手的三十块一个, 也不少钱。两个丫头那时候就是上瘾,去哪里都要带上。高中以后就是电脑游戏,到现在依旧爱玩,但是自己都知道啥时候干什么,打游戏不再会成为负担。。
其实上网也是如此,越没有,就越是有机会就玩,放开了,过一段日子反而就没那么迷了。。
我养娃,最大的参照对象就是她们那个年纪时候的我,我小时候被我爹啥啥都管制着,结果家里禁止的我差不多都干了,而且父母都不知道。所以我不希望我娃走我走过的弯路。。。
给娃自由度大些,对娃信任些,娃跟父母的关系能亲密很多。。。
但我儿子没耽误玩,我也不管
怎么融洽同子女的关系?
·不要监控孩子的电话,尊重其隐私权。
·对孩子的朋友要和蔼可亲,但不要同他们过于亲近。不要侵入他(她)的天地。
·不要在他人面前夸奖孩子,这样会使其尴尬。
·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评或斥责孩子。如果必须要这样做的话,应该在无人的时候。
·母亲在他人面前要注意服饰。母亲的形象不整洁,孩子会感到羞耻。
·如果你的孩子参加学校的演出,他(她)在舞台上时你不要打手势,这样会令他(她)紧张,甚至出错。
·孩子和你一起坐自己家的车出门时,不要把汽车收音机调到你所喜爱的频道。让孩子挑选电台,但可要求他调低音量。
·在子女需要帮助时要给予帮助,但要注意方法。
·子女在一定的阶段就像需要食品一样需要爱抚,但是爱抚要适可而止,不要在公开场合这样做,更不要在朋友面前这样做。
·不要让你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他的“本事”,如朗诵、唱歌、跳舞或弹钢琴。如果你为他的本领自豪并希望让人家看到,那就对他提出请求。如果父母坚持让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本领,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像马戏团的猴子。
·不要向他的朋友和亲属讲他的怪癖,尤其不要当他的面前。任何孩子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
·不要让他失去对你的信赖。他向你透露的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完全尊重他的意愿。
·在他面前不要说谎。他看到自己的父母说谎或弄虚作假,就会感觉不好。例如,父母在某人背后说坏话,而当面又装出热情的样子,孩子就会反感。
下页: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其他的事情上!
我儿子从小到大游戏基本随便玩,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不耽搁功课和活动。以前,听别的家长说孩子游戏瘾很大,我都建议放开玩。后来,见了真正游戏上瘾的孩子,那状态就和毒品依赖差不多。聪明、乐观、有礼貌的孩子一下性情大变。我觉得要专业干预治疗了。
他想起来这是他小时候和他父亲一起玩过的一个滑雪的游戏,但是他的父亲几年前已经去世了。
他就打开游戏机玩了起来,那些熟悉的游戏场景让他回忆起他和父亲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这个游戏中,最好成绩会被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游戏中会成为一个虚影,后后面的人比赛。而这个最好成绩就是他父亲。
于是这个人整个周末都在和那个虚影玩这个游戏,好像又和他父亲在一起了。
一开始他被父亲甩开很远,但是他不断熟练,慢慢跟上了他父亲。
最后一次,他终于占据了优势,并且避开了各种错误,他一直保持领先。终点在望时,他突然想起,如果冲过了终点,自己就会成为最好成绩,那样他父亲就会永远被从游戏中删掉了。
于是他一个急停,在距离终点几码的距离倒在雪地上,然后他看到父亲的虚影冲过了终点,并像以往一样高举双臂庆祝。
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偏执,而偏执恰好是上瘾的孪生兄弟
(瞎掰!)
我儿子好像时四岁的时候他收到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台任天堂连带一个游戏盒。不是我买的,是朋友送的。
后来慢慢地游戏机,游戏盒/游戏盘就多起来了。最多的时候大约有四五十个游戏盒,游戏盘。三,四年级时他开始玩电脑游戏,比如Diablo,这个是限制级的游戏,不过那时候游戏还没有明确标级,我糊里糊涂地也就放任他玩了。
不仅他玩,我也玩。我觉得两个人一起玩比较有共同语言,而且也便于管理。比如说马上要吃晚饭了,他在玩游戏,妈妈在那边喊话:马上开饭了,别玩了。他回话说,好好好,等我打完这一级,save了game就来。老爸一听觉得有猫腻,就过去了:不行,打完这一级还要好长时间呢,你往右转,那边有一个save box,赶紧save了准备吃饭。内行话,他没有理由拒绝,就停了。
后来电脑游戏玩多了,开始game modding(游戏改编),主要是Diablo和AOW。这就有点编程的意思了。工程浩大啊!大陆海洋,城市道路,一百多个角色,情节。那时我们全家都是他的试验员(主要是我)。
高中学了编程开始学写游戏软件。不过打游戏也一直没停过,基本是自己控制的,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每天花了多少时间。
上大学时刚分配好宿舍就和室友商量好了,游戏机电视机等等,你带什么我带什么。记得有一个游戏叫Dance Dance Revolution。是锻炼身体的,我也玩过。
上大学后、工作后就不知道他在游戏上总共花了多少时间了。只知道他在编程上花了不少功夫,估计打游戏就不会太多了。不过他对游戏的热情一直不减。网上有游戏的event,他会告诉我们一起上网看。有时候我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看Awesome Games Done Quick,里面有几个游戏,super mario,zelda,final fantasy 等等,都是他和我一起玩过的。那一次游戏活动是为医学和动物保护筹款,他也捐了(听到直播时主办方报出他的名字)。
听说有孩子玩游戏上瘾而误了前程的。我庆幸孩子游戏悟到了计算机和创造性。他申请大学的短文大部分写的是他的游戏。还做了一个光盘,上面有他编的游戏小程序。
网友不太可能一下子诊断出来。你家的例子就是你和孩子有足够强的情感纽带,家里讲责任和信任,其它我也不好说。
从高中开始他十几年如一日研究棋类对弈算法。大学再忙,工作再忙,个人研究花时间花钱买寂寞,但他一直热情不减。
2007年开始研究Arimaa棋的电脑算法。
这是wiki上关于游戏复杂性的介绍。Arimaa属于复杂程度最高的那一类。文中第46号引文是他的毕业论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me_complexity
这篇文章得了哈佛大学的Hoopes奖。他2011年以summa cum laude荣誉毕业。
工作后,他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对弈算法。2015年,他编写的Arimaa棋对弈程序,Bot_Sharp,在Arimaa机器对人挑战赛中战胜了三位人类冠军,结束了这个了悬赏了十多年的赛事。正式纪录为此棋种机器首次战胜人类。此时,他个人研究Arimaa的对弈程序已经整整八年,不容易啊。
哈佛的校友网页的介绍
https://www.seas.harvard.edu/news/2015/08/alumni-profile-david-wu-ab-11
这篇文章用词现在看来有些夸张。不过那时候阿法狗还没有出来发威,机器战胜人类就是一个棋种一个棋种慢慢前进的。而且他是个人研究,精神可嘉。
最近他的个人研究项目得到了他工作的公司的赞助。这是他最近完成的几篇文章:
https://blog.janestreet.com/deep-learning-the-hardest-go-problem-in-the-world/
https://arxiv.org/abs/1902.10565
https://blog.janestreet.com/l2-regularization-and-batch-norm/
这是他的下围棋Bot,kata-bot,点进去可以在网上对弈:
https://online-go.com/player/592684/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网站有围棋练习题,也是人工智能在操作:
https://neuralnetgoproblems.com/?set=3dv=2idx=9074r=6
另外,他几年前编写的安卓手机版的Arimaa人机对弈游戏,playstore查Arimaa,可以免费下载。
我爹现在对我娃好得很,我小时候没有的待遇都给了她们。。
他现在估计也想明白了,来我这里也不说我啥了。。
否则他早发达了,也可能早被搞死了。。
评上后他的几个大学同学还来家里批评他,说他应该把名额让给大学时候的班长,那人是烈士的儿子,十四岁就参加了革命。。
我爹说又不是他报上去的名单,也不是他去评的。。。
我还不能信任她的安全感和risk control的能力。
孩子们小的时候和他们玩过几次,还和老公比赛过几次,打得头疼,再也没玩过了。有时候看孩子们玩,看他们兴致很高,我是再也没什么兴趣了。
我小时候被我妈管得严,现在我是反着来,只要孩子学习还好,参加一两项课外活动,按时睡觉,他们爱玩什么,我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