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这个电影the Judge跟多年前看的Big fish有神似之处, 都是human story, 都是以父子关系为立足点,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出彩, 都立意温暖又给人启发。
the Judge这个电影有两条线,明线是当了一辈子小镇法官的父亲陷入人命官司,大都市的大律师儿子当上了被告律师, 暗线是爱恨交织的父子关系。 暗线才是这个电影真正的主题。 整个电影里父子关系暗流汹涌, 结局则让人含泪微笑。
天马行空, 抽象的说说我的一些体会。
我在青春年少的年龄段, 有过数次恋情, 每次都是俩小朋友一起合伙打怪升级的关系。 印象很深的小事是, 每任男友总是不解的问我--为什么从来没见你哭过?
后来的我慢慢明白了当年的自己--理工女,只相信理性, 不相信感性。 眼里是一个个要实现的小目标,是要理性实现的,眼泪和感性有个P用。
今天的我对感性 vs.理性的理解却跟青春年少的理解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情感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价值框架,就像一个GPS, 告诉我们应该往那边走。这个价值框架才定义了我们去做的实事的方向和分量。Why总是比What/How 更加核心。
当然情感不是理性可以完全控制的,可我这些年深切的体会是,我们可以“教育”我们的情感, 比如说通过文学、艺术和音乐这些,为自己提供一系列emotional experiences。 比如电影the Judge, 就给了我一个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的父母那一辈, 大多情感粗粝,不懂得如何去爱。 我们人到中年的挑战在于怎样承上启下,不仅跨越过去,更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接受,和怜惜父母的弱点。这是一个tall order。
当不再仅仅关注理性, 当意识到了perceptions and emotions的重大作用, 会慢慢的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人类的情感, 才是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才是生命的延续, 才是我们这个种族的生生不息。
年轻时我们一心向高+远的方向飞去,一般都是把眼光看向外面的世界,希望感受各种不同的视点,那时最重要的就是吸收+反叛;吸收外面世界的光彩,反叛父母的教诲。
年龄大了之后,虽然也把眼光伸展到外面的世界,但很多时候安静下来更多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读书也是探索内心,让自己的内心与他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或者是尝试理解他人在困境或顺境时的心境和勇气,从而让自己变得洒脱而丰满。
不知道从外而内的分水岭在那个年龄点,只是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现在更加关注内心的宁静祥和。家庭的力量也是给予我们内心平和的一个支撑。关于父母也是随着年龄而逐步理解+爱惜最后走到爱怜,那样的年代生活的人,他们所面对的一切不是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人在极端压力下会生出不同的反应,有人沉默,有人暴躁,有人逐步在内心里死亡。他们年龄大了,需要我们的温暖和爱护。
看到你这个帖子,不由得引起共鸣。谢谢你~~~
必须赞!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极少真正意义的规划人生,即便是理工生
至于我们的父母辈,我觉得也要看情况。我跟这里的同龄人也交流过,我觉得人都是一回事,只有物质条件或文明程度到达一定高度之后,才谈得上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等等等。否则,都是粗粝的。比如,我父母好像不是很粗粝,相反,我觉得这里我老公的一个原来的同事,他说他父母就很粗粝,以打为教育方式。
我们家每次出游,四个人俩个水相俩个风向,不断地闹情绪的是水相的。风向的就是一直服务,从大局出发,满足水相。
我们之间互相启发也很大。
我们这批人从小在国内比较竞争激烈的学校文化中长大,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个人奋斗。到了美国也是并手胝足地从头开始,现在都有了不错的生活。因而也对社会上其他群体和下一代的理解和体谅不够,会被认为缺乏一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好友经常因此与teenage 的孩子有很多的冲突。
前晚又去看了一遍Nomadland, 又有了一次新的体验。
从小事做起,看到的世界慢慢的会更宽阔
我发现那些父母对孩子有精神虐待或离异的,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就特别感性,恋爱时会比较needy。
也或者完全走极端,拒人千里之外来保护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出尘,只有香如故。” 来看待人类的感情,很有意思。
一直非常喜欢这首诗,可同时,也喜欢另一首。“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种自信真是强大到爆棚。
感性和理性都很美好。这个世界,缺了哪一种颜色都不够完美。。
都特别记得。
我觉得这是根本原因。the power of love是真实的。
另外一直想跟你说--我觉得你发出来的美食照片和风景照片都很有艺术感
现在很少看书了, 但你推荐的电影我会找来看一下。 佩服你能静下来心来看书, 还能写出这样深刻的评论
我写的很晦涩的一篇,在这里却可以找到这么多共鸣--非常开心!
看电影,电视剧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美国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课外活动,运动或其他文艺活动,投入都很大,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还有人力上的。
现在想想,大概那也是家长们的一种social 吧?孩子们其实给很多家长,特别是第一代移民的家长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爱思考也是理工人(不分男女)的一个特点吧?然后你还能写。。这是家风?
不然,也无非是过眼烟云。
最近在听心理学的书。说人的personality,后天和先天都有影响。还有就是少时感情的坎儿,大了最好要过。过了海阔天空,没过,一直困在里面,还不知其踪。所以,去明确感受自己的情感,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很多表面麻木的人,并不是不会感受,而是少时感受痛苦太深,一碰到感情流露的机会,就先锁住,埋葬,因为怕更多的感受揭示更多的伤痕。其实他们的感受能力可能非常强大,只是自己强迫自己不要触碰而已。蛮伤感的一件事。
这点让我想起企鹅。虽然,我不是很同意她说的所有观点,但是正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确实是关爱自己的第一步。这里的感受还包括最最普通的伤痛劳累。她确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局限也有,我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孩子们的社交圈,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们的社交圈,都趋向同类。。。
对家长们来说,如果是结交朋友,那挺好。如果是了解社会实情,也容易偏颇。
不过,至少我们这里的义工组织不要太多,有很多选择。。
不很了解企鹅,不知道她经历过什么,也不知道她感悟了什么。很可惜她早早走了。。。
所以我说她勇敢。
我也是30多后才有机会看看童年里的不堪和自卑,让我震惊的是,几十年后说起某件让自己伤心的事,仍然泪眼婆娑。当时咨询师就说哭出来,你会觉得自己好很多,因为你在正视这个问题。
我比较庆幸,自己基本走出来,原谅父母辈的养育不足。而且从那以后,我也学习观察自己感受及情感。稍微有些自虐的行为,立刻喊停。这个过程不会停止,但是对自我关爱很有好处。
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年轻的时候追求物质的获取,无视苦痛;年长的时候追求内心的平和,反倒经常关注自己翻江倒海的情感和感受。
只是年纪渐长,同理心越来越强,对很多人都能理解。在别人谴责他人时,我经常觉得可以理解他人,换个位置自己也不见得能做得更好,因为自己也是不够聪明勤奋的一个普通人。
平时尽量多参政、议政、督政(起码对当地政府),尽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家也得发扬民主,始终保持open minded,多学习,多探讨,多交流,多看点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能独裁…:)
做义工选择一种就可以了,能结合自己业务特长的最好,也是社会上义工中最最短缺的。比如搞网站的可以为Non profit的穷人组织做些维护网站的事情…
写太多了
大概是因为我从不关注她们的输赢吧?
我倒不这么想。
在家里不能独裁。在家里还不能我说了算?万万不行!!哈哈。。。
嗯,我是异类。
人常说,儿童时经历的不幸是需要终生的功课来修复的。
父母的责任太重大,但中国一般的父母在那个年代或年龄,懂得这点的不多,做得很好的也不多
后来中国实行一娃政策,加上经济条件的好转,太多的父母又都对孩子过于的庞爱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在美国很多职业都需要上岗证书。
当父母是天大的责任,不需要任何的培训就都上岗了。孩童不幸福,很多人一生都走不出来。
己经是美国化一些的。
不像我们自认为“精英群体"的,总是劲劲地要拨尖、要显示与众不同的
理性固然很坚实,但是做人要给情感乃至情绪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绝对理性来要求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我说这些只是为了给他解开心结。他从小在父母的终日争吵中成长,他爸指责他妈的最大罪名就是感情用事没有理性。失败的婚姻,痛苦的童年,孩子从小被洗脑,就觉得缺乏理性简直就是非人,就是失败人生的终极原因,可是偏偏他性格就是像妈妈的,从小被爸爸嫌弃,,,成年后他身上就有父母两个角色,他身上父亲的那个角色总是要站出来指责他身上母亲的那个角色,自我嫌弃而不能自拔。
记得当初我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他挤兑我说,这是2分钱的心理分析。我说2分钱也是钱,总比你穷到当裤子强。不过他确实应该是听进去了。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一次那么严重的危机。
最神奇的还是,年少时的伤痛为什么不会给某些人留下负面的影响。。。就像神奇的免疫系统。。。
我根本没意识到用的是哪个语言
特别明白你说的意思
倒想听听你知道的实例。
最近看的这个电影the Judge跟多年前看的Big fish有神似之处, 都是human story, 都是以父子关系为立足点,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出彩, 都立意温暖又给人启发。
the Judge这个电影有两条线,明线是当了一辈子小镇法官的父亲陷入人命官司,大都市的大律师儿子当上了被告律师, 暗线是爱恨交织的父子关系。 暗线才是这个电影真正的主题。 整个电影里父子关系暗流汹涌, 结局则让人含泪微笑。
天马行空, 抽象的说说我的一些体会。
我在青春年少的年龄段, 有过数次恋情, 每次都是俩小朋友一起合伙打怪升级的关系。 印象很深的小事是, 每任男友总是不解的问我--为什么从来没见你哭过?
后来的我慢慢明白了当年的自己--理工女,只相信理性, 不相信感性。 眼里是一个个要实现的小目标,是要理性实现的,眼泪和感性有个P用。
今天的我对感性 vs.理性的理解却跟青春年少的理解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情感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价值框架,就像一个GPS, 告诉我们应该往那边走。这个价值框架才定义了我们去做的实事的方向和分量。Why总是比What/How 更加核心。
当然情感不是理性可以完全控制的,可我这些年深切的体会是,我们可以“教育”我们的情感, 比如说通过文学、艺术和音乐这些,为自己提供一系列emotional experiences。 比如电影the Judge, 就给了我一个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的父母那一辈, 大多情感粗粝,不懂得如何去爱。 我们人到中年的挑战在于怎样承上启下,不仅跨越过去,更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接受,和怜惜父母的弱点。这是一个tall order。
当不再仅仅关注理性, 当意识到了perceptions and emotions的重大作用, 会慢慢的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人类的情感, 才是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才是生命的延续, 才是我们这个种族的生生不息。
年轻时我们一心向高+远的方向飞去,一般都是把眼光看向外面的世界,希望感受各种不同的视点,那时最重要的就是吸收+反叛;吸收外面世界的光彩,反叛父母的教诲。
年龄大了之后,虽然也把眼光伸展到外面的世界,但很多时候安静下来更多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读书也是探索内心,让自己的内心与他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或者是尝试理解他人在困境或顺境时的心境和勇气,从而让自己变得洒脱而丰满。
不知道从外而内的分水岭在那个年龄点,只是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现在更加关注内心的宁静祥和。家庭的力量也是给予我们内心平和的一个支撑。关于父母也是随着年龄而逐步理解+爱惜最后走到爱怜,那样的年代生活的人,他们所面对的一切不是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人在极端压力下会生出不同的反应,有人沉默,有人暴躁,有人逐步在内心里死亡。他们年龄大了,需要我们的温暖和爱护。
看到你这个帖子,不由得引起共鸣。谢谢你~~~
必须赞!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极少真正意义的规划人生,即便是理工生
至于我们的父母辈,我觉得也要看情况。我跟这里的同龄人也交流过,我觉得人都是一回事,只有物质条件或文明程度到达一定高度之后,才谈得上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等等等。否则,都是粗粝的。比如,我父母好像不是很粗粝,相反,我觉得这里我老公的一个原来的同事,他说他父母就很粗粝,以打为教育方式。
我们家每次出游,四个人俩个水相俩个风向,不断地闹情绪的是水相的。风向的就是一直服务,从大局出发,满足水相。
我们之间互相启发也很大。
我们这批人从小在国内比较竞争激烈的学校文化中长大,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个人奋斗。到了美国也是并手胝足地从头开始,现在都有了不错的生活。因而也对社会上其他群体和下一代的理解和体谅不够,会被认为缺乏一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好友经常因此与teenage 的孩子有很多的冲突。
前晚又去看了一遍Nomadland, 又有了一次新的体验。
从小事做起,看到的世界慢慢的会更宽阔
我发现那些父母对孩子有精神虐待或离异的,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就特别感性,恋爱时会比较needy。
也或者完全走极端,拒人千里之外来保护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出尘,只有香如故。” 来看待人类的感情,很有意思。
一直非常喜欢这首诗,可同时,也喜欢另一首。“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种自信真是强大到爆棚。
感性和理性都很美好。这个世界,缺了哪一种颜色都不够完美。。
都特别记得。
我觉得这是根本原因。the power of love是真实的。
另外一直想跟你说--我觉得你发出来的美食照片和风景照片都很有艺术感
现在很少看书了, 但你推荐的电影我会找来看一下。 佩服你能静下来心来看书, 还能写出这样深刻的评论
我写的很晦涩的一篇,在这里却可以找到这么多共鸣--非常开心!
看电影,电视剧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美国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课外活动,运动或其他文艺活动,投入都很大,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还有人力上的。
现在想想,大概那也是家长们的一种social 吧?孩子们其实给很多家长,特别是第一代移民的家长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爱思考也是理工人(不分男女)的一个特点吧?然后你还能写。。这是家风?
不然,也无非是过眼烟云。
最近在听心理学的书。说人的personality,后天和先天都有影响。还有就是少时感情的坎儿,大了最好要过。过了海阔天空,没过,一直困在里面,还不知其踪。所以,去明确感受自己的情感,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很多表面麻木的人,并不是不会感受,而是少时感受痛苦太深,一碰到感情流露的机会,就先锁住,埋葬,因为怕更多的感受揭示更多的伤痕。其实他们的感受能力可能非常强大,只是自己强迫自己不要触碰而已。蛮伤感的一件事。
这点让我想起企鹅。虽然,我不是很同意她说的所有观点,但是正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确实是关爱自己的第一步。这里的感受还包括最最普通的伤痛劳累。她确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局限也有,我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孩子们的社交圈,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们的社交圈,都趋向同类。。。
对家长们来说,如果是结交朋友,那挺好。如果是了解社会实情,也容易偏颇。
不过,至少我们这里的义工组织不要太多,有很多选择。。
不很了解企鹅,不知道她经历过什么,也不知道她感悟了什么。很可惜她早早走了。。。
所以我说她勇敢。
我也是30多后才有机会看看童年里的不堪和自卑,让我震惊的是,几十年后说起某件让自己伤心的事,仍然泪眼婆娑。当时咨询师就说哭出来,你会觉得自己好很多,因为你在正视这个问题。
我比较庆幸,自己基本走出来,原谅父母辈的养育不足。而且从那以后,我也学习观察自己感受及情感。稍微有些自虐的行为,立刻喊停。这个过程不会停止,但是对自我关爱很有好处。
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年轻的时候追求物质的获取,无视苦痛;年长的时候追求内心的平和,反倒经常关注自己翻江倒海的情感和感受。
只是年纪渐长,同理心越来越强,对很多人都能理解。在别人谴责他人时,我经常觉得可以理解他人,换个位置自己也不见得能做得更好,因为自己也是不够聪明勤奋的一个普通人。
平时尽量多参政、议政、督政(起码对当地政府),尽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家也得发扬民主,始终保持open minded,多学习,多探讨,多交流,多看点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能独裁…:)
做义工选择一种就可以了,能结合自己业务特长的最好,也是社会上义工中最最短缺的。比如搞网站的可以为Non profit的穷人组织做些维护网站的事情…
写太多了
大概是因为我从不关注她们的输赢吧?
我倒不这么想。
在家里不能独裁。在家里还不能我说了算?万万不行!!哈哈。。。
嗯,我是异类。
人常说,儿童时经历的不幸是需要终生的功课来修复的。
父母的责任太重大,但中国一般的父母在那个年代或年龄,懂得这点的不多,做得很好的也不多
后来中国实行一娃政策,加上经济条件的好转,太多的父母又都对孩子过于的庞爱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在美国很多职业都需要上岗证书。
当父母是天大的责任,不需要任何的培训就都上岗了。孩童不幸福,很多人一生都走不出来。
己经是美国化一些的。
不像我们自认为“精英群体"的,总是劲劲地要拨尖、要显示与众不同的
理性固然很坚实,但是做人要给情感乃至情绪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绝对理性来要求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我说这些只是为了给他解开心结。他从小在父母的终日争吵中成长,他爸指责他妈的最大罪名就是感情用事没有理性。失败的婚姻,痛苦的童年,孩子从小被洗脑,就觉得缺乏理性简直就是非人,就是失败人生的终极原因,可是偏偏他性格就是像妈妈的,从小被爸爸嫌弃,,,成年后他身上就有父母两个角色,他身上父亲的那个角色总是要站出来指责他身上母亲的那个角色,自我嫌弃而不能自拔。
记得当初我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他挤兑我说,这是2分钱的心理分析。我说2分钱也是钱,总比你穷到当裤子强。不过他确实应该是听进去了。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一次那么严重的危机。
最神奇的还是,年少时的伤痛为什么不会给某些人留下负面的影响。。。就像神奇的免疫系统。。。
我根本没意识到用的是哪个语言
特别明白你说的意思
倒想听听你知道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