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学同学的聚会

g
gzlady
楼主 (文学峸)


两年前(2019年九月)回国, 见到了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小学同学。 我的小学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普通家庭出身, 他们都多是来自双职工家庭.   记得那时的闺蜜家里有四姐妹, 她排行老三, 放学后她还要去菜市场捡菜叶喂鸡, 我有时就陪她一起去捡菜叶。 那时同学们的家都很小, 我们家因为是私房, 相对大点, 所以老师就指定放假时在我们家下学习小组, 这次聚会他们还说起在我家下小组的事。

我的小学同学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大学, 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 有几个女同学工作后读了电大。 女同学们都是普通职工,她们50岁就退休了, 觉得她们的退休生活还过得挺滋润的。 小学的同学定期聚会, 一起去喝茶, 登山, 有几个还一起打麻将。

好多同学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 但再次见面我都没有感到生疏, 就像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

今天早上和探春说起国内的女性普通职工50岁退休的事, 探春问在私企工作的人的退休金如何, 我想这些女同学的状况算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吧

 

这两个同学是我小时候的好朋友, 两个都退休了, 右边的同学在一家公司人事部任职, 她退休后返聘, 也过得挺开心的

这两个同学都是我的邻居, 我旁边的女同学还记得读小学时常去我家看电视的, 七十年代中电视机在普通家庭中算是比较稀有。 这个同学读了护士学校, 现在也退休了

这两个同学也是我小时候的邻居, 她们退休更早, 四十多岁就退休了, 她们退休后都去过好多地方旅游。

g
gzlady
发这个贴是想给精英们看一下国内普通人的生活 :)
橄榄树1
还是你最大方漂亮 我觉得50岁就退太早了

我国内的同学退休后不是带孙辈就是到处游玩  看起来好像挺开心  但是他们还是经常抱怨觉得无聊  当老师的有回去教书的

l
lovecat08
馋菜!
g
gzlady
多谢, 我也觉得50岁退休太早了点, 60岁退就正好
g
gzlady
哈哈, 是啊, 我的那些小学同学绝对吃得比我好
橄榄树1
嗯, 60岁上下吧. 看什么工作, 看自己喜不喜欢那个工作
新华怒放
真不错,看起来生活都挺好呢。
雨女
你班女生好看。还有一个黑老外。最右边那个秃瓢儿。
g
gzlady
谢谢, 我觉得她们算是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人吧, 当然我自己也是普通人
p
pureleaf
左边还有一个呢
g
gzlady
谢谢, 觉得还好, 那个同学很搞笑的

那些女生故意说那个“黑老外”小时候暗恋我。 我就说他怎么没有让我知道啊, 她们搞笑的

h
hhtt
七十年代有电视机的,特别是有彩电的,不应该是普通人家!
P
Porcelana
谢谢广姐。我也相信你这些同学都过得不错,毕竟是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嘛,比农村的到广州打工的好太多了。
S
Sequoia_CA
很久没听过“家下”这词儿了,亲切。
P
Porcelana
至于五十岁退休我也觉得太早了。不过东方文化对女性的工作要求不高,我有些高中同学大学毕业结了婚就在家当家庭妇女,

我觉得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过这是人家的选择。

雨女
她本来就是大家闺秀。富裕人家的千金大小姐。
清水胜浓茶
努力工作到100岁,呵呵
p
pureleaf
精英看了也未必相信的,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小角落,他们看到的才是全面真实的中国

我最近才醒悟,在美国只要会说中文,会两个坚持,坚持中国经济走向奔溃,坚持中国政府一无是处,再加一些专业词汇,就可以是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专家了,我们的所见所闻,不说也罢了

S
Sequoia_CA
我们是78年有彩色电视机的,我妈妈从澳门带回来的,我们也是普通人家哈。76、77年的是黑白电视机。收音机是67年。
h
hhtt
78年就可以去澳门了?
新华怒放
你不是七十年代就来美国了吗?
S
Sequoia_CA
对的,恢复高考的同时,港澳就开放了。

我妈因为她的家人全部在香港,申请了几百年的了。一开放,人家问她,香港暂时没有名额,澳门有,你要吗?老妈马上说,“要”。就这样,她带了才几岁的我弟弟就马上出关啦。第二年再申请16岁以上的我们。

 

L
LifeIsBeautiful3
在广州的其实挺好的,好多饮茶的茶楼,吃得太幸福了
喜喜哈哈
小学同学啥样子我都不记得了!
h
hhtt
是的!但那是出国,我那时除了要港澳通行证,从深圳出关,还要边防通行证。杉树美美的母亲一定不是一般人!
S
Sequoia_CA
我们都是一般人家。我的同学邻居一样的。就是家人在海外、港澳的都可以申请的。

记得那时候我们小学同学新年聚会拜年,某中一个男生投诉邻居的另一个女同学她妈妈,她去了澳门,回来过年穿了的吊带连衣裙,我们的小男生厌恶的样子哈哈。

不过,由此我也明白了小男生眼中的35-40岁左右的熟女是什么形象的,别以为自己真还年轻。

h
hhtt
所以这前提是要有亲属在港澳,好像是要直系亲属?父母,孩子,兄弟姐妹?
新华怒放
我有好多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同学,哈哈。
h
hhtt
我就有个小学同桌,中学同班,大学同系。
S
Sequoia_CA
对,直系亲属,父母亲。当时,他/她只可以带自己未成年子女一起离境,夫妻也不被允许一起出境的。那时候成年的标准年龄是16岁。
新华怒放
那是美国大学同系?我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一路跟我同学直到大学,他高考时是北京市状元。不过大学我们不同系。

记得高考完后我和另一个女同学觉得考得不好,挺沮丧的,跑到他家想问他考得怎么样,想听他说考得也不好,我们自己好安慰一下。结果那天他不在家。没想到成绩一出来人家是北京市状元,哈哈,幸亏当时我们去的时候他不在家。

 

g
gzlady
哈哈,无数个不同的小角落加起来就是真实的中国啊

哈哈, 两个坚持, 笑死了, 这样坚持下去不累吗?

h
hhtt
问的这么清楚,准备干啥?国内大学!我参加过高考,被我考进大学,考进后不久就拿到美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我有国内大学肄业证书。
g
gzlady
我们家是76年中买的第一台电视, 黑白的国产的, 所以是普通人家啊
新华怒放
切,随便问问。因为如果小学中学同学到美国大学还同学,就很少见了。
h
hhtt
120块,9寸?金星牌还是什么的?
新华怒放
上海其实挺多70年代就到美国来读大学的。我知道一些。其实我小学的时候就有同学随父母到美国来了。中学更多些。
g
gzlady
雨妹妹, 我不是, 只是普通人家, 从我的同学中你也可以看到我是普通人家啊

现在不是常说大院子弟吗? 那些算是那个时候的中上层

g
gzlady
好像是海鸥牌啊, 那时候还没有进口的
h
hhtt
我那时,哪里有什么小留,我的大学里我只碰到一个,比我还小的小留,只有16岁,也是上海来的,我们现在还是朋友。
亦舒
永远的C位,当知无愧。
g
gzlady
谢谢探春给我一个机会来刷存在感
j
julie116
难得小学同学还能聚一起!
新华怒放
上海这种的我认识几个,都是家里的朋友。
h
hhtt
中美建交是79年1月的事,之前是很不容易来美国的。需要去香港美领馆申请签证,一般都是有亲戚在香港的。
g
gzlady
哈哈, 我们是真同乡, 我说“ 在我们家落学习小组”啊
g
gzlady
同意, 我也觉得是浪费资源, 东方社会确实比较“照顾”女性
g
gzlady
妹妹肯定是成功人士啊
g
gzlady
谢谢, 现在广东各地都差不多的啊, 都是比较生活化的地方
新华怒放
嗯,我认识那个居然是中美建交之前。后来娶了个台湾太太,有一阵子很有钱的(太太的)。现在不知道了。

他家在长岛的家那个大。游泳池从门口出来要跑步翻过一个小山头才可以看见,哈哈。此人世家子弟,极有品位,家里布置得非常好。我们去的时候他那里有很多艾轩的画。

g
gzlady
哈哈, 因为你心高气傲吧?
S
Sequoia_CA
对的,军队大院子弟算是稍高一层。
g
gzlady
大美女言重了, 因为我算是客人、 所以就坐在中间了
g
gzlady
是啊, 太难得了, 聚了一次, 他们还想在我走之前再聚一次
S
Sequoia_CA
厨房叫“下间”。
a
alohamora
小学同学还能聚齐,真不容易
军大衣
这是信仰问题,无关事实真相
军大衣
+1

小学转过2次学,而且原先市中心老宅拆迁,小伙伴邻居都分散到各个角落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联系方式,基本就都失联了

初中高中同学倒都还在联系上

S
Speedy2426
小学同学在一起特别亲热,大家都是近邻,我每次回去都要聚的
a
aklei
事实真相是几乎所有私营企业都遇到了困境!
军大衣
最近是不怎么好,但肯定不是所有私营企业都在困境中

既然是说真相说就好了,也不用那么夸张

P
Porcelana
网友本来就不是随机样本。你们谁的亲戚朋友里有农名工的?尽管农民工人数比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加起来还多。
P
Porcelana
网友们本来就不是随机样本。你们谁的亲戚朋友里有农名工的?尽管农民工人数比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加起来还多。
g
gzlady
谢谢上面两位妹妹, 能和儿时的朋友相聚是不容易, 不过挺开心的
g
gzlady
真好, 我父母过世后, 姐姐搬离了祖居, 后来祖居又拆了建高层住宅, 所以和同学都失联l
a
aha123
真好,我小学同学都记不起有谁了,跟中学同学最亲密
g
gzlady
谢谢, 我也是和中学同学最熟, 我也是通过中学同学找到小学同学的
p
pureleaf
你见过中国的农民工吗?你去过中国的农村吗?

我的亲戚朋友里不但有民工,还有农民和下岗工人,也有体制内的,还有私营企业主和海归,中国大家庭的复杂和对社会阶层的涵盖是你这样背景的人无法想象的。如果像你这样质疑没有农民工亲戚朋友的网友说话的可信度,那你是不是也没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农民工还有精英们指指点点呢?

p
pureleaf
有些人就是为了谋生,说观众爱听的话罢了,只不过观众不是我们
P
Porcelana
但是他们反映在数据里,因此数据比你们看身边角落的例子准确多了。如果你连官方数据都不信那我无话可说。
p
pureleaf
我对你提出的官方的数据毫无疑义,是对你的解读持不同观点

你说的数据,2018年的官方数据是中国的国内游有55亿人次,中国人口十四亿多点,人均差不多一年四次,这已经说明中国的国内游是一项差不多全民普及的消费活动,你同意吗?但是你根据这样的数据,还能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国内游主要是4千万吃皇粮的,是十四亿里很小的一批人,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你一直认为中国节假日旅游景点乌央乌央的人是中国的精英还有精英退休人士,没错吧?

错了就错了,坚持你看到的数据没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解读有问题,拿中国统计局的数字吓唬人也不认错,有意思

P
Porcelana
我的意思是经常旅游那些人主要是体制内退休那些人。一年四次不算“经常”,只是“正常”。
p
pureleaf
你的数据哪里能告诉你“经常旅游那些人主要是体制内退休那些人。一年四次不算“经常”,只是“正常””呢

既然你号称你的观点更准确客观,因为一切都是基于数据,那容我再问一次,以你的数据,2018年的官方数据是中国的国内游有55亿人次,中国人口十四亿多点,人均差不多一年四次,怎么能得出如下的结论:

“我的意思是经常旅游那些人主要是体制内退休那些人。一年四次不算“经常”,只是“正常”。”   一年四次不算经常,这个结论可有数据出处,这四次可有距离长远消费金额大小限制,为什么不是三次五次,必须得是四次?为什么大于四次就是经常,如果一年两次但旅游时间很长算经常吗?用四次划分经常和正常又有什么出处,还是只是你个人的灵光一闪?
t
thom30
你最靓!
P
Porcelana
同一年旅游业总收入是5.97万亿人民币,平均每一人次旅游大概花费1080人民币。一年四次是4320人民币,不是经常旅游的花费。考

体制内退休人员的退休收入高于一般人的退休收入,经常旅游以他们为主是合理推测。

a
alwaysluck
看得出大家都丰衣足食,日子过得挺不错的。广姐还是最美的!
g
gzlady
谢谢, 你更靓。 我觉得我和同学都老了, 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的
g
gzlady
谢谢, 我也是觉得我的这些同学都过得挺好的。 至于外貌现在年纪大了, 大家都差不多的
p
pureleaf
这些数据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你能推断出景点乌央乌央的人都是中国的精英

只有精英们(你认为的四千万吃皇粮的人)才能负担得起一人次1080人民币的旅游花费,民工,还有你遗忘了大量的私企员工,都不在其中。你的观点和这些数据没什么关系。再举些数据强凑观点也是浪费时间。

你对数据的解读不过是你自己个人的见解,参杂你个人的背景和教育,和真相或者真理是两回事。把自己对某些数据的似是而非的推测等同于真相或者真理,凌驾于网友的真实生活体验,很难让人信服。

所以不用再讨论了,我懂你了

P
Porcelana
我的意思是许多人都能afford一年四次每次1080人民币的旅游,但要经常旅游(譬如一月多次)只有精英退休人员才能做到。
a
alwaysluck
谁一个月多次旅游啊?你一年旅游几次?

美国的精英都是一个月多次旅游?有时间吗?

P
Porcelana
前面有人说中国的退休大妈天天旅游,我是针对那个说的。
a
alwaysluck
真有中国退休大妈天天旅游的,开个车,周游全国,你网上一查就知道了

还有不上网的退休大妈,也有天天旅游的。

P
Porcelana
我的意思是这不是普遍现象。有些体制内退休大妈能做到,但一般人做不到。
a
alwaysluck
啥叫一般人?体制内大妈就不是一般人了?况且体制外大妈旅游的也多得很

这有必要争吗?

中国人过一点好日子,你难过个什么劲?

P
Porcelana
只是不喜欢故意夸大。
军大衣
原来你是把民工段生活水准当成普遍中国人的生活水准

小心误判,那就只能挣到经营费了。。。

P
Porcelana
也不是。我是把统计局数据的每年一人平均四次旅游当成普通人的标准。
a
alwaysluck
美国75%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你可是在故意误导,

好像美国是个人就有税后近5万收入可支配似的……

这不是富人整个阶层偷漏税造成的吗?

P
Porcelana
任何经济体都是这样,中国贫富不均比美国严重。
P
Porcelana
我算中国的46%也是用平均数而不是用中位数。美国中国同样算法。中国的贫富收入不平均比美国严重。
a
aklei
我知道的大小老板们没一个有好消息的,全都生不如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