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2019年九月)回国, 见到了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小学同学。 我的小学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普通家庭出身, 他们都多是来自双职工家庭. 记得那时的闺蜜家里有四姐妹, 她排行老三, 放学后她还要去菜市场捡菜叶喂鸡, 我有时就陪她一起去捡菜叶。 那时同学们的家都很小, 我们家因为是私房, 相对大点, 所以老师就指定放假时在我们家下学习小组, 这次聚会他们还说起在我家下小组的事。
我的小学同学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大学, 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 有几个女同学工作后读了电大。 女同学们都是普通职工,她们50岁就退休了, 觉得她们的退休生活还过得挺滋润的。 小学的同学定期聚会, 一起去喝茶, 登山, 有几个还一起打麻将。
好多同学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 但再次见面我都没有感到生疏, 就像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
今天早上和探春说起国内的女性普通职工50岁退休的事, 探春问在私企工作的人的退休金如何, 我想这些女同学的状况算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吧
这两个同学是我小时候的好朋友, 两个都退休了, 右边的同学在一家公司人事部任职, 她退休后返聘, 也过得挺开心的
这两个同学都是我的邻居, 我旁边的女同学还记得读小学时常去我家看电视的, 七十年代中电视机在普通家庭中算是比较稀有。 这个同学读了护士学校, 现在也退休了
这两个同学也是我小时候的邻居, 她们退休更早, 四十多岁就退休了, 她们退休后都去过好多地方旅游。
我国内的同学退休后不是带孙辈就是到处游玩 看起来好像挺开心 但是他们还是经常抱怨觉得无聊 当老师的有回去教书的
那些女生故意说那个“黑老外”小时候暗恋我。 我就说他怎么没有让我知道啊, 她们搞笑的
我觉得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过这是人家的选择。
我最近才醒悟,在美国只要会说中文,会两个坚持,坚持中国经济走向奔溃,坚持中国政府一无是处,再加一些专业词汇,就可以是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专家了,我们的所见所闻,不说也罢了
我妈因为她的家人全部在香港,申请了几百年的了。一开放,人家问她,香港暂时没有名额,澳门有,你要吗?老妈马上说,“要”。就这样,她带了才几岁的我弟弟就马上出关啦。第二年再申请16岁以上的我们。
记得那时候我们小学同学新年聚会拜年,某中一个男生投诉邻居的另一个女同学她妈妈,她去了澳门,回来过年穿了的吊带连衣裙,我们的小男生厌恶的样子哈哈。
不过,由此我也明白了小男生眼中的35-40岁左右的熟女是什么形象的,别以为自己真还年轻。
记得高考完后我和另一个女同学觉得考得不好,挺沮丧的,跑到他家想问他考得怎么样,想听他说考得也不好,我们自己好安慰一下。结果那天他不在家。没想到成绩一出来人家是北京市状元,哈哈,幸亏当时我们去的时候他不在家。
哈哈, 两个坚持, 笑死了, 这样坚持下去不累吗?
现在不是常说大院子弟吗? 那些算是那个时候的中上层
他家在长岛的家那个大。游泳池从门口出来要跑步翻过一个小山头才可以看见,哈哈。此人世家子弟,极有品位,家里布置得非常好。我们去的时候他那里有很多艾轩的画。
小学转过2次学,而且原先市中心老宅拆迁,小伙伴邻居都分散到各个角落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联系方式,基本就都失联了
初中高中同学倒都还在联系上
既然是说真相说就好了,也不用那么夸张
我的亲戚朋友里不但有民工,还有农民和下岗工人,也有体制内的,还有私营企业主和海归,中国大家庭的复杂和对社会阶层的涵盖是你这样背景的人无法想象的。如果像你这样质疑没有农民工亲戚朋友的网友说话的可信度,那你是不是也没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农民工还有精英们指指点点呢?
你说的数据,2018年的官方数据是中国的国内游有55亿人次,中国人口十四亿多点,人均差不多一年四次,这已经说明中国的国内游是一项差不多全民普及的消费活动,你同意吗?但是你根据这样的数据,还能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国内游主要是4千万吃皇粮的,是十四亿里很小的一批人,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你一直认为中国节假日旅游景点乌央乌央的人是中国的精英还有精英退休人士,没错吧?
错了就错了,坚持你看到的数据没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解读有问题,拿中国统计局的数字吓唬人也不认错,有意思
既然你号称你的观点更准确客观,因为一切都是基于数据,那容我再问一次,以你的数据,2018年的官方数据是中国的国内游有55亿人次,中国人口十四亿多点,人均差不多一年四次,怎么能得出如下的结论:
体制内退休人员的退休收入高于一般人的退休收入,经常旅游以他们为主是合理推测。
只有精英们(你认为的四千万吃皇粮的人)才能负担得起一人次1080人民币的旅游花费,民工,还有你遗忘了大量的私企员工,都不在其中。你的观点和这些数据没什么关系。再举些数据强凑观点也是浪费时间。
你对数据的解读不过是你自己个人的见解,参杂你个人的背景和教育,和真相或者真理是两回事。把自己对某些数据的似是而非的推测等同于真相或者真理,凌驾于网友的真实生活体验,很难让人信服。
所以不用再讨论了,我懂你了
美国的精英都是一个月多次旅游?有时间吗?
还有不上网的退休大妈,也有天天旅游的。
这有必要争吗?
中国人过一点好日子,你难过个什么劲?
小心误判,那就只能挣到经营费了。。。
好像美国是个人就有税后近5万收入可支配似的……
这不是富人整个阶层偷漏税造成的吗?
两年前(2019年九月)回国, 见到了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小学同学。 我的小学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普通家庭出身, 他们都多是来自双职工家庭. 记得那时的闺蜜家里有四姐妹, 她排行老三, 放学后她还要去菜市场捡菜叶喂鸡, 我有时就陪她一起去捡菜叶。 那时同学们的家都很小, 我们家因为是私房, 相对大点, 所以老师就指定放假时在我们家下学习小组, 这次聚会他们还说起在我家下小组的事。
我的小学同学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大学, 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 有几个女同学工作后读了电大。 女同学们都是普通职工,她们50岁就退休了, 觉得她们的退休生活还过得挺滋润的。 小学的同学定期聚会, 一起去喝茶, 登山, 有几个还一起打麻将。
好多同学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 但再次见面我都没有感到生疏, 就像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
今天早上和探春说起国内的女性普通职工50岁退休的事, 探春问在私企工作的人的退休金如何, 我想这些女同学的状况算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吧
这两个同学是我小时候的好朋友, 两个都退休了, 右边的同学在一家公司人事部任职, 她退休后返聘, 也过得挺开心的
这两个同学都是我的邻居, 我旁边的女同学还记得读小学时常去我家看电视的, 七十年代中电视机在普通家庭中算是比较稀有。 这个同学读了护士学校, 现在也退休了
这两个同学也是我小时候的邻居, 她们退休更早, 四十多岁就退休了, 她们退休后都去过好多地方旅游。
我国内的同学退休后不是带孙辈就是到处游玩 看起来好像挺开心 但是他们还是经常抱怨觉得无聊 当老师的有回去教书的
那些女生故意说那个“黑老外”小时候暗恋我。 我就说他怎么没有让我知道啊, 她们搞笑的
我觉得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过这是人家的选择。
我最近才醒悟,在美国只要会说中文,会两个坚持,坚持中国经济走向奔溃,坚持中国政府一无是处,再加一些专业词汇,就可以是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专家了,我们的所见所闻,不说也罢了
我妈因为她的家人全部在香港,申请了几百年的了。一开放,人家问她,香港暂时没有名额,澳门有,你要吗?老妈马上说,“要”。就这样,她带了才几岁的我弟弟就马上出关啦。第二年再申请16岁以上的我们。
记得那时候我们小学同学新年聚会拜年,某中一个男生投诉邻居的另一个女同学她妈妈,她去了澳门,回来过年穿了的吊带连衣裙,我们的小男生厌恶的样子哈哈。
不过,由此我也明白了小男生眼中的35-40岁左右的熟女是什么形象的,别以为自己真还年轻。
记得高考完后我和另一个女同学觉得考得不好,挺沮丧的,跑到他家想问他考得怎么样,想听他说考得也不好,我们自己好安慰一下。结果那天他不在家。没想到成绩一出来人家是北京市状元,哈哈,幸亏当时我们去的时候他不在家。
哈哈, 两个坚持, 笑死了, 这样坚持下去不累吗?
现在不是常说大院子弟吗? 那些算是那个时候的中上层
他家在长岛的家那个大。游泳池从门口出来要跑步翻过一个小山头才可以看见,哈哈。此人世家子弟,极有品位,家里布置得非常好。我们去的时候他那里有很多艾轩的画。
小学转过2次学,而且原先市中心老宅拆迁,小伙伴邻居都分散到各个角落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联系方式,基本就都失联了
初中高中同学倒都还在联系上
既然是说真相说就好了,也不用那么夸张
我的亲戚朋友里不但有民工,还有农民和下岗工人,也有体制内的,还有私营企业主和海归,中国大家庭的复杂和对社会阶层的涵盖是你这样背景的人无法想象的。如果像你这样质疑没有农民工亲戚朋友的网友说话的可信度,那你是不是也没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农民工还有精英们指指点点呢?
你说的数据,2018年的官方数据是中国的国内游有55亿人次,中国人口十四亿多点,人均差不多一年四次,这已经说明中国的国内游是一项差不多全民普及的消费活动,你同意吗?但是你根据这样的数据,还能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国内游主要是4千万吃皇粮的,是十四亿里很小的一批人,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你一直认为中国节假日旅游景点乌央乌央的人是中国的精英还有精英退休人士,没错吧?
错了就错了,坚持你看到的数据没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解读有问题,拿中国统计局的数字吓唬人也不认错,有意思
既然你号称你的观点更准确客观,因为一切都是基于数据,那容我再问一次,以你的数据,2018年的官方数据是中国的国内游有55亿人次,中国人口十四亿多点,人均差不多一年四次,怎么能得出如下的结论:
“我的意思是经常旅游那些人主要是体制内退休那些人。一年四次不算“经常”,只是“正常”。” 一年四次不算经常,这个结论可有数据出处,这四次可有距离长远消费金额大小限制,为什么不是三次五次,必须得是四次?为什么大于四次就是经常,如果一年两次但旅游时间很长算经常吗?用四次划分经常和正常又有什么出处,还是只是你个人的灵光一闪?体制内退休人员的退休收入高于一般人的退休收入,经常旅游以他们为主是合理推测。
只有精英们(你认为的四千万吃皇粮的人)才能负担得起一人次1080人民币的旅游花费,民工,还有你遗忘了大量的私企员工,都不在其中。你的观点和这些数据没什么关系。再举些数据强凑观点也是浪费时间。
你对数据的解读不过是你自己个人的见解,参杂你个人的背景和教育,和真相或者真理是两回事。把自己对某些数据的似是而非的推测等同于真相或者真理,凌驾于网友的真实生活体验,很难让人信服。
所以不用再讨论了,我懂你了
美国的精英都是一个月多次旅游?有时间吗?
还有不上网的退休大妈,也有天天旅游的。
这有必要争吗?
中国人过一点好日子,你难过个什么劲?
小心误判,那就只能挣到经营费了。。。
好像美国是个人就有税后近5万收入可支配似的……
这不是富人整个阶层偷漏税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