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无依之地》

p
pureleaf
楼主 (文学峸)

我喜欢《无依之地》,因为在里面找得到共鸣。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人在失去了爱人和家庭后,储存了她所有青春和爱的记忆的小城也在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产业革命中荒芜了,小城里的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矿厂,纷纷离去,为了生存,她也被迫离开,一边寻找谋生的各种工作机会,一边在浪迹天涯的路上寻找自己今后人生的方向。

电影主人公的经历,实际上在这个时代的许多人身上找得到相似之处。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割裂人和家庭,社区,还有宗教的关系,表面上看个人是独立了,实际上是被推着在孤独的路上狂奔。移民们离乡背井,把他乡当故乡,商人们颠沛流离,在飞机上想象着家庭的温馨,小留们更是早早离开家,被送往陌生的城市成长,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了被从故土拔根而起在异地漂泊重建自己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经常被诗意化,但是现在青春不再,父母老去,谎言的潮水退去后真相让人感到分裂和悲伤。

而像Fern一样的人们,生活在产业单一的小镇,这些小镇依赖的大多是像纺织钢铁这样的制作业,在全球化的大潮里逐一被外搬,产房被废弃,剩下的劳力们为了生活,被迫迁徙,有人投亲靠友,也有人像Fern一样走上了如候鸟般各地寻找季节工的道路。因为没有热门的社会急需的专业知识,Fern和她的朋友,就算有工作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能找到稳定高薪水的职业,只能在机械化毫无人情味的AMAZON的货流中心得到一席之位,这对于许许多多像Fern一样被这个时代扒拉到末端的人是一种残酷,因为这些枯燥毫无创造力的工作会让很多人逐渐丧失工作的乐趣,然后沉溺于别的感官刺激里,不能自拔。

电影展示了Fern,在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社区和宗教的庇护,甚至也没有多少金钱的来源的情况下,如何重建自己和这个世界和周围人的联系,还有在飞速老去的路上,又如何能找到一个稍微体面自尊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她选择的是离开那些曾对之抱有幻想的人,组织和社会,家和息息相关的小城不在,她就已经被社会给放逐了,安全感已经被摧毁,回归只能让她在精神上更漂泊不定。在路上,在美国独有的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的原野里和偶遇的人互相支持,互通善意,依赖自己,寄情于山水,或许比依赖社会依赖体制依赖亲人和朋友更能让一个人拥有一个体面的精神世界。

一些人选择了热门的专业,比Fern她们读了更高的学位,远离家乡找到了稳定高薪的工作,有幸被资本家赏识,实际上却离家庭幸福越来越远,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也更少,精神上的饥渴,焦虑,流离失所和Fern她们是同出一撤的。Swankie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是在得了癌症以后才意识到自己要什么,放弃了工作离家出走,去过成全自己的生活。

我还是觉得电影有点美化了Fern的老无所依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有点像给Fern那样被迫离开家园浪迹天涯的人灌输的一种鸡汤。

我也忍不住想到了汪峰的那首《老无所依》,Fern代表的失去家园的人远不止美国人,那些中国的民工们北漂沪漂们,也许也会在这个电影里找到共鸣。

l
lookatme..
我现在对奥斯卡电影一点都不感兴趣,over rated 居多。而且我看电影是为了找乐子,没必要花钱给自己添堵
p
pureleaf
我好多年没看过奥斯卡的电影了,不仅是因为失望,也没时间看。这个电影不黑暗,可以把它当美国风光片看,还好的
2
2008VGirl
green book非常好,无依之地的题材没兴趣,不打算看
螺丝螺帽
在美国, 我看好多从中国来的老人, 住老人院, 有medicaid, 每月还给几百美金的补助

孩子常去看看。

 

他们活的, 觉得生活质量, 不错的

p
pureleaf
孩子们能坚持去看就很好了,如果能居家养老就更好,我还是有点担心老年的自己
p
pureleaf
green book确实挺好的,把沉痛的东西拍得诙谐有趣,不堵人
糯米粥
惊艳!

我这会儿暂时有点家务,回头我发散性的写写我读你这篇后的感想,不一定切题,但你这篇深深的感动了我

 

p
pureleaf
不急,你好好忙着去,我也在做家务活呢
咪呜
你和长发和紫色公主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咪呜
green book,非常好的电影
G
GoGym
纯叶妹,很喜欢你写的,虽然我对这个题材没兴趣。你说的共鸣两个字太准确贴切了

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和观赏者的交流,创作者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而观赏者因其背景和感受思维不同,有的有共鸣,有的没共鸣。我对这个题材没共鸣,但是我理解有人有共鸣,或者特别有共鸣,大家共鸣的地方和程度会不一样,没必要统一思想认识,上纲上线,非此即彼。

所以,我对你说的和咪呜说的都有共鸣

我还觉得没有必要妖魔全球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里原来从事美国制造业的那些人,的确因为全球化造成的竞争,失去了原来不费多少努力就安稳的小康生活,但是同样的竞争,让其他地区和国家得到了机会,走上了小康之路。中国的大众就从全球化得到了极大的好处。美国这些人也不是天生就理应该过好日子的,他们以前过得好,现在机会被别人得去了,也不能算老天不公。

全球化虽然造成了割裂,但也带来了凝聚。比如,我们上网就可以随时和远在万里的亲友随时联系,志同道合的人们可以无界交流,工作机会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消费商品也是全球分享,大家互通有无,。。。大家不是都在都在享受这些好处吗?

 

咪呜
你看长发的主帖以及长发和紫色公主的讨论了?她们好像和纯叶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G
GoGym
我没注意,也许是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吧
清水胜浓茶
赞理性
G
GoGym
谢谢,长发妹写的也很好,我看来和纯叶妹写的本意类似嘛,都是个人感受,共鸣
螺丝螺帽
就怕老年的自己, 只说中文, 那就讨厌了, 哈哈!
糯米粥
从你的这篇里我读出来几个永恒的主题:

1. 发展的社会对老弱病残可能会有的残忍

比如说现在的globalization/automation 只是取代一些重复性强的manual labor. 可是随着科技发展,取代工程师,医生,护士这些工作不一定就是科幻故事,轮到咱们自己身上也许就更了解其切身之痛。

这个话题其实很有哲学的普遍意义。不说远的,就在身边,职场上对年纪大的人往往裁员优先考虑。这个有数据支持,我读过,不是我捏造出来的。再然后50以后再找专业工作也难度大很多。

再比如咱们的母国,当年党媒说“只生一个好,政府给养老”。现在已经换成让自己养老了。

话说回来了,文明的定义是什么呢?我曾经跟我家小男孩讨论过。我给他看了一篇文,一个考古学家的观点,认为是从人类懂得帮助老弱病残的同类,而不是把他们留给野兽吃掉。

你的这篇写的非常好,把这种撕裂写的让我感同身受

糯米粥
接着写。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漂泊,我们出国就是连根拔起重新扎根

这个话题下,我最欣赏的是Joseph Campbell的一个12 stages of the hero's journey. 对了,星球大战的作者Lucas跟他是挚友,《星球大战》一书就是根据这个框架来写的

我听过一个Ted talk, 专门说这个,刚google出来了:

https://www.npr.org/programs/ted-radio-hour/458496650/the-heros-journey

图片在这里:

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我觉得咱们不妨把咱们现在的位置理解成在这12 stages里面的某一阶段,当然有痛苦有迷惑。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hero, 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adventure.

糯米粥
我发现自己越老越喜欢小时候的食物。将来咱们万一只记得中文也没事,

我住的是一个高科技区,近10年来中国人越来越多。你们Boston估计也这样,不行咱们还可以搬家

螺丝螺帽
你老公是老中, 没事。我老公, 不会听中文, 这就是大事了, 哈哈!

大不了, 用牌子, 一边中文, 一边英文, 哈哈哈

G
GoGym
糯妹妹,你不觉得社会的发展对老弱病残的照顾越来越好吗?

就说美国,和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前比,对老弱病残的照顾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有残疾人保护法,不能歧视残疾人,还有各种照顾和社安补贴。而老年人,1965年的社安保险法案之后,看病有 Medicare. 就算一无所有的老人,也可以有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对儿童的照顾更多,免费教育,贫困儿童有福利和医疗保障,还有学校免费午餐。

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现在开始有各种社保和补贴,逐步也在改善。

当然,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美,也永远有边缘人和弱势群体。

只关心中股
有网络帮忙,同声翻译

禾口
赞一下。还没看过,要去看看。

美国就是寻梦之地。各种价值观演绎下得梦想,和冲突。

糯米粥
哈哈,这个主意好
糯米粥
赞理性分析!确实是你说的这样,社会在进步

从感性的角度上来说,砸在跟自己有感情的个体身上,还是挺无奈的。

比如说看到公司里的裁员,一起上班的同事们就走了。当然正常,但人非草木,谁能无情

比如说看到老人跟子女之间强弱势能的对换,当然从小感情好的家庭没问题,但天底下各种家庭都有。

但多愁善感的我挺需要看看你这样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D
DoraDora2008
要说起离开故乡去他乡生活,从古至今,从东到西,历史上一直都在发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西部,全球化。。。
D
DoraDora2008
社会发展到有余粮了,才会照顾老弱病残啊。无论东西方,以前的老弱病残都更惨。
M
MYTA
我也觉的你写的好

看过影片, 但觉得更直观的结论是对当地人的影响。

我们作为移民有共鸣和共伤,但是多半会被两边的主文化忽略。我太悲观

p
pureleaf
谢谢你喜欢,GG。

好的文艺作品,我的理解是无非是触动了一些人内心里重要的东西,并且反映了时代的某个方面某个细节,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点我和你的感觉是一致的。

我看到的《无依之地》倒是没有妖魔化全球化,因为电影实际上有点美化了女主人公的流浪生活,拍得太诗意了,如果要妖魔化全球化,电影完全可以展现更真实绝望的生活。我感觉得到导演的同情和一些感同身受,但是没有什么批判的意图。

至于全球化的是非功过,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和经历都很狭小,无能对它做出评判。确实能感受的到它带来的好处,如你所说的,但另一方面,一言难尽

q
qiuqiu03
我今天刚刚看完。喜欢蓝色的浩瀚的天际背景。Fern 有两次可以回归与亲人在一起,不过仍然选择再上路,我觉得还是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
L
LudwigB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这个故事和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也喜欢故事叙述的方式。
p
pureleaf
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adventure

全球化和自动化也像是人类的adventure,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结局是什么。

谢谢你喜欢。我前天晚上看完了电影,已经很晚了,睡不着。电影的最后,女主人公回到小镇,在原来的家里停留,她的房子,是那种典型的蓝领工人住的简易小平房,一辆车的车库,劣质的地毯,她走到后院,在无边无际的荒野里走出镜头,就此消失了,就像是无数知趣的路人,自动在时代的大潮里消失,免得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光辉形象。

 

p
pureleaf
应该是同一部吧,不过共鸣的点可能不一样,喜欢的地方也不一定相似呢
p
pureleaf
看完了也来聊聊

这些冲突和梦想也是灵感的泉源,美国国内的声音好像一直是乱糟糟闹哄哄的,从来不缺折腾的人

p
pureleaf
但从来不像今天这样走得这么远,这么快。。。
p
pureleaf
谢谢。

我其实还挺享受被忽略的状态,因为在中国的时候倦于被社会关注,在美国自由自在,现在早就放弃了主流,谁放弃我之前就放弃他,哈哈

p
pureleaf
确实是这样的

我觉得电影的成功一方面就是因为它契合了美国人的一个流行文化,远离社会,在旷野里自由自在地行驶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许多人的一个梦想。

p
pureleaf
握手!电影叙述流畅,不复杂不花哨,也没有故作深刻,是一部好电影
p
purple123
我看了。情节过于简单。觉着总的说来overrated. Fern这个人物也很难理解。
w
wlwt123
不要美化了。現在的人不可能比百多年前修鐵路的華工困難。
z
zhuangqiushui
你捕捉到了一个不和谐的“唯美”之音,不过你选择忽略它,而其他很多人

比如昨天的流浪派,旅游派就把它当成了主旋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吊诡之处,基调不准。

可能有人会老套地说:每个人都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的,但是看到这样两极的观点,是比较有意思的,整合起来就是:你们的困境,是多么的诗意。不得不说好莱坞为代表的伪左派把得了便宜还卖乖这一招使得出神入化。

漂泊这事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产生的情绪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想和这个产生共鸣。。哈哈

其实电影我没看。。完,都是基于你们的影评之上的讨论,不过我没所谓啊,导演编剧可以不用体验剧中人物的生活就整出那么一部片子,我不看电影就胡咧咧几句也算不得太过分。。呵呵

咪呜
所以我吃惊她们是不是看的同一部电影
咪呜
这片子比较牛,可以共鸣出完全不同的点:一个是没有政治,一个是全是政治。

咪呜
这个电影自己把自己给搞拧巴了。从你们的完全不同共鸣的评论就看得出来。你这帖

给紫公主老公看,他的头估计都要晃荡散架了——开玩笑。因为我还有几个网友,说了一些有关政治的话,紫公主很震惊——原词,她跟她老公说了,她老公直摇头。他们不理解我们这些政治动物怎么回事。估计你这篇,够紫公主吃好几斤了。

你在最后的议论,实际上是批评电影的,即诚实守信守法的劳动者老无所依,是可悲的,不应该有赞美之意。那么我的问题来了:

这些人到底是自愿选择还是迫不得已?或者这样问,就算他们是历史大潮的受害者失败者,——请记住,不要以为人类文明和历史不会变,人只有适应,真正有尊严有独立精神的人应该是最能适应的人,而不是逃避或抱怨或自我辩护的人,那么这些受害者失败者就凭你对美国的了解,是不是可能活得更好一点,即便选择这种流动性比较大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的回答是可能的。那么,这些人在电影里的境遇就是自己想要的,属于咎由自取,那怪什么全球化呢?怪什么社会呢?难道社会就该让他们总是如愿以偿?破产是全球化的错,发财得了癌症也是全球化的错?我的天,但凡比他们活得好一点的,都是欠了他们的,都是没有独立自由精神的,都是市侩的,都是苟且的?既然是他们自愿的,好坏都应该是活该,电影也有赞美之意,那何苦搞得那么凄凄惨惨切切,活得不像人样,很像当年急需帮助的叙利亚难民,让你生出批评电影的意思?如果有人说他们并没有抱怨生活之苦啊,他们有他们的快乐。OK,那一些观众骂全球化反思社会干什么?

呵呵,这电影把自己搞拧巴了……好莱坞的艺术家,大概就是这样头脑拎不清的

 

 

M
MYTA
那一段没有什么风光,开车的时候光突突的啥都没有。要加足油熬到下一个油站

难见人烟

a
alohamora
完全同意。简直是我写的,要是我写这片的影评的话。

 

我那天在alwaysluck贴的底下留言时,也提到,相似题材的电影,国产的,可以想到《江湖儿女》。那部,排的是完全中国风格。

 

看这论坛有坛友竟然在这部悲催的电影里,看出来是歌颂美国主旋律:独立+自由, 难免觉着很诧异。

 

当然,这种Romanticising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的艰难生活的处理方式,确实是Hollywood一贯手法。

 

总的觉着,这部电影还不错。展现了美国社会现实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z
zhuangqiushui
哈哈,简单好,言多必失,不要深挖,要不自己都不知道会挖出什么来。。。
O
Oona
这个电影的切入点是这群人,最后表达的东西有家国情怀和普世情怀,这也是为什么能感动很多人的原因吧。
M
MYTA
另外这个影片所写的是真实的背景吗?

她们以前的居所,她所留恋的属于她 的家,后来连邮编都没有了,美国有这种地方吗,说一个产业或公司迁移了,就整个一个人都不剩了?

我看到她后院荒芜的样子,就自动把它联想成内华达了

M
MYTA
又想了一下

还是觉得应该感恩生活,生活待我不薄,没有什么要埋怨的

要是再埋怨谁就太不应该了

小黑猫
的确,能否产生共鸣 产生什么共鸣,跟观众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有关。公路片从来都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

今年的另一部公路片 News of the world 也有几项提名,Tom Hanks演的,我看了还不错,但一个奖没拿到,可能是手法太老套了。

Nomadland 我是朋友推荐一月份看的,当时完全没料到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网上有人评论,大意是nomadland 把老套的公路片升华了,其对米国文化的诠释 甚至可以比肩BRUCE SPRINGSTEEN,是对American Soul的反思。。。这种共鸣我是无法产生,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不过看电影时我脑子里的确闪过个念头,如果这片子早一年出来,没准可以帮川总竞选?Fern这帮人,是不是他2016赢得大选的根基?

 

M
MYTA
得了吧,这简直太胡扯了。她是觉得寄人篱下,没有家的感觉
p
pureleaf
其实是因为这电影不judgemental,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一个事实后面有许多context的,你碰巧经历过一个,共鸣就由此而生了。你看了再说呗,不要因为是Hollywood的电影就抱太多期望或者太多批判,其实就是一部比较简单的电影,但是这类的电影我看到的真不多

糯米粥
难怪—真情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感人。这个电影深深的感动了你,你写的再深深打动了我
p
pureleaf
女主人公当然是迫不得已的

她居住的小镇邮编被取消,因为居民找不到工作机会,都外迁了,小镇实际上已经没什么人烟,她虽然不舍,但是原来的社区已经不存在,工作机会也没有,只有出走了。她已经60了,失去了家庭社区工作,没有过人之处,生活肯定是在下坡路上狂奔,除非她能傍上有钱人。

这个女主角代表的是美国的下层平民,读不了STEM的学位,也没有经商才能,说白了,就是资质平庸头脑简单的美国普通人,这部分美国人受全球化的影响最大,被自动化剥夺的工作机会也最多,反倒不被人同情。我觉得GG的看法挺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部分人还不够惨,既比不过国内的黑人兄弟,也比不过国外的不发达国家里捡垃圾为生的贫民,更比不上历史上被牺牲的大众,吃得饱穿得暖。全球化本来就像是全球的扶贫运动,分点工作机会到别的贫穷国家,美国的资质平庸头脑简单的白人贫民就不要唧唧歪歪了,本来你们的工作能力就不配过安安稳稳幸福无忧的生活,不过是美国的霸权政策让你们强行过上了德不配位的生活,现在不过是回到了你们该有的正常状态。我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这部分人不能抱怨,为什么他们的抱怨会让你们抱怨。

 

p
pureleaf
谢谢同意!

我看完就感觉这个电影里的一些东西实际上和中国的现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可能是我只在这两个国家长呆过,也许别的地方也在经历这些变化,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很高兴和你的看法一致,说明我们有相通之处。

p
pureleaf
我发现喜欢这部电影的居住在北美的人居多

我总觉得这是一部很北美的片子,无论是公路文化还是那些荒凉的小镇,生活在这里的人可能更能理解女主人公的选择。

p
pureleaf
电影里的小镇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内华达

就是这个地方:Empire, Nevada - Wikipedia

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从二十多年前大量的纺织企业外搬到中国开始,就不断的有空无一人的小镇产生。美国以前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的的全球化,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电影里的大背景。

p
pureleaf
情节是够简单,不过这么多人写读后感,说不定赵婷也吃了一惊,哈哈
p
pureleaf
你心态真好,多少人不满足于现状,怨天怨地的
p
pureleaf
你是不是不在美国?

我觉得这片子还是挺美国的,如果经常在美国公路游走街串巷历经无数破败小镇,感受可能会不一样。

我没想过大选的问题,直觉是这部电影不是持批判全球化的态度的,政治倾向不明显,可能对大选影响不大。Trump的选民基础倒确实和Fern他们关联很大

p
pureleaf
经常被你打动,终于也轮到我感动你了,抱抱
c
creamkk
人到老年,物质,医疗首位,亲情,精神生活是锦上添花的,别太理想化,在荒芜的农村养老是很悲催的
人生是修行
这个电影是严重地高估了. 导演Afred Hitchcook曾经说, 什么是戏剧? 是把生活中的乏味的东西去掉. 这个电影更接近
人生是修行
一个纪录片:没有情节,没有结构,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普普通通的电影.
咪呜
你回答的意思是以女主为代表的一些人群不可能过上比他们在电影里表现的更好的生活?

女主的情况比较特别,她一下子失去的太多,永失所爱,有些抑郁。抑郁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所以除却特殊性,以你所说的一定人群来说,他们可能不容易像原来那么好生活——土话叫好混,那么他们一定会混成电影里的样子还是可以比电影里的好?如果回答是当然努力可以变好一些,那我们就不谈了。明白了吧?

另外,他们没有抱怨,他们有独立自由的精神,你我才是市侩俗货我就更没抱怨了,我只是搞不清这电影到底要说什么…

其次,电影里这帮人还有其他哪个是女主代表的那群人?

再次,全球化是触及社会各阶层的,大家都在世界平台上竞争,你不是抢了你那个层次某个土生土长美国人的饭碗吗?

最后,GG可没说是靠霸权主义什么的。她只是说,人不能因为投胎好,日子就容易混,这个本身就不公平。相反,全球化更公平,对吧?你说呢?

小黑猫
昨天我说赵婷拍了一部扎根美国本土,反应当前社会的片子,而且全片没有任何judgemental的东西,不容易。

可能我没说清楚,我喜欢这部电影。昨天坦里有人说这部片子宣扬白左思想,很让我吃惊,所以提了句川普。Fern代表了一部分被时代抛弃的人,也就是川普一直许诺要拯救的这些人,这也能跟白左扯上?太吃惊了。

我同情Fern的命运,更respect她面对种种不幸的坚强。但这些引不起我太多共鸣,我也没想到nomadland能上升到American soul的高度,一举拿下业界最高荣誉。

我猜最能跟这部电影产生共鸣的,应该是boomer这群人。说到Bruce Springsteen,他唱Born in the USA时我在追George Micheal。我听到他的第一首歌是Philadelphia,之前都不知道他最著名的 born in the USA 到底唱的是什么。。。我的年龄和我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我对蓝领Boomer眼里的American soul 无法深刻理解,也没太大兴趣去理解。

这部电影最能让我共鸣的,是人跟自然的connection。因为我本人特别喜欢没有人工雕琢的北美自然风光,我的梦想就是退休了开部大篷车,玩遍国家公园。这部片子虽然平淡,没有大喜大悲,但拍得挺美,台词也美,充满了爱和诗意。所以我说喜欢这部电影,跟政治无关。如果这就是白左思想,是矫情,那就白左吧。

紫色公主
90%同意。各种不同声音的评论,证明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也解释了为何人最终是“孤独”的,

不论大家的资产多少,教育程度高低,种族和信仰。

即便我们都讲中文,都是来自中国,但你会发现,理解与尊重仍旧不容易。

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每个人因为自己个人的人生经历,价值观,而有不同的观感和评判,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

大家各自表达,互相尊重就可以了,不必强求理解,也不必强求统一。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

1. 影片同时被美国人和中国人批评,美国人说赵婷是中共间谍,故意抹黑美国,放大美国的失败;中国人说赵婷是叛徒,抹黑中国。赵婷初衷想要超越政治,但是”奥斯卡“把她和这部作品挟裹进了政治的漩涡,这也充分证明了,”真正的艺术是超越国界的“,或是”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现实无论如何都得把你拖进泥沼。

2. 影片淡化了原作中的政治色彩,角色也没有怨天尤人,骂政府,骂社会,要福利,要关注,而是自己一个人承担消化,并且平衡了。赵婷本人说她不想把作品局限在一个人,一群人身上,而是想要把这种人性中共有的“孤独感”呈现出来。这一点,你的评论中很清晰地体现了你的理解和共鸣。但是,仍旧有很多朋友觉得,这部电影就是说的边缘人,穷人,底层,“loser”的生活,就是导演为了讨好好莱坞主流价值观,选择的利好题材,是宣传“白左”的作品。对于左派,中立即是右;同样,对于右派,中立即是左。泛政治化,是不分左右的。

3. 影片中那群人不自怜自艾,坚持最后的自尊和自爱,享受自然的美好与陌生人之间的温情。是这群一无所有的人们,所拥有的最后的宝贵的东西。即便是“美化”和“鸡汤”,但仍旧可以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表达并呈现。这也恰恰是一种启迪,就像你评论中所说的,这个世界上,物质丰富并不一定就能带来幸福,有房有婚姻有子女并不一定就有幸福的“家”,终究,幸福感是精神上的充实和自我的满足。现实功利标准下的winner不一定是winner, loser也不一定是loser。这一点,可能是中国价值观不太能理解和接受的。

另外,我觉得很多朋友是这部电影得奖后,再去看的,喜欢不喜欢,难免受了”奥斯卡“三个字的影响。如果能够独立地安静地去欣赏这部电影,也许能够看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也能理解自己到底为何喜欢,或为何不喜欢。

顺便更正一下楼上咪呜说的,是小黑猫的先生看了这部电影,并且对她的批评摇头表示不理解。

我们大家彼此不理解对方的喜欢或不喜欢,但是我们能够彼此尊重,就可以了。

毕竟,我们都是”孤独地“各自走在不同路上的人。

 

a
alohamora
这片其实就是Hollywood主旋律那种片,奔着Oscar选材与演绎的

其实有些“唯美”的对话与莎士比亚sonnets之类的,明显就是导演和编剧强行插入到剧中所要代表人物的生活和嘴里的。我个人觉着,有些不伦不类。但这样处理,很显然是会迎合左右两类完全不同的观众, 扩大了受众的欣赏角度。

 

总的来说,一部不惊艳,但还不错的电影。同时也因其陈述事实的处理方法,总体上并无特别的新意,看过就不会太去深思。也是很诧异,这里会有这么多的影评。

小黑猫
我怎么觉得这其实是被好莱坞遗忘已久的题材?bruce Springsteen是八九十年代美国主旋律

现在谁去听他?当然说遗忘有点过,但看过去几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Roma,绿皮书,月光男孩。。。哪个是以美国中产白人为主题的?唯一一部获提名的documentary,american factory,写的也是在聪明勤奋的中国工人的对比下,美国工人的愚笨和制造业的绝望。

作为战后出生的一代,boomer们经历了美国的飞速发展,以为一辈子妥妥过上中产生活。谁知一场经济危机,他们变得一无所有。以他们的年龄和之前受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此生再无机会翻牌从新开始。之后的全球化,更让这拨人彻底失去靠工作而体面生存的机会。他们被时代抛弃,没人替他们发声,他们仅存的就是回忆和自尊。这就是Nomadland的开始。。。所以川普才有机会在2016年当上总统。。。

刚才找出Bruce Springsteen的Born in the USA album从头听了一遍,其中一首your hometown,感觉跟Nomadland的结尾很贴切。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些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在不得已 为了工作离开他们引以为傲的家乡时的感情是一样的。your hometown中的爸爸,上路前努力维持着小小的骄傲,让儿子好好再看一眼家乡。。。联想到Nomadland,这歌听了真是让人伤感。也许这就是某些人说的,而我看不懂的American soul?

抄一段your hometown的歌词在这里。这些带着俚语的歌词诗意吗?这就是nomadland里的对话。虽然言辞貌似粗俗,但贵在情真意切。至于莎士比亚的诗句,还有houseless vs homeless的辩解,都不过是fern在努力维持她仅存的小小自尊,咱们就别去扯下她最后的遮羞面纱吧?

Now Main Street's whitewashed windows
And vacant stores
Seems like there ain't nobody
Wants to come down here no more
They're closing down the textile mill
Across the railroad tracks
Foreman says, "these jobs are going, boys
And they ain't coming back 
To your hometown Last night me and Kate we laid in bed
Talking about getting out
Packing up our bags, maybe heading south
I'm thirty-five, we got a boy of our own now
Last night I sat him up behind the wheel
And said, "son, take a good look around
This is your hometown"
云青青
有道理
p
pureleaf
你这个把电影的背景表达的很完整

我很少看电影,有天晚上想看,找的第一部是关于女同性恋的,弃之,第二部是男同性恋的,不想看,第三部是盗窃犯吸毒作案的,我就奔溃了,心想就没有什么关于稍微正常的生活的片子吗,非得都是社会边缘人。

《无依之地》至少和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有关,再能有些共鸣,我就已经满足了。

我没觉得Fern代表的是边缘人,她就是那些资质平庸但是又有工作热情的普通美国人,这部分人白左很少关注,一个就是因为活得还不够惨,还有就是你说的,他们才是trump的大本营,这些人鄙视依赖社会福利的白左,提倡靠谁不如靠自己,片子也基本follow这种观点。我在感想里尽量避免提到这个,怕引来更多争议。

各花入各眼,能打动我的就是好电影,管他白左白右的。再说美国国内的事如果扯上国际政治就会变了个味,美国以外的人看这个片子角度是不一样的,大家各取所需好了

p
pureleaf
同意,看电影也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所以我用了共鸣

我不想因为我喜欢了一部电影就需要去defend关于它的一切,我觉得我是纯粹的喜欢,不需要负责justify我感受到的共鸣,毕竟大家经历不同,所思所想也不一样,而不是层次高低的关系。

但是写出自己感悟,同时看看别人的理解,还是很有趣的。大家的反馈都很真诚,不喜欢也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吵起来,而是心平气和的表达,我很欣慰,

p
pureleaf
同意,比较简单的电影,但是不妨碍有些人就喜欢这样的
p
pureleaf
我和电影有共鸣,你对电影无感

所以咱俩再扯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到一块儿的,我还是不入这个坑了,没时间挖呀。以后有话题再聊

a
alohamora
我觉着,我们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什么是Hollywood的主旋律题材。:)

其实,我同意你的说法,这些年,美国文化主流偏重的题材,多是LGBT,少数族裔等。很少直接涉及白人文化,更不提生活在底层的白人。(从这个意义上,你说的过去Hollywood的主流,是指白人群体的故事,那确实是有些年头没见).这个角度,你说的没错。

 

我看到的Hollywood的主题文化,是更宽泛的角度。从这么些年,各种获奖影片看,几乎无论是哪一部,都几乎是有一定的社会关注点,绝大多数是推行一定的普世价值观,并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的。同时,Hollywood在处理这类影片时,总是给一个所谓“人性”的光辉,一点点的希望。

 

从这个角度看,Hollywood电影里自始至终充斥的,就是白人文化(这里人,把这个叫白左?),白人文化的普世价值观的一面。而且,这些模式贯穿于电影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是Hollywood的default mode. 

 

我说这片是奔着得奖去的,就是从这两点来的。一,题材上,Nomadland关注的是Hollywood一贯重视的弱势群体。只不过这次,美国观众从新看到的一个被忽视的人群---白人底层的一个小社会。(其实,这个选材,正是切合这几年媒体的关注点,Trump出人意料地赢得大选,而且支持率居高不下;还有那部书Hillbilly Eligy 的热卖, 都是Rust belt白人的呼喊声)。第二,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也是给处于绝地而且无解的悲催故事里的人们,给出点精神上的升华,所谓人性的光辉点。这两点,其实是Hollywood获奖影片的配方精髓。

 

不是要去揭Fern的遮羞布,把莎翁作品加入,实是情节有些突兀。

 

别的,就不评了。

g
goingunder
点个赞
p
pureleaf
谢谢!