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就是不必关注不必同情不必帮助,人家愿意…
但有一部分观众愤世嫉俗
你看不惯貌似白左发起的社会利益不均衡。奖励懒人。
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从中产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你已经觉得失衡的系统只会越来越走向极端。
看不到根源在哪里,五十步笑百步地把跟你一样的人推出去,越来越孤立自己,只配被白左统治。
人家手烧痛了哭一下都觉得人家烦心。
如果领了UBI还感觉不高兴的话,就是作和矫情。
这得多穷的人才会这么想,搞得跟蔡阿姨似的。
记得以前读到过,看电影,可以有多种方式。
可以看电影之内----形式、内容;
可以看电影之间-----技术、历史;
可以看电影之外-----市场、政治。
每一个观者看完所有镜头,都会有自已的一个全新的观看世界。
你的下面的感受,让我去思考,对我有触动。
Fern们亲近自然,因为他们只剩下了自然。
但是如果他们还能够用这样一种方式有这样的能力attach,也是好的。(fern有非常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跑马拉松的骑车的上山下海搞铁三的,都是渴望有更深的attach,
在年轻的时候,这种attach轻轻松松就做到了,不需要任何努力。
但是就是这种努力,让我觉得生命的美丽。
生命长河中,人生变故下,生之坚韧和挣扎,让我们感受活着的生命滋味,也完成我们与自己命运的撕守。
一百几十年前Thoreau做过实验。他虽然完全没有金钱上的不足,最后也还是重回社会了。
极度自卑
到最后,everyone is down the road. fair and square.
不接受我俩又能咋整?
从你的影评看,不是个蠢人
夸张。借着电影,抒发自己。
电影很简单,一群各种原因走到一起,走着走着就过上nomads的生活。其实是没有回头路的。
女主只是一条线,把这些不同境遇走到一起游牧的人们穿梭在一起。各种故事也是简单点到为止。故此,名为Nomadland. 中文翻译有些烂漫写意,,精神上升华了。但这种升华,电影本身,并未能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小细节,有朝着这种方向努力的趋势(我个人觉着,有些牵强)。
加油站(是不是加油站?这我也记不清了)外打算露营,度过寒冷的一夜。当时一位工作人员走近她,让她换个地方,说夜里会非常冷。(我坦白,电影这段我也没太留意).
我当时就想,这也就是女主是白人,换了黑人,直接叫警察了吧。所以,这个小细节,还有点出乎意料,更多地表现了美国普通人的善意。
从这点上说, fern也许像刨木花一样轻易被烧尽,可是蔡阿姨像湿柴火,到死都没点燃过。
只有通过艺术变形,极致,故事才产生普遍性。激起更多人照见自己。
普遍性之一,比如波大昨天说fern是因为逃避不勇敢才选择流动,是一种自我美化和justify,可是各论坛人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强化自己人生观,亲子关系,婚姻关系,职业爱好,就没有一个是出于自我justify的需要,是出于完完全全的自由?我不信。 :) 可是不妨碍我们每天自个儿觉得自己很有意思很有价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无依之地的Fern VS 小舍得的蔡阿姨, 究竟谁无依无靠? 打倒了trump ,仇中抗中会消失吗? 极左才是民粹主义以及为啥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从共情开始,以及你要一个哄你的妈还是一个骗你的妈 发散思维之我的章鱼老师, 为啥你只能得到谎言
的意思就是不必关注不必同情不必帮助,人家愿意…
但有一部分观众愤世嫉俗
你看不惯貌似白左发起的社会利益不均衡。奖励懒人。
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从中产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你已经觉得失衡的系统只会越来越走向极端。
看不到根源在哪里,五十步笑百步地把跟你一样的人推出去,越来越孤立自己,只配被白左统治。
人家手烧痛了哭一下都觉得人家烦心。
如果领了UBI还感觉不高兴的话,就是作和矫情。
这得多穷的人才会这么想,搞得跟蔡阿姨似的。
记得以前读到过,看电影,可以有多种方式。
可以看电影之内----形式、内容;
可以看电影之间-----技术、历史;
可以看电影之外-----市场、政治。
每一个观者看完所有镜头,都会有自已的一个全新的观看世界。
你的下面的感受,让我去思考,对我有触动。
“好像是一个人完全被某个社会属性detach了之后,必须去寻找另外一个属性去跟这个世界attach, 从一个社会人脱去一层层外衣,比如事业/婚姻/子女,剩下就是一个浮游生物,慢慢地,小心地,紧紧地贴在那条河上,那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物理接触。 每个人最后跟这个世界的接触都会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物理的,地表的接触。” “看这个电影我过滤掉了社会和政治背景的那一面, 非常抽象地看这个事,就是人被某一属性detach了, 比如一个没有任何爱好一直忙工作的人,身体不行了或者不得不退休了,他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应该差不多吧。抽象掉社会性差别比如地位年龄智商,只看人的一面。 人被极致的情形突然性的detach ,然后想找到新attach的极度渴望, 我感受到了。 而且这个attach必须通过主动选择和行动才能被照见,被动接受,物理活着(比如在老人院失能之后assitanted living),那不是attach. attach 是生物能动力。生命力。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 ”Fern们亲近自然,因为他们只剩下了自然。
但是如果他们还能够用这样一种方式有这样的能力attach,也是好的。(fern有非常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跑马拉松的骑车的上山下海搞铁三的,都是渴望有更深的attach,
在年轻的时候,这种attach轻轻松松就做到了,不需要任何努力。
但是就是这种努力,让我觉得生命的美丽。
生命长河中,人生变故下,生之坚韧和挣扎,让我们感受活着的生命滋味,也完成我们与自己命运的撕守。
一百几十年前Thoreau做过实验。他虽然完全没有金钱上的不足,最后也还是重回社会了。
极度自卑
到最后,everyone is down the road. fair and square.
不接受我俩又能咋整?
从你的影评看,不是个蠢人
夸张。借着电影,抒发自己。
电影很简单,一群各种原因走到一起,走着走着就过上nomads的生活。其实是没有回头路的。
女主只是一条线,把这些不同境遇走到一起游牧的人们穿梭在一起。各种故事也是简单点到为止。故此,名为Nomadland. 中文翻译有些烂漫写意,,精神上升华了。但这种升华,电影本身,并未能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小细节,有朝着这种方向努力的趋势(我个人觉着,有些牵强)。
加油站(是不是加油站?这我也记不清了)外打算露营,度过寒冷的一夜。当时一位工作人员走近她,让她换个地方,说夜里会非常冷。(我坦白,电影这段我也没太留意
).
我当时就想,这也就是女主是白人,换了黑人,直接叫警察了吧。所以,这个小细节,还有点出乎意料,更多地表现了美国普通人的善意。
从这点上说, fern也许像刨木花一样轻易被烧尽,可是蔡阿姨像湿柴火,到死都没点燃过。
那样就没法变形和极致了。
只有通过艺术变形,极致,故事才产生普遍性。激起更多人照见自己。
普遍性之一,比如波大昨天说fern是因为逃避不勇敢才选择流动,是一种自我美化和justify,可是各论坛人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强化自己人生观,亲子关系,婚姻关系,职业爱好,就没有一个是出于自我justify的需要,是出于完完全全的自由?我不信。 :) 可是不妨碍我们每天自个儿觉得自己很有意思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