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到人生暮年的年老色衰的老宫女, 俯身凝望着自己干枯的乳房、皱文满布的腹部、干枯的四肢,在皮肤紧附在瘦骨嶙峋的僵尸般的躯壳上,仿佛全部的枯骨都在震撼、战栗、枯败 、零落……。 曾经的青春与美貌,曾经的幸福与爱情,都去哪儿了? 可心存幻想、心有不甘啊! 哀伤又悲痛,刻骨铭心的哀伤和悲痛在静默中流淌。 这就是罗丹的的著名雕塑《丑之美》。
因为这个作品,罗丹曾经对艺术中的美、丑、真实性,发表过论述。 那么罗丹心中,什么是艺术中的美呢? 罗丹说:“因为艺术所认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特性是任何自然景色中之最强烈的‘真实性’:美的或丑的,也即所谓的‘两重真’。因为外表的真,传达内心的真…………” 我理解的罗丹心中的艺术中的美,就是一切自然中美的、丑的,有特性的真实性的事物,正像他说的“ 在一个名副其实的艺人面前,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眼睛能接受所有的外表的真,并能如在一本开展的画卷中,读到它所有的内在的真。” 罗丹心中的艺术中的丑又是什么呢? 他说“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总之,一切欺诓,都是丑恶” 原来真实性如此重要,真实的大自然、真实的心灵、真实的情感、真实的面容………艺术家就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中,呈献自然和生命的美。
秋意正浓时,曾拍下色彩绚丽的景色,如今,寒冬来临,再次路过曾经拍照的地方,已是另一番景象,金色和红色交错的树叶已纷纷零落,只剩下赤条条的枝干。
我把这两棵树从秋意正浓到深秋、再到寒冬的图放在一起。大自然的转变其实和我们的人生和生命很像,我们个人的命运也是在时光中翻转。眼前的沧桑、苍凉,在静默有一种坚定,一种没有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深沉坚定。
我在外边旅游呢,向你问好!
但现在又回帖了
我虽然不大懂艺术, 但也是喜欢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照片
谢谢烟花美女
还能写code, 还能把工作做得不错呢。
人对自身衰老的认知可能是逐步的,真到那个年龄,可能都接受了,坦然了。青春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落花流水去无痕。。。但是老态龙钟的人,干瘪枯老的人,也许会让有些人感到悲哀。那些人可能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年轻的朋友们,噢,还有悲天悯人的艺术家们。。。
有些人在衰老中看到的是沧桑,是沉淀,有些人看到的是消亡,是逝去,有的是残忍,是恐惧。都是美?因为都真实。
我恍惚觉得我听见
旧日的美人——老宫女
徒然在把青春呼唤,
哀叹着年华的逝去:
“衰老啊!你残酷而阴郁,
为什么这么早击倒了我?
是什么不让我立即死去,
一刀就结束这种折磨?
你剥夺了我至上的魅力,
它使得教士、执事和商贩
无不倾倒于我的美丽,
当时凡是父母生的儿男
谁都愿为我倾家荡产,
毫不顾及后悔和烦恼。
他们求之于我的,到今天
白送给乞丐也遭嗤笑!
我把许多男子一一拒绝,
(你们瞧我有多么傻!)
却爱上了一个奸诈的冤孽,
把无限柔情全献给了他。
尽管我对别人把手腕耍,
我对他可是一片真心!
他对我呢,却粗暴践踏,
他爱的仅仅是我的金银。
尽管他蹂躏我虐待我,
我对他的爱情依然如故;
哪怕他把我在地上拖,
只要叫我吻他,只要他吩咐,
我就忘掉了一身痛楚,
只求这恶贼的一点体贴……
他给了我什么好处?
到如今只剩下耻辱和罪孽。
他死去已经三十年岁月,
而我活着,变了白发婆婆。
每当我追忆往昔的欢悦,
对比当年的我和今日的我,
每当我看见自己全身赤裸,
看见我的身体已经变形,
可怜,枯萎,瘦小,皱缩,
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发疯。
哪儿去了,那额头洁白晶莹,
那金发灿烂,那双眉弯弯?
哪儿去了,那宽敞的眼睛,
那无人能抵御的顾盼?
还有笔直的鼻子匀称好看,
优美的耳朵小巧玲珑,
下巴的酒窝,面颊的曲线,
还有那嘴唇甜美、艳红?
哪儿去了,双肩雅致纤细,
美丽的手,修长的臂膀,
还有娇小的双乳耸起,
挺拔的腰股丰满、修长,
正适合做爱的竞技场;
而在宽广的腰股之间
有神秘而迷人的力量
隐藏在这座微小的花园?
啊,额头起了皱,金发已灰白,
眉毛已脱尽,眼睛已昏昧,
失去了顾盼传情的神采,
这曾经使多少人心醉!
鼻子勾了,失去了优美,
耳朵下垂,盖着苔藓层层,
下巴起皱,面颊色如死灰,
而嘴唇犹如皮革制成。
人的美,就这样告终!
背已驼了,双肩已佝偻,
玉臂僵缩,手挛缩成爪形,
双乳呢?干瘪到一无所有
腰股也与乳房一样干瘦,
迷人的宝藏啊,全然凋残!
玉腿萎缩得那么丑陋,
像腊肠似的污迹斑斑……
我们就这样哀叹着往昔,
几个老妇人,呆傻、憔悴,
瑟缩着蹲在秋风里,
依偎着幽暗的火堆,——
一把麻秆刚燃起光辉,
顷刻之间已经烧完。
啊,我们曾是那么娇美!
但这条路啊,谁人能免?”…
不曾获得爱情, 而且那人都去世三十年了, 所以她才特别会哀叹岁月无情
假如她年轻时不是那样美丽, 或是她选对了丈夫, 或是在现代, 女性除了爱情和婚姻之外还可以拥有其他的, 就不会那么悲哀了
我还是庆幸自己生在现代社会
这首诗才看了几行,就想起了那个犹抱琵芭半遮面的女人,人前冷落车马稀时,难免哀怨。是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才更有味道?
这首诗为什么会打动罗丹?让罗丹倾注激情去创作。
自辩,不相信的,还是不相信,底气足,就任他人说吧
非要说老了就丑,那丑也有其美学价值,就像你贴的秋天,青春必然是青春,不是青秋。秋之所以不让人觉得丑,大概是因为四季循环,来年还会开春。但是人老了就会死,死了能不能转世投胎就不好说了。如果相信生命会轮回,恐怕不会觉得老和丑要划等号。有意思吧,我刚来法国的时候就发现这里的人特别怕老,当年生日不到年龄都舍不得加上去,不像国内的老人家恨不得给自己添几岁,虚岁,满5进10,刚过40就叫奔5,才过75就叫80岁的人。。。
他更强调真实性。大自然中,冬天过去去了,春天就不远了,还有春的念想,但人会死,
面对这种宿命,个人的选择就不同了。
看你很少上网,想必是没什么好说的。我倒是经常想到你,这一周老二写一个论文,是关于皇始皇的,
我就想到了大娃,我在想,大娃为怎么写呢?
家人和你都好吧?大娃一切都还顺畅吗?
我就随他去了。
最近比较忙,不是没话说,而是千言万语头绪太多,想想也没啥可以贡献给大家的
还没有人费那么大力气,那么多铜来歌颂一具如此衰老的躯体,因为他这么做就是开创性的,也就具有了艺术史的意义,而现实中被人认为是“丑”的,一旦登堂入室,就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因此也就成了“美”的。罗丹一定为自己这点石成金的手觉得非常自豪吧。。。
求真实,并不完全是艺术的任务,虽然艺术风格中有现实派,也有超级写实派,但是艺术家这么做,应该是有其它促成他完成此举的原因。比如超级写实派的艺术家想必知道高清相机是如何运作的,事实上画超级写实的艺术家都会借助高清相片。他这么做,并非求真实,而是要以个人之力抗衡科技,打败相机,反大众潮流,反快速成像,他必定是要比高清相片画得更细,不然他不甘心。如果说他的目的是“求真”,我不会同意的,我会说他更多是个“杠精”或者对细节有极度痴迷,所以非这么做不可。。。如果要“求真”,花2个月画个桃子,不如摘个桃子不是更真吗?还能吃。。。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本来就是“假”的,“真”的是艺术品本身。
呈献他所捕捉到的真实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他的真实性,并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也就是真实的艺术品背后所传达的真实情感,好像跟你说的:艺术本来就是“假”的,“真”的是艺术品本身差不多
哈哈哈,好多年都在油盐酱醋中打滚。过去看的那点艺术理论忘得差不多了。
誰知道會不會這種靈感被誰撿了存了發揚了消亡了多種可能
“至善与事实没有太大的关联”,我的理解是--至善是慧根,是智慧,而事实是知识。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
用几个月来画几天就会抽吧的桃子,把它保鲜上百年,如果没点执念,谁费这劲哈哈
一个来到人生暮年的年老色衰的老宫女,
俯身凝望着自己干枯的乳房、皱文满布的腹部、干枯的四肢,在皮肤紧附在瘦骨嶙峋的僵尸般的躯壳上,仿佛全部的枯骨都在震撼、战栗、枯败 、零落……。
曾经的青春与美貌,曾经的幸福与爱情,都去哪儿了?
可心存幻想、心有不甘啊!
哀伤又悲痛,刻骨铭心的哀伤和悲痛在静默中流淌。
这就是罗丹的的著名雕塑《丑之美》。
因为这个作品,罗丹曾经对艺术中的美、丑、真实性,发表过论述。
那么罗丹心中,什么是艺术中的美呢?
罗丹说:“因为艺术所认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特性是任何自然景色中之最强烈的‘真实性’:美的或丑的,也即所谓的‘两重真’。因为外表的真,传达内心的真…………”
我理解的罗丹心中的艺术中的美,就是一切自然中美的、丑的,有特性的真实性的事物,正像他说的“ 在一个名副其实的艺人面前,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眼睛能接受所有的外表的真,并能如在一本开展的画卷中,读到它所有的内在的真。”
罗丹心中的艺术中的丑又是什么呢?
他说“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总之,一切欺诓,都是丑恶”
原来真实性如此重要,真实的大自然、真实的心灵、真实的情感、真实的面容………艺术家就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中,呈献自然和生命的美。
秋意正浓时,曾拍下色彩绚丽的景色,如今,寒冬来临,再次路过曾经拍照的地方,已是另一番景象,金色和红色交错的树叶已纷纷零落,只剩下赤条条的枝干。
我把这两棵树从秋意正浓到深秋、再到寒冬的图放在一起。大自然的转变其实和我们的人生和生命很像,我们个人的命运也是在时光中翻转。眼前的沧桑、苍凉,在静默有一种坚定,一种没有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深沉坚定。
我在外边旅游呢,向你问好!
但现在又回帖了
我虽然不大懂艺术, 但也是喜欢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照片
谢谢烟花美女
还能写code, 还能把工作做得不错呢。
人对自身衰老的认知可能是逐步的,真到那个年龄,可能都接受了,坦然了。青春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落花流水去无痕。。。但是老态龙钟的人,干瘪枯老的人,也许会让有些人感到悲哀。那些人可能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年轻的朋友们,噢,还有悲天悯人的艺术家们。。。
有些人在衰老中看到的是沧桑,是沉淀,有些人看到的是消亡,是逝去,有的是残忍,是恐惧。都是美?因为都真实。
我恍惚觉得我听见
旧日的美人——老宫女
徒然在把青春呼唤,
哀叹着年华的逝去:
“衰老啊!你残酷而阴郁,
为什么这么早击倒了我?
是什么不让我立即死去,
一刀就结束这种折磨?
你剥夺了我至上的魅力,
它使得教士、执事和商贩
无不倾倒于我的美丽,
当时凡是父母生的儿男
谁都愿为我倾家荡产,
毫不顾及后悔和烦恼。
他们求之于我的,到今天
白送给乞丐也遭嗤笑!
我把许多男子一一拒绝,
(你们瞧我有多么傻!)
却爱上了一个奸诈的冤孽,
把无限柔情全献给了他。
尽管我对别人把手腕耍,
我对他可是一片真心!
他对我呢,却粗暴践踏,
他爱的仅仅是我的金银。
尽管他蹂躏我虐待我,
我对他的爱情依然如故;
哪怕他把我在地上拖,
只要叫我吻他,只要他吩咐,
我就忘掉了一身痛楚,
只求这恶贼的一点体贴……
他给了我什么好处?
到如今只剩下耻辱和罪孽。
他死去已经三十年岁月,
而我活着,变了白发婆婆。
每当我追忆往昔的欢悦,
对比当年的我和今日的我,
每当我看见自己全身赤裸,
看见我的身体已经变形,
可怜,枯萎,瘦小,皱缩,
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发疯。
哪儿去了,那额头洁白晶莹,
那金发灿烂,那双眉弯弯?
哪儿去了,那宽敞的眼睛,
那无人能抵御的顾盼?
还有笔直的鼻子匀称好看,
优美的耳朵小巧玲珑,
下巴的酒窝,面颊的曲线,
还有那嘴唇甜美、艳红?
哪儿去了,双肩雅致纤细,
美丽的手,修长的臂膀,
还有娇小的双乳耸起,
挺拔的腰股丰满、修长,
正适合做爱的竞技场;
而在宽广的腰股之间
有神秘而迷人的力量
隐藏在这座微小的花园?
啊,额头起了皱,金发已灰白,
眉毛已脱尽,眼睛已昏昧,
失去了顾盼传情的神采,
这曾经使多少人心醉!
鼻子勾了,失去了优美,
耳朵下垂,盖着苔藓层层,
下巴起皱,面颊色如死灰,
而嘴唇犹如皮革制成。
人的美,就这样告终!
背已驼了,双肩已佝偻,
玉臂僵缩,手挛缩成爪形,
双乳呢?干瘪到一无所有
腰股也与乳房一样干瘦,
迷人的宝藏啊,全然凋残!
玉腿萎缩得那么丑陋,
像腊肠似的污迹斑斑……
我们就这样哀叹着往昔,
几个老妇人,呆傻、憔悴,
瑟缩着蹲在秋风里,
依偎着幽暗的火堆,——
一把麻秆刚燃起光辉,
顷刻之间已经烧完。
啊,我们曾是那么娇美!
但这条路啊,谁人能免?”…
不曾获得爱情, 而且那人都去世三十年了, 所以她才特别会哀叹岁月无情
假如她年轻时不是那样美丽, 或是她选对了丈夫, 或是在现代, 女性除了爱情和婚姻之外还可以拥有其他的, 就不会那么悲哀了
我还是庆幸自己生在现代社会
这首诗才看了几行,就想起了那个犹抱琵芭半遮面的女人,人前冷落车马稀时,难免哀怨。是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才更有味道?
这首诗为什么会打动罗丹?让罗丹倾注激情去创作。
自辩,不相信的,还是不相信,底气足,就任他人说吧

非要说老了就丑,那丑也有其美学价值,就像你贴的秋天,青春必然是青春,不是青秋
。秋之所以不让人觉得丑,大概是因为四季循环,来年还会开春。但是人老了就会死,死了能不能转世投胎就不好说了。如果相信生命会轮回,恐怕不会觉得老和丑要划等号。有意思吧,我刚来法国的时候就发现这里的人特别怕老,当年生日不到年龄都舍不得加上去,不像国内的老人家恨不得给自己添几岁,虚岁,满5进10,刚过40就叫奔5,才过75就叫80岁的人。。。
他更强调真实性。大自然中,冬天过去去了,春天就不远了,还有春的念想,但人会死,
面对这种宿命,个人的选择就不同了。
看你很少上网,想必是没什么好说的。我倒是经常想到你,这一周老二写一个论文,是关于皇始皇的,
我就想到了大娃,我在想,大娃为怎么写呢?
家人和你都好吧?大娃一切都还顺畅吗?
我就随他去了。
最近比较忙,不是没话说,而是千言万语头绪太多,想想也没啥可以贡献给大家的
还没有人费那么大力气,那么多铜来歌颂一具如此衰老的躯体,因为他这么做就是开创性的,也就具有了艺术史的意义,而现实中被人认为是“丑”的,一旦登堂入室,就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因此也就成了“美”的。罗丹一定为自己这点石成金的手觉得非常自豪吧。。。
求真实,并不完全是艺术的任务,虽然艺术风格中有现实派,也有超级写实派,但是艺术家这么做,应该是有其它促成他完成此举的原因。比如超级写实派的艺术家想必知道高清相机是如何运作的,事实上画超级写实的艺术家都会借助高清相片。他这么做,并非求真实,而是要以个人之力抗衡科技,打败相机,反大众潮流,反快速成像,他必定是要比高清相片画得更细,不然他不甘心。如果说他的目的是“求真”,我不会同意的,我会说他更多是个“杠精”
或者对细节有极度痴迷,所以非这么做不可。。。如果要“求真”,花2个月画个桃子,不如摘个桃子不是更真吗?还能吃。。。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本来就是“假”的,“真”的是艺术品本身。
呈献他所捕捉到的真实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他的真实性,并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也就是真实的艺术品背后所传达的真实情感,好像跟你说的:艺术本来就是“假”的,“真”的是艺术品本身差不多
哈哈哈,好多年都在油盐酱醋中打滚。过去看的那点艺术理论忘得差不多了。
誰知道會不會這種靈感被誰撿了存了發揚了消亡了多種可能
“至善与事实没有太大的关联”,我的理解是--至善是慧根,是智慧,而事实是知识。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
用几个月来画几天就会抽吧的桃子,把它保鲜上百年,如果没点执念,谁费这劲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