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 — 伊丽莎白 . 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

a
alwaysluck
楼主 (文学峸)
1847年10月,纽约上州Syracuse县的Geneva医学院(今纽约州上州州立医学院),枫叶金黄、秋景正浓。学校长廊上三三两两的结伴学生中,出现一位一身墨绿长裙的年青女子,她手中夹着书本目不斜视地走过身边的人群。周围的男生有的行注目礼、有的交头结耳、不知谁还打了一声口哨。做为医学院唯一的女学生,这是26岁的伊丽莎白. 布莱克威尔出现在学校的第一天,而且她是由全校150名男生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才得到的上学权力。 少女时的伊丽莎白 医学院时的伊丽莎白 此后的求学岁月里,她时常生活在男生好奇、欣赏、不解、轻视、或敌意的目光中。课堂上她始终被要求坐在特殊的角落里,一些实验课程她被拒之门外。甚至在她所租住的镇子,她也被当地的一些居民当做怪物而议论纷纷。在当时的女子以束腰打扮、学琴跳舞以求寻得一生衣食无忧好婚姻的大环境中,她既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又回避社交活动去结交朋友。尽管如此,她毅力顽强地坚持下来,并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全部的学业。1849年1月23日,她从院长手中接过了医学学位证书。当地的报纸专栏浓笔报道了这一刻:"院长查尔斯.李博士缓缓站起,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或许当时的伊丽莎白自己都没有想过,她将会做为美国首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及女医生记入史册,并成为多年来激励无数的女性争取学习、工作的权力平等与自由的偶像与象征。 伊丽莎白(1821-1910)生于英国一个拥有九个子女的制糖商家庭,10岁的时候全家移民来到美国纽约。伊丽莎白的父亲思想开明并充满人文情怀,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是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和社会改良家。平时家庭的厅桌上、书房里充满对妇女权力、奴隶制、童工等社会尖锐问题的讨论,对伊丽莎白兄弟姐妹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危机及制糖厂不幸发生的一场大火,使家庭财务状况陷入困境。17岁时父亲不幸去逝后,她与几个姐妹以办学、教书为生,这也是当时一些知识女性在出嫁前做为谋生的大多出路。 然而伊丽莎白一位女友的不幸离世使她坚定要做一名医生的决心。这在19世纪中叶,对女人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她一边在朋友的诊所实习获得经验,一边给十多所美国的医科院校写了申请信,然而无一例外都被无情地拒绝。当她最终申请Geneva医学院时,院长与教授们难以达成一致共识,于是就想了一个怪招,决定让150名学生无记名投票,只要有一票否决,就不予录取。所有的男学生们嘻嘻哈哈当做是个玩笑投了票,然而结果一出来都傻了眼,竟然是无一反对的全票通过!伊莉莎白终于被录取出现在男子一统天下的医学院,但许多教授和学生心里可是五味齐全了。 1849年从医学院毕业后, 伊丽莎白先后来到伦敦和巴黎继续实习和深造,仍然处处受限于女性的身份而受到歧视。虽然曾想做一名外科医生,但是治疗病人时受到感染,使她左眼失明,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成为外科医生的梦想。欧洲一行使她在妇产科方面医术大增,回到美国后,她于1853年在纽约开了自己的诊所。1857年,和妹妹艾米莉(也是美国第三名拿到学位的女医生), 还有她的助手著名玛丽女医生,开设了纽约第一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医院不但从董事、管理到医生全部由女性担任,而且还承担起护士的培训实习工作。医院成立第二年,就诊率及住院率就翻了一倍。美国内战期间,虽然受到美国卫生委员会的调难,她仍然积极努力为联邦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护士培训 此后的岁月,伊丽莎白又成功注册成为首位英国女医生。1874年她与几位女性医学同仁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家女子医学院,为欧洲有志成为医生的女性提供了唯一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做为英美女子医学界的先锋,她亲自教授指导了一大批优秀的女医生,仅英国就带出近500名的女医生,英美当时最著名的女医生们皆直接或间接受到她的教导。她与女权活动家关系紧密,游历欧洲多处演讲,积极宣传重视女性教育、关注贫穷妇女和儿童的医疗条件、反对奴隶制、反对使用童工等社会改良思想,并发表了一系列的列有关卫生、儿童教育、医学等方面的著作。 1910年5月31日,伊丽莎白病逝于英国,终年89岁。她一生未婚,晚年与养女Kitty相伴。她的兄弟姐妹中人才辈出,弟弟Samuel、Henry是著名的社会改良家和废奴主义者;弟媳Antoinette是美国第一位基督教女牧师、著名演说家、女权活动家; 弟媳Lucy Stone是著名的女权活动家、麻省首位女大学生;姐姐Anna是作家、记者、翻译家;妹妹Emily是美国的第三位女医生;妹妹Sarah是作家、艺术家。五位姐妹都终生未婚。

(版权所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君有几多愁,全靠酒与毒 奇女子 — 伟大的露西 . 斯通 (Lucy Stone) 女人、青春、岁月、亲情、 摄影 — 布朗四姐妹合影 奇女子 — 伊丽莎白 . 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 想起一个娶富婆的故事
p
purple123
谢谢好故事。最后一句令人唏嘘。或许女子有才就不被男人接受
布兰雅
想起万婴之母林巧稚,也是终身未婚。
雨女
好故事。谢谢分享
l
lovecat08
女性楷模
l
lookatme..
从你写的帖子里看到你是一个很self driven的人
e
eagleinflight
人和人真是不一样。有的人各方面的醒悟比别人早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e
eagleinflight
我每次听贝多芬的音乐就会想起

街头的一些小混混,感叹人和人差距有多巨大。

清水胜浓茶
150年间,从女人不允许进大学,不能学医,到现在女生占大学和医学院学生的超50%

每个女人从平均生7-10个娃,到现在1-2个娃 

枫林一泓
读大学的时候,校园里有她的塑像。但今天才读到她的完整故事。我的大学是女校,是一位终生未婚的植物园主捐赠的
布兰雅
还不能跑马拉松。
清水胜浓茶
那个时代跑马真心不容易,连双像样得鞋都没有,嘿嘿

不过古希腊人应该是赤脚跑 

布兰雅
对。Gymnos,体育场,在希腊语是“裸体”的意思。奥林匹克运动会 不穿鞋,不穿衣服,女子不能参赛,不能观看。
L
Longwood123
看网上说,不光林大夫,协和还有好几个有名的女医生,差不多年纪的,都是终身未嫁。挺好奇她们是真的忙于

事业献身了事业,还是眼界层次太高,瞧不上一般俗人。按说那个年代,成功女性单身还不普遍,但是协和却有这些,不知是有共性还是巧合。

L
Longwood123
美国宪法第19修正案,女性有投票权利,也不过才百年。
a
alwaysluck
也许跟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她们五个姐妹除了老大在照顾家庭之外

其他四位都是事业有成。

其中两位是美国第一、第三位女医生、另两位分别是记者/作家/艺术家…

那时的女性婚后是男性附属品,不能拥有自己名下的财产,再别说保留婚后职业。

a
alwaysluck
年纪轻的时候是这样子的:)

早就开始躺平了

但仍然非常敬重这些有梦想和追求精神的人们

正是她们一代代的勇气和牺牲

我们女性才得到今天的公平

林海平兔
单身

协和当时是有女医单身规定的。。。

a
alwaysluck
是的89,与我的感受一样,正是这些杰出人才的推动

历史才会变革和发展。

而他们是不屑于做常人的,我们常人也很难理解天才的思想与勇气…

 

a
alwaysluck
耶鲁大学直到1969年才正式招收女生,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是很吃惊的…

美国的文明进步史是她/他们这些勇敢而有人文精神的人一步步推动的。

a
alwaysluck
是的,1920年美国女性才有了投票权。

她的弟媳,Lucy Stone曾是女性投票权运动的最初组织者之一。

a
alwaysluck
现在有儿有女都一样,女儿有什么样的梦想父母都会帮助鼓励她去实现
布兰雅
普林斯顿也是1969。藤校里,达特茅斯最晚。

哈佛、MIT。。。都是近年逐步才开放的。

这就是为什么卫斯理那么有名。克林顿夫人,奥尔布赖特、冰心,美玲都是卫斯理的。也是我拿到的第一个美国学校,但没去。

MIT和卫斯理之间有F.T. (很不雅的一个词,我就不说全称了。)

a
alwaysluck
是的,美国官方1972年才允许女性跑马。
寂寞的烟花
是啊,这就是普通人和人杰的区别。
布兰雅
奥运会一直到1984年洛杉矶,才第一次女子马拉松。
福禄寿喜
影响了多少人的人生,没有罔过一生。
寂寞的烟花
成大事的人,都是拥有超越世俗力量的人
a
alwaysluck
哈佛和MIT倒是很早就有女学生了,从来没有禁止过的…
a
alwaysluck
哈佛和MIT倒是十九世纪就有女学生了,从来没有禁止过的…

Cornell也早早向女生开放了的…

a
alwaysluck
当时做为教会学校有这种说法…

挺不人道的

布兰雅
不禁止到开放接受还有上百年。。。到现在还有FT。

The "F.T."

a
alwaysluck
是的,很值得敬佩和尊重,也很感动…
a
alwaysluck
你总结得好:这种追求是超越市俗的,因此影响是深远的

甚至一百多年后,还有人在谈论她,感谢她,她的一生应该很值得…

a
alwaysluck
小布,你是医生还是做研究的?
布兰雅
.

qqh

枫林一泓
Geneva在纽约上州的指头湖区

在最大的指头湖Seneca lake 边上。那一带有很多酒庄。山清水秀,路过或是去看康奈尔大学时可以去玩玩

a
alwaysluck
谢谢喜欢
a
alwaysluck
是让人感动
a
alwaysluck
去过的,谢谢美眉推荐:)
S
Sequoia_CA
啊?这样的呀。
g
gzlady
很喜欢看你写的传记, 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勾画的很形象。 我是第一次看伊丽莎白的故事, 她确实让人敬佩。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流行过独身主义, 我的一个姨妈就是其中的追随者。 这个姨妈终身未嫁, 她是广州早期的幼儿教育推行者。 开设了广州第一间私立幼儿园

2
2008VGirl
先点赞长文等下慢慢读
a
alwaysluck
广州姐姐家族中那么早就有女性独立主义的追求者,还是从事广州幼儿教育的先驱者,佩服。
g
gzlady
谢谢, 那是我妈妈的姐姐, 可能不算我的家族的, 国人是隋父族的。 广东从清末起就有很多自梳女,

都是穷苦人家的女儿, 她们是成年后发誓不嫁人, 要自食其力。 姨妈是受过教育的, 在清末民初的广东还是有不少自梳女的

 

a
alwaysluck
过去听说过自梳女,你这一提我又好好去拜读了一下。这些贫苦而又不肯受气的女性真不容易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https://baike.baidu.com/item/自梳女/15266?fr=aladdin

广东很多地方都走在了前列

a
alwaysluck
谢谢:)
G
GoGym
你写的总是好故事。不过好像排版有问题?
糯米粥
感想:1. 又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家族,硬币的反面则说明冲破原生家庭的框架有多难

2. 我最近反而想看villian's side of story. 最近看了电视剧Mrs. America, 是讲这个反对妇女平权的女性: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Phyllis_Schlafly

电视剧Schlafly是个很复杂的政治人物,她反对妇女平权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没有工作能力的妇女,保护不想从军的妇女,等等。

过了几十年,回过头看,她的论点也不是没有一丝merit。当代妇女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有工作有育儿有家务。

这个话题太大太复杂,我也没有答案,但我肯定是支持妇女平权的。写这个,是因为感受到了真实生活的50度灰。

a
alwaysluck
谢谢GG提醒,我去看一下:)
a
alwaysluck
非常有意义的话题。这也是我来美国后最为反思的一点

我们在国内比较接受一种精英主义教育,认为人只要勤奋努力就会成功,笨人懒人才会吃社会福利…

到了美国,尤其是我在学校读文史方面的课程及做义工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人的能力是有高低,努力程度也有大小。任何社会都会有些人注定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这就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所以越是文明开化的社会,就越是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就越是对弱势群体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也有尊严地生存,而人们也会给弱势群体以悯恤之心。

我理解女性的平等,就是女性可以象男性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与职业,可以自由选择单身或结婚、离婚、不要子女、拚职业、居家妈妈…生活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因为是女性就要被特别对待。

真是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

糯米粥
抛砖引玉,引出了你写的这些,说得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