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讨论得很热烈的时候我没看,我不太追国剧,又耳闻是主旋律,这名字和题头画面调门看起来都比较高,就更懒得追了。。
后来在哪看了一句说剧情是福建对宁夏的扶贫。。又听说种蘑菇,蘑菇我熟,小时候没少吃我妈的实验成果,好奇看了剧,剧情是发生在90年代的事,我妈种蘑菇那会是80年代,那个时候福建还在扶自己的贫,所以后来看到剧里农民蜂拥而上种蘑菇,我就知道要坏事,有经验了。。。。我妈也曾经出去帮农产品做推广来着,应该没有搞得要自掏腰包,那个时候人没有那么夸张,也没有那么多钱。。。我去她的实验室参观过,里面闷是闷了点,但是并没有剧里说的那么臭,她种的是香菇和凤尾菇,没用粪肥,就是菌的味道,我没有参合种,只知道吃,所以知道的就这么多了。
这个剧前半部拿福建口音做梗,福建扶贫干部到了宁夏,没人能听懂他们在说啥,不过那个陈金山首次出场搞得好象港商,口音听着象港腔+福州+闽南口音混合,唯独没有莆田口音,虽然他说他从莆田来。估计导演根本也分不出这几个方言的区别,如果全国人民以模仿福建口音为乐,那么福建人民就以模仿莆田口音为乐,太有特征了,一张嘴就能认得出来。要分清福建几种口音的区别,网上这位小哥学得惟妙惟肖,他不仅口音学得象,连几个地方的人说话表情都学得非常到位。
这个陈金山的演员是北京人,撅着嘴说成那样,也算难为他了。我看了看演职员表,他好象没有用配音,其他几个角色都有配音演员,里面姚晨的口音最自然流畅,当然她就是福建本地人,学了一口好福州腔。
一边看剧我就一边在微信上跟我爸聊,问他看过没,剧里说的是不是真的?他说没看,又在突出老大了?我上网一搜,果然,那个闽宁村(镇)真能在地图上找到,还是习大大命名的,新时代的样板戏呀。不过说实话,现在拍样板戏的水平是比较高了,不会给人肉麻得看不下去的感觉,情节大部分还算合情合理,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冲突,困难,但是终于都靠着大家伙的互相理解和体谅完美解决,正能量得还算自然,不乱煽情,不靠动不动死个人来催泪。我问真实的扶贫有没有那么好?我爸官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不过这方面还是花了力气的,扶贫已经完成,现在在巩固阶段。
我闺女因为幼儿时期都要闭嘴说话,所以鼻音很重,很多时候纠正她发音我要让她捏着鼻子只从嘴吐气。看来可以让她学闽南普通话。
朴质,实料
我肯定模仿不到那位小哥的水平,以前最多说一两句闹着玩的那种。。周围经常有同学学莆田话逗得我们笑半天
一方面觉得剧情还算是靠谱,正能量也不是瞎吹,另一方面觉得这样歌功颂德不太好,虽然没有明着唱赞歌,但是背景一查,艾玛。。。所以我想问问我爸的看法。。。他又跟我打官腔
那这个剧和那些娘炮剧之间,我还是挑这个。。。
这个剧是因为有福建和种蘑菇的素材,我熟才看,后半部福建扶贫的已经回去了,就是宁夏人自己发展了,我也拉着快进条看完了。。。演员也演得不错,没想到他们都能这么朴实。
那个鼻音,是不是唱评弹那嘎达,也是鼻音重得很?
最近对泥巴有好感。
今天搬石头, 建小径, 明天准备将top soil 放在小径上。
在上面来回走, 变成一条路, 哈哈!
铺小径为什么要用top soil?又不是要种东西,铺小径用mulch其实挺好的,或者树皮,top soil一下就和周围融成一体,根本看不出来了。。
唱评弹那边好象没我们的重。。
大大小小的石头, 是我们长年累月挖出来, 也是小山了, 是免费的, 哈哈!
给你派活,反正你喜欢劳动
不要老带着政治的眼光看发展
我以前买过一个大概就是一世情缘说的没效率那种LOL。。。不过我没你那么大地盘,只是偶尔需要处理一些碎木,慢慢来也就还凑合
不要轻易定义大外宣。首先是否真实,其次,事情做得好应该说出来。
我就明白了,所谓propaganda,主要是指自吹自擂目的性强而表现手段夸张肉麻的说辞。只要把目标性隐藏好一点,文艺水平高一点,就可以免除这个标签。。。
现在学会了赞自己,还没学会踩,踩起来别人还是一幅气势汹汹的样子,有时候踩得也不够到位
还是用我自己这个免费劳力吧, 既锻炼了身体, 又有实在的经济效益。
家里手工工具, 一样不少。大剪子, 斧头。。。
让我慢慢玩。。。可以消磨时间, 还有成就感
好啦, 有前进方向了
尤其是剪辑,很有当年阿甘正传的风采
城里讨论得很热烈的时候我没看,我不太追国剧,又耳闻是主旋律,这名字和题头画面调门看起来都比较高,就更懒得追了。。
后来在哪看了一句说剧情是福建对宁夏的扶贫。。又听说种蘑菇,蘑菇我熟,小时候没少吃我妈的实验成果,好奇看了剧,剧情是发生在90年代的事,我妈种蘑菇那会是80年代,那个时候福建还在扶自己的贫,所以后来看到剧里农民蜂拥而上种蘑菇,我就知道要坏事,有经验了。。。。我妈也曾经出去帮农产品做推广来着,应该没有搞得要自掏腰包,那个时候人没有那么夸张,也没有那么多钱。。。我去她的实验室参观过,里面闷是闷了点,但是并没有剧里说的那么臭,她种的是香菇和凤尾菇,没用粪肥,就是菌的味道,我没有参合种,只知道吃,所以知道的就这么多了。
这个剧前半部拿福建口音做梗,福建扶贫干部到了宁夏,没人能听懂他们在说啥,不过那个陈金山首次出场搞得好象港商,口音听着象港腔+福州+闽南口音混合,唯独没有莆田口音,虽然他说他从莆田来。估计导演根本也分不出这几个方言的区别,如果全国人民以模仿福建口音为乐,那么福建人民就以模仿莆田口音为乐,太有特征了,一张嘴就能认得出来。要分清福建几种口音的区别,网上这位小哥学得惟妙惟肖,他不仅口音学得象,连几个地方的人说话表情都学得非常到位。
这个陈金山的演员是北京人,撅着嘴说成那样,也算难为他了。我看了看演职员表,他好象没有用配音,其他几个角色都有配音演员,里面姚晨的口音最自然流畅,当然她就是福建本地人,学了一口好福州腔。
一边看剧我就一边在微信上跟我爸聊,问他看过没,剧里说的是不是真的?他说没看,又在突出老大了?我上网一搜,果然,那个闽宁村(镇)真能在地图上找到,还是习大大命名的,新时代的样板戏呀。不过说实话,现在拍样板戏的水平是比较高了,不会给人肉麻得看不下去的感觉,情节大部分还算合情合理,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冲突,困难,但是终于都靠着大家伙的互相理解和体谅完美解决,正能量得还算自然,不乱煽情,不靠动不动死个人来催泪。我问真实的扶贫有没有那么好?我爸官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不过这方面还是花了力气的,扶贫已经完成,现在在巩固阶段。
我闺女因为幼儿时期都要闭嘴说话,所以鼻音很重,很多时候纠正她发音我要让她捏着鼻子只从嘴吐气。看来可以让她学闽南普通话。
朴质,实料
我肯定模仿不到那位小哥的水平,以前最多说一两句闹着玩的那种。。周围经常有同学学莆田话逗得我们笑半天
一方面觉得剧情还算是靠谱,正能量也不是瞎吹,另一方面觉得这样歌功颂德不太好,虽然没有明着唱赞歌,但是背景一查,艾玛。。。所以我想问问我爸的看法。。。他又跟我打官腔
那这个剧和那些娘炮剧之间,我还是挑这个。。。
这个剧是因为有福建和种蘑菇的素材,我熟才看,后半部福建扶贫的已经回去了,就是宁夏人自己发展了,我也拉着快进条看完了。。。演员也演得不错,没想到他们都能这么朴实。
那个鼻音,是不是唱评弹那嘎达,也是鼻音重得很?
最近对泥巴有好感。
今天搬石头, 建小径, 明天准备将top soil 放在小径上。
在上面来回走, 变成一条路, 哈哈!
铺小径为什么要用top soil?又不是要种东西,铺小径用mulch其实挺好的,或者树皮,top soil一下就和周围融成一体,根本看不出来了。。
唱评弹那边好象没我们的重。。
大大小小的石头, 是我们长年累月挖出来, 也是小山了, 是免费的, 哈哈!
给你派活,反正你喜欢劳动
不要老带着政治的眼光看发展
我以前买过一个大概就是一世情缘说的没效率那种LOL。。。不过我没你那么大地盘,只是偶尔需要处理一些碎木,慢慢来也就还凑合
不要轻易定义大外宣。首先是否真实,其次,事情做得好应该说出来。
我就明白了,所谓propaganda,主要是指自吹自擂目的性强而表现手段夸张肉麻的说辞。只要把目标性隐藏好一点,文艺水平高一点,就可以免除这个标签。。。
现在学会了赞自己,还没学会踩,踩起来别人还是一幅气势汹汹的样子,有时候踩得也不够到位
还是用我自己这个免费劳力吧, 既锻炼了身体, 又有实在的经济效益。
家里手工工具, 一样不少。大剪子, 斧头。。。
让我慢慢玩。。。可以消磨时间, 还有成就感
好啦, 有前进方向了
好啦, 有前进方向了
尤其是剪辑,很有当年阿甘正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